(共17张PPT)
说课:
等腰三角形
一、教材分析
二、教学方法
三、学法指导及能力培养
四、教学过程
这节课是《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等腰三角形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掌握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别及性质与轴对称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的。它不仅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也是后面研究等边三角形等内容的预备知识,同时也是今后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及两直线垂直的重要依据。而通过探究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的性质,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体会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的一般规律。
一、教材分析
1、确定教材地位、特点和作用
2、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三维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基于上 面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三个方面:
知识技能目标: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探索归纳出它们的
证明方法,并能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解决-收获”的学习过 程 培养学生的“转化”及“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养成勇于探索的品质。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生了解、感悟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归纳总结其证明。
难点:等腰三角形性质运用及常用辅助线的作法。
二、教学方法
教法分析:本节课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出发,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线,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突破重难点。教师着眼于引导,学生着眼于探索,同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分层施教,实现“有差异”的发展。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参与每一个环节的学习活动,争取每个学生都有亲身体验和理解,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三、学法指导及能力培养
学法分析:本节课以理论为指导,辅以多媒体手段,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采用自主实验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方式,让学生思考问题,获取知识,掌握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从四个活动展开,以分散难点、突破重点,变“学会”为“会学”,充分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将采用几个过程: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性质探索,发现过程
作业布置
技能演练与拓展
课堂感悟与收获
1、创设情景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影视材料:埃菲尔铁塔、长江大桥、水晶塔、金字塔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等腰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生活中去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并掌握数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生活中的等腰三角形
2、性质探索,发现规律
活动1、由学生动手剪纸,完成教材“做一做”的探究,形成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 活动2、除了剪纸方法,你还能用其他方法做一个等腰三角形吗?说一说你的做法。并指明它的腰、底边、顶角、底角。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使学生增强对图形的直观体验,发展空间观念,为下一步研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作好准备。
活动
活动3、实验猜想: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图形折一折量一量,你能发现什么结论?比一比,议一议,看谁发现的结论多。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间合作交流学习,充分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归纳的积极性从而得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雏形。有利于本节课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
活动4、建立模型、验证结论:让学生对上述猜想进行数学说理并引导学生归纳出辅助线的作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参与探索,感受学习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进一步突破重难点。
3、技能演练与拓展
1、演——运用新知 (1)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36°,则它的底角是 度。 (2)在△ABC中,AB=AC,∠BAC=90°,AD是BC边上的高,∠BAD=____,BD=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CD=AD 求△ABC各角的度数。
设计意图:学生讨论问题,教师适时启发,重点关注:①学生能否正确应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②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2 练——巩固新知
练习: 1、2、3 (1和2题集体要求,3题中上层次学生完成,并安排学生板演) 3 拓广延伸:完成教材习题的讨论并总结规律,并给出其中一或二个的证明。 设计意图:通过习题的解答,让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让每一位同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找到自信。练习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练习以教材为本,由学生板演,关注学生的数学表达,提供反馈校正的素材。拓广延伸通过讨论交流,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助,丰富情感体验,活跃课堂气氛
4、感悟与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探索研究,你收获到了什么?有何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收获,促进学生的自主评价,实现评价主体和形式的多样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作业布置
1、课本习题1(必作),3(必作),7(选作)。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巩固提高,作业分必做题和选做题,体现分层思想。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