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回延安》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回延安》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0 20:30: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回延安》教案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了解与作者有关的内容及“信天游”的特点,学习比兴、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重点)
2.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节奏;通过了解时代背景,深入理解作品内容。(重点)
3了解“母亲”形象,体会作者“大我”的革命情怀,培养爱家爱国之情。(难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2.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播放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
一道道水/
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
……
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
(引导学生说说听后感受)
听了这首歌,我们会想起黄土高原,会想起黄土地上朴素的劳动人民,会想起革命圣地——延安。老一辈的革命家呀,都对延安怀有深切的情感。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其中的一位——贺敬之,走进他的诗歌,去看看他对延安有着怎样的情谊。
新课教学
(一)认识作者,了解背景
1.作者档案
贺敬之,1924年生,当代诗人,剧作家。
山东峄(yi)县(今山东枣庄)人。1945年,他和丁毅等集体创作了剧本《白毛女》.他的作品《回延安》《放声歌唱》都是深有影响、脍炙人口的名篇。著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2.背景链接
1956年,诗人贺敬之重回曾经生活战斗过的革命圣地延安。重新看到那熟悉的山水和热情的乡亲们,他的心情激动不已,不禁抚今追昔,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下了这首诗。
(二)掌握字词,夯实基础
1.生难字
脑畔(pàn)
油馍(mó)
气喘(chuǎn)眼眶(kuàng)一盏盏(zhǎn)
2.重点词语
登时:立刻。
类谷物。
糜子:一种形状像小米、没有黏性的黍脑畔上:诗歌中指窑洞的顶上。
米酒油馍:黍米酿的酒和油炸的黍米面饼。
(三)梳理《回延安》抒情脉络
1.反复朗读诗歌,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并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课文的五个章节各应读出怎样的感情。
全诗的感情基调--热烈、欢快、亲切、昂扬
第一章:激动、跳跃。
第二章:深厚。
第三章:真挚、亲切。第四章:热情、明快。第五章:激越、昂扬。
2、本诗共五章,可以划分为五个部分,请分别用一两句话概括这五章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第一章):回延安,重见亲人的喜悦之情。
第二部分(第二章):忆延安,赞美延安当年火热的生活。
第三部分(第三章):话延安,亲人相见时的热烈、喜悦。
第四部分(第四章):观延安,见延安新貌的无比喜悦。
第五部分(第五章):祝延安,展望前程的自豪喜悦。
(四)品味《回延安》语言风格
了解“信天游”的基本特点,并感受回延安》的语言特色。(朗读交流中随机提问)
(1)曲调淳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
(2)一般上下两句构成一节,上句比兴,下句道出真意。(比,就是比喻;兴,就是先说其他事物,引来要说的事物。)像“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皆为上句比兴,下句道出真意。
(3)每句四个节拍,短的只有一两节,长的可达数十节;每节的上下两句都押韵,多节可连用一韵,也可以换韵。多节时,用同一曲调反复演唱。
像“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接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中的“跳”“了”压“ao”韵,“放”“上”压“ang”韵,“安”“山”压“an”韵。“你”“里”压“i”韵,像这样合辙押韵的句子贯穿全诗,读起来朗朗上口,令人难忘。
同时《回延安》对信天游的化用,有两大突出特点:
(1)主体使用普通话,并省去衬字,仅有少部分陕北方言。
像“紧紧儿”“几回回”“树根根”“几辈辈”这些陕北方言的使用,拉近了读者与延安的距离,为诗人营造生动的画面助力不少。
(2)直接抒情的诗句多。
像”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这些直接抒情的句子也不少,同时还适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五)板书设计
回延安
回延安 重见亲人的喜悦之情
忆延安 赞美延安当年大热的生活
话延安 亲人相见时的热烈,喜悦
观延安 见延安新貌的无比喜悦
祝延安 展望前程的自豪喜悦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梳理了《回延安》的抒情脉络,品味了语言特点,这节课继续走进延安,体会作者对延安的无限深情。
新课教学
(一)了解“母亲”形象
在《回延安》中,“母亲”一词总共出现四次。诗人出生于山东枣庄,延安并非诗人的故乡。那么作者为何多次称延安为“母亲”?怎样理解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深情?
(引导学生边读诗句,边交流体会)
(1)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在这一节诗中,诗人将自己的嗷嗷待哺比作羊羔吃奶的巴望,在表达出诗人依赖“母亲”哺育的同时,也表现出“母亲”在诗人最需要哺育的时光里,给予了诗人生的补给。“小米饭养活我长大”则更加清晰明了地道出“母亲”在物质上给诗人提供生存的养分,这是作者成长必不可缺的重要因素。
(2)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在这一节诗中,“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指的是诗人在“母亲”的哺育下健康成长,用强壮的力气和踏实的干劲儿参与到延安的大生产运动中,磨炼意志、锻造能力。“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则是指诗人在参与生产生活的同时也在“母亲”的思想的影响下学习革命的新思想,建设和改造自己的精神世界,这同时也是“母亲”给予诗人的精神食粮。
(3)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
“手把手”正是“母亲”心系诗人、亲力亲为、寸步不离的写照。将“我”哺育“我”成长、成材,“母亲”并不是为了把“我”留在身边以尽孝道,而是用高瞻远瞩的大格局、大气魄和大情怀打发诗人过黄河,奔向革命的道路,千里万里,
(4)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诗人的“母亲”延安用她的勤劳与坚强换了断衣,带给归家的诗人阵阵惊喜。“母亲”延安以她的勤劳、无私和博爱感染着诗人,她给予诗人生命的补给、成长的关怀和精神的动力,她用她殷切的期盼目进诗人扬帆远航、开创未来,她用她的坚强、乐观无声地回应着诗人的牵挂与惦念。
小结:《回延安》里“母亲”形象是立体而丰满的,她满足了我们对于“母亲”这一经典文学形象的几乎全部想象。诗人笔下的“母亲”究竟是谁?正如诗人自己所写: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诗人心中的“母亲”就是延安。
(二)感受诗人情怀
《回延安》创作于1956年,那么今天我们再来读它,究竟能从诗中汲取怎样的力量呢?诗人在诗中还埋藏了哪些独到的情怀呢?(交流中随机提问)
《回延安》的结尾这样写道: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
诗人为何要身长翅膀脚生云呢?还未离开延安,就要急切地回来吗?我们结合着诗人的经历再品这句: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
诗人在1946年离开延安,奔赴人民解放战争的新战场,将革命的火种播撒向天南海北和等待胜利的地方,渴望把革命胜利的消息早日告诉殷殷期盼的延安。
那么从延安奔向天南海北的就只有诗人自己吗?我们再来读这首《回延安》,要注意几处人称和量词: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
这里的“我们”“你们”恰恰构成了“几辈辈人”。“母亲”延安所哺育和教养的不只诗人一人,而是几辈辈人。
他们在“母亲”延安的鼓励下奔向革命的千万条道路,扎根在祖国的天南海北,正是要身长着翅膀脚生着云,才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快快地再立新功。等到衣锦还乡的时候,再向“母亲”报喜讯!诗人正是这千千万万远行的游子之一。这正体现了诗人“大我”的革命情怀。
课堂小结
《回延安》采用了“信天游”形式,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读起来让人激情澎湃。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从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板书设计
延安—→母亲→→→“大我”的革命情怀
教学反思
《回延安》是以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新诗,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情真意切,明白晓畅。第一课时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梳理全诗的抒情脉络,概括各节要点,同时,注意理解并体会诗歌中的比、兴和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所产生的效果,进一步了解诗歌的艺术特点。第二课时接着以“读”为主线,抓住重点诗句了解延安的“母亲”形象和诗人“大我”的革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