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
【学习内容】
教材:《春》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感受语言之美。
2.揣摩关键语句,品味其表达效果,体会作者情感。(重难点)
【课型及课时】
教读引领课 2课时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
参考“单元预习任务单”,落实本课基础知识。
二、导入新课
孟浩然说:“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他的春天,是用耳朵听到的。杜甫说:“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他的春天,是从空气中嗅到的。白居易说:“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他的春天,是用眼睛观察到的。今天我们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看看他笔下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三、学习活动
活动一:朗读课文,想象美景。
听读课文,思考:
1.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几幅画面?
五幅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春风图、迎春图。
2.你最喜欢哪一幅图?请用“我最喜欢_________图,它让我感受到了春天_________的特点。我仿佛看(听/触摸/轻嗅)到_________”的句式,与同学们分享你捕捉到的美。
我最喜欢春草图,它让我感受到了春天生机勃勃、充满童趣的特点。我仿佛看到了绿绿的春草铺满了整个山野,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草坪上活泼可爱的孩童正坐着、躺着,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我仿佛听到了他们不时传来的打闹声、欢笑声,嗅到了空气中清香的草的气息,风轻柔地吹在脸上,暖暖的。
小结:朱自清写春天,不仅仅用眼睛看,还用耳朵听,用鼻子嗅,用皮肤感触,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官来写景,让画面更丰富、灵动。
活动二:把握技巧,朗读品味。
1.根据提示的重音和停连,有感情地朗读下面两句话,说说加点语句的表达效果,读出作者的感情。
温馨提示:
重音,是对一句话中需要强调的词语加以重读,以引起听者的注意。一般用着重号“·”标示在词语下面。
停连,指朗读语流的停顿和连接。停顿,用 标示在词语之间的上方,不限于标点处,句中有时也有小停顿;连接,用 标示在词语之间的上方,表明为了表达的需要,在此处要一口气连贯地读下来,有标点也不停顿。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 来了, 春天的脚步 近了。
两个“盼望着”的语气应该是递进的,表达了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春天”本无脚步,这“脚步”是作者想象出来的;不说“来了”,只说“近了”,是从春天刚起步说起。这是课文的开头,一上来就传达了一种欢快而热烈的心情和气氛。
(2)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 斜织着,人家屋顶上 全笼着一层薄烟。
连用三个比喻,生动地写出了春雨的“密”,通过印象的叠加,强化了表达效果。
2.请选择你最喜欢的画面,小组合作,完成所选片段的朗读设计并说说理由。
要求:标出语句中的重音和停连;小组内交流,互相评价,提出修改建议,最终确定一个完整的朗读方案,推选代表全班展示。
小草 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 踢几脚球, 赛几趟跑, 捉几回迷藏。风 轻悄悄的,草 软绵绵的。
设计理由:我选择的是春草图。在重音处理上,我重读“偷偷”“嫩嫩”“绿绿”,是因为它们凸显了春草的特点。重读“钻”,是因为这个动词再现了春草生长的动态,“满”极力凸显了草的茂盛。“坐”“躺”“打”“滚”“踢”“赛”“捉”都是人的动作,重读可以展现人的悠闲,也从侧面写出草的生机勃勃。“轻”“软”是对风和草特点的概括,同样重读。在停连处理上,我在“小草”“风”“草”后都有停顿,因为它们是陈述的对象。打滚、踢球、赛跑、捉迷藏是孩子们跑动起来的欢快的活动,连读更能体现这种欢快的心情。
3.归纳朗读时重音和停连的处理技巧。
(1)陈述对象要明确,往往在后面稍作停顿。
(2)陈述对象特征要突出,朗读时往往重音。
(3)陈述对象如有变化或动作要凸显,朗读时重读。
(4)对作者情感的体会是处理重音和停连的重要依据。
活动三:感受童趣,体会手法。
1.刘熙载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而朱自清用灵动的笔触写出了春的容颜,让课文读起来富有童趣,语言清新,活泼优美,带有诗的味道。试找出一些这样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细加品味。
参考句式:我喜欢(文中的句子或段落),(因为)(手法、描写对象的特点),我读出了(感受到了)_________的感情(韵味)。
我喜欢“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春天比作一个刚睡醒的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睡饱醒来时精神饱满、心情愉悦的情态,我读出了轻柔、喜悦的感情。
强调写景手法:巧用修辞、虚实结合、多感官写景。
2.春天带着诗意向我们款款走来,这份诗意带给我们关于生命的思索与启迪。文末,作者用三个比喻句来总结自己的感受,你从这三个句子中读出作者怎样的情感?说说你的理解与思考。
“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写出春天的蓬勃生机,流露出作者对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自由背诵喜欢的句子,试着仿写。
活动四:拓展阅读,读春之美。
1.阅读丛书中迟子建的《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勾画能体现春天特征的语句,想一想:作者笔下的春天有什么特点?与课文中的春天一样吗?
在迟子建眼中,春天是慢慢来到的,是艰难而坚强的,是顽强拼争的,与朱自清的《春》有所不同。
2.选择你喜欢的段落,恰当运用朗读技巧,有感情地读给同桌听。请同桌给自己提提建议。
小结:花红柳绿是春,冰天雪地也是春。我们爱生机盎然的它,也爱迟来的它,心有春天,眼前便春光无限;心中有爱,轻吟高歌总是春。
四、布置作业
1.请利用《春》的结构图,运用自己最擅长的记忆方法,完成《春》全文的背诵。
2.九月份,由夏入秋,天气转凉,昼夜温差大,自然景物、人们穿戴等方面也相应发生了许多变化。细心观察、体验,选择一个场景,描述这些变化。别忘了取一个别致的题目。200字左右。(参考题目:“秋”或“我眼中的秋”)
【板书设计】(共31张PPT)
《春》
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教读引领课
教材:《春》
丛书:《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
-学习内容-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感受语言之美。
2.揣摩、品味富有童趣和诗味的语言,体会比喻的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通过想象领略春景之美,感受大自然的蓬勃生机。
检查预习
1. 积累文学常识。
《春》的作者_________,字_________,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著有诗文集_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_《欧游杂记》《你我》等。其散文代表作有_________《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朱自清
佩弦
《踪迹》
《背影》
《荷塘月色》
2. 掌握字音字形。
(1)给红色字注音
酝酿( )( ) 应和( )
抖擞( )( ) 烘托( )
黄晕( ) 窠巢( )
yùn niàng
dǒu sǒu
hè
hōng
kē
yùn
(2)根据语境辨析多音字,将红色字的读音写在括号里。
①晕:晕车(yūn) 黄晕(yùn)
热辣辣的阳光照在她泛起红晕( )的脸上,让她一阵
眩晕( )。
②涨:涨潮(zhǎng) 涨红(zhàng)
我说她涨( )了工资,她涨( )红着脸,摇头否认。
yūn
yùn
zhǎng
zhàng
③和:和平(hé) 应和(hè) 和面(huó)
和牌(hú) 和药(huò)
天气晴朗,小和( )在家和( )泥抹墙;他讲原则性,是非面前,从不和( )稀泥,也不随声附和( )别人,更不会在麻将桌上高喊:“我和( )了。”
hé
huó
hè
hú
huò
(3)根据拼音写汉字。
hóu( )咙 风 zhēng( ) liáo( )亮
喉
筝
嘹
3.按解释,填词语。
(1)明亮滋润。( )
(4)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 )
(3)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 ( )
(5)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这里比喻姿态优美。 ( )
(2)本义是造酒的发酵过程,这里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 )
朗润
酝酿
卖弄
呼朋引伴
花枝招展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迟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活动一:朗读课文,想象美景
听读课文,思考:
1.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几幅画面?它们展现的景物特点是什么?
五幅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春草:
嫩、绿、多、软
春花:
数量多、种类多、颜色多
春风:暖、柔
春雨:连绵、密、润
迎春(人):充满希
望、富有生气
2.你最喜欢哪一幅图?
请用“我最喜欢_________图,它让我感受到了春天_______________的特点。我仿佛看(听 / 触摸 / 轻嗅)到_________”的句式,与同学们分享你捕捉到的美。
参考示例:
我最喜欢春草图,它让我感受到了春天生机勃勃、充满童趣的特点。我仿佛看到了绿绿的春草铺满了整个山野,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草坪上活泼可爱的孩童正坐着、躺着,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我仿佛听到他们不时传来的打闹声、欢笑声,嗅到了空气中清香的草的气息,风轻柔地吹在脸上,暖暖的。
《春》
盼春
绘春
赞春
迎春图:充满希望、富有生气
春雨图:连绵、密、润
春风图:暖、柔
春花图:数量多、种类多、颜色多
春草图:嫩、绿、多、软
朱自清写春天,不仅仅用眼睛看,还用耳朵听,用鼻子嗅,用皮肤感触,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官来写景,使春的画面更丰富、灵动。
1.根据提示的重音和停连,有感情地朗读下面两句话,说说加点语句的表达效果,读出作者的感情。
【温馨提示】
重音,是对一句话中需要强调的词语加以重读,以引起听者的注意。一般用着重号“·”标示在词语下面。
停连,指朗读语流的停顿和连接。停顿,用ˇ标示在词语之间的上方,不限于标点处,句中有时也有小停顿;连接,用 标示在词语之间的上方,表明为了表达的需要,在此处要一口气连贯地读下来,有标点也不停顿。
活动二:把握技巧,朗读品味。
示例: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ˇ来了, 春天的脚步ˇ近了。
两个“盼望着”的语气应该是递进的,表达了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春天”本无脚步,这“脚步”是作者想象出来的;不说“来了”,只说“近了”,是从春天刚起步说起。这是课文的开头,一上来就传达了一种欢快而热烈的心情和气氛。
(2)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ˇ斜织着,人家屋顶上ˇ全笼着一层薄烟。
连用三个比喻,生动地写出了春雨的“密”,通过印象的叠加,强化了表达效果。
2.请选择你最喜欢的画面,小组合作,完成所选片段的朗读设计并说说理由。
要求:
标出语句中的重音和停连;小组内交流,互相评价,提出修改建议,最终确定一个完整的朗读方案,推选代表全班展示。
小草ˇ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 踢几脚球, 赛几趟跑, 捉几回迷藏。风ˇ轻悄
悄的,草ˇ软绵绵的。
设计理由:
我选择的是春草图。在重音处理上,我重读“偷偷”“嫩嫩”“绿绿”,是因为它们凸显了春草的特点。重读“钻”,是因为这个动词再现了春草生长的动态,“满”极力凸显了草的茂盛。“坐”“躺”“打”“滚”“踢”“赛”“捉”都是人的动作,重读可以展现人的悠闲,也从侧面写出草的生机勃勃。“轻”“软”是对风和草特点的概括,同样重读。在停连处理上,我在“小草”“风”“草”后都有停顿,因为它们是陈述的对象。打滚、踢球、赛跑、捉迷藏是孩子们跑动起来的欢快的活动,连读更能体现这种欢快的心情。
01
02
03
陈述对象要明确,往往在后面稍作停顿。
陈述对象特征要突出,朗读时往往重音。
陈述对象如有变化或动作要凸显,朗读时重读。
04
对作者情感的体会是处理重音和停连的重要依据。
3. 归纳朗读时重音和停连的处理技巧。
1.刘熙载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而朱自清用灵动的笔触写出了春的容颜,让课文读起来富有童趣,语言清新,活泼优美,带有诗的味道。试找出一些这样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细加品味。
活动三:感受童趣,体会手法。
参考句式:
我喜欢(文中的句子或段落),(因为)(手法、描写对象的特点),我读出了(感受到了)__________的感情(韵味)。
参考示例:
我喜欢“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春天比作一个刚睡醒的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睡饱醒来时精神饱满、心情愉悦的情态,
我读出了轻柔、喜悦的感情。
【强调写景手法:巧用修辞、虚实结合、多感官写景。】
2.春天带着诗意向我们款款走来,这份诗意带给我们关于生命的思索与启迪。文末,作者用三个比喻句来总结自己的感受,你从这三个句子中读出作者怎样的情感?说说你的
理解与思考。
“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写出春天的蓬勃生机,流露出作者对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阅读丛书中迟子建的《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勾画能体现春天特征的语句,想一想:作者笔下的春天有什么特点?与课文中的春天一样吗?
活动四:拓展阅读,读春之美。
在迟子建眼中,春天是慢慢来到的,是艰难而坚强的,是顽强拼争的,与朱自清的《春》有所不同。
2.选择你喜欢的段落,恰当运用朗读技巧,有感情地读给同桌听,请同桌给自己提提建议。
花红柳绿是春,冰天雪地也是春。我们爱生机盎然的它,也爱迟来的它,心有春天,眼前便春光无限;心中有爱,轻吟高歌总是春。
1.请利用《春》的结构图,运用自己最擅长的记忆方法,完成《春》全文的背诵。
2.九月份,由夏入秋,天气转凉,昼夜温差大,自然景物、人们穿戴等方面也相应发生了许多变化。细心观察、体验,选择一个场景,描述这些变化。别忘了取一个别致的题目。200 字左右。(参考题目:“秋”或“我眼中的秋”)
课后作业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牧《江南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