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蝌蚪找妈妈 教学设计(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 小蝌蚪找妈妈 教学设计(2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0 23:18: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脑、袋”等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教”,规范端正书写田字格中的“宽、睛”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结合插图、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和描写动作的词语,了解课文内容。
3.分角色朗读课文,借助插图讲故事,感受小蝌蚪奇妙的生长变化过程,增强阅读科学童话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借助图片、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表示动作的词语,了解课文内容,说清楚蝌蚪成长的过程,看图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顾课文,激趣设疑
1.(出示青蛙图片)认识它吗?我们以前学过好几篇关于青蛙的课文,还记得吗?(《青蛙写诗》《小青蛙》《荷叶圆圆》)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关于青蛙的童话故事——《小蝌蚪找妈妈》。
3.板书课题,齐读,注意停顿:小蝌蚪/找妈妈。咦,青蛙躲在哪里了?你知道吗?(原来,小蝌蚪的妈妈就是青蛙)
4.(出示蝌蚪图片)它们俩长得一点都不一样,难怪小蝌蚪要四处找妈妈,它是怎么找妈妈的?找到了吗?读了课文,小朋友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请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认真地读一读这个故事,遇到读不准的生字词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通顺。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了解学情,祖机正音:课文能读通顺的同学请举手。要想把这么长的课文读通顺,这些后字词都必须读准确。
(1)分组出示。
第一组:脑袋 宽嘴巴 披着衣衾 鼓着眼睛
第二组:池塘 捕食 阿姨 肚皮 哪旦 那里 黑灰色 乌龟
(2)指名读第一组:每个词的最后一个字都读轻声、教师示范,练读,开火车读:齐读。
(3)指名读第二组:相机区分“哪里、那旦”,“黑灰、龟”的读音。指名读,当小老师带读,齐读。
4.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1)把这些词语送进句子里,能读通顺吗?
第一句:他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就迎上去,问:“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
第二句:他们游到荷花旁边,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2)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范读指导停顿,请学生当小老师带读,齐读。
第一句:他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就/迎上去,问:“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
第二句:他们/游到荷花旁边,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5.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蝌蚪找到妈妈了吗?怎么找到的?从它们的对话中,你知道小蝌蚪的妈妈长什么样?
学生自己读课文,口头填空。
小蝌蚪先问,知道妈妈_________;小蝌蚪又问_________,知道妈妈_________;最后,小蝌蚪见到_________,才知道妈妈 。小蝌蚪终于找到了妈妈!
2.全班交流,明晰课文脉络。
小蝌蚪先问鲤鱼阿姨,知道妈妈四条腿,宽嘴巴;小蝌蚪又问乌龟,知道妈妈头顶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最后,小蝌蚪见到青蛙,才知道妈妈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小蝌蚪终于找到了妈妈!
3.提出疑问,引发思考: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小蝌蚪的样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本节课要写的生字:顶、眼、睛、肚、孩、跳。
2.指名学生认读,口头组词。
3.仔细观察字帖,在结构上你有什么发现?
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的字。
4.抓住关键,指导书写。
顶:左右两横高低不同,注意避让。
肚:右边竖画起笔稍高,最后一笔横画稍长。
眼:“目”写得窄长,靠左上;右边的第四笔竖提写挺直,在竖中线上。
睛:横画较多,间距匀称。通过组词,与“晴”区分。
跳、孩:注意左边的提画由重到轻,由低到高,避让右边部件。
分开指导时,注意“兆”的笔顺,指导学生书写。“孩”的右边双撇长短不同,点画顿笔稳当。
5.教师范写,学生摆好写字姿势,温习《握笔歌》。
拇指食指握笔杆,
中指托在笔下端。
笔杆靠在虎口边,
手离笔尖一寸远。
学生摆好写字姿势,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反馈。
第二课时
一、游戏激趣,复习导入
1.生字快闪:闪现本课课后生字,要求学生迅速读出字音,比一比谁认得快,读得准。
2.词语开花:依次出示生字“袋、迎、塘”。能组哪些词?提醒学生仔细听,比一比谁的组词正确,不重复。
(2)学生开火车读一读,记一记。
(3)方法总结:要想词语花越开越多,可以在生活中、阅读中做一个有心人,这样就能积累许多词语。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蝌蚪外形
1.明确任务:喜欢小蝌蚪吗?我们这节课一起来读好这个故事,并把这么有趣的故事讲出来。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通过第一自然段的朗读,你知道了什么?
3.画简笔画,练说:小蝌蚪长什么样,能画下来吗?
指名到黑板上画,画完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小蝌蚪脑袋大大的,身子黑灰色的,尾巴长长的,一甩一甩的。
4.随着学生讲述,老师用白色粉笔再次勾勒小蝌蚪轮廓,强调“大大的、长长的”。做动作,理解“甩”,感受小蝌蚪的活泼俏皮。
5.借助简笔画,读好第一自然段。
三、细读课文,明晰蝌蚪的外形变化
1.小蝌蚪是怎样逐渐变成青蛙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至六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描写小蝌蚪外形发生变化的语句。
学生自由朗读,圈画。
2.全班交流:哪些语句写出了小蝌蚪的变化?
(1)“长出了两条后腿”。找到这句话了吗?投影出示,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指名读这一句,指导学生把这句话圈画下来。(板书:长
出后腿)
(2)“长出了两条前腿”。这句话在哪里?在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指名读,指导圈画。(板书:长出前腿)
(3)“尾巴变短了”。找到这句话了吗?在哪里?第四自然段的第一句。指名读,检查圈画。(板书:尾巴变短)
(4)“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这句话在哪里?第六自然段的第一句。指名读,学生圈画。(板书:尾巴不见)
形成板书:
3.总结:课文的第二、三、四、六自然段,都在开头第一句告诉我们小蝌蚪的外形变化。你能根据板书,把小蝌蚪的外形变化按照顺序画下来吗?
指名到黑板上画。
4.出示句式,练习说话。
根据简笔画,借助板书,练习用这个句式把小蝌蚪的外形变化说清楚。
小蝌蚪先是_______,然后_______,接着_______,最后_______。就这样,小蝌蚪完全变成小青蛙啦!
四、精读课文,趣悟对话动作
1.过渡:刚才,我们把小蝌蚪变成小青蛙的过程弄清楚了,接下来,只要抓住对话和动作就能读好这个故事。
2.自由朗读第二、三自然段,同桌互相交流。
3.交流第二自然段:表演动作,读好对话。
(1)指导朗读“迎上去”。
(出示课文插图)你知道怎样叫“迎上去”吗?老师就是鲤鱼妈妈,谁愿意做小蝌蚪,迎上来问我话?指名表演。
点评并追问:你为什么要“迎”上来问呀?(羡慕小鲤鱼,急于见到自己的妈妈)
(2)谁愿意做鲤鱼妈妈,把青蛙妈妈的特点给小蝌蚪说清楚呢?
指名读。点拨:读出亲切的语气。
(3)师生分角色朗读,同桌分角色朗读。
指名戴小蝌蚪和鲤鱼妈妈的头饰,展示朗读。
4.听了鲤鱼妈妈的话,小蝌蚪找到妈妈了吗?交流朗读第三自然段。
(1)“追上去”,小蝌蚪追的是谁?
指名两位学生上台表演“追”的情形。
看来,“追”比“迎”的速度还要快!小蝌蚪为什么“追”乌龟?
(小蝌蚪看到乌龟四条腿,宽嘴巴,以为是自己的妈妈,心里又着急又高兴,急忙追上去,太想见到自己的妈妈了)
(2)乌龟是怎样回答的呢?(告诉小蝌蚪青蛙妈妈的特点:头顶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
(3)分角色朗读第三自然段,戴头饰表演读。
5.过渡:问了鲤鱼妈妈,又问了乌龟,都没有找到妈妈。妈妈到底在哪里呢?
(1)指名读:他们游到荷花旁边,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关键字标红:蹲披露鼓
老师朗读,学生做动作体会。只用这四个动作,就活灵活现地把青蛙妈妈神气的样子写出来了。
(2)联系生活,自由表达:生活中,还有哪些场景能用上这些词?学生自己练说,指名说。
(3)自由读课文,自主发现:像这样表示动作的词,课文中还有吗?自己找一找.读一读。
出示:他们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叶上。
自读体会。点拨:“蹬、跳、蹦”说明小蝌蚪已经变成小青蛙了,他们不仅能在水里游,还能轻盈敏捷地蹦跳,真正成为“捉害虫小能手”了!
6.借助图片,练讲故事。
出示课后图片:小蝌蚪是怎样找到妈妈的?在这个过程中蝌蚪的样子先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你先排列图片,再讲一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学生排列图片,讲故事。
五、指导书写生字
哪:观察结构,中间部分要瘦小,右边双耳旁稍大,悬针竖长而直。
宽:观察结构,草字头写窄,最后一笔竖弯钩要写舒展。
两、皮:注意它们的笔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