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20 21:10: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威尔·杜兰特在《世界文明史》里写道:“没有操纵的提名,没有伪君子卑鄙的争夺,…没有混战或腐化的选举,没有仅凭巧言而能登入仕途的现象…”。他主要是赞扬了中国古代的( )
A.中央集权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三省六部制
2.在“学习强国”《送流水》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吴王夫差征战中原开凿邗沟,岁月不居,邗沟流到了隋朝、隋炀帝动用了他卓绝的想象力,决定在中华大地上再拉出一道超长的“伤口”。“一道超长的‘伤口’”是( )
A.都江堰 B.大运河 C.灵渠 D.通惠河
3.科举制的创立,打破了世家大族对人才选拔的垄断,是中国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科举制正式创立的标志是( )
A.隋文帝分科考试选拔人才 B.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
C.隋炀帝创立进士科 D.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4.隋炀帝大业元年更令开导(汴渠),名通济渠,自洛阳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河入汴口,又从大梁之东引汴水入于泗,达于淮,自江都宫入于海。……炀帝巡幸,乘龙舟而往江都。自扬、益、湘南至交、广、闽中等州,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船头和船尾的并称)相接,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从材料中能提取的信息是( )
A.大运河修建于隋文帝时期,起于长安
B.大运河的修建虽造成劳役繁重,但有利于后世发展
C.大运河的修建主要是用于商人的交易
D.大运河的主要功能是为炀帝巡幸江都
5.如图所示人物开创了“开皇之治”的盛世局面,与他相关的史实有( )
①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实现了统一 ②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的势力
③创立了三省六部制 ④设立了安西都护府管理西域事务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6.581年,他夺取北周政权,以长安为都城建立起新的政权。589年,他又灭掉陈朝,统一全国。“他”是哪一位开国皇帝( )
A.杨坚 B.杨广 C.李渊 D.李世民
7.下图是中国某一朝代的重大历史事件时间轴,这一朝代是( )
A.秦朝 B.隋朝 C.汉朝 D.唐朝
8.“论考试制度的本身,确实是公平的。因有科举制度,所以能够逐渐将等级铲平;因有科举制度,所以人民向学的,不带劝勉而增多。”材料表明科举制( )
A.严重削弱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 B.阻止了世家子弟的入仕
C.为普通士人做官参政提供了机会 D.注重门第出身地位高低
9.以下是某中学“中国古代智慧”阅读提纲节选,其中陈述符合史实的是( )
司母戊鼎 都江堰 大运河 北京城
夏朝青铜器代表 沟通了湘江漓江 加强了南北交通 蕴含了平等理念
A B C D
A.A B.B C.C D.D
10.从605年起,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基础上,利用黄河南北水流的自然地形趋势,连接不同水系之间的水路交通,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  )
A.黄河 B.淮河 C.丝绸之路 D.大运河
11.在历史学习中,图片往往隐含着大量的有效信息。从右图《隋朝大运河示意图》中,我们可以得到的信息是( )
①它的南北两端分别是涿郡和余杭②它沟通了我国南北交通
③它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④它有效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
A.②③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2.“它毕竟在中华大地上点燃了一种快速蔓延的希望之火,使无数人才陡然振奋,接受竞争和挑选。国家行政机构与广大民众产生了一种空前的亲和关系,它对社会智能的吸纳力也大大提高了。”据材料,“它” 的主要作用是( )
A.促进了民族交融 B.扩大了统治基础 C.促进了中外交流 D.维护了社会稳定
13.“运河之上,贩运物品的商船,穿梭往来,一派繁荣景象。运河所经之州,如汴州等,都成为繁盛一时的都会,成为物资和人文荟萃的地方。在运河沿岸一些新兴城市中产生了柜坊、飞钱等早期汇兑的新方式。”这些现象反映了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
A.实现了南北方统一 B.推动了隋朝的对外贸易
C.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D.促进了沿岸经济的发展
14.秦朝和隋朝这两个封建王朝之间的相似之处有( )
①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统一 ②存在时间都很短,二世而亡 ③都修筑了大型工程 ④都开创了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5.“炀帝此举,为其国促数年之祚(国运),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者矣。”“炀帝此举”是指( )
A.建立隋朝 B.统一全国 C.开通大运河 D.创立殿试
二、综合题
16.穿越时空的伟大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都江堰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拉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最伟大之处是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都江堰工程至今犹存。 ——《带你走进:中国水利工程——都江堰》
材料二
大运河 大运河全长2000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绝大多数河段都是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加以疏浚、改建和扩展的。它利用了黄河南北水流的自然地形趋势,贯通了不同水系之间的水路交通,加强南北联系,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 ——摘自《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 开皇十七年(597年),“中外仓库,无不盈积”。到隋文帝末年,“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隋书·食货志》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两大水利工程相同的修建理念,并比较都江堰和隋朝大运河的主要功能有何不同。
(2)任选材料一和材料二中一项水利工程,结合材料说说它的影响。
(3)有人认为材料二中大运河的开通与材料三有着密切联系,你同意吗 请说明理由。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6世纪80年代,在结束了长期分裂后,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同时也迎来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材料二 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1)材料一中统一中国的是哪位历史人物?他重新统一中国的标志是什么?
(2)仔细观察材料二,从中获取有效信息,说明洛阳作为隋朝政治中心有哪些有利条件?
(3)对同一个大运河的开凿,有的说它加速了隋朝的灭亡,有的说它对后世有很大功劳。为什么对同一件事情,会有不一样的评价?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贞观政要》
材料二 如下图。

材料三 隋唐开始的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1)材料一映了隋朝的经济富庶,其与哪位皇帝有关?国家繁荣的必要前提是什么?
(2)材料二中隋炀帝从洛阳出发去江都看琼花,路途要经过哪几段运河?隋朝大运河产生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隋唐的选官制度的名称及其正式诞生的标志。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安县函谷关遗址,见证了汉帝国的交通管理制度、 宋代汴河船模型
防御制度及其对长距离交通和交通的保障
材料二: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巡幸各地,所经之处,皆预制驰道,最终形成了以咸阳为地点向东、向南伸展,与各郡县道路相连接的比较完整的交通网络。汉代的对外交通举世闻名,形成了世界性的东西交通线,直至唐、宋、元、明时期仍然是联系东西方文明的主要纽带。隋炀帝时开凿的大运河首次把海河、黄河等东西向河流沟通起来,成为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大量转运南北物资,这条水路历隋唐至北宋,成为北方依赖东南经济的生命线。元明清交通的最大特色是海运极为发达,同时也十分重视对运河的治理和利用。
——摘编自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中国文化史》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交通线路的特点。
(2)依据上述材料,归纳交通在古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据题干“没有操纵的提名,没有伪君子卑鄙的争夺,……没有混战或腐败的选举,没有仅凭巧言而能登入仕途的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威尔·杜兰特称赞的是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C项正确;中央集权制度是一种国家政权的制度,以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为标志的政府政权机构,排除A项;郡县制是秦朝开创的地方行政管理模式,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排除D项。故选C项。
2.B
【详解】根据题干“邗沟流到了隋朝、隋炀帝动用了他卓绝的想象力,决定在中华大地上再拉出一道超长的“伤口”和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指的是隋朝时期隋炀帝下令开通大运河,B项正确;都江堰是战国修建的,排除A项;秦朝修建灵渠,排除C项;通惠河是元代挖建的漕运河道,排除D项。故选B项。
3.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正式确立,从此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借才学做官,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C项正确;排除A项;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和则天创立殿试制度都是对科举制的进一步发展,并非确立的标志,排除BD项。故选C项。
4.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由“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可推出大运河的修建虽造成劳役繁重,但有利于后世发展,B项正确;材料中未提及“大运河修建于隋文帝时期,起于长安”,排除A项;材料中未提及“大运河的修建主要是用于商人的交易”,排除C项;材料中未提及“大运河的主要功能是为炀帝巡幸江都”,排除D项。故选B项。
5.C
【详解】根据题干中“开皇之治”的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隋文帝统治时期,社会出现了“开皇之治”的盛世局面。隋文帝结束了南北朝以来的分裂割据的局面,创立了三省六部制,①③符合题意,C项正确;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的势力是汉武帝刘彻的统治措施,设立安西都护府管理西域事务的是唐太宗,由此可知,②④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6.A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朝,结束了南北朝时期分裂割据局面,使南北重归统一,A项正确;隋炀帝杨广是隋朝的亡国之君,排除B项;在隋末农民大起义中,原镇守太原的隋朝官僚李渊趁机起兵反隋。隋炀帝被杀后,618 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排除C项;626 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排除D项。故选A项。
7.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581年,外戚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实现了统一,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大趋势,为隋唐时期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排除A项;公元前202年汉朝建立,排除C项;618年建立唐朝,排除D项。故选B项。
8.C
【详解】“因有科举制度,所以能够逐渐将等级铲平;因有科举制度,所以人民向学的,不带劝勉而增多”说明科举制度为普通士人做官参政提供了机会,C项正确;科举制度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增强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并非“严重削弱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排除A项;科举制度通过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有才学的世家子弟可以入仕,排除B项;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依据是考试成绩,并非出身地位高低,排除D项。故选C项。
9.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交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司母戊鼎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排除A项;沟通湘江和漓江的是灵渠,排除B项;北京城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完美呈现,排除D项。故选C项。
10.D
【详解】根据材料“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基础上,利用黄河南北水流的自然地形趋势,连接不同水系之间的水路交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加强了南北方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因此题干所述为大运河,D项正确;黄河是位于中国北方地区的大河,属世界长河之一,与隋炀帝无关,排除A项;淮河是我国七大江河之一,而题干所述为隋朝大运河,排除B项;丝绸之路分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连接中西方的商道,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11.B
【详解】根据题干“《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可知,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它的开通,沟通了我国南北交通,促进了我南北经济的交流,①②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A项不全面,排除A项;有效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的是长城,排除含④的CD项。故选B项。
12.B
【详解】据材料“它毕竟在中华大地上点燃了一种快速蔓延的希望之火,使无数人才陡然振奋,接受竞争和挑选。国家行政机构与广大民众产生了一种空前的亲和关系,它对社会智能的吸纳力也大大提高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科举选官制度,材料“国家行政机构与广大民众产生了一种空前的亲和关系”,体现了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国家行政机构与广大民众产生了一种空前的亲和关系”,未涉及民族交融,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与国外的交往,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使无数人才陡然振奋,接受竞争和挑选”,未涉及维护社会稳定,排除D项。故选B项。
13.D
【详解】根据材料中“运河所经之州,如汴州等,都成为繁盛一时的都会,成为物资和人文荟萃的地方。在运河沿岸一些新兴城市中产生了柜坊、飞钱等早期汇兑的新方式”,可以得出,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沿岸经济的发展,D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到南北方统一,排除A项;材料中只是说运河沿岸经济繁荣起来,没有提到对外贸易,排除B项;材料只是说运河沿岸经济繁荣起来,没有提到运河加速隋朝的灭亡,排除C项。故选D项。
14.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分裂,第一次实现统一,隋朝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长期分裂,实现了统一;秦朝和隋朝由于实行暴政,秦朝到秦二世灭亡,隋朝到隋炀帝时灭亡,都是短命王朝,都是二世而亡;秦朝修筑了万里长城,隋朝修建了大运河;秦朝首创中央集权制度和郡县制,隋朝首创三省六部制度和科举制。综上可知,秦朝和隋朝的相似之处是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统一;存在时间都很短,都是二世而亡;都修筑了大型工程,都开创了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①②③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其他选项总结的均不够完整,排除ACD项。故选B项。
15.C
【详解】据材料“炀帝此举,为其国促数年之祚(国运),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者矣。”并结合所学可知,隋炀帝在位时期开凿的大运河,沟通了南北,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为后世开万世之利,C项正确;隋文帝建立隋朝,而不是隋炀帝,排除A项;统一全国时隋朝统治者是隋文帝,排除B项;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而不是隋炀帝,排除D项。故选C项。
16.(1)理念:利用自然条件;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不同:都江堰主要史灌溉与水运、防洪;大运河主要是沟通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2)影响: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3)态度及理由:同意,隋文帝时,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为大运河的开凿创造了物质条件。
【详解】(1)理念:根据材料“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利用了黄河南北水流的自然地形趋势”可知利用自然条件;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不同:根据材料“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可知都江堰主要是灌溉与水运、防洪;根据材料“贯通了不同水系之间的水路交通”可知大运河主要是沟通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2)影响:根据材料“加强南北联系,促进了经济文化文流和发展”可知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3)态度及理由:首先表明态度,如同意,根据材料“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可知隋文帝时,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为大运河的开凿创造了物质条件。
17.(1)杨坚(隋文帝);灭掉了陈政权。
(2)是大运河的中心,水路交通方便;有洛口仓等大型粮仓,保障粮食供给等。(任两条符合史实均可)
(3)评价的角度立场不一样。
【详解】(1)人物:根据材料一“公元6世纪80年代,在结束了长期分裂后,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同时也迎来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结合所学可知,581年,外戚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实现了统一。
标志:结合所学可知,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2)条件:根据材料二图片结合所学可知,洛阳是大运河的中心,南北水路交通方便;同时,洛阳还有洛口仓等大型粮仓,保障粮食供给等。(任两条符合史实均可)
(3)原因:结合所学可知,“有的说它加速了隋朝的灭亡,有的说它对后世有很大功劳。”主要是因为评价的角度立场不一样。
18.(1)皇帝:隋文帝;前提: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2)运河:通济渠和邗沟两段。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3)名称:科举制;标志:进士科的创立。
【详解】(1)皇帝:根据材料一“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描写了隋文帝时期的经济富庶;前提:结合所学可知,国家繁荣的必要前提是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2)运河: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五大水系将大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故隋炀帝从洛阳出发去江都看琼花,路途要经过通济渠和邗沟两段运河。作用:结合所学可知,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3)名称:根据材料三“ 隋唐开始的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并结合所学可知,隋唐时期,使用科举制度选拔官员;标志: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确立。
19.(1)海陆并举,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大运河成为北方依赖东南经济的生命线等。
(2)促进了经济发展,便利人们的出行等。
【详解】(1)特点:从图片所涉及陆路与海陆的信息可得出,海陆并举;根据“汉代的对外交通举世闻名,形成了世界性的东西交通线,直至唐、宋、元、明时期仍然是联系东西方文明的主要纽带。”得出,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根据“隋炀帝时开凿的大运河首次把海河、黄河等东西向河流沟通起来,成为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得出,大运河成为北方依赖东南经济的生命线等。
(2)重要作用:根据“这条水路历隋唐至北宋,成为北方依赖东南经济的生命线”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促进了经济发展,便利人们的出行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