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20 21:14: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唐初,三省以尚书省为首,尚书令位高权重。唐太宗时,因其曾任尚书令,“其后人臣莫敢当”,逐渐演变成荣誉职衔。后来,唐高宗下令废除尚书令。唐前期尚书令地位的变化反映了( )
A.君主专制得到了加强 B.宰相制度被彻底废除
C.决策权与执行权分离 D.中央集权不断地强化
2.“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共同之处有( )
A.实行行省制,加强中央集权 B.采取科举选拔官吏
C.实行轻徭薄赋,发展经济 D.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3.唐太宗强调,“中书、门下,机要之司”,需要“擢才而居”。即使是曾经的政敌部下王珪,也被太宗收为己用,出任门下省长官。以上体现出唐太宗的治国特点是( )
A.用人唯贤 B.虚心纳谏 C.约法省刑 D.爱惜民力
4.下列哪一句诗词不是描写科举制的( )
A.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B.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
C.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D.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5.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时提出了以下的意见,其中正确的是( )
①都是在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时出现的
②统治者都注意调整统治政策
③都以强大的军事力量打击少数民族气焰
④都在思想文化方面实行高压政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武则天遗言立无字碑,由后人评说自己的功过。下列是四位同学根据掌握的有关历史知识,为评价武则天撰写的一句碑文。你认为最恰当的应该是( )
A.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提高了妇女地位
B.重用人才,发展农业,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为唐代中期的繁荣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C.善于纳谏,开创了“贞观之治”
D.励精图治,使唐朝进入极盛时期
7.下图是某一朝代的中央官制示意图。该朝代是( )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8.对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瑰宝,以下描述唐太宗时期统治的对联是( )
A.调整政策呈开元,后期昏庸误王国 B.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后人评
C.开明君主吸亡训,贞观之治创唐荣 D.陈桥兵变成君主,重文轻武是国策
9.“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则数月不闭。”材料认为“贞观之治”出现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社会环境比较安定 B.统治者励精图治
C.唐太宗用人唯贤 D.百姓安居乐业
10.盘点中国古代繁荣强盛的时代,唐朝当应列其中。唐朝之盛始于贞观年间,开元时达极盛。下列关于“开元盛世”的相关表述不准确的是( )
A.姚崇、宋璟、杜如晦协助皇帝处理政务,能干廉洁、办事效率高
B.全国各地兴修水利,耕地面积扩大
C.召集县令进行考试,结果有40多人因不合格而没有提拔
D.倡导节俭,抑制奢侈风气
11.蒙曼老师在《百家讲坛》中点评隋炀帝这个毁誉参半的悲情帝王时指出,隋炀帝顶着一个“炀”的谥号,这可是整个古代中国最差的谥号了。隋炀帝之所以顶着“最差的谥号”,是因为他( )
①废除前朝的选官制度 ②纵情享乐,奢侈无度
③营造东都洛阳,耗费人力 ④三征辽东,使徭役繁重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2.唐太宗曾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这表明唐太宗( )
A.正确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B.重视发展科举制,增加进士名额
C.清醒地看到了身为天子的危险处境 D.及时制定了防止“覆舟”的统治政策
13.下列材料可以用来说明唐朝( )
唐太宗吸取前朝灭亡教训,虚心纳谏,从善如流,武则天指出,建国之本,必在务农。 唐玄宗前期,整顿吏治,精选地方官员。
A.兴盛的原因 B.由盛转衰 C.文化的繁荣 D.对外开放
14.唐玄宗即位后,“大革奸滥,十去其九”,停废闲散诸司、监、署十余所,并严格控制官吏的选拔,尤其重视县令的选任。唐玄宗此举( )
A.为盛世局面奠定了基础 B.导致专制皇权衰弱
C.致使藩镇割据局面出现 D.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15.《新唐书》中写道:“以钢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徵逝,一鉴亡矣,”材料中的“朕”指的是( )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二、综合题
16.在世界文明坐标中确立中国符号,融入中国元素,是增强民族自信,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辰:北极星),居其所而众星拱(拱:绕)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为政》
材料二 (唐太宗)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毅中(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笼、圈套)矣”……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摭言》
材料三 见下图
材料四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1)材料一是哪位思想家的言论?他是哪一学派的创始人?
(2)材料二内容涉及的是哪一选官制度?这一制度产生于什么时期?
(3)中国书画艺术可谓源远流长,翰墨飘香。写出材料三这幅书法作品的名称。
(4)据材料四,指出习总书记号召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唐之前,选官主要凭靠家世背景,世家大族子弟虽无才学,不思进取,照样“坐至公卿”,世代垄断高官显位。
材料二:科举选官的基本原则是由朝廷设立一些科目,公开竞争,择优录取……隋朝的科举制度还处于开创的阶段,大体在隋炀帝时期……成为国家纯粹按照才学标准选拔文士担任官吏的考试制度。
——摘编自刘宗绪《唐代的选和举》
材料三:(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科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材料四:隋唐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
——摘编自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1)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两者的选官标准发生了什么变化?从材料二中找出科举制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2)由材料三可知,科举制度最大的受益者是谁?由此可见科举制度实施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科举制度的创立有什么意义?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他以其雄才大略,披坚执锐,打破了南北朝的对峙局面,统一了全国。他在位期间,勤于政务,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国家发展的措施。随后,隋朝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出现了“开皇之治”的盛世局面。
材料二:唐太宗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在位20多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他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同时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政治上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
唐玄宗统治前期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他发展经济,改革税制……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的局面,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
(1)材料一中的“他”是谁?由材料一可知国家繁荣与开放的必要前提是什么?(2分)
(2)据材料二,归纳唐朝“盛世”和“鼎盛”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
(3)结合所学,归纳上述盛世景象的共同表现。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宗任人贤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等措施……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
材料二 他是唐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712年—756年在位),他在位前期,注意拨乱反正,任用贤相,励精图治,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
(1)写出材料一中唐太宗“采取了休养生息”在经济方面实行的具体措施一例。“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被称为什么?
(2)材料二中的“他”指的是哪位统治者?“鼎盛时期”指的是哪一盛世局面?
(3)以上材料及相关史实对当今社会有何借鉴?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文帝于589年灭陈,统一全国。文帝励精图治,发展政治经济,到隋文帝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
材料二 炀帝大业元年,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又引河通于淮海,自是天下利于转输。……登极之初,即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筑长城东西千余里,皆微百万余人。丁男不充,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又三驾东征辽泽,皆兴百余万众。
——《通典》
材料三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曰。
——胡曾《咏史诗·汴水》
(1)材料一中“隋文帝”是谁?他励精图治结果如何?
(2)从材料二中概括隋炀帝即位后的暴政有哪些?
(3)材料三中作者对大运河的开通持什么观点?
(4)结合上述材料,请你以唯物史观的角度评价大运河的开通。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依据材料“唐初,三省以尚书省为首,尚书令位高权重”“逐渐演变成荣誉职衔。后来,唐高宗下令废除尚书令”可知,皇帝通过空缺官职、荣誉职衔的方式架空、剥夺尚书权力,这一变化反映了君主专制得到了加强,A项正确;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排除B项;皇帝自始至终一直掌握决策权,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加强,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是汉朝和唐朝出现的盛世局面,统治者都重视农业生产,制定恰当的政策,实行轻徭薄赋,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元朝实行实行行省制,加强中央集权,汉朝和唐朝时期未出现行省制,排除A项;科举制度创立于隋朝时期,汉朝时期未出现科举制,排除B项;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在汉朝和唐朝之后,排除D项。故选C项。
3.A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书、门下,机要之司’,需要‘擢才而居’”、“即使是曾经的政敌部下王珪,也被太宗收为己用,出任门下省长官。”可得出唐太宗不拘一格任用人才的信息,体现了唐太宗用人唯贤、唯才是举的思想,A项正确;唐太宗虚心纳谏,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约法省刑、爱惜民力,题干材料均没有涉及,排除CD项。故选A项。
4.D
【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描写的是民族交融,与科举制无关,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描写的是唐太宗时期的科举制,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描写的是科举中举后的喜悦心情,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描写的是科举读书不易,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5.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是唐太宗和唐玄宗盛世局面出现的前提。②唐太宗和唐玄宗都能够适时调整政策,从而有利于国家的发展。①②符合题意,A项正确;③文景时期主要采用防御政策,④唐朝社会风气开放,统治者在思想上实行比较宽松的政策,③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6.B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统治时期,重用人才,社会经济继续发展,边疆得到巩固,被誉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B项正确;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但没有提高妇女地位,排除A项;李世民善于纳谏,开创了“贞观之治”,排除C项;李隆基励精图治,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7.B
【详解】根据题干图片“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六部”和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唐朝继续完善。隋唐时期,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B项正确;秦朝的中央官制是三公九卿制,排除A项;宋朝的中央官制是二府三司制,排除C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排除D项。故选B项。
8.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朝政,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使得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因此开明君主吸亡训,贞观之治创唐荣是描述唐太宗统治的对联,C项正确;调整政策呈开元,后期昏庸误王国描述是唐玄宗,排除A项;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后人评描述是武则天,排除B项;陈桥兵变成君主,重文轻武是国策描述是赵匡胤,排除D项。故选C项。
9.B
【详解】据材料“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则数月不闭。”可知出现盛世局面的原因主要是统治者的努力,B项正确;社会环境比较安定是“贞观之治”的表现,排除A项;唐太宗用人唯贤不是“贞观之治”出现的最主要因素,排除C项;百姓安居乐业是“贞观之治”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B项。
10.A
【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当时朝中人才济济,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可知关于“开元盛世”的相关表述不准确的是“姚崇、宋璟、杜如晦协助皇帝处理政务,能干廉洁、办事效率高”,A项符合题意,选择A项;“开元盛世”时期,全国各地兴修水利,耕地面积扩大,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开元盛世”时期,唐玄宗召集县令进行考试,结果有40多人因不合格而没有提拔,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开元盛世”时期,倡导节俭,抑制奢侈风气,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11.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隋炀帝统治时期,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建东都洛阳,徭役繁重;三次征辽东,迫使大量农民服兵役;最终导致隋朝灭亡。②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隋炀帝时期开创了科举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①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含①的ABD项。故选C项。
12.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由材料“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反映出唐太宗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他还常引用古人的话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喻成舟与水的关系,A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发展科举制,排除B项;材料反映人民群众的力量,没有体现清醒地看到了身为天子的危险处境,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唐太宗制定了防止“覆舟”的统治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13.A
【详解】据材料“唐太宗吸取前朝灭亡教训,虚心纳谏,从善如流。武则天指出,建国之本,必在于农。唐玄宗前期,整顿吏治,精选地方官员。”可知,材料体现了唐朝时期由于统治者实施了正确的统治政策,使唐朝出现了盛世景象,A项正确;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但材料没有涉及唐朝的衰落,排除B项。材料中三位统治者的治国措施涉及政治和经济方面,没有关于文化和对外政策,体现不出唐朝文化的繁荣和对外开放,排除CD项。故选A项。
14.A
【详解】从题干可知,唐玄宗即位后,大力整顿吏治,精简机构,选拔真正的人才,重视对直接管理百姓的县令的选任,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巩固国家的统治。这些措施为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局面奠定了基础,A项正确;唐玄宗大力整顿吏治,有利于巩固统治,并不会导致专制皇权的衰弱,也不会致使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排除BC项;题干材料涉及的是唐玄宗在政治上的措施,并未对唐玄宗在经济上的措施进行叙述,整顿吏治并无法直接表明人民的负担减轻了,排除D项。故选A项。
15.B
【详解】由材料“以钢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徵逝,一鉴亡矣,”可知材料中的“朕”是唐太宗。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B项正确;唐高祖建立唐朝,但材料没有反映,排除A项;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女皇帝,材料没有反映,排除C项;唐玄宗时期开创开元盛世,材料没有反映,排除D项。故选B项。
16.(1)思想家:孔子。
学派:儒家。
(2)制度:科举制。
时期:隋朝。
(3)名称:《兰亭集序》。
(4)目的: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详解】(1)思想家及学派:根据材料一“《论语·为政》”“为政以德”结合所学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在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要爱惜民力,体察民意,他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故思想家是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2)制度:根据材料二“天下英雄入吾毅中”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强了科举制在人才选拔中的核心地位,使得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从而提升了科举制度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故这一制度是科举制。
时期:根据所学可知,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正式确立。
(3)名称:根据材料三图片“永和九年”等信息可知这一作品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4)目的:根据材料四“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可得出,习总书记号召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是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17.(1)变化:从依据家世背景到依据才学。突出特点:分科考试,公开竞争, 择优录取。(答到其中2点即可)
(2)最大的收益者:皇帝。根本目的:维护统治。意义: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为国家选拔了真正的人才,提高了官员的素质。
【详解】(1)变化:由材料一“隋唐之前,选官主要凭靠家世背景,世家大族子弟虽无才学,不思进取,照样‘坐至公卿’,世代垄断高官显位”“科举选官的基本原则是由朝廷设立一些科目,公开竞争,择优录取”并结合所学知,从材料一到材料二选官标准从依据家世背景到依据才学。
特点:从材料二“科举选官的基本原则是由朝廷设立一些科目,公开竞争,择优录取”可知,科举制的突出特点是分科考试,公开竞争,择优录取。
(2)受益者:由材料三“(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科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可知,科举制度最大的受益者是皇帝。
根本目的:根据材料三“‘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和所学可知,科举制度实施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
意义:由材料四“隋唐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可知,科举制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根据“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可归纳出科举制为国家选拔了真正的人才,提高了官员的素质。
18.(1)“他”:隋文帝;前提:国家统一。
(2)共同原因:当时的统治者都善于用人;重视经济发展;善于改革;关注民生等。(意思对即可)
(3)共同表现: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意思对即可)
【详解】(1)“他”:根据材料一中的“开皇之治”可知,“开皇”是隋文帝的年号。因此,材料一中的“他”是隋文帝。
前提:材料一叙述的是隋文帝统一中国和治理国家的史实。通过材料一可以看出,隋朝只有实现了国家的统一,隋文帝才能进一步实施一系列促进国家发展的措施,从而使得隋朝的国力得到增强,并出现“开皇之治”这一盛世局面。综上所述,国家的繁荣与开放的必要前提是国家实现统一。
(2)共同原因:根据材料“他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唐玄宗统治前期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得出当时的统治者都善于用人;根据材料“同时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他发展经济,改革税制”得出重视经济发展;根据材料“政治上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得出善于改革;根据材料“同时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改革税制”得出关注民生等。
(3)共同表现:结合所学可知,主要表现在政治比较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较快。
19.(1)措施: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一例即可)
局面:贞观之治。
(2)统治者:唐玄宗。局面:开元盛世。
(3)借鉴:统治者应该重视民生,以民为本;发展经济;重用人才等。(符合题意即可)
【详解】(1)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采取了休养生息”,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称为: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2)统治者:根据材料“他是唐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712年—756年在位”可以得出这个统治者指的是唐玄宗。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3)借鉴:根据上述材料,唐太宗和唐玄宗都励精图治,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给我们的借鉴是要大力发展经济;唐太宗注重休养生息,给我们的启示统治者应该重视民生,以民为本;唐太宗“任人贤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唐玄宗“任用贤相”,给我们的启示是重用人才等。符合题意即可。
20.(1)隋文帝杨坚;开皇之治。
(2)开通大运河;营建东都洛阳;三征辽东。
(3)观点:大运河的开通是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
(4)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大运河全长2700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大运河的开通劳民伤财,这也是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详解】(1)人物、结果:根据材料中“隋文帝于589年灭陈,统一全国”等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581年隋文帝建立隋朝,589年隋统一全国,隋文帝的年号是开皇,他在位时形成国家富庶、社会繁荣的盛世局面,史称“开皇之治”。
(2)暴政:根据材料中“开通济渠”“建洛邑”“三架东征辽泽”等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隋炀帝在位期间修建隋朝大运河,营建东都、迁都洛阳,劳民伤财,频繁的发动战争,三征辽东,滥用民力,致使民变频起。造成天下大乱,直接导致了隋朝的覆亡。
(3)观点:根据材料中“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等内容,可以得出,作者认为大运河的开通是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
(4)评价:根据材料中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时期,开凿大运河,大兴土木,频繁征发百姓,滥用民力,最终导致了隋朝的灭亡,但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它全长2700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