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第一课时课件(共9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3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第一课时课件(共9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4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2-23 11:08: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91张PPT)
Town and country
GEO PPT
2.2.3城镇化进程
及其影响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its influence
第2章 第3节
Chapter2 section 3
地理实践力
人地协调观
区域认知
综合思维
课程标准解读
能够通过案例和资料综合分析比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差异。
结合区域资料,理解城镇化的概念,城镇化的主要特征,了解城镇化的意义,出现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查本地区的情况,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本地区城镇管理中的应用。
通过学习了解本地区城镇化过程中的问题,以及应对的措施,体现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课标标准]
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城镇化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堂总结
城镇化的地域差异
含义
主要问题
可借鉴的理论或模式
主要动力
世界城镇化推进
发达国家
地域差异
目标
发展中国家
我国的城镇化
CONTENTS
0 1
城镇化
0 2
城镇化的地域差异
0 3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视频:1900年-2017年世界各国(地区)水泥产量排名
改革开放后,上海城市景观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20世纪70年代黄浦江
日新月异的浦江两岸(摄于2016年)
1987年
2013年
1987年,上海人“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近些年,陆家嘴房价均价飙到了每平米8万元左右,有些地段甚至每平米20万元。
1324万
538万
54万
1911年
1949年
1990年
读上海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变化图,说明发生的变化
城市人口规模不断增加(如今2418万)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读上海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变化图,说明发生的变化
城市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上海
南京
扬州
镇江


南通
常州
无锡
苏州
常熟
湖州
嘉兴
杭州
绍兴
宁波
上海
南京
扬州
镇江


南通
常州
无锡
苏州
常熟
湖州
嘉兴
杭州
绍兴
宁波
高邮
如皋
靖江
泰兴
海门
启东
兴化
扬中
句容
丹阳
金坛
溧阳
宜兴
昆山
张家港
江阴
太仓
吴江
平湖
海宁
桐乡
吴江
富阳
建德
诸暨
慈溪
余姚
舟山
奉化
嵊州
>1 000
500-1 000
100-500
50-100
<50
人口数/万人
1985年
2015年
长江三角洲城市发展
城镇数量增加,等级提升
Urbanization.
……
城镇化 Urban.
01
请观看以下视频,思考上海发生了哪些变化?从什么地方体现。
01-城镇与城镇化
城镇是现代化经济的地域载体,也是现代化生活方式的载体
城镇化是城乡融合发展的一个渐进过程,是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01什么是城镇化又叫城市化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镇化(城市化):
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市化的表现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思考:
A城市总人口为100万,城市人口90万;B城市总人口1000万,城市人口300万,哪座城市城市化水平高?
A:
B:
我们通常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高低。
1
城镇人口数量的增加
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上升
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2
3
4
5
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
乡村景观转化为城市景观
城市化最重要的标志:
02城镇化的表现(标志)
6
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念等发生显著变化
城市化率=
城市人口
总人口
英国城市化率90%,
新加坡城市化率100%
中国城市化率63.89%
※ 数据来源网络
人口普查城镇人口占比
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199万人,占63.8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979万人,占36.11%。与2010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3642万人,乡村人口减少16436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1个百分点。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深入发展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落实落地,10年来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上升
为什么要城市化呢?
结合图中深圳的变化,思考城镇化的主要动力是什么?
1970s
1980s
1990s
2000s
2010s
2020s
90年代的深圳
新时代的深圳
#部分国家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
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镇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城 镇 化
农业发展
工业发展
服务业发展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
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
剩余劳动力
03-经济发展与城镇化的关系
社会经济
发展
农业发展
工业发展
第三产业发展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
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提供就业机会
城镇化的动力机制
剩余劳动力
03-经济发展与城镇化的关系
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明显过剩,农业人口向城镇大量转移
进城务工人员从事加工制造、建筑、服务等行业,成为城镇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城镇化起步阶段,农业发展是城镇化的基本动力。
在大多数城镇, 是城镇经济的主要支柱,工业化与城镇化 ,

工业
相互促进
相互影响
03-经济发展与城镇化的关系
# 城镇化与第三产业
城镇的兴起又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
经济繁荣的城镇,服务业相对发达,城镇化也会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03-经济发展与城镇化的关系
人口增长快,土地压力大,经济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自然灾害
动力
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捷
城市化发展的动力
农村推力&城市拉力
城镇化
经济
发展
主要动力
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城市——上海市
珠三角城市群核心城市——广州市
在城镇化的不同发展阶段,其主导驱动力有所不同。在城镇化刚起步阶段,农业生产为工业提供了原材料,为城镇发展提供市场,所以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城镇化最基本的动力。【查阅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相关资料,分析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镇化影响因素的异同。】
同: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
异:珠三角→侨乡投资;毗邻港澳,承接港澳的产业转移;
长三角→城市间的协调合作;承接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
# 探究1-城镇化主导驱动力
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省域分布
浙江省:
乡镇企业→工业化→城镇化
1984年8月4日
1991年7月23日
2008年7月5日
2016年3月5日
下图为不同年份杭州市主城区及附近地区的遥感影像,其中红色表示植被,分辨率为30米。读图,完成相关任务。
(1)结合地图资料,判读图中代表杭州城区的影像色调,并勾画出图中杭州城区的大致范围。
(2)查阅杭州市1984年、1991年、2008年、2016年的市区的人口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制作人口、经济总量等变化曲线,简要说明人口、经济增长与杭州城区空间扩张的关系。
1984 1991 2008 2016
杭州市区人口(万) 122.29 134.97 820.20 918.8
GDP(亿元) 69.47 227.95 4850.59 11709.45
城镇人口数量增长,
城镇空间扩张。
经济越发达,城镇化水平越高。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Urbanization.
……
城镇化的地域差异
02
伦敦的城市拓展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近代城镇化的国家,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19世纪英国的城镇化进程十分迅速,一大批工业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等迅速成长起来,从1801-1851年的半个世纪里,全国5000人以上的城镇由106个增加到265个,城镇人口比例由26%提高到45%。
案例-城镇化
进入20世纪,英国开始出现迁往郊区居住的现象。一些原先位子伦敦周围的小城镇逐渐被伦敦“吞并”,成为大伦敦的一部分。
案例-郊区城镇化
大伦敦图示
也在迅速扩大,而且相互越来越接近,城市与城市间的界线日趋模糊,形成连成一片的城市地域,称“英格兰城市带”。
大伦敦图示
从伦敦经伯明翰到曼彻斯特、利物浦一带的城市
20世纪下半叶,大伦敦的城市人口出现减少的趋势:1961-1971年人口减少了0.8%,1971-1981年人口减少了10.1%。英国的其他大城市也出现了同样的现象。伴随着这一过程,这些大城市的市中心出现了失业率增高、空旧房增多、犯罪率升高,市中心人口比例下降等现象。面对城市人口的减少,英国政府和规划师着力开发大城市的中心衰落区,并改善其生活环境,吸引年轻的专业技术人员回城工作和居住,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得到发展。
案例-逆城镇化&再城镇化
城镇化
郊区城镇化
发展中国家
逆城镇化
发达国家
再城镇化
高度城镇化地区
(二次城镇化)
1
2
3
4
表现 成因 图示
城镇化
郊区 城镇化
逆 城镇化
再 城镇化
人口
由农村去往城镇
城镇的拉力
乡村的推力
人口
由市区迁往郊区
市区人口激增
地价上涨
交通拥挤
人口由市区迁往
农村和小城镇
寻求优质
生活环境
人口迁回城镇
开发中心区
高科技产业
第三产业发展
拓展延伸
世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很低
缓慢
自18世纪中叶开始,欧美各国相继经历了工业革命,城镇化开始加快发展
逐步加快
20世纪
至今
世界城镇化的速度、规模、范围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世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明显加快
18世纪中叶
城镇化水平已经较高的地区,城镇化进程放缓变缓趋势
01-世界城镇化的历程
01-世界城镇化的历程
城镇起源于早期的农业文明地区
工业革命之前,世界上的城镇发展极为缓慢
工业革命以后,尤其是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人口比重迅速攀升
全球性城市化发生在工业革命后
02-世界的城镇化的时间特征
(1)世界城镇化的阶段:
城镇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如右图所示:
100
80
60
40
20
0
时间
城镇人口比例/%
初期阶段
中期阶段
后期阶段
城镇化阶段 水平 发展速度
初期阶段
中期阶段
后期阶段
世界城镇化进程
30
70


较高



城市化水平低
发展速度慢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城市化速度快
大多数发达国家
出现逆城市化
30%
70%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差异——时间差异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城市化速度快
大多数发达国家
出现逆城市化
世界城镇化水平示意图
Schematic diagram of world urbanization level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城市化比较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城市化比较
国家类型 起步时间 速度 城市化水平 后果
发达国家 早 慢 高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 晚 快 低 城市规模膨胀
城市数量增多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导致城市化差异的直接原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其城市化进程也不同。
城镇化水平大幅提升
特大城市迅速发展
出现了巨大的城市带
(3)近现代的城镇化特征:
02-世界的城镇化的时间特征
Singapore
Madrid, Spain
London, the UK
03-世界的城镇化的空间特征—发达国家
发达国家的城镇化伴随着工业化进行
目前,城镇化水平大多在75%以上,有些国家甚至高达90%
美国|纽约中央公园
主要特征
A. 人口高度集中;
B. 大中小城市密集分布;
C. 加工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和信息产业相对发达;
D. 高质量人居环境,城镇绿化率较高;
E. 城镇历史文化得到很好保护
城镇化主要特征
①人口高度集中,大中小城市密集分布,加工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和信息产业相对发达。
城镇化主要特征
②现代交通和互联网显著提高了城镇运行的效率。
③高质量的人居环境,城镇绿化率较高。
城镇历史文化得到很好保护
03-世界的城镇化的空间特征—发达国家
有些大城市由于过度扩张,出现了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现象
中心城区的居住环境渐趋恶化,居民陆续向外迁移,一部分商业和制造业由中心城区向边缘区迁移,城市外围地带的人口显著增加
郊区城市化
乡村
郊区
城市
郊区城镇化
郊区城镇化
拉力
汽车普及;
郊区交通等基础设施改善;地价较低。
推力
由于城市人口的集聚,导致市区过度拥挤、环境恶化、用地紧张和人民生活质量下降;
一部分商业和制造业由中心城区向郊区迁移,城市外围地带的人口显著增加,城镇用地面积扩大。
郊区城镇化
逆城市化
逆城市化表现为人口、工业和商业等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伴随着郊区逐渐繁荣,中心区人口数量下降,并出现“产业空心化”和经济萧条、衰败等现象。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许多发达国家的大城市出现了多次逆城市化的潮流,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城镇化过程的新现象。20世纪70年代以来,不仅城市中心区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也向外迁移,人们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小城镇和乡村,结果城市人口出现了负增长。
为了减轻中心城区压力,一些大城市在周边建设了一系列卫星城和工业区
大多数城市家庭拥有小汽车,加之交通条件的改善,市区范围明显扩大,城市边缘区发展较快
逆城市化
乡村
郊区
城市
逆城镇化
逆城镇化:是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人口从大城市和主要的大都市区,向小的都市区、小城镇甚至非城市区迁移的分散化过程(实质:“逆城镇化”现象虽然人口迁往乡村,但这些人口并不从事农业活动,因此逆城镇化并不是城镇化的衰落,而是城镇化扩展的一种形式,是城镇化的高级阶段)。
中心城区
近郊
乡村
郊区城市化
原因: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住房紧张
中心城区
近郊
乡村
逆城市化
人口由市区迁往农村和小城镇
部分人口由市区迁往近郊区
原因: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
03-世界的城镇化的空间特征—发达国家
知识归纳: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的区别:
郊区化 逆城市化
时间
成因
结果
表现国家
20世纪50——70年代
(出现在城市化的中期阶段)
20世纪70——80年代
(出现在城市化的后期阶段)
市区人口激增,低价上涨,交通拥堵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完善;交通条件改善
城镇人口增加,规模扩大
城市中心区衰落
目前主要在发展中国家
目前主要在发达国家
城镇化 郊区城镇化 逆城镇化 再城镇化
一般顺序 城镇化→郊区城镇化→逆城镇化→再城镇化 表现 人口由农村迁往城镇,农村地域转变为城镇地域 人口由城镇中心迁往郊区 人口由大城镇继续迁往郊区及周边中小城镇和乡村 人口迁回城镇
成因 城镇的拉力和乡村的推力 城镇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 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 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发展,环境转好
图解
小结:发达国家和地区城镇化进程的主要特点及原因分析
主要特点 主要原因
起步早 工业化开始早
目前速度趋缓 城镇化已推进到相对成熟阶段
城镇化率高(超过70%) 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大量农村剩余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
出现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现象 市中心居住环境恶化,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交通条件改善,城市边缘地带发展快,郊区及乡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非洲的城镇化进程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非洲城镇人口激增。2015年非洲大约有40.7%的人口居住在城镇,城镇人口增长率为全球最高。非洲不同地区城镇化进程不尽相同。目前,北部非洲城镇化水平最高,西部非洲次之,东部非洲步伐较慢。一些国家的部分地区,如埃及尼罗河三角洲地区、摩洛哥沿海地带、南非首都周边地带城镇化水平较高、速度较快。非洲国家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小髻。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相比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城镇的食品与住宅价格相对较高。由于无法承担高昂的生活成本,“城镇贫困”现象日益凸显,贫民窟逐渐蔓延,给城镇和谐发展造成了巨大压力。
传统建筑与现代高楼形成鲜明对比
(尼日利亚拉各斯)
①整体状况:
起步晚,发展水平低,发展速度快。
04-世界的城镇化的空间特征—发展中国家
04-世界的城镇化的空间特征—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还比较低,但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上升迅速
1950年,发展中国家城镇人口仅3亿多,2015年则激增到27亿多,65年间平均增速为发达国家的3倍左右
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很不平衡。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国家多分布在亚洲和非洲
印度|恒河
部分国家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2014年)
0 20 40 60 80 100
60 000
50 000
40 000
30 000
20 000
10 000
0
城镇人口比例/%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美元
埃塞俄比亚
肯尼亚
印度
巴基斯坦
中国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韩国
日本
法国
美国
加拿大
英国
比利时
当城市化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时,区域城市化和经济都会迅速发展
一个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的水平,体现工业化程度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这些国家城市化水平高,经济比较发达。
问题:
虚假城镇化
滞后城镇化
发展不合理
城镇化进程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阶段,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就属于这种情况。
过量的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明显超过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承受能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相对落后。(拉丁美洲国家)
城镇化水平虚高
城镇化水平过低
04-世界的城镇化的空间特征—发展中国家
视说地理:巴西虚假城市化
# 发展中国家“虚假城镇化”(过度城市化)
虚假城镇化:是指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城镇化进程快于工业化进程。
影 响:造成大量人口缺乏就业机会,造成城市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犯罪增加等城市问题。
巴西|贫民窟
虚假城市化
过量的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人口膨胀还带来了就业难、看病难、治安恶化、环境污染等问题。墨西哥城号称全球最大“堵城”。平时十分钟的路程,堵车时至少要开一个小时。
拉丁美洲的贫民窟
巴西|贫民窟
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主要原因:
①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人口无序流动,缺乏管理;
②经济发展滞后于城市化进程。
案 例:墨西哥、阿根廷等国
印度|新德里
# 发展中国家“滞后城镇化”
滞后城镇化:指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
影 响:使城市的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得不到很好的发挥,而且还引发了诸如工业乡土化、农业副业化,离农人口“两栖化”和城镇发展无序化等“农村病”现象。
滞后城市化
达拉维贫民窟:位于印度的商业之都孟买的中心地带,是仅次于肯尼亚内罗毕的基贝拉,排名世界第二大、亚洲最大的贫民窟,在近2平方公里的区域,居住人数超100万。
印度、孟加拉国等南亚发展中国家
主要原因:政府为了避免城乡对立和“城市病”的发生,采取种种措施来限制城市化的发展
案 例: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等一些南亚、东南亚国家。
印度|新德里
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差异 虚假城镇化(过度城市化) “滞后城镇化”
表现 城镇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 城镇化进程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
分布 拉丁美洲国家最为突出 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国
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城镇化差异
活动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发展差异
城市化发展不合理
虚假城市化
滞后城市化
小结: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城镇化进程的主要特点及原因分析
主要特点 主要原因
起步晚 工业化开始晚,政治上独立晚
速度快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快
水平低,且不均衡 亚非国家和地区水平低。乡村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城镇化进程落后于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滞后城市化)
拉丁美洲国家和地区水平高。城镇化水平超前于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虚假城市化)
城市发展不合理 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压力大;工业生产、城市拓展对生态造成破坏;中小城市发展缓慢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差异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所处阶段
起步时间 早晚
原因
目前速度 快慢
原因
城镇化水平 高低
原因
发展结果
后期阶段
初期、中期阶段


工业化早(英国最早,18世纪中叶)
工业化晚,民族独立较晚
城镇化水平高,到了相对成熟阶段
民族独立,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迅速
趋缓,甚至停滞
速度快
水平高
水平低
经济发达
经济落后
1.出现郊区化、逆城市化现象;2.出现城市群;3.注重营造高水平的人居环境
1.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入,加大城市就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压力;2.生态破坏,人居环境质量下降
知识整合
# 活动探究1
随着城市的发展,大都市区、城市群和城市圈不断涌现,一些学者将特大城市的多种职能分散到周边小城市,形成各有侧重、联系紧密的空间组织形式。
如英国城市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 (E. Howard) 针对英国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田园城市的空间布局由具备文化吸引力的中央公园和周围居住、商业部分以及外围大部分属于农用地的大型绿带组成。
当田园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则由若干个这样的田园城市围绕中心城市形成社会城市。其中每个城市之间设置永久的隔离绿带,并通过放射交织的道路、环形的市际铁路、城市运河相互联系
想一想,建设田园城市的优点和主要问题分别有哪些
答案:
优点:疏散过分拥挤的城市人口,使居民返回乡村; 建设新型城市,即建设一种把城市生活的优点同乡村的美好环境和谐地结合起来的田园城市;改革土地制度,使地价的增值归开发者集体所有。
主要问题:田园城市理论的乌托邦特征非常明显。
… …
… …
问题:
(1)想一想,建设田园城市的优点和主要问题分别有哪些
图 霍德华田园城市理论示意
# 活动探究2
荷兰的兰斯塔德城市群借助“绿色缓冲区”
将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和海牙三个大城市,乌得勒支、哈勒姆、莱顿三个中等城市,以及众多的小城市联系起来,形成绿心状城市群
阿姆斯特丹是首都、经济中心和国际航空港
海牙是国际会议中心和总部基地
鹿特丹是欧洲吞吐量最大的海港
乌得勒支是铁路枢纽和服务中心
荷兰城市
答案:
大面积的农田、绿地有利于改善都市区的生态环境;环状生态格局利于控制城镇规模,疏散城市职能;减轻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问题。
… …
… …
问题:
(2)兰斯塔德城市群的绿心发展模式有哪些优越性
图 兰斯塔德城市群示意
答案:
田园城市理论和兰斯塔德城市群的绿心发展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镇化过程中带来的城市病。中国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必须结合具体区域实际情况,学习这些理论和模式的精髓,开展有中国特色的规划和建设。
… …
… …
问题:(3)议一议,随着我国城市的不断发展,田园城市理论和兰斯塔德城市群的建设,对我国城市规划和建设具有哪些借鉴意义
兰斯塔德城市群示意
霍德华田园城市理论示意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我国一些城市在绿化过程中,刮起了一股“大树移植风”,从移植大树再发展到搬迁古树。北方某沿海城市耗资 2 亿元“邀请”50 万株大树进城,以建设“森林型生态城市”。南方某沿海城市从广西、江西、安徽、湖南等地,购买了 5 000 余株树龄在100~400 年的古树来装扮城市。建设生态城市无疑是正确的,但大树移植费用昂贵,最大代价是要“牺牲”大量无辜的大树,眼下近距离移植技术的成活率仅60%左右。大量移植大树对树木原生存地会造成严重的环境破坏,直接影响当地的生态群落,还会引发水土流失、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涝等自然灾害。移植古树还违反了国家保护古树的有关法规。树龄百年以上的古树是国家的宝贵资源,擅自买卖属于违法行为。一棵苗木要十几年甚至上百年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因此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之说。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我们应当尊重自然规律,耐心地让小树在城市生长。
(1)“大树移植”可使大城市迅速绿化,但这种做法对生态环境会造成哪些不利影响?
(2)城市的绿化以山区的森林植被破坏为代价,而山区的水土流失又会给下游地区和城市造成哪些影响?
(3)你怎样理解“生态城市”的内涵?
图 移植的大树
(1)对树木原生存地会造成严重的环境破坏,直接影响当地的生态群落,还会引发水土流失、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涝、沙尘暴等自然灾害。
(2)水资源缺乏,洪涝灾害多发。
(3)内涵:指符合自然生态规律和适合人类生存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措施:统一规划;城郊防护林和城内绿地构成层级系统;种植适生的本土植被;花、草、灌、林相结合;依法保护绿地。
(1)“大树移植”可使大城市迅速绿化,但这种做法对生态环境会造成哪些不利影响?
(2)城市的绿化以山区的森林植被破坏为代价,而山区的水土流失又会给下游地区和城市造成哪些影响?
(3)你怎样理解“生态城市”的内涵?你认为应如何搞好大城市的绿化?
大量移植大树对树木原生存地会造成严重的环境破坏,直接影响当地的生态群落,还会引发水土流失、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涝、沙尘暴等自然灾害。
水资源缺乏,洪涝灾害多发。
符合自然生态规律和适合人类生存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统一规划;城郊防护林和城内绿地构成层级系统;种植适生的本土植被;
花、草、灌、林相结合;依法保护绿地。
课时作业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出,引发农业劳动人口老龄化。随着近期户籍制度改革的加快推进,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和老人随青壮年劳动力举家迁入城市定居。完成4-5题。
4.应对农业劳动人口老龄化的主要措施是( )
A.扩大粮食的进口规模 B.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C.实施大规模休耕制度 D.鼓励劳动力大量回流
5.未成年人和老人迁入城市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①提高城市化水平 ②推动城市产业结构升级
③降低城市平均工资水平 ④增加城市公共服务压力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B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