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20 21:19: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其实质是( )
A.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 B.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结果
C.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D.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和扩大
2.“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唐末农民起义( )
A.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B.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C.平定了安史之乱 D.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3.杜甫(712—770)的一生与时代紧紧相连,他的诗歌是对其时代的最好注解。他在传诵千古的名作《春望》中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该诗歌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黄巢起义 B.安史之乱 C.朱温灭唐 D.陈胜吴广起义
4.假如穿越时光隧道来到唐朝,你有可能经历的事情是( )
①与回族朋友在长安合作经商、②看到文成公主入吐蕃 ③在长安抄录李白的诗
④阅读《资治通鉴》 ⑤因安史之乱而举家南迁 ⑥参加殿试被钦点状元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②③⑤⑥ D.②④⑤⑥
5.下图显示出东汉末年和盛唐以后的人口数量出现剧烈下降现象,其共同原因主要是( )
中国古代人口变化示意图
A.战乱频繁 B.国家分裂 C.自然灾害 D.统治残暴
6.如表是唐朝中期总人口数统计表。表中755—760年唐朝人口数量发生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725年 742年 755年 760年
人口 4141万 4531万 5291万 1690万
A.安史之乱的爆发 B.五代十国的出现
C.黄巢起义的爆发 D.藩镇割据的结束
7.唐朝诗人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情况,故有“诗史”之称。下面两首诗反映了唐朝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其转折点是( )
忆昔(节选)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垂老别(节选)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A.八王之乱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藩镇割据
8.“限于当时的国力,节度使很少得到中央政府的津贴,必须由自己在防区内自给自足地筹措招兵买马、屯粮制械的费用。这种做法的负面效应是明显的,节度使对中央政府的离心力日渐增大。”这直接导致了( )
A.唐朝强盛 B.安史之乱 C.唐朝灭亡 D.北宋建立
9.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经历了一个战争频繁、列国分治的乱世,短短五十多年,中原就更换了五个朝代,周边还有十多个大小政权,把华夏大地撕得四分五裂。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 )
A.魏晋南北朝 B.春秋战国 C.三国鼎立 D.五代十国
10.诗史互证,唐朝诗人杜甫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两首诗歌《忆昔》和《无家别》,反映了唐朝社会的变化是( )
《忆昔》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无家别》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A.先南后北统一 B.经济重心南移
C.由繁荣转衰落 D.由开明到专制
11.“叛乱把一个集权、富饶、稳定和辽阔的帝国搞成斗争不休、不安全和分裂的国家。历史学家认为它是唐朝史的一个大转折点。”这场叛乱发生时在位的皇帝是( )
A.唐太宗 B.武则天 C.唐高宗 D.唐玄宗
12.学者吕思勉认为“唐代天宝之乱,原因孔多,边兵之重,要为其大者”。该学者认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
A.边疆军事防务所致 B.藩镇割据局面形成
C.地方完全脱离中央管控 D.君主专制遭到严重削弱
13.唐朝时期,一名李姓商人为躲避战祸辗转流亡,其流亡大致路线是“河北→洛阳→潼关→长安→四川”。这名商人流亡的历史背景是( )
A.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B.农民起义使人们流离失所
C.安史之乱的爆发 D.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14.下列选项中,对应完全正确的是( )
A.隋文帝——下令开凿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经济的交流
B.李白——“诗仙”——他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
C.欧阳询——书法名家——他的字端正劲美,雄浑敦厚
D.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15.唐朝中后期,朝政黑暗,翰林学士刘允章认为,国家有“终年聚兵”“蛮夷炽兴”“权豪奢僭”“大将不朝”“广造佛寺”“贿赂公行”“长吏残暴”“赋役不等”“食禄人多而输税人少”等现实问题。其中“大将不朝”被史学界公认为唐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指向的问题是( )
A.皇权腐朽 B.藩镇割据 C.宦官专权 D.外戚专政
二、综合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世民认为国家兴衰的关键在于是否能通过纳谏防止和改正错误,因此他提倡和鼓励诤谏,在专制体制下,实行了一定内容和形式的“民主”,使贞观年间政治生活趋向健康、和谐。君臣共商国是成为了“贞观之治”的特色,有利于政权的巩固和发展。
——齐廉允《“贞观之治”面面观》
材料二 米价便宜到每斗十三个钱,今山东省一带,斗米只要三钱;社会秩序也异常良好,行旅可以“行万里不持寸兵”。人口也急剧增加,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全国共有户八百四十一万二千八百七十一,人口数四千八百一十四万三千六百九。较之贞观时代,几乎增加了两倍。
——傅乐成《中国通史》
材料三 唐玄宗在其统治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腐败。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边疆形势紧张。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衡……755年,节度使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朝国势由盛转衰。
——《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李世民“提倡和鼓励诤谏”的原因,并简述这一举措的积极作用。
(2)材料二描述的现象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运用所学知识解读其出现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述安禄山发动叛乱的历史背景,并简述“安史之乱”的主要影响。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和唐玄宗前期的统治
唐太宗 唐玄宗
政治 勤于政事,善于用人、虚心纳谏 重用贤能,整顿更治
经济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文化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 注重文教,编修经典
—据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整理材料二 唐玄宗本人的变化,是当时社会危机难以克服的主要原因。开元初,他注意节俭,反对铺张浪费。天宝时则骄奢淫逸,挥霍无度。在用人方面,玄宗不再是任人唯贤,而是专用投其所好者。李林甫、杨国忠都是因此而受重用的。李林甫是“口有蜜,腹有剑”的人物,凡是才能在他之上而被皇帝所重视的人,他都千方百计的将其除掉。面对各种社会问题,玄宗毫无改弦更张之意,仍然沉溺于酒色之中,每年十月照例到华清宫去过冬。安禄山为了讨好玄宗和杨贵妃,在得知玄宗要在华清宫新开浴池的时候,立即在范阳以汉白玉石制成鱼龙凫雁,还有石莲花,置于池中,使玄宗喜悦异常。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唐太宗和唐玄宗统治时期分别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
(2)根据材料二,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统治的不同之处。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玄宗后期统治带来的严重后果。据此,你可以得到哪些认识?
18.古代的“盛世”,一般指长时间保持政权稳定和经济繁荣的时代。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部分年代的人口统计表
年份 726年 742年 755年 760年 821年
总人口数(约) 4142万 4531万 5292万 1699万 1576万
材料二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材料三 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当时的南方地区,由于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发展。
(1)材料一中755—760年唐朝的人口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导致这一趋势出现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这一事件造成了怎样的严重后果?
(2)材料二中的历史人物是谁?他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愿望?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五代的第一个政权是谁建立的?这一政权的建立标志着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探究唐朝衰亡的原因。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炀帝……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年谷丰稔,百姓安乐。
——《贞观政要》
材料二 玄宗……即位之初……躬勤庶政。加之姚崇、宋璟……等守正之辅,故致治平。及后承平日久,安于逸乐,渐远端士,而近小人。
——《旧唐书·宪宗下》
(1)材料一中的“朕”指的是哪一历史人物?据材料一,他“夙夜孜孜”的原因是什么?归纳其统治时期社会局面的具体表现。
(2)据材料二,概括唐玄宗的变化。这一变化最终导致了一场叛乱的发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一叛乱给唐朝国势带来了什么影响?
(3)上述材料反映的信息对我们当今的国家治理有何启示?
20.学习历史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根据下面图文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史料剖析】
唐长安城设东、西两市,两市各占两坊之地,各行各业应有尽有,是当时长安城商业活动的中心。据记载,当时西市有大衣行、秤行、绢行、鱼行、笔行、药材肆等,东市有铁行、肉行、金银行等许多行业,店铺很多。西市还专门设有“波斯邸”“胡姬酒肆”“收宝胡商”等。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清代康熙年间编定的《全唐诗》收录的诗作就有48000多首。唐诗内容既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又涉及亲情、友谊、怀古、山水、田园;作者中既有帝王将相,也有贩夫走卒……还有外国人。
(1)有助于分析历史特点。根据史料,分别简述长安城商业活动、唐诗的特点。
【制度变革】

(2)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简述科举制度的历史地位并多角度表述其意义。
【构建联系】

(3)是历史学科素养的呈现。简述两幅图片反映史实的联系。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他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当时的南方地区,由于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发展。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D项正确;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结果、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都与史实不符,而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影响的结果,排除BC项。故选D项。
2.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黄巢起义转战南北,并攻人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可知唐末农民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A项正确;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与唐末农民大起义没有联系,排除B项;安史之乱,是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与唐末农民大起义没有联系,排除C项;安史之乱之后,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与唐末农民大起义没有联系,排除D项。故选A项。
3.B
【详解】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他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情况,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复杂、动荡的历史时代,被后人称为“诗史”,而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的是安史之乱,B项正确;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朝末年,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排除A项;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排除C项;陈胜吴广起义发生再秦朝末年,排除D项。故选B项。
4.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明代是回族最终形成的时期;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吐蕃;李白是唐朝的著名诗人;《资治通鉴》编写于北宋;安史之乱时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科举制创立于隋朝,唐朝时期进一步发展和完善。②③⑤⑥都是在唐朝可能经历的事情,根据题意,C项正确;回族的出现晚于唐朝,所以在唐朝时不可能回族人出来经商,《资治通鉴》创作于北宋时期,晚于唐朝,因此在唐朝不可能读到《资治通鉴》,所以①④是在唐朝不可能经历的事情,根据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5.A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侯纷起,军阀混战是导致东汉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不安,战争不断,人口大量死亡或流徙,盛唐以后的人口数出现剧烈下降。因此,共同原因是频繁战乱,A项正确;东汉末年和盛唐以后人口数量剧烈下降的原因是频繁战乱,BCD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CD项。故选A项。
6.A
【详解】根据题干表格可知,755年后,人口急剧下降。结合所学可知,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人口急剧减少,A项正确;五代十国的出现是在唐朝灭亡后,排除B项;黄巢起义发生在878年至 884年,排除C项;唐末藩镇割据的局面结束于北宋的建立,排除D项。故选A项。
7.B
【详解】根据诗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句“忆昔”反映的是开元盛世,诗句“垂老别”反映的是安史之乱爆发后人民遭受的灾难与统治者的残酷。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安史之乱,唐玄宗末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历时8年之久的叛乱,史称安史之乱,B项正确;八王之乱,是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黄巢起义是唐朝末年的农民起义,也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黄巢之乱转战近半唐朝江山,导致唐末国力大衰,但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藩镇割据是唐朝中期以后的地方形势,不是材料所述两首诗句的转折点,排除D项。故选B项。
8.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后期,地方节度使势力不断膨胀,逐渐脱离中央政府的管辖,结果节度使安禄山和部下史思明等人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B项正确;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排除A项;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排除C项;唐朝灭亡后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他就是宋太祖,排除D项。故选B项。
9.D
【详解】根据材料“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经历了一个战争频繁、列国分治的乱世,短短五十多年”结合所学可知,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亡。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了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在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D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在东汉末年以后建立起来的,排除A项;春秋战国之前是西周,排除B项;三国之前是汉朝,排除C想项。故选D项。
10.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意思的开元全盛时期,连小县城都有上万户人家,农业连年获得丰收,粮食装满了公家和私人的仓库,人民生活十分富裕;根据材料“《无家别》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意思是天宝以后,农村寂寞荒凉,家园里只剩下蒿草蒺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55年,唐玄宗后期,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对唐朝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这两首诗歌《忆昔》和《无家别》,反映了唐朝社会的变化是由繁荣转衰落,C项正确;先南后北统一,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题干内容没有涉及,题干信息内容体现的史实是由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排除B项;由开明到专制,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11.D
【详解】根据题干“叛乱把一个集权、富饶、稳定和辽阔的帝国搞成斗争不休、不安全和分裂的国家。历史学家认为它是唐朝史的一个大转折点。”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而安史之乱发生在唐玄宗统治时期,D项正确;唐太宗、武则天、唐高宗都是唐玄宗前的皇帝,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
12.A
【详解】根据题干“边兵之重,要为其大者”可知,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是“边兵之重”即边疆军事防务所致,边疆形势日益紧张,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内轻外重的局面,最终导致节度使发动叛乱,A项正确;藩镇割据局面形成是在安史之乱之后,排除B项;题干体现不出地方完全脱离中央管控和君主专制遭到严重削弱,排除CD项。故选A项。
13.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唐朝”“其流亡大致路线是‘河北→洛阳→潼关→长安→四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后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潼关,逼近长安,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C项正确;“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与题干信息“唐朝时期”不符,排除A项;黄巢起义是唐末的农民起义,采用流动作战的方式,涉及今天山东、河南、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陕西等省广大地区,动摇了唐朝的统治,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发生在安史之乱后,且与题干信息“其流亡大致路线是‘河北→洛阳→潼关→长安→四川’”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4.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D项正确;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排除A项;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排除B项;颜真卿的字端正劲美,雄浑敦厚,排除C项。故选D项。
15.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唐朝中后期的“大将不朝”指的是安史之乱之后出现的藩镇割据局面,大将指的手握兵权的节度使,节度使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等方面不受中央控制,藩镇割据成为唐朝混乱乃至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B项正确;皇权腐朽对应的应是“贿赂公行、长吏残暴、赋役不等和食禄人多而输税人少”,排除A项;宦官专权指的是宦官集体或个别宦官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获得过度的权力和影响,与“大将不朝”无关,排除C项;外戚专政指的是帝王的母族、妻族把持朝廷政权的现象,与“大将不朝”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6.(1)原因:李世民认为国家兴衰的关键在于是否能通过纳谏防止和改正错误。
作用:使贞观年间政治生活趋向健康、和谐;对巩固君臣关系和臣属的忠君思想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有利于政权的巩固和发展。
(2)现象:开元盛世。
原因:唐玄宗整顿吏治,裁撤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3)背景:唐玄宗统治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腐败。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边疆形势紧张。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衡。
影响: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李世民认为国家兴衰的关键在于是否能通过纳谏防止和改正错误,因此他提倡和鼓励诤谏,……”可知,李世民“提倡和鼓励诤谏”的原因是李世民认为国家兴衰的关键在于是否能通过纳谏防止和改正错误。
作用:根据材料一“李世民……提倡和鼓励诤谏,在专制体制下,实行了一定内容和形式的‘民主’,使贞观年间政治生活趋向健康、和谐。”可知,李世民“提倡和鼓励诤谏”使贞观年间政治生活趋向健康、和谐;根据材料一“君臣共商国是成为了‘贞观之治’的特色,对巩固君臣关系和臣属的忠君思想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可知,对巩固君臣关系和臣属的忠君思想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根据材料三“有利于政权的巩固和发展。”可知,有利于政权的巩固和发展。
(2)现象:根据材料二“米价便宜到每斗十三个钱,今山东省一带,斗米只要三钱;社会秩序也异常良好,行旅可以‘行万里不持寸兵’。人口也急剧增加,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全国共有户八百四十一万二千八百七十一,人口数四千八百一十四万三千六百九。较之贞观时代,几乎增加了两倍。”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二描述的现象在历史上被称为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称为"开元盛世"。
原因:结合所学可知,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有唐朝前期经济发展的基础;武则天时期的政策延续和稳定为开元盛世提供了保证;唐玄宗整顿吏治,裁撤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3)背景:根据材料三“唐玄宗在其统治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腐败。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边疆形势紧张。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衡……755年,节度使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朝国势由盛转衰”可知,安禄山发动叛乱的历史背景是唐玄宗统治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腐败。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边疆形势紧张。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衡。
影响:根据材料三“……755年,节度使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朝国势由盛转衰。”可知,安史之乱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
17.(1)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2)前期:节俭、反对浪费;任人唯贤;励精图治。后期:骄奢淫逸;任人唯亲、沉迷酒色、不理朝政。
(3)后果:社会危机严重。认识:发展经济,关注民生;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任用;对各级官吏要加强监督。(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详解】(1)盛世局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的前期,年号“开元",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
(2)不同之处:根据材料二“开元初,他注意节俭,反对铺张浪费。天宝时则骄奢淫逸,挥霍无度。”分析可知,唐玄宗前期节俭、反对浪费,后期则骄奢淫逸,依据材料“在用人方面,玄宗不再是任人唯贤,而是专用投其所好者。李林甫、杨国忠都是因此而受重用的。李林甫是‘口有蜜,腹有剑’的人物,凡是才能在他之上而被皇帝所重视的人,他都千方百计的将其除掉”分析可知,唐玄宗前期,任人唯贤,励精图治,唐玄宗后期任人唯亲,沉迷酒色,依据材料“面对各种社会问题,玄宗毫无改弦更张之意,仍然沉溺于酒色之中,每年十月照例到华清宫去过冬”等分析可知,唐玄宗后期骄奢淫逸,挥霍无度,不理朝政。
(3)后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后期统治带来的严重后果是社会危机严重,导致安史之乱爆发,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认识: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发展经济,关注民生,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任用,对各级官吏要加强监督。
18.(1)人口持续减少。导致这一趋势出现的标志性事件是安史之乱;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黄巢;愿望:推翻唐朝的统治。
(3)朱温;唐朝至此灭亡。
(4)唐玄宗后期朝政腐败;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中央与地方力量对比失衡);安史之乱使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末农民起义的打击。
【详解】(1)趋势:根据材料一“唐朝部分年代的人口统计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755--760年唐朝的人口呈现的变化趋势是人口持续减少。
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这一趋势出现的标志性事件是安史之乱。
后果: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人物:据材料二“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黄巢起义,所以材料二中的历史人物是黄巢。
愿望:据材料二“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可知,黄巢在诗中表达了他等待时机改天换地,推翻唐朝的统治的愿望。
(3)人物: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可知,五代的第一个政权是朱温建立的后梁政权。
标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4)原因: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衰亡的原因有唐玄宗后期朝政腐败;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中央与地方力量对比失衡);安史之乱使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末农民起义的打击等。
19.(1)历史人物:唐太宗(李世民)。原因:目睹隋朝的灭亡(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表现:农业发展(粮食丰收)、社会安定(政局稳定)。
(2)变化:从勤于政事到追求享乐,重用小人。影响: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
(3)启示:良好的政治环境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可靠保障;要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人才和制度是社会发展的条件和保证;领导者必须提高自身的执政素质等。
【详解】(1)历史人物:根据“炀帝……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及材料出处“贞观政要”可知,贞观是唐太宗统治时期的年号,故“朕”指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原因:根据材料信息“炀帝……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成他“夙夜孜孜”的原因是目睹隋朝的灭亡,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表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统治时期农业发展(粮食丰收),社会安定(政局稳定),造就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2)变化:根据材料信息“即位之初……躬勤庶政。加之姚崇、宋璟……等守正之辅,故致治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勤于政事;根据“及后承平日久,安于逸乐,渐远端士,而近小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统治后期追求享乐,重用小人。影响:根据材料及设问信息“导致了一场叛乱的发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叛乱是指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
(3)启示:本问属于开放性设问,答案只要根据材料总结得出,对当今的国家治理有启示即可。如根据材料中唐太宗的治国举措及唐玄宗统治前期与后期的对比可知:良好的政治环境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可靠保障;要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人才和制度是社会发展的条件和保证;领导者必须提高自身的执政素质等。
20.(1)长安城商业活动的特点:坊市分开;东西两市是商业中心;两市中,商业繁荣,店铺很多等。唐诗的特点:艺术成就高;数量众多:题材丰富:风格多样;作者出自各个阶层。
(2)地位: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意义:政治: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教育: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文学艺术: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对外:对西欧启蒙运动以及英国文官制度建设有深远影响。
(3)联系: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潘镇割据的局面。唐朝后期,统治腐败,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而且相互之间发生兼战争,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详解】(1)长安城商业活动的特点:根据材料“唐长安城设东、西两市,两市各占两坊之地”可得出坊市分开;根据材料“是当时长安城商业活动的中心”可得出东西两市是商业中心;根据材料“当时西市有大衣行、秤行、绢行、鱼行、笔行、药材肆等,东市有铁行、肉行、金银行等许多行业,店铺很多。”可得出两市中,商业繁荣,店铺很多等。唐诗的特点:根据材料“诗之盛者莫过于唐。”可得出艺术成就高;根据材料“清代康熙年间编定的《全唐诗》收录的诗作就有48000多首”可得出数量众多:根据材料“唐诗内容既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又涉及亲情、友谊、怀古、山水、田园;作者中既有帝王将相,也有贩夫走卒……还有外国人。”可得出题材丰富:风格多样;作者出自各个阶层。
(2)地位:根据所学可知,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 300年。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意义:政治: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教育:科举制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文学艺术:科举制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对外:科举制传播到国外,对西欧启蒙运动以及英国文官制度建设有深远影响。
(3)联系:根据图片可知,第一幅是安史之乱,第二幅是五代十国。根据所学可知,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潘镇割据的局面。唐朝后期,统治腐败,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而且相互之间发生兼战争,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