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第十五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七单元 第十五课
课程标准: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和影响;了解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无产阶级的运动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马克思、恩格斯
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列宁
我们任何时候都首先要想到人民,我们宁可自己吃苦菜,也要把粮食分给群众,宁可自己盖稻草,也要把衣被分给人民。——毛泽东
革命的年代 人民的情怀
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尝试?
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世界上现有的社会主义国家?
—1871年的巴黎公社
—1917年的苏维埃政权在俄国建立
中国
朝鲜
越南
古巴
老挝
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俄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农民占全国人口的4/5,无产阶级占少数,工业产值占国民经济总值的42.1%。1913年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德国的1/8;石油产量只及美国的27.1%; ……俄国在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存在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农村保有封建剥削形式。 ——王斯德主编《世界近代史》
人民的处境——背景
材料二:在俄国统治阶级眼里,农民阶级是畜生,必须施以恫吓、束缚和监视。……在工业领域,工人每天工作12-14小时,甚至16-18小时,工资很少。1914年经济罢工达到1370次,政治罢工达1034次,参加者近10万之众。
——《人类文明图鉴·战乱中的世界》
材料三:……俄国战事不断失利,到1917年3月,俄国约150万人死于战争,四百多万人伤残。“假如没有战争,俄国也许几年甚至几十年内不会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
——列宁
材料五: 1903年建立了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并经历了革命曲折探索逐渐走向成熟。并且他们注意发动农民,获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
材料四:19世纪末俄国工业化的进展造就了俄国历史上第一代产业工人。他们然只占劳动力总数的10%,却蕴藏着强大的革命能量。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
经济基础:俄国经济发展缓慢,远远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是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
政治基础:沙皇专制统治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思想基础:成熟的革命理论指导——列宁主义(思想武器)。
国际条件:一战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加速了革命的爆发。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不断壮大,有很强的的革命性。
组织基础:有较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
群众基础:广大贫苦农民成为革命的同盟军。
史实活用——事件关联
图片排序,并阐明理由
①《苏维埃政权第一个法令》
④《贵族住宅内部装饰及喝茶场景》
与《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②《逮捕有产者》
③《列宁在普基洛夫工厂工人大会演讲》
推翻沙皇统治,形成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实权)和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举行游行示威,要求“全部政权归苏维埃”,退出一战。临时政府镇压示威群众,公开反对革命。
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以和平方式夺取政权。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占领冬宫,推翻临时政府,十月革命取得胜利
二月革命
七月流血
四月提纲
十月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917年3月
(俄历2月)
1917年4月
1917年7月
1917年11月
(俄历10月)
四月提纲
指方向
七月流血
抛幻想
十月革命
现曙光
二月革命
倒沙皇
人民的斗争——历程
社会主义革命
结果:
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
《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一切权力转归工兵代表苏维埃
《和平法令》:退出一战,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
《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土地,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
选举、批准新政府
1918年春,全国各地普遍建立苏维埃政权,新型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在苏俄初步确立。
人民的胜利——意义
(1)十月革命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材料一: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中国的也帮助了全世界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2)十月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20世纪的世界格局。
材料二:十月革命产生了一种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新的思想意识”,还“深刻影响了战后数十年世界历史模式”。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
——斯塔夫里阿诺斯
(3)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和竞争的局面,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十月革命的胜利——革命之思
课堂总结
基础过关
1.二月革命胜利后,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的领导人认为无产阶级尚无能力管理国家,便将政权交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但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岌岌可危。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府反对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B.政府没有满足民众的“和平”等要求
C.资产阶级建立了自己的武装
D.资产阶级剥夺了工人阶级的革命武装
B
课堂总结
能力提升
2.罗宾·W·温克在《牛津欧洲史Ⅲ》中记载了1917年4月列宁在彼得格勒的芬兰火车站的演讲,“亲爱的同志们、战士们、海员们、工人们!我很高兴为俄国革命的胜利向你们致意……现在,人民把武器对准剥削者——资产者的时代到来了。”该演讲认为俄国( )
A.现在的革命任务需要发生重要转变
B.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取得成功
C.革命胜利主要归功于工农建立联盟
D.开创了社会主义运动新局面
A
人民的革命:十月革命的胜利
十月革命是一场_________________的革命
政治
无产阶级领导、自下而上
经济
开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
思想
丰富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
俄国
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历史影响
标志人类进入社会主义新时期
多角度思考问题,发散思维
被殖民地
鼓舞人民解放
世界
改变世界格局
帝国主义国家
打击帝国主义势力
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道路探索
课堂总结
培优拔尖
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
材料一: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凶猛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革命诗人杰米扬·别德内依
材料二:苏维埃政权管辖的地区燃料、原料和粮食供应极其困难,40%的工厂停产,红军战士和城市居民也面临着断粮的危险。苏维埃政权经受着严峻考验。
——《大国崛起》
结合教材和所示材料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
概念: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也叫军事共产主义政策,它是苏维埃政府在战争条件下,为了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战胜敌人的一些临时性政策。
国内叛军
外国干涉军
内忧:国内反革命叛乱
苏俄内战(1918-1922):丧失领土、缺少粮食、经济极端困难
外患:外国干涉军的联合进攻
苏俄面临内忧外患
1918年,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2)目的:
材料: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征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严格地计算和平均分配每一磅粮食,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存和战争,而且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真正的主要的门径”。
——列宁
直接目的——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军事斗争的胜利。
根本目的——想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余粮收集制
企业全部国有化
取消自由贸易
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
领域
农业
工业
贸易
分配
公有制
计划经济
(3)内容:
最重要措施
战时共产主义的实质: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排斥市场,运用军事、行政手段控制社会经济,进而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评价余粮收集制:
(1)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保障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2)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材料一:……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我们取得了胜利……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
——列宁《论粮食税》,《列宁全集》第四十一卷
材料二: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十月革命四周年》,《列宁全集》第四十二卷
1919年俄国1普特(16.38kg)粮食的价格 国家征购价 6卢布
国家零售价 30卢布
黑市价格 200卢布
消极:损害农民利益,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4)影响
积极:保证前线的粮食供应,粉碎武装进攻,巩固了政权。
《现代世界史》描述苏俄(联)某经济政策:“一个特征是对土地、银行、对外贸易和重工业国有化。另一个特征是强行征用供养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剩余农产品。”该政策( )
A.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卫了新生政权
B.允许自由贸易促进了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C.实现了苏联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
D.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A
解析:从“国有化”“强行征用……剩余农产品”,可以判断该政策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满足了调动全国人力、物力、财力应付战争的需要,保卫了新生政权,故A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商品流通,不允许存在自由贸易,故B项错误;该政策试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但从结果来看,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没有实现其目的,故C项错误;优先发展重工业是斯大林体制建立过程中的做法,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
达标演练
材料:4年世界大战和3年国内战争,整个国家满目疮痍,1920年国民收入只有40亿卢布,比1917年还少70亿;工业总产值只及1913年的14%,其中钢和生铁的产量只及1913年的5%和3%,煤也只有1/3;谷物总产量比1913年减产1/3。全国陷入一片饥荒,人民连基本的面包和衣服都得不到满足。此时1920--1921年苏俄又遭遇了大旱灾。粮食极端匮乏,原料能源缺少,工厂也无法开工。
材料说明了什么?
战争和灾害使经济遭受严重破坏,濒临崩溃。
“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向共产主义运动的失败的尝试,带有极左的倾向,超越了社会发展的阶段,不符合俄国的国情。列宁思考,怎样重建社会主义。
(1) 1921年列宁也说:“……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
请思考:列宁要退到什么地步?
(2) 列宁实行 “退”, 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俄共(布)“十大”召开时的抗议抗议者认为:新经济政策是恢复资本主义。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恢复外资和私营企业;
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
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8)
材料一:生活的困苦引发人民的不满情绪,广大农民、工人对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特别是农民强烈反对余粮收集制,要求经营自由和贸易自由。...城市爆发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农民暴动频繁发生。一直是布尔维克党可靠基地的喀琅施塔得驻军发生反政府兵变。
材料二:用无产阶级的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摘自《苏联兴亡史》
概念:苏联在一九二一年由国内战争转变到和平经济建设时所实行的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探索。列宁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即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
结合教材和所示材料分析新经济政策的背景?
世界大战和国内战争,经济濒临崩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弊端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根本)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模式在实践中失败
战争的破坏
国民经济濒临崩溃
工人、农民等强烈不满
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和
政治危机
1921年,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的失误
(1)背景:
(2)标志: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有哪些内容?分别有哪些作用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内容 作用
农业政策 余粮收集制
工业政策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
贸易政策 取消自由贸易
分配制度 实行配给制
(3)目的:
直接目的:解决国内的经济危机、政治危机;
根本目的: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减轻了农民负担,缓解了政府和农民之间的矛盾
国家资本主义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恢复自由贸易,允许商品买卖
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实行按劳分配制
提高了工人工作的积极性
战时共产主义特点:
1.排斥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用军事和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2.单一公有制。
3.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新在何处?(特点)
1.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来发展经济。
2.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存在
3.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4)内容:
(5)作用:
(1)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2)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进而使社会主义成胜战时资本主义成分,最终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
1923年,季诺维也夫在俄共十二大政治报告中说:我们的观点是,托拉斯是完全处于国家的控制之下的国家机构。”1927年,苏联在一份法令中取消了赢利作为托拉斯经济核算活动主要目标的概念。这反映出苏联
A.加大了扶植垄断组织的力度 B.发展了新经济政策的理念
C.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D.已经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
C
解析:1923苏俄正在执行新经济政策,对托拉斯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利用资本主义的生产组织方式,发展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C正确;苏联只是利用资本主义的生产组织方式,并不是扶持垄断组织发展,A错误;这些政策是当时新经济政策下的做法,并没有发展新经济政策的理念,B错误;当时苏联还没有形成计划经济体制,D错误。
达标演练
虽然新经济政策使苏联经济得到复苏,但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靠畜力、人力完成。
——《大国崛起》
“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于50或100年。我们必须在十年内赶上这个差距。我们必须要做到这一点,否则我们会被摧毁。”
——1931年 斯大林
材料说明了什么?
虽然苏联经济有所复苏,但仍和先进国家有较大差距;
此时的苏联处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孤立无援,急需找到一条快速发展的道路。
(三)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
概念: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立起来的一种高度集中的国家政治经济体制,又称苏联模式。具体特征为:政治集权、经济集中、思想集控。
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逝世(1924年1月21日)
列宁的逝世后,代之而起的是一位“钢铁般的人” ——斯大林。
(1)背景:
材料一:1927年,英国宣布断绝英苏关系。张伯伦提出要“和共产国际做斗争”。十月革命之后,西方国家对苏维埃采取敌视的态度,孤零零的苏联看起来似乎不堪一击。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不到美国的八分之一,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 ——《全球文明史》
材料二:斯大林认为,粮食总产量的80%是来自落后的小农经济,其产品的85%留供自家消费,商品率极低。在这种情况下,要解决“市场供应”问题,是不可能的。 斯大林认为,落后的小农经济正在拖国家工业化的后腿。— 吴于廑《世界现代史》
材料三: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们。”“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或者我们做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倒。”——《全球文明史》
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包围(加强国防)
斯大林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局限(思想)
工业生产落后(发展生产力)
根据材料,分析斯大林模式产生的背景
(2)确立(过程):
工业化
(1925)
提出: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
成就:1928年起开始实行五年计划,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二五”计划后工业产量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问题:导致农、轻、重比例失调。
农业集体化
(1927)
正式确立
(1936)
提出: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
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变革农村生产关系。
成就:为工业化创造了条件;为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道路;
引导人民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
问题: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影响农业发展。
标志:20世纪30年代中期(1936年新宪法)
苏联确立新的经济体制。
(3)内容(特点):
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们。 ——《世界历史》
斯大林认为:个体农民不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新经济政策时期产生了富农囤积粮食、投机倒把的问题,因此,必须实行农业集体化,改变农村所有制形式。
——《世界历史》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公就越优越。
——《世界历史》
(1)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
(2)农业:农业集体化(集体农庄)
(4)政治:权力高度集中
(3)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苏联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4)评价:
材料一:
材料二:1941年,希特勒发动袭击后,苏联只用了8天时间就征集了530万人入伍,仅用4个月就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基地。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苏联经济的巨大发展和它所采取的“计划”方式,引起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一时间,“计划”成了最时髦的词。苏联“一五”计划之后,全球最大的移民国家——美国,也第一次出现向外移民的倾向,先后有10万美国人申请移居苏联。
积极评价
①使得苏联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了工业化;
②为后来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③开创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
苏联迈向大国的奠基石
(4)评价:
消极评价
①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发展不平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②牺牲农业发展重工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③片面追求单一公有制,排斥市场经济
苏联迈向大国的奠基石
1937年比1928年的增长率
农业产值 8.1%
轻工业产值 210%
重工业产值 550%
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购稞麦,每千克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给面粉厂时,则作价93卢布。
在列宁格勒生产一粒纽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苏联走向解体的绊脚石
达标演练
1、列宁谈到新经济政策时曾说过:“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列宁认为( )
A.新经济政策是一种倒退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适合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
C.俄国要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必须先部分恢复资本主义
D.新经济政策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政策
2.以下是苏联时期的政治笑话,该笑话讽刺了苏联( )
A.片面发展重工业 B.忽视轻工业的生产
C.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消费品紧缺
D.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爸,你能给我套车钥匙吗?”
“好,别丢了,儿子,七年之后我们就会领到车!”
C
C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
背景 苏维埃政权遭到国内外敌人联合进攻,形势危急 内战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严重危机 国内经济落后,国际战争阴影的笼罩
时间 1918-1921 1921-1927 1928-1937
目的 集中有限力量保证内战的胜利 解决国内危机,过渡到社会主义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提高国际地位
措施 余粮收集制;工业全部国有;取消商品贸易;强制劳动 粮食税;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资;自由贸易 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评价 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但也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等问题
小结
苏联探索社会主义的道路给我们提供了怎样的启示?
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最高水平……他们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七卷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马克思
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
发展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启示:
①注意国民经济比例协调发展;
②要注重改善民生;
③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④经济政策的制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遵循本国国情,走自己特色的道路
⑤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强调民主、法制建设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