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2张PPT)
第五单元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0.2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壹
素养目标
课程标准/素养目标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语言建构与运用:把握文章的结构,品味文章的语言。2、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演讲词的特点和演讲的一般要求;概括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感悟其宽广胸怀和非凡气度。 3、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文本的语言艺术魅力,揣摩字里行间蕴含的深邃思想和真挚的感情。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革命所作的巨大贡献;感受、学习马克思勇于创新、注重实践、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等伟大精神。 1.通过文本细读、专题研讨等方式,梳理文章内容和结构,把握其主旨,分析文章语句尤其是一些表意复杂的长句的深层意蕴,感受作者思想的光辉和恰当表达的力量。 2.结合实用性文本的写作目的把握其文体特点,体会文章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感受作者在态度、语气、叙述策略、表达方式、语体风格等方面的差异。 3.进一步学习演讲稿的写作,准确、充分地发表见解,阐发主张,表达立场,抒发情感。 重点:合作探究文章结构,分析文章中的深遼思想,概括马克思的功德。难点:品味语言魅力,揣摩字里行间蕴含的深邃思想和真挚的感情。
貳
预习导学
知人论世
马克思于 1883年3月14日在英国伦敦逝世。3月17日,安葬于伦敦城北的海格特公墓。本文是恩格斯作为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在马克思墓地上发表的讲话。恩格斯用英语发表的这篇讲话,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对于马克思的逝世表示了深切的哀悼,对于马克思一生为无产阶级事业所作的伟大贡献作了崇高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
马克思介绍:
卡尔·马克思(1818年-1883年),德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 ,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创者。主要著作有《资本论》 、《共产党宣言》等。
恩格斯介绍:
德里希·冯·恩格斯(1820-1895),德国思想家、哲学家、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是卡尔·马克思的挚友,被誉为"第二提琴手",他为马克思创立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大量经济上的支持,在马克思逝世后,帮助马克思完成了其未完成的《资本论》等著作,并且领导国际工人运动。
伟大的友谊
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4年在巴黎相识。之后的四十年时间里,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合作《资本论》。
列宁在评价他们的友谊时说,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整个文明世界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马克思曾先后四次遭到一些国家反动政府的驱逐,他最穷困的时候连吃的都没有。面包房、肉铺、房东都来讨债,连夫人的围巾、家里的家具、自己穿的上衣都拿去典当了,为此他无法上街。有时想寄稿,却连买邮票的钱都没有。
个养到八岁,一个二岁,都因贫病无钱医治而死。他的小女儿,得了重病,不到11个月就死了,那是1852年的复活节,马克思刚写好一本小册子。小女孩死后只能放到家中,后得到一法国流亡者捐助的二英镑钱,才付清了棺材钱。他家分别在1850年、1852年、1857年连续死了四个孩子,只存活了三个女儿。
马克思在这样贫困的情况下,为了全人类的解放事业,仍然顽强的斗争,勤奋的工作。比如他写《资本论》一书,就花了他整整40年时间,为了写《资本论》,他和做过的摘记的书就有1500种以上。但《资本论》的稿酬远远抵不上他写这部巨著时的所花的烟钱。马克思说,他为此献出了自己的健康、幸福和家庭。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思考》
历史上的哲学家总是千方百计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解释世界,然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The philosophers have only interpreted the world in various ways - the point however is to change it.
——马克思的墓志铭
解题
三、识背景
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生于德国,1883年3月14日在英国伦敦逝世,3月17日葬于伦敦城北的海格特公墓。本文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恩格斯在马克思的葬礼上用英语发表的讲话。
四、知识拓展
悼词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或文章。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悼词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一切形式的悼念性文章,狭义的悼词专指在追悼大会上对死者表示敬意与哀思的宣读式的专用哀悼的文体。悼词是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悼念性文章。
悼词是从古代的诔辞、哀辞、吊文、祭文一步步演化而来的。诔辞作为中国哀悼文体的最古形式,最早是一种专门表彰死者功德的宣读性的哀悼文体。
体裁:悼词(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或文章)
悼词和我国古代诔辞、哀辞、吊文、祭文等文体有相似性。
如:《国殇》(屈原)
《吊秦二世赋》(司马相如)
《祭十二郎文》(韩愈)
《芙蓉女儿诔》 (《红楼梦》)
“宁使文不足悲有余,万不可尚文藻而失悲戚。”
悼词分类:
1、按感情来分:
悼词中所表达的感情一般是沉痛、悲伤和惋惜的;
2、按用途分:
悼词可分为宣读类和书面类;
3、按表现手法分:
悼词可分为记叙式、议论式和抒情式。
题解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从题目能否看出文章的体裁和表达方法?
抓住“讲话”和“墓前”这两个词语。
悼词一般是按照“述其哀、赞其功、颂其德”的思路来写。可以按这一顺序来理清写作思路,概括文章内容。
悼词是对死者表示哀痛和怀念的致词。既是对死者的敬仰、悼念,又是对死者亲属的安慰。但主要目的是为了化悲痛为力量,更好地勉励生者。扣住这一特点,便不难把握文章丰富的情感内涵。
悼词的语言要十分讲究,既要充分表达对死者的哀思,又要给以慰藉和鼓舞。评价时,要实事求是,赞而不媚,哀而不俗。用语要仔细斟酌,反复推敲。扣住这一特点来揣摩语言,其深层含义自然会被准确发掘出来。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从这个标题中的“墓前”和“讲话”,我们看出这是一篇什么文章?请同学们自己归纳一下这种文体的特点。
(1)是一篇以议论为主,悼词性质的演讲词。
⑵所谓悼词,就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悼词结构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主体、结尾。
①开头----述其哀----悼念: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
②主体----赞其功----评价: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
③结尾----颂其德----悼念:对死者的悼念以及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
文章总体结构把握:悼念--评价--悼念,按一般的常规,与这种结构相对应的思想感情应该是惋惜(悲痛)——敬仰(颂扬)——悼念。
理论贡献
两个“对于”
(总纲)
不可估量的损失
马克思逝世
实践贡献
两个发现
(点~面)
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剩余价值的规律
每个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
(用对科学的认识和态度连接上下段)
宣传(编报著书)
组织(创立工人协会)
思想家
革命家
深远的影响
敌人
战友
驱逐
诽谤
诅咒
尊敬
爱戴
悼念
英名和事业永垂不朽
(一)
(二)
(三)
叁
知识清单
任务探究一:
【研读】仔细阅读第一段,认真体会恩格斯语言中所表达的情感。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时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准确时间,悲痛时刻)
地点——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
情景——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
逝世——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睡着了,永远睡着了——
任务探究二:【研读】仔细阅读第一段,认真体会恩格斯语言中所表达的情感。
时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 准确时间,悲痛时刻)
地点——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内心自责,无比遗憾)
情景——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生命不息,工作不止;令人敬仰)
逝世——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睡着了,永远睡着了—— (讳饰手法:表达敬仰、哀痛之情!)
1、“破折号”的作用: (1)停顿作用,表示不想说出又不得不说出的矛盾。
(2)解释作用,说明“永远地睡着了”。二者交织在一起,表达了复杂的感情。
(第1段) 追述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情景。
2、“下午两点三刻”:
①因为是在葬仪上讲话,需要向全世界公布逝世的准确时间;
②强调这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应当永远不忘的时刻;
③表明马克思生命的每一刻对世界无产阶级都十分宝贵,饱含了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赞扬。
2、“下午两点三刻”:
①因为是在葬仪上讲话,需要向全世界公布逝世的准确时间;
②强调这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应当永远不忘的时刻;
③表明马克思生命的每一刻对世界无产阶级都十分宝贵,饱含了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赞扬。
3、“停止思想”不能换成“心脏停止跳动”:
用讳饰的修辞手法,是为了突出马克思的伟大,因为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他的逝世,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失去了一个最睿智的、最重要的阶级头脑。
4、“还不到两分钟”
表达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深感遗憾的惋惜之情。
5、“在安乐椅上”
说明了马克思临终的姿态,表明这位无产阶级导师一直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流露出死者忘我工作精神的赞颂。
6、“永远”、“睡着”
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无限悲痛,破折号加强了这种悲痛感情的表现。
7、对于时间的交代为什么如此具体?
①向全世界公布逝世的准确时间;
②全世界无产阶级应当永远不忘的时刻;
③饱含了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赞扬。
8、写马克思逝世,不用“去世”“停止呼吸”,而说“停止思想”“永远睡着了”,为什么?
运用“讳饰”的修辞手法,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深切哀悼之情。
9、“还不到两分钟……永远地睡着了”有何含义作用?
①、“在安乐椅上睡着了”用讳饰的手法委婉到写马克思从容安详的逝世,语气平静含蓄,却蕴含着巨大的情感力量;
②、“永远地睡着了”既是对上文委婉含蓄的解释说明,更是作者感情上的递进加深,倾注了作者对马克思逝世的无限痛惜、深切怀念之情(亦本段感情)
10、“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有何含义
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马克思的逝世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不可弥补的损失,高度赞颂了马克思的伟大贡献。
11、怎样理解“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
这句话用形象的比喻说明马克思对待驱逐、诽谤、诅咒不屑一顾的态度,表现出无畏气概和对政敌的极大蔑视。
12、“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这里“敌人”和“私敌”有什么区别?
马克思有敌人,但都不是他的私敌,而是整个无产阶级的大敌,许多和一个,对比鲜明,说明马克思一生光明磊落,不谋私利,是对他把毕生精力献给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崇高精神的热烈赞扬。
13、马克思对于无产阶级革命实践、革命理论革命理论的贡献有哪些?作者是怎样评价马克思的贡献的?
①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②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运动规律
③领域多,发现独到,不浅尝辄止
理
论
巨
大贡
献
实
践
①两个“参加”(总)
②宣传(编报著书)
③组织(创立工人协会)
任务探究四:
14、“正因为这样”,“这样”指代什么?“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最”怎么理解?
"这样"是指上文马克思的划时代的理论创造和革命实践。两个"最"体现在两个"无论"上,无论性质怎样的政府,也无论什么色彩的资产者派别,都毫不例外地疯狂地嫉恨他,恶毒地诬蔑他。
任务探究五
15、“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深刻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用一个“将”字?
“永垂不朽”本义是永远流传,不可磨灭。这里指马克思的精神和他开辟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万古长存。既表现了作者对马克思的敬重,又表现了自己的悲痛之情。
这句话简短有力,富有鼓动性,既是对马克思一生的总评,也感召后人继往开来。
②对于历史科学 (革命理论上)
(“不可估量”: ;“空白”: 。)
作用:第二段中两个“对于”是全文的总纲。
(两个“对于”分别照应 7、8段和3、4、5段。)
任务探究六:
(二)第2段,指出马克思逝世所造成的重大损失。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第一个“对于”是指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领导作用,第二个“对于”是指马克思对社会科学理论的创建。总纲
16、把“不可估量”换成“巨大”,“空白”换成“严重情况”,效果怎么样?
不用“巨大”,而用“不可估量”(无法估计和衡量),因为后者程度最高,强调了马克思逝世的损失之大,同时也赞扬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指导革命的伟大作用。不用“严重情况”,而用“空白”,因为前者语意含糊,而后者则说明了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地位是没有人可以取代的,这是对马克思最确切、最富概括性的评价。
②对于历史科学 (革命理论上)
(“不可估量”: ;“空白”: 。)
作用:第二段中两个“对于”是全文的总纲。
(两个“对于”分别照应 7、8段和3、4、5段。)
任务探究七:
【研读】阅读第二段,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评价马克思的贡献的?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伟大贡献:①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 (革命实践上)
②对于历史科学 (革命理论上)
(“不可估量”: ; “空白”: 。)
作用:第二段中两个“对于”是全文的总纲。
(两个“对于”分别照应 7、8段和3、4、5段。)
②对于历史科学 (革命理论上)
(“不可估量”: ;“空白”: 。)
作用:第二段中两个“对于”是全文的总纲。
(两个“对于”分别照应 7、8段和3、4、5段。)
表明损失巨大
说明无法弥补
任务探究八:
【研读】阅读第3-5段,作为科学家马克思在理论上的主要的贡献有哪些?
③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理论贡献一: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物质决定精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繁芜丛杂”:
。)
(“豁然开朗”: 重大指导意义 ;“在黑暗中摸索”: 对比。)
任务探究十:
(三)第3段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中的“规律”是什么?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是物质决定精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两条规律。
任务探究十一:
(四)第4段
“不仅如此”的“此”指代什么?
不仅如此”的“此”指代“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任务探究十二:
(五)第5段
“一生能有这样两个发现”指的是哪两个发现?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指代的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个发现。这句话是对3、4段的概括。
表明马克思作为一位科学家研究的领域之广、成绩之大,与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相呼应。
。)
任务探究九:
④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⑤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理论贡献二: 马克思还发现了剩余价值理论以及在其他领域的发现。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
(“豁然开朗”: 重大指导意义 ;“在黑暗中摸索”: 对比。)
任务探究十:
(三)第3段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中的“规律”是什么?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是物质决定精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两条规律。
任务探究十一:
(四)第4段
“不仅如此”的“此”指代什么?
不仅如此”的“此”指代“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任务探究十二:
(五)第5段
“一生能有这样两个发现”指的是哪两个发现?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指代的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个发现。这句话是对3、4段的概括。
表明马克思作为一位科学家研究的领域之广、成绩之大,与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相呼应。
任务探究十三:【研读】阅读第6-7段,作为革命家马克思在实践中的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思考:第6段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怎样?马克思是怎样认识科学的?
【解读】过渡段,承上启下。由讲述马克思对科学的贡献过渡到讲述对革命实践方面的贡献。马克思认为科学是一种革命的力量。
任务探究十四
(六)第6段
1、马克思作为“科学巨匠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这样““这”指代什么?
“这样”指马克思所有科学发现的共同特点:独到、很多、不是肤浅地研究。“这”指代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在自然科学方面所做的贡献。
2、“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这句话概括了马克思什么基本观点?
这句话高度概括了马克思对科学的作用的基本观点,也可以说是马克思的科学观。马克思对科学给予了高度重视。
任务探究十五:
⑦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做为这一切工作的完成--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革命实践贡献:宣传(编报著书);组织(创立国际工人协会)
“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表现马克思对革命充满热情,对无产阶级事业坚忍不拔,对工作卓有成效。
任务探究十六:(七)第7段
1、如何理解“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这句话是说,与马克思在革命理论方面的成就相比较,他在革命实践中贡献更为重要。加“首先以示强调。这句话与第6段中“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相照应。
2、“他的毕生的使命”是什么?
“他的毕生使命”是两个“参加”所领起的短语。第7段第2句抓住两个“参加”,两个“意识到”, “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具体说明马克思作为一个职业革命家的奋斗目标和本质特征。这里用的“第一次”表明马克思所参加的革命实践同他的创造一样,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任务探究十七:
3、列举一系列报纸有什么作用?
阅读一系列报纸的名称时应注意后面注明的时间,这些时间有它们的连续性,这些名称和时间的背后隐含着一段辗转迁徙的革命生涯,报纸名称实际上是他参加革命斗争的标志,用以说明“他进行斗争的热烈、顽强和卓有成效”。说明“卓有成效”的还有“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任务探究十八:
【研读】阅读第⑧段,政敌和战友对马克思有怎样鲜明不同的态度?
⑧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政府—驱逐他; 资产者—诽谤他、诅咒他;
革命战友—尊敬、爱戴、悼念。
【解读】敌人的恨和战友的爱形成鲜明对比,说明马克思的贡献巨大,充分体现了马克思的阶级立场和崇高地位。
任务探究十九:(八)第8段
1、“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其中“这样”指代什么?“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马克思对此抱什么态度?说明了什么?
“这样”是指马克思的划时代的理论创造和革命实践。两个“最”体现在两个“无论”上,无论性质怎样的政府,也无论什么色彩的资产者派别,都毫不例外地疯狂地嫉恨他,恶毒地诬蔑他。马克思对此“毫不在意”,当作蛛丝“轻轻拂去”,这个比喻句含蓄且发人深省,既说明敌人对马克思攻击很多,但十分无力;又说明马克思对敌人的极端蔑视,表现了马克思崇高的精神境界。
任务探究二十:
2、“尊敬”、“爱戴”和“悼念”,与 “驱逐”、“诽谤”、“诅咒”两种不同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两种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马克思的敌人和战友对待他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表明了马克思本人及其所投身的事业巨大而广泛的影响。
说明马克思是无产阶级最忠实的代表和导师,同时也说明他的理论和实践给了各国资产者以致命的打击,是资产者不可调和的敌人。这个对照与开头呼应,深化了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中无与伦比的作用和地位。
任务探究二十一:
3、“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这里的“敌人”和“私敌”有何区别?为什么说“可能”?
“私敌”是指以我为中心,以“我”的利害区分敌友,这是剥削阶级个人主义的一种表现。马克思没有这样的私敌,说明他不存私念。他是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全力以赴地与形形色色的敌对分子作斗争,因而他有“许多敌人”。这些敌人都是无产阶级的敌人。这个评价含蓄深刻,高度赞颂了马克思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高尚的革命品格。“可能”是以不肯定的语气表示肯定的含义。
任务探究二十二:
第9段“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一句中“永垂不朽”如何理解?
【解读】
恩格思最后庄严宣告“他的英名和他的事业将永垂不朽”这句饱含深情和敬意的结语,虽是一般悼词结语,但绝不仅仅是形式的需要,它照应全文,总结全文,是由马克思的丰功伟绩中引申出来的必然结论,体现了作者的心声,也是亿万人民的心声。 本文为悼词,沉痛悲伤而又平静深沉,悲伤却不消沉,沉痛却不压抑,激励人鼓舞人。这完全得益于恩格斯语言艺术的高超精当,准确而又富于感情。
任务探究二十三:
2、第9段只有一句话,你觉得它和全文有什么样的联系?
这句话简短有力,富有鼓动性,既是对马克思一生的总评,也感召后人继往开来。
肆
探究提升
任务一 理解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学习情境]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追述了马克思的一生以及他为人类作出的伟大贡献,表达了对马克思的崇高敬意和深沉的悼念之情。文章逐层深入,全面总结了马克思作为思想家、革命家的伟大成就。学习时,要注意理解文章内容,把握马克思的人物形象。
1.作者为什么详细交代马克思逝世的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因为这是在葬礼上的讲话,需要向全世界公布逝世的准确时间。②交代具体时间,强调了这是世界无产阶级应当永远记住的时刻。③这个具体的时间,表明马克思生命的每一刻对世界无产阶级都十分宝贵,饱含了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与赞扬。
2.为什么恩格斯认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而不是思想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马克思毕生的使命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来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正因为马克思首先是革命家,把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视为毕生使命,所以他才会有意识肩负起对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研究和科学理论及指导性纲领的提出。他在历史科学方面的理论都是为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服务的,他的研究对启发无产阶级革命力量有着深远的意义。所以我们应该从革命家的高度去解读马克思,如此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走上科学研究之路的目的。
3.第八段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这里的“敌人”和“私敌”有何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私敌”是指以“我”为中心,以“我”的利害区分敌友。马克思没有这样的私敌,说明他不存私念。他是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全力以赴地与形形色色的敌对分子作斗争,因而他有“许多敌人”。这些敌人都是无产阶级的敌人。这个评价含蓄深刻,高度赞颂了马克思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高尚革命品格。
任务二 品读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学习情境]
本文是一篇悼词,但不是普通悼词,是一位革命家对另一位革命家的悼念。恩格斯作为马克思的好朋友,面对他的逝世,沉痛悲伤在所难免。但是作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友,代表整个无产阶级表达对马克思的悼念,他把悲痛体现得含蓄而深沉,沉痛却不压抑,努力用对马克思思想和事业的赞颂来鼓舞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继续英勇战斗,而这样的情感效果,主要得益于本文准确而又富于感情的语言。学习时要注意品读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4.如何理解文中作者对马克思的“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这个人”“这位创始人”等不同称谓?请根据提示,完成下表。
“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这个人”“这位创始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对马克思称谓的变化,充分表现了作者高超的叙述技巧和他对马克思的深挚的感情
这一称谓表示对马克思逝世所产生的影响要进行客观评价,但在感情上又将马克思与演说者和听众紧密联系在一起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这一称谓对马克思作为思想家的形象、贡献作了一个高度概括 ②这一称谓表明了马克思在共产国际中重要而特殊的地位
5.第四段中使用了“豁然开朗”“在黑暗中摸索”两个短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豁然开朗”和“在黑暗中摸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指导意义,从而高度赞扬了马克思的理论贡献。
6.如何理解第八段中“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这句话的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无论性质怎样的政府,也无论什么资产者派别,都毫不例外地疯狂地嫉恨他,恶毒地诬蔑他。马克思对此“毫不在意”,当作蛛丝“轻轻拂去”,表明马克思对敌人极端蔑视的大无畏的人格精神和他追求自己理想的执着。
7.结尾“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深刻含意是什么?为什么要用一个“将”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恩格斯这句饱含深情和敬意的结语,虽是一般悼词的结语,但绝不仅仅是形式的需要,而是从马克思的丰功伟绩中引申出来的必然结论,它照应全文,总结全文,体现了作者和亿万人民的心声。
(2)“将”字是充满信心的预见和憧憬。当时,共产主义运动才刚刚兴起,恩格斯的一个“将”字,便说明他认为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必将蓬勃发展。
任务三:写作特点
1.内容高度凝练、概括。
全文1300多字,按一般到特殊的顺序概括地介绍了马克思伟大的一生。
2.语言准确严密,处处关照呼应。
准确性表现在:对马克思逝世的痛惜与悼念,对他的斗争精神和崇高人格的赞美,评价马克思的伟大历史功绩,以及对反动派的蔑视等,遣词用句都十分确切、明白。
严密性表现在:句子中的限制和修饰,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过渡、承接和照应。
3.议论、记叙、抒情融为一体。
全文以议论为主体,全面而准确地评价了马克思的伟大历史功绩;
追述马克思逝世的情景,概述马克思一生的主要革命活动,高度凝练、概括,是议论和抒情的基础;
抒情的成分贯穿全文,对马克思逝世的悼念和惋惜之情蕴含在字里行间,对马克思杰出贡献和伟大人格的崇敬赞颂之情流溢于言表,具有感人的力量。
小结:
这篇悼词,极其简洁地论述了马克思一生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伟大贡献,不仅令人信服,而且令人感动。令人信服,是因为文章列举了马克思一生的伟大功绩,他的业绩是客观存在的,是无可争辩的。令人感动,是因为文章在说理过程中,运用了适当的描写性语言,从而打动读者。这种在特定场合、特定环境下、特定身份的讲话,表达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沉痛悼念和热烈赞颂。
文本联读
英雄所见略同,作为革命知己的马克思、恩格斯更是如此,他们的演讲词《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在内容上有相互补充的作用,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阐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在革命理论方面,恩格斯高度评价了马克思发现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也就是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形成经济生活的基础,决定了社会关系、上层建筑。马克思则在论述“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时,就向我们具体展示了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关系不适应、不匹配带来的种种问题,并指出只有新生的工人阶级才能掌握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力量,解决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矛盾。
②在革命实践方面,恩格斯说马克思“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马克思出席《人民报》的创刊纪念会,号召无产阶级进行革命,这正是恩格斯所说的“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的一部分;他坦诚、幽默、富有感情的表达,对听众和工人阶级的积极鼓励,对“历史本身就是审判官,而无产阶级就是执刑者”的坚信不疑,正是“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的部分原因。
伍
体系构建
找出文本中对应部分,将图示中的空缺部分补充完整。
[答案] ①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②发现剩余价值规律 ③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④尊敬、爱戴、悼念
文章结构
(论点)
(论据)
(结论)
不可估量的损失
科学理论
革命实践
两个发现:
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
宣传群众
组织群众
影响和品格永垂不朽
其它发现
理论贡献
两个“对于”
(总纲)
不可估量的损失
马克思逝世
实践贡献
两个发现
(点~面)
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剩余价值的规律
每个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
(用对科学的认识和态度连接上下段)
宣传(编报著书)
组织(创立工人协会)
思想家
革命家
深远的影响
敌人
战友
驱逐
诽谤
诅咒
尊敬
爱戴
悼念
英名和事业永垂不朽
(一)
(二)
(三)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