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10.1《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讲话》课件(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10.1《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讲话》课件(共3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1 00:06: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第五单元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0.1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素养目标
课程标准/素养目标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演讲词的相关常识及写作背景。 2.思维发展与提升:反复诵读文章内容,学习演讲词从演讲的目的、场合和对象等方面把理其针对性。 3.审美鉴赏与创造: 体会文章深邃的思想,形象的语言和厚重的文化。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革命导师、仁人志士顺应历史潮流。勇于担当时代使命的精神。树立对无产阶级革命过程的正确观点。加深对“抱负与使命”的认识。 1.通过文本细读、专题研讨等方式,梳理文章内容和结构,把握其主旨,分析文章语句尤其是一些表意复杂的长句的深层意蕴,感受作者思想的光辉和恰当表达的力量。 2.结合实用性文本的写作目的把握其文体特点,体会文章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感受作者在态度、语气、叙述策略、表达方式、语体风格等方面的差异。3.进一步学习演讲稿的写作,准确、充分地发表见解,阐发主张,表达立场,抒发情感。 重点:反复诵读文章内容,学习演讲词从演讲的目的、场合和对象等方面把握其针对性。
难点:体会文章深邃的思想,形象的语言和厚重的文化。

预习导学
知人论世
1818年马克思出生于德国莱茵 特里尔城一个律师家庭。中学毕业后进入波恩大学,后转学到柏林大学学习法律,但他大部分的学习重点却在哲学和历史上。
1841 年大学毕业后担任《莱茵报》编辑,1843年因《莱茵报》被普鲁士国王查禁而失业。在此期间马克思认识了恩格斯,并结下深厚的友谊。
1847年两人加入正义者同盟并指导该同盟改组成共产主义者同盟,此后起草同盟的纲领《共产党宣言》。
1848年在科隆创办《新莱茵报》,1849 年遭驱逐出境,辗转到达伦敦。在经济极度困难的情况下,马克思翻阅伦敦大英图书馆里的资料并写出他的最重要著作——《资本论》 (第一卷)。
1864年,马克思参加第一国际成立大会,被选入领导委员会。
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
知人论世
1883年马克思在伦敦辞世。
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 等。
马克思(1818—1883),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始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和国际共产主义的开创者,近代以来伟大的思想家。
马克思的极其伟大的著作是《资本论》,他的阐述原则是“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认为,这是“政治经济学原理”的东西,这是“精髓”,后来人可以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去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识背景:
马克思被邀请作为伦敦的外国流亡革命人士的正式代表,出席1856年4月14日为纪念宪章派报纸《人民报》创刊四周年而举行的宴会。他利用请他第一个讲话的机会,作了关于无产阶级的世界历史使命的演说。马克思参加《人民报》的创刊纪念会这件事明显地说明了科学共产主义奠基人同英国宪章派保持着联系,马克思和恩格斯极力想在思想上影响英国无产阶级并且帮助宪章运动的领袖,以使英国工人运动在新的、社会主义基础上复兴起来。《人民报》是宪章派的周报,1852年5月由革命的宪章运动的领袖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朋友厄·琼斯在伦敦创办。1852年10月至1856年1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曾为该报撰稿,并对该报的编辑工作给以帮助。《人民报》除了刊登马克思和恩格斯专为该报撰写的一些文章外,还转载了他们在《纽约每日论坛报》上发表的最重要的文章。在这个时期,该报始终捍卫工人阶级的利益和宣传社会主义思想。

识背景:
四、知识拓展:
《人民报》是英国宪章派的周报,1852年5月由宪章运动的领袖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朋友厄·琼斯在伦敦创办。1852年10月—1856年1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曾为该报撰稿,并对该报的编辑工作给予帮助。《人民报》除了刊登马克思和恩格斯专为该报撰写的一些文章外,还转载了他们在《纽约每日论坛报》上发表的重要的文章。在这个时期,该报始终捍卫工人阶级的利益和宣传社会主义思想。
后来,琼斯和资产阶级激进派的接近,使马克思和恩格斯停止为《人民报》撰稿,他们和琼斯的关系也一度破裂。1858年6月,该报转到了资产阶级实业家的手里。
知识拓展
演讲又叫讲演或演说,是指在公众场合,以有声语言为主要手段,以体态语言为辅助手段,针对某个具体问题,鲜明、完整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事理或抒发情感,进行宣传鼓动的一种语言交际活动。
演讲的形式大体有如下四种:
照读式演讲、背诵式演讲、提纲式演讲,即兴式演讲。
照读式演讲。读稿式演讲。演讲者拿着事先写好的演讲稿,走上讲台,逐字逐句地向听众宣读一遍。其内容经过慎重考虑,语言经过反复推敲,结构经过精心安排,话讲得郑重。它比较适合于在重要而严肃的场合运用。
背诵式演讲。脱稿演讲。演讲者事先写好演讲稿,反复照背,背熟后上讲台,脱稿向听众演讲。这种演讲方式比较适合于演讲比赛和初学演讲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检验和培养演讲者的演讲能力。其缺点是不便于演讲者临场发挥,使听众觉得矫揉造作,一旦忘词,就难以继续,往往要当场出丑。
知识拓展
提纲式演讲。提示式演讲。演讲者只把演讲的主要内容和层次结构,按照提纲形式写出来,借助它进行演讲,而不必一字一句写成演讲方式。是初学演讲者进一步提高演讲水平的行之有效的一种演讲方式。
即兴式演讲。演讲者预先没有充分准备而临场生情动意所发表的演讲,它是一种难度最大、要求最高、效果最佳的演讲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针对听众的心理和需要,灵活机动,迅速调动语言的一切积极因素,以悬河之口生动的直观和形象的直接感染力,是其它各种演讲方式都无法比拟的。
演讲词,是指在重要场合或群众集会上发表讲话的文稿。在各种会议上,它用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发表意见和主张、提出号召与倡议。演讲词有三种类型。
①叙事型: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辅以适当议论、说明和抒情。叙事演讲词通过对人物、事件、景物的记叙描述,表达演讲者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
②说理型: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它具有正确深刻的论点,使用确凿、有说服力的论据,进行富有逻辑性的论证。
③抒情型:以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在演说中抒发演讲者爱、恨、悲、喜等强烈感情,对听众动之以情,以“情”这把钥匙来开启听众的心灵之门。
演讲稿的六个特点:
1、针对性,晓喻听众,打动听众,“征服”听众。
2、可讲性,易说能讲
3、鼓动性,激发听众情绪、赢得好感
4、整体性,主体、听众对象、特定时空条件为一体
5、口语性,讲起来通达流利,听起来非常顺畅
6、临场性,与现场听众交流和沟通
资料链接
欧洲1848 年革命
欧洲1848 年革命,是指1848—1849 年在欧洲许多国家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是反对君主政体的一系列共和派的革命,是平民与贵族间的抗争。1848 年1 月,革命运动首先在意大利西西里岛掀起,然后扩展到德意志和法国诸国,以及奥地利帝国。法国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确定了普选权。在中欧,则出现自由政治改革和民族统一之类的运动。然而,军队仍忠于王室,君主不久即重建其政权,废除大部分承诺的改革。革命最后都以失败告终,但自由主义者自此觉醒。
这次革命是欧洲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当时一方面是工业革命正在扩展,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欧洲已经开始进入大工业生产阶段;各国工业阶层经济力量得到加强,而政治上多数国家的工业阶层仍处于无权的地位或初掌政权;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在欧洲不断高涨。另一方面是欧洲大部分国家还处在旧的君主专制统治之下,或受到其他国家或民族的压迫;维也纳会议在欧洲所确立的反动体系也还存在着。欧洲社会各方面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这样革命就无法避免了。

知识清单
初读课文,明确演说的时间、背景、场合、对象。
演说时间
演说场合
演说对象
演说背景
演说主题
演说逻辑
演说时间 1856.4.14
演说场合 《人民报》创刊纪念会>>
演说对象 志同道合的革命友人
演说背景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存在尖锐对抗,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具有全新的强大的革命力量。
演说主题 无产阶级革命与解放
演说逻辑 提出论点——分析现实——剖析原因——得出结论
任务探究二:
作者是怎样安排演讲结构的?
1848年革命的意义:无产阶级力量宏大。
社会革命的根源:工业科学发展和工人贫困的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现代工业和科学与现代贫困和衰颓
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力量:工人
英国工人的先进性
工人革命斗争的彻底性。

探究提升
第三段
③这里有一件可以作为我们19世纪特征的伟大事实,一件任何政党都不敢否认的事实。一方面产生了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象的工业和科学的力量。而另一方面却显露出衰颓的征兆,这种衰颓远远超过罗马帝国末期那一切载诸史册的可怕情景。
事实之间的矛盾与对抗具体有哪些
“这种对抗”表现在哪些方面?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表现】
1、机器提高生产效率却导致工人的贫穷和劳动强度的提高、
2、财富集中在资本家手里,工人更加贫困;
3、技术的进步导致社会道德沦丧;
4、改造自然却成为人自身的枷锁;
5、科学的光辉被掩盖
革命时机
菲茨法庭”
“现在,欧洲所有的房子都画上了神秘的红十字”
表明现在欧洲每个人都在经历这次革命,每个人都是不可回避的。
“历史本身就是审判官”,形象地比喻历史最终会对正确和错误作出选择,对统治阶级的罪行一定会判罚;
马克思为何从1848年革命谈起?这样的安排有什么作用?
1、形成落差,吸引听众。发表演讲时,1848年革命已经过去,新的革命高潮尚未到来。马克思首先称这场革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件……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从听众的接受心理来看,马克思对1848年革命的这种评价就与听众的接受期待产生了巨大的落差,从而从一开始就紧紧地抓住了听众。
2、形成对照,突出和引出无产阶级革命。马克思以1848年革命来对照反衬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他把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喻为“一片汪洋大海”,一旦它汹涌动荡起来,“就能把由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撞得粉碎”。
第四段中,“我们看到”后面的内容说明了什么?
马克思列举了大量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了现代工业、科学与现代贫困、衰颓之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尖锐对抗。
照应上文,即第三段,“一方面产生了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象的工业和科学的力量,而另一方面却显露出衰颓的征兆。”
任务探究十:
“现代工业和科学为一方与现代贫困和衰颓为另一方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毋庸争辩的事实”, “这种对抗”表现在哪些方面?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①机器提高生产效率却带来工人的贫穷和劳动强度的提高;
②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而大多数人更加贫困;
③无序竞争使社会道德日益沦丧;
④人所创造的技术,反过来成为束缚人自身的枷锁;
⑤人成为物质的奴隶。
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使现代工业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站在了人们生活福祉、社会安定和谐的对立面。
任务探究十一:
面对着生产力和社会关系之间的矛盾,作者提出应该由谁来解决?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解决?
要使社会的新生力量很好地发挥作用,就只能由新生的人来掌握它们,而这些新生的人就是工人。
我们认出了我们的勇敢的朋友好人儿罗宾,这个会迅速刨土的老田鼠、光荣的工兵——革命。
任务探究十二:
试分析下列句子中表达技巧的具体运用及表达效果。
为了报复统治阶级的罪行,在中世纪的德国曾有过一种叫作“菲默法庭”的秘密法庭。如果某一所房子画上了一个红十字,大家就知道,这所房子的主人受到了“菲默法庭”的判决。现在,欧洲所有的房子都画上了神秘的红十字。历史本身就是审判官,而无产阶级就是执刑者。
运用了比喻、类比的手法。这里将“历史”比作“审判官”。同时,将德国的秘密法庭给画红十字的房子的主人实施判决,与历史将会给欧洲的资产阶级给予公正的审判进行类比,生动、鲜明地指出了无产阶级是一种新生的人类,必将承担起执行历史法官的判决的重任,并通过革命实践彻底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任务探究十三:
1. 所谓的1848年革命,只不过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件,是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但是它们却暴露出了外壳下面的一个无底深渊。在看来似乎坚硬的外表下面,现出了一片汪洋大海,只要它动荡起来,就能把由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撞得粉碎。
[答案] 运用了比喻手法。“坚硬的外表”比喻“资本主义社会关系貌似强大,但已是外强中干”,“汪洋大海”比喻“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比喻“依然比较强大的资产阶级统治势力”。整句话多处运用比喻,说明无产阶级革命一旦发动起来,将会产生摧枯拉朽的强大力量,从而彻底摧毁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创立无产阶级的宏基伟业。将当时1848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将来的无产阶级革命作对比,突出无产阶级革命的宏大。形象生动,吸引听众。
任务探究十四:
1、“现在,欧洲所有的房子都画上了神秘的红十字。历史本身就是审判官,而无产阶级就是执刑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答案] 运用了比喻和类比手法。这里将“历史”比作“审判官”。同时,将德国的秘密法庭给画红十字的房子的主人实施判决,与历史将会给欧洲的资产阶级给予公正的审判进行类比,生动、鲜明地指出了无产阶级是一股新生的力量,必将承担起执行历史法官的判决的重任,并通过革命实践彻底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这就话套用菲默法庭的典故,形象告诉我们,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无产阶级最终会成为资产阶级的掘墓人。
任务探究十五:
马克思的这篇即兴演讲是怎样先声夺人、激起听众的兴趣的?
在欧洲,19世纪中叶是一个崇尚革命、追求革命、推动革命的时代,是一个革命气氛从四面八方包围着它、压抑着它的时代。当时,近代欧洲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848年革命已经过去,新的革命高潮尚未到来。演说中,马克思旨在阐述无产阶级革命的原理,但他却首先从1848年革命谈起,称这场革命“只不过是些微不足道的事件”,是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当时,1848年革命的壮烈场面、浩大声势还深深印在听众的心中。因此,从听众的接受心理来看,马克思对1848年革命的这种评价就与听众的接受期待产生了巨大的落差,从而一开始就紧紧地抓住了听众。
任务探究十六:
马克思的演讲怎样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从“我们的勇敢的朋友、好人儿罗宾,这个会迅速刨土的老田鼠、光荣的工兵----革命”的精彩表达,到那个经常在这一切矛盾中出现的“狡狯的精灵”、“菲默法庭”的判决等典故的机智运用,马克思指出:历史本身就是审判官,而无产阶级就是执刑者。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高度阐述了这场社会革命的阶级力量,指出无产阶级是旧社会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执刑者。
任务探究十七:
问题:马克思在这篇演说中闪烁的深邃思想,在我们今天有什么意义?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高度,是否有应该重新审视的方面?
共产党人的目的就在于在资本主义带来的物质条件下,推翻资本主义,建立共产主义,同时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实现社会公平,为全人类带来福祉。为了人民,为了共产主义,共产党人必须付出自己的一切一切,这是历史的使命,是人民的愿望。每个人共产党人必须有莫大的责任,只有一心为了理想,为了人民,实事求是地去奋斗,才能最终实现理想。
对于我们青年一代,我们应该做到的是认清自己使命,洞察各种资本主义现象的本质。我们应该看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斗争从来就没有停息过,只是在新的历史时期,表现为新的形态而已。当前,工人阶级必须加强队伍建设,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管理知识,以自己的先进思想带动全体人民,才能完成解放全人类的神圣历史使命。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高度去重新审视它,对于演说中那些曾被认为是“无可辩驳”的事实,应该有更加深入,更加全面的理解。今天,科技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发展不再是相互对立的,科技不断创新发展,为我们提高生活水平、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我们必须坚持发展科学技术,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人文价值,解放更多的劳动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科学技术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本身就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水平的标志。科技快速发展,人们的精神风貌、社会的精神文明也必然随之发生较大改变,公平、正义、积极进取、开朗、诚信友爱等成为社会主流的精神状态。
任务探究十八:
在这篇演讲词中,作者为什么首先从1848 年革命谈起?
①形成落差,吸引听众。
在欧洲,19世纪中叶是一个崇尚革命、追求革命、推动革命的时代,是一个被革命气氛从四面八方包围着、压抑着的时代。发表演讲时,近代欧洲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848年革命已经过去,新的革命高潮尚未到来。马克思首先从1848年革命谈起,称这场革命“只不过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件,是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此时,1848年革命的壮烈场面、浩大声势还深深印在听众的心中。因此,从听众的接受心理来看,马克思对1848年革命的这种评价就与听众的接受期待产生了巨大的落差,从而从一开始就紧紧地抓住了听众。
②形成对照,突出无产阶级革命。
在这篇演说词里,马克思意欲以1848年革命来对照反衬由它“宣布”预示的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他把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喻为“一片汪洋大海”,一旦它汹涌动荡起来,“就能把由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撞得粉碎”。马克思把1848 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将来的无产阶级革命以比喻性的评价对照起来,这就把后者的宏伟气势、重大意义艺术地展示在听众的面前,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这篇演讲词,为什么首先从1848年革命谈起?请从写作背景、听众和演讲词结构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造成落差,吸引听众。在欧洲,19世纪中叶是一个崇尚革命、追求革命、推动革命的时代,是一个革命气氛从四面八方包围着它、压抑着它的时代。发表演讲时,近代欧洲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848年革命已经过去,新的革命高潮尚未到来。马克思首先从1848年革命谈起,称这场革命“只不过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件,是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此时,1848年革命的壮烈场面、浩大声势还深深印在听众的心中。因此,从听众的接受心理来看,马克思对1848年革命的这种评价就与听众的接受期待产生了巨大的落差,从而一开始就紧紧地抓住了听众。
(2)形成对照,突出无产阶级革命。在这篇演讲词里,马克思意欲以1848年革命来对照、反衬由它“暴露”出的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他把无产阶级解放运动比喻为“一片汪洋大海”,一旦它汹涌动荡起来,“就能把由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撞得粉碎”。马克思把1848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将来的无产阶级革命以比喻性的评价对照起来,这就把后者的宏伟气势、重大意义艺术地展示给了听众,震撼着听众的心灵。
从语言入手,体会演说的力量
[学习情境]
演讲是一门语言的艺术,它旨在调动起听众情绪,并引起听众的共鸣,从而传达出你所要传达的思想、观点、感悟。要想演讲吸引听众、起到煽动听众情绪、让人进入演讲人的时态,可以在演讲时适当使用一些表达技巧,从而使演讲达到“快者掀髯,愤者扼腕,悲者掩泣,羡者色飞”的境界,以增强演讲的力量。学习时要注意体会。
本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了深邃的思想,试加以分析。
①思想深邃。
在第四段文字中,马克思提及了“机器”“财富”“技术”等推动社会进步的事物,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与这些事物有关的许多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如“道德”等。作者深刻地看到了技术进步背后的东西,在文章最后提出了“无产阶级就是执刑者”的观点。这些均体现出其观察问题的细致,思考问题的深入。
②语言形象生动。
在演说中,马克思或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或例举大量的事实;或用长句,或用短句;或运用“狡狯的精灵”“‘菲默法庭’的判决”等比喻,隽永的语言始终在一种鲜活的语境和生动的文化氛围中,取得了生动形象的效果。

体系构建
①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势不可挡 ②资产阶级的执刑者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