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2月月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重庆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2月月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0 22:53:25

文档简介

重庆市2023-2024学年(下)2月月度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全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作为情感学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人的情感是自然天生的还是后天习俗培养的,换言之,基于生命科学的情感自然说或基于社会人类学的情感建构说,给情感学研究打开了广阔的视野。正是借鉴了这样的研究视野,使得我们面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关于从“礼仪之家”的人物身上延伸出的“大旨谈情”的主题,有了新的思考。
在《红楼梦》中,宝玉、黛玉和宝钗三人的情感关系,常被视为木石姻缘与金玉姻缘的象征性对峙。木石表示质朴,金玉表示富贵。但让人觉得奇怪的是,金项圈之于薛宝钗、通灵宝玉之于贾宝玉,是摆在故事主体的明面中,而金与玉的相配,又是被薛宝钗的大丫鬟莺儿在小说中直接提及的。但草木之于林黛玉、顽石之于贾宝玉的关系,却并没有在贾宝玉和林黛玉出生后的人间直接提及,也并不为世人所知晓,毋宁说,这是作为两人的前世传说,发生在一个神秘的世界里。这样,贾宝玉最多也只能在梦中,以自己对木石姻缘的认同,来抗争世人熟悉的金玉姻缘。同样,当我们解释贾宝玉对林黛玉倾情相许时,固然可以从理性角度,来分析林黛玉不说让贾宝玉追求功名富贵的混账话,以说明叛逆者的共同志趣是感情的基础。但他们第一次见面,彼此都有久别重逢的熟悉感,似乎又不是理性所能解释得清楚的,从而让这种近乎神秘的感觉,给男女情感互生爱慕的非理性留出了空间。
男女之情在《红楼梦》中虽然占有最大的比重,但没有缺席的亲情、友情,在《红楼梦》中同样有着耐人寻味的呈现。
王熙凤与秦可卿虽是亲戚关系,但感情之深,又非比寻常。当秦可卿不幸夭折时,王熙凤为宁国府协办丧事,其中有一段写早起进宁国府而先到可卿灵前祭拜,极为传神:
凤姐缓缓走入会芳园中登仙阁灵前,一见了棺材,那眼泪恰似断线之珠滚将下来。院中许多小厮垂手伺候烧纸。凤姐吩咐得一声:“供茶烧纸。”只听一棒锣鸣,诸乐齐奏。早有人端过一张大圈椅来,放在灵前,凤姐坐了,放声大哭。于是里外男女上下,见凤姐出声,都忙忙接声嚎哭。一时贾珍尤氏遣人来劝,凤姐方才止住。
当凤姐看见棺材,眼泪如断线之珠滚落下来时,这是真情的自然流露,而当她吩咐烧纸,丧乐奏响时,她开始发声哭泣,这可以说依然有真情的宣泄,但也是礼仪的呈现,并以这种外现的礼仪,给了周边人一个暗示,需要有相应的礼仪来配合。于是接下来写一句“里外男女上下,都忙忙接声嚎哭”,注意,“忙忙”还有“接声”,加上重在声音而非泪水的“嚎哭”,似乎也暗示了周边之人的哭,似乎在礼仪的实践中,已经缺少了相应的情感内核。
与此相对照的是,探春对自己的生身母亲赵姨娘包括舅舅赵国基等并不流露出丝毫的同情,那种基于主子立场而对本质上是奴才身份的人自觉划清界限,完全恪守了礼仪规范的言行,是否也有着对内心自然情感的压抑 而抄检大观园事件发生时,探春又以主子身份保护自己的丫鬟,这里仅仅是考虑了礼仪要求的主奴互相支撑,还是有情感因素在?类似的问题,成了《红楼梦》对主要人物的人伦情感关系的基本思考。
其实,人的恰当言行出于生命的自然还是外在礼仪的建构,或者如何让情感与礼仪两者没有违和感,也是早期儒家学派创立者所思考的。《礼记·檀弓》中记录下一个生动的事例:
鲁人有朝祥(“祥”指服丧期满)而莫(暮)歌者,子路笑之。夫子曰:‘由(即子路)!尔责于人,终无已夫!三年之丧,亦已久矣夫!’子路出,夫子曰:“又多乎哉!瑜(超过)月则其善也。”
据史书记载,子路是一个自觉恪守礼仪之人,这种恪守是那么彻底,也许已经跟他内心的情感没有任何违和感,所以他会讥笑一个早晨刚刚服丧期满的人,晚上就急不可耐地去唱歌娱乐了。既然相距时间这么短,那么守制服丧,似乎就成了一种纯然外在的强迫,其内心的悲伤情绪,应该已经荡然,由此不得不让人怀疑其服丧的虚伪性。但孔子对待此事的态度十分微妙,他一方面批评子路对别人的苛责,认为一个人能够坚持服丧三年,已经很不容易。但同时,他又希望人们能够在服丧期满和娱乐活动间,有一个更长的时间间隔,因为只有娱乐的时间延宕,才多少说明了,不但其悲伤的情感是真实的,就是对服丧礼仪的执行,也是真诚的,是丝毫不勉强的。
正是早期儒家倡导的礼仪与情感的二元组合,那种在现实的对峙紧张乃至断裂中依然思考可能的和谐关系,经过文化历史的递相嬗变,成为《红楼梦》小说展开的基本命题,并呈现为丰富多彩的人物谱系,形塑成传统社会晚期的礼仪文化,也是情感文化的集大成之作。
(摘编自詹丹《“情感学转向”与对〈红楼梦〉的再认识》)
材料二
在情感社会学看来,人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在形成社会纽带和建构复杂社会结构时对情感的依赖”。情感是将人们联系在一起的黏合剂。
有些作家关闭了文学与现实火热生活同频共振的情感通道,关闭了文学与广大世界相连接的情感通道,关闭了文学与人民群众喜怒哀乐共鸣的情感通道,而是一味沉溺于“技术主义”营造的精致套盒中,以“冷酷到底”的模式,追求“零度情感写作”,或者干脆背向情感世界,放弃了情感的温润与热度,从而使得一些创作陷入空洞生硬的境地。
正如文学评论家孟繁华所说:“文学最终是处理人的情感事务的,如果不在人的情感领域深入探索,如果对人的情感没有诚恳的体会,技术无论怎样先进或奇异,都是没有意义的。”我们主张重提“诗缘情”的创作理念,就是期待当下的文学创作尊重内在基本规律,辩证处理好理、事、情之间的关系,充分描摹现实世界中的情感脉动,不煽情,不滥情,更不冷酷无情,而是以激情面对时代,以深情面对人民,以热情面对生活,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文质兼美、情理兼备的优秀作品,丰富读者的精神世界。
(摘编自米彦青《开掘更为饱满的情感世界——“诗缘情”理念的当下启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情感自然说是基于生命科学的,而情感建构说是基于社会人类学的,这两者是作为情感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B.《红楼梦》中宝黛的木石姻缘未直接提及,是因为这是两人的前世传说,发生在一个神秘的世界里。
C.凤姐见到秦可卿的棺材,泪如断线之珠,是真情的自然流露。而当她吩咐烧纸,丧乐奏响时,则是礼仪的呈现。
D.作家关闭了文学与广大世界相连接的情感通道,一味沉溺于“技术主义”会使得一些创作陷入空洞生硬的境地。
2.根据材料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关于宝黛倾情相许,可以从理性角度来分析,也可以从他们初见时久违的熟悉感的非理性角度分析。
B.抄检大观园事件发生时,探春以主子身份保护自己的丫鬟,这是深厚的主仆之情的情感因素体现。
C.孔子认为服丧期满和娱乐间隔时间的长短,多少说明其悲伤的真实性,及对服丧礼仪的执行的真诚性。
D.情感是将人们联系在一起的黏合剂,《红楼梦》在人的情感领域进行的深入探索,使其意义更为重要。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开篇提出中心论点,辩证地看待“人的情感是自然天生的还是后天习俗培养的”的这一观点。
B.材料一在论证“亲情、友情在《红楼梦》中同样有着耐人寻味的呈现”时,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C.“诗缘情”创作理念的重申,就是期待当下的文学创作尊重内在基本规律,辩证处理好理、事、情之间的关系
D.材料二中得出了创作的目标,即以丰富的情感,创造出文质兼美、情理兼备的优秀作品,丰富读者的精神世界。
4.根据材料二的内容,推断当下的文学创作存在怎样的现象。(3分)
5.如何理解“《红楼梦》是传统社会晚期的礼仪文化,也是情感文化的集大成之作”?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5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瞳孔里的古城
王鼎钧
我并没有失去我的故乡。当年离家时,我把那块根生土长的地方藏在瞳孔里,走到天涯,带到天涯。只要一寸土,只要找到一床干净土,我就可以把故乡摆在上面,仔细看,看每一道褶皱每一个孔窍,看上面的锈痕和光泽。
故乡是一座小城,建筑在一片平原沃野间隆起的高地上。我看见水面露出的龟背,会想起它:我看见博物馆里陈列在天鹅绒上的皇冠,会想起它,想起那样宽厚、那样方整的城墙。
城墙比河堤更高,把八百户人家严密地藏在里面;从外面仰望,看不见一角楼,看不见一根树梢,只见一个长方形的盒子,在阳光下金色灿烂。对这个矩形的图案,我是多么熟悉啊!春天,学校远足,从一片翻滚的麦浪上看它的南面,把它想像成一艘巨舰。夏天,从外婆家回家,绕过一座屏风似的小山看它的东西,它像一座世外桃源。秋天,我到西村去借书,穿过萧萧的桃林、柳林,回头看它,像读一首诗。冬天,雪满城头,城内各处炊烟袅袅,这古老的城镇,多么像一个在废墟中刚刚苏醒的灵魂。
①故乡是一个人童年的摇篮,壮年的扑满,晚年的古玩。
据说,我的祖先,从很远的地方迁移来此。祖先们本来住在低洼近水的地方,那里盛产又甜又大的桃子。那时,他们家家正在桃林里摘桃子。不知怎么,他们的鞋子湿了。不知怎么,有些人的脚踝浸在水里了。一只黄狗从村中窜出来,游入桃林,望着树上的主人狂吠。有一个人,大概是祖先里面最果敢的人物吧,他高喊一声“快逃命啊!”
祖先们把旧家园抛在脑后,迈开沉重的脚步,踢起一片黄尘。
在那座小城里面,靠近南墙的一隅,有我的第一母校,一所小学。一年一度的毕业典礼是地方上的大事,老族长亲自来看新生的一代,银发飘摆,满座肃然。典礼完毕以后,有一个固定的节目是老族长带着毕业生由东走到西,由南走到北,在每个有故事的地方停下来,述说先人的嘉言懿行。“天降洪水”的传说,就是从他老人家那里听来的。
我小学毕业的那一年,老族长已经相当衰老,但仍坚持那一年一度“毕业旅行”,他说,他要让这些即将长大成人并且可能离乡背井的孩子,对自己的“根”有清楚深刻的记忆。他一息尚存,必定亲临。
他叮咛校长:即使他一病不起,这个节目仍然要由活着的人年年举行,不可简化或免除,校长只好派人去找一轿子,我们跟在轿子后面出发,望着起伏跳动的轿顶蜿蜒而行。坦白地说,我们那时都没有多少历史感,我们爱东张西望,爱交头接耳,爱拧别人的耳朵,爱走出队伍去无缘无故猛敲人家的大门。
老族长的声音喑哑微弱,他的精神已经不能贯注我们全体,所以我们是散漫的、不经心的。老族长说些什么,我大半没有听,不过有一件事我永远不忘记:他带我们去看祖先挖成的第一口井。
好久好久以前,祖先们以劫后余身,漂流旷野,寻找一块合适的地方安身立命。终于来到这块高地。祖先们先挖一口井,看看能不能挖出水来,如果有水,那就是天意。
破土之前,他们有一个简单的仪式。当开井的人全身湿淋淋地爬出井口,大叫“有水、水很甜”时,四周有几百人同时诵念叩拜。
井水上升,水中出现了一组又一组人影。从那时起,一代又一代的影子轮流倒映在井水里。
但是,我们来时,井水已涸,只有井旁一棵老槐树依然枝叶繁茂,亭亭如盖。那天天气炎热,我们都往树荫里挤,都站在井旁,看清楚了荒草间有一个黑黝黝的破洞。我也看清楚老族长一脸的虔诚。
古井虽涸,祖宗英灵不昧,当初憔悴褴褛的先人如今已繁衍成衣冠楚楚的大族,荒凉的土丘经营成坚固安全的城堡。站在宽可驰马的城墙上内望,望不尽鳞次栉比的瓦脊檐,望不尽结满知了麻雀的槐柳。那飘着歌声的地方是我们的学校,年年有人在这儿长大,年年有人从这儿跟着族长绕行全镇,认识自己的历史,走在街心,吸两旁门窗散发出来的气味。
烤红薯的香味:
腌肉的香味:
青菜的香味;
陈年老酒的香味。
倘若命运的轮盘就此停住,我们赢定了。②可是轮盘要命地转着,转出一个久久不雨的夏季来。
这时,我在故乡三千里外,道路多坐,亲朋无字,早突的消息是得自零碎模糊的传闻。我听说整个夏季,③故乡的天气异常晴朗,晴朗得可以敲出声音来。我听说池塘干涸了,所有的井也都干了,家家到西郊的小河里挑水。我听说在这要命的时刻,族人疯狂地挖井,挖出来的只是飞尘。当初祖先们惊魂甫定,满脑子都是水灾的恐怖,没料到后世子孙受这般无情的煎熬。
他们中间有一个人,经过祖先留下的那口废井旁边,又看见那棵槐树。古槐已经枯死,那时,城墙里面所有的树都成枯枝。这人大概是族人中间视力最好的一个,他看出老槐似乎又带几分绿意,他用指甲去挖树干,挖掉表皮,里面滑溜溜,黏答答,藏着生命的讯息。
他大叫一声,飞驰而去,完全不顾他要损失多少水分。他说服了那些奄奄一息的壮男来淘这口溜井。他相信井下有水。大家忍死工作,惊恨地说,倘若徒劳无功,他们要杀死提议淘井的人。
这口古井是一个奇迹,它果然冒出水来,复活的泉,大自然的秘密精力,放活了老槐树,救活了全城全族。忽然看见水,人们多么疯狂,多么满足!妇女们把水桶装满,手浸在里面,把婴儿浸在里面,④先是嘻嘻地笑,后来呜呜地哭。
我想,这次大旱,一定给故乡留下许多烙痕,等着我去凭吊、抚摩。可是我不能,我在三千里外,只能捕捉一些道路传闻。
故乡,对于我,又进入传说的时代!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故乡小城建在平原沃野间隆起的高地上,从外面仰望是看不到城里的楼和树的,但是一年四季都能引发“我”美好的联想。
B.“我”的祖先因为居住的地方低洼近水,遭遇洪灾,不得不舍弃旧家园,以劫后余身源流旷野,艰苦跋涉,寻找安身之地。
C.毕业典礼后,老族长带领学生们“毕业旅行”,讲述先人的嘉言懿行,但孩子们对老族长的乡土观念和陈旧思想不感兴趣。
D.在旱灾肆虐的时候,有个族人从古槐的绿意中推断出废井可能有水,他们淘出的井水救活了全族,给故乡增添了神奇色彩。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句子①紧承上文内容,是作者对故乡的形象表达,而且单独成段,表达情感强烈。
B.句子②“要命地转着”意在突出时序更替、季节变换,自然引出下文对旱灾的叙述。
C.句子③运用顶真和通感的手法,突出故乡那年夏季异常晴朗、干旱无雨的天气特点。
D.句子④用“嘻嘻”“呜呜”两个拟声词,生动形象写出人们找到水后情绪波动之大。
8.作者回忆故乡时,花费大量笔墨写井,对此你如何理解?(5分)
9.有评论说,这篇文章营造了一种“时空的距离感”,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种文学效果是如何取得的。(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周公受封于鲁,以此移风易俗。孔子修成、康之道,述周公之训,以教七十子,使服其衣冠,修其篇籍。故儒者之学生焉。
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悦,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节财、薄葬、闲服生焉。
齐桓公之时,天子卑弱,诸侯力征,南夷北狄,交伐中国。齐国之地,东负海而北障河,地狭田少而民多智巧。桓公忧中国之患,苦夷狄之乱,欲以存亡继绝,崇天子之位,广文、武之业。故《管子》之书生焉。
齐景公内好声色外好狗马猎射亡归好色无辨。作为路寝之台,族铸大钟,撞之庭下,郊雉皆响。一朝用三千钟赣,梁丘据、子家哙导于左右。故晏子之谏生焉。
晚世之时,六国诸侯,溪异谷别,水绝山隔,各自治其境内,守其分地,握其权柄,擅其政令,下无方伯,上无天子,力征争权,胜者为右,恃连与国,结远援,以守其国家,持其社稷。故纵横修短生焉。
申子者,韩昭釐之佐。韩,晋别国也,地墽民险,而介于大国之间。晋国之故礼未灭,韩国之新法重出;先君之令未收,后君之令又下。新故相反,前后相缪,百官背乱,不知所用。故刑名之书生焉。
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可威以刑,而不可化以善,可劝以赏,而不可厉以名;被险而带河,四塞以为固,地利形便,富积殷富。孝公欲以虎狼之势,而吞诸侯。故商鞅之法生焉。
若刘氏之书,观天地之象,通古今之论,权事而立制,度形而施宜,原道之心,合三王之风,以统天下,理万物,应变化,通殊类。非循一迹之路,守一隅之指,拘系牵连之物,而不与世推移也。故置之寻常而不塞,布之天下而不窕。
(节选自刘安《淮南子·要略》)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齐景公内好A声色B外好C狗马D猎射E亡归F好色G无辩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为”,是认为的意思,与《论语》中“仁以为己任”的“以为”意思相同。
B.“贫”,“使……贫穷”,与《过秦论》中“以弱天下之民”的“弱”用法相同。
C.“国家”,“国”指诸侯的封地,“家”指大夫的封地,与今天“国家”的意思不同。
D.“劝”,是勉励的意思,与《兼爱》中“恶得不禁恶而劝爱”的“劝”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传承周公教诲,教导门下弟子,让其穿戴周朝服饰冠帽,修改儒家经典,由此产生了儒家学说。
B.墨子认为儒家礼节繁琐,丰厚的葬礼长期的服丧,劳民伤财妨碍事务,于是放弃了周礼而采用夏政。
C.战国时期诸侯相互征伐,国与国之间经常通过结盟来巩固统治、护卫疆士,合纵连横之术应运而生。
D.韩国从晋国分裂而来,保留了许多过去的政令,这与不断颁布的新法矛盾抵触,刑名之学因此产生.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齐国之地,东负海而北障河,地狭田少而民多智巧。(4分)
(2)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4分)
14.文中为什么要介绍诸家学说的产生情况?请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
骆宾王
边烽警榆塞,侠客度桑干。
柳叶开银镝,桃花照玉鞍。
满月临弓影,连星入剑端。
不学燕丹客,徒歌易水寒。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侠客,旧指急人之难、言出必信、见义勇为的人。尾联中的“燕丹客”即荆轲,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侠客,诗题中的“侠客”指郑少府。
B.首联中,“边烽警榆塞”,突出东北边陲军情紧急;“侠客度桑干”,则突出友人临危不惧,慷慨赴敌之举。两者对照,强化了友人豪迈的气概。
C.颔联中的“银镝”,指装饰精美的箭头。“柳叶开银镝”即“银镝开柳叶”,意思是银箭贯穿柳叶,这是以“百步穿杨”之典赞友人箭法之精。
D.颈联“满月”“连星”二句,是说星月之光映照着弓剑,其中也有弯弓如满月,挥剑如连星之意,形象地写出了两军对阵、战事激烈的场面。
16.荆轲常以英雄的形象出现在诗人笔端,这首诗中诗人却跟友人说“不学燕丹客”,为什么?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认为“恕”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处世准则,它在行动上表现为“ , ”。
(2)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表明屈原的文章意旨极为博大、意思很深远的两句是“ , ”。
(3)“猿啼”似哭似号,闻之令人伤心,是古诗文中常用的意象,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8—20题。
镜湖之于贺知章,是满怀依恋的精神故园,是灵魂栖息的安顿之所。他的《采莲曲》诗曰:“稽山云雾郁嵯峨,镜水无风也自波。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采莲曲》是乐府旧题,唐诗中以此为题者甚多,内容多描写采莲的劳动场景、采莲女的美好姿态及男女间的情思。贺知章此诗却 ① ,重在写景。云雾褪去显出苍翠的稽山,山周环绕波光潋滟的镜水,水上泛舟中流采莲的女子,构成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由于镜湖之美给退居山林的贺知章以心灵的慰藉,使他在人生的重大转折面前不至于茫然失措的程度。
对于贺知章而言,镜湖是起点,亦是终点。而他回馈给镜湖的,除了满怀的深情,还有传之千古的厚重意蕴,贺知章 ② ,得镜湖剡川功成身退,不仅成为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也使镜湖 ③ ,赐予了镜湖衣锦还乡、荣归故里的特殊意味,引来了当时和后世许多文人的艳羡,甚至成为他们的政治理想。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原文画横线的句子可改为“苍翠的稽山云雾褪去后,显出波光潋滟的镜水,又有采莲女子泛舟水上,构成了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改句与原句表意基本一致,为什么原句更好?请简要分析。(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
空气炸锅是用高温的“空气”作为介质来“炸”食物的, ① ,烤制同一种食物,空气炸锅所用的时间更短、耗能更低、用油更少,甚至可以不用油。
生活中很多人喜欢吃带“脆皮”的食物(油炸或烤制),这是因为油炸或烤制会让食物产生焦香风味和清脆的口感,但在享受美味的同时,很多人担心会摄入过多的热量和油脂,比如炸鱼的吸油率为13%,而炸面包的吸油率高达80%。空气炸锅的出现不仅满足了人们享受油炸食物的欲望, ② ,因为在用空气炸锅烤制脂肪含量高的食物时,无需放油就能有相同的口感。
不过,有传言称, ③ ,原因是会产生丙烯酰胺,而丙烯酰胺是一种致癌物。有专家指出,空气炸锅烹调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时,可能会产生丙烯酰胺,但致癌证据有限,而且不管以什么方式加工,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只要温度超过120℃,都会产生丙烯酰胺,并不仅限于空气炸锅。
21.下列各句中的括号和文中括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在一本著作的序文上说:“在这次斗争(‘五卅’)中,警察没有任何的威权,在民众的结合力前面,什么权力都不中用了!”
B.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C.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热烈的鼓掌)
D.他预付给我一个星期的工资(我相信,钱是从他自己的口袋里掏出来的)。
2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钱钟书曾这样评价“素”字:“在我一知半解的几国语言里,没有比中国古语所谓‘素交’更能表出友谊的骨髓。一个‘素’字把纯洁真朴的交情本体,形容尽致”。其实“素”还可以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审美趣味,一种人格品德,一种人生智慧……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重庆市2023-2024学年(下)2月月度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1.D(3分)
2.B(3分)
3.B(3分)
4.作家一味沉溺于艺术创作手法,忽略了作品的情感营造,忽略与读者的情感共鸣,创作内容空洞生硬,作品缺少情感。(3分)
5.①《红楼梦》中充斥着大量的传统社会晚期的礼仪文化,大家族的繁文缛节,礼仪规律,是构成这部作品的枝枝叶叶。人物的言行很多是出于外在礼仪的建构。②《红楼梦》也是情感文化的集合体。不仅是作为主线的爱情,还有主仆情、亲情、友情。在情感社会学看来,情感是将人们联系在一起的黏合剂,《红楼梦》中众多人物,也是靠情感联结在一起。③《红楼梦》的内容也体现了儒家倡导的礼仪与情感的二元组合,和在现实的对峙紧张中依然思考可能的和谐关系。(6分,一点2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6.C(3分)
7.B(3分)
8.①井承载着故乡的历史变迁,与族人的命运息息相关。②井显现出祖先的智慧和毅力,寄寓着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和赞美。(5分,一点2分,两点5分)
9.①以回忆的视角来描写故乡的景物和童年的生活。②通过想象来描述祖先们迁徙定居的过程。③使用“据说”“传说”“传闻”“很久很久以前”“三千里外”等词语,给人一种亲近却遥远的心理距离。(6分,一点2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BDF(3分)
11.A(3分)
12.A(3分)
13.(1)齐国的土地,东边背靠大海,北边被黄河阻隔,土地狭窄农田稀少,百姓大多精明巧诈。(4分)
(2)事情像这样,这一定会牵连我,被侮辱才死,更加辜负国家。(4分)
14.列举诸家学说的产生缘由,借此闸明《淮南子》的价值和意义:一是与诸家学说相比,揭示了天地万物的根本规律;二是突破了学说的局限,能与世推移。(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D(3分)
16.①荆轲易水悲歌一曲后,入秦行刺秦王,但以失败告终;②骆宾王送友人赴边时,要他“不学燕丹客”,意在激励友人一定要建功立业,并期待他胜利归来。(6分,一点3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3)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6分,一空1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18.①别具一格/别出机杼/别出心裁/独出心裁/独具匠心/与众不同 ②致仕悬车/告老还乡 ③声名大噪(3分,一点1分)
19.①原句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具有诗意美;②原句运用顶针的手法,句子间衔接更紧密;③原句“稽山”“镜水”“女子”作为中心语,共同做后一个句子的主语,语法逻辑严密。(4分,一点1分,两点2分,三点4分)
20.示例一:镜湖之美给退居山林的贺知章以心灵的慰藉,使他在人生的重大转折面前不至于茫然失措。示例二:由于镜湖之美给退居山林的贺知章以心灵的慰藉,他在人生的重大转折面前不至于茫然失措。示例三:因为镜湖之美给退居山林的贺知章以心灵的慰藉,所以他在人生的重大转折面前不至于到了茫然失措得程度。(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21.D(3分)
22.①与其他烤制方法相比 ②还能实现无油烹调 ③用空气炸锅做的食物会致癌(6分,一点2分)
四、写作(60分)
23.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钱钟书对“素”的理解和阐释,联系到生活中人们对“素”也有多种体会,如生活方式、审美趣味、人格品德、人生智慧。从材料来看,中心词是“素”,“素”本义是“没有染色的绢”,后引申为“本色、白色,颜色单纯、不华丽”,语义还有“本来的、原有的,平时、向来”等义,由此可联系到“本色”“初心”“本真”等,因此,考生可以运用发散思维,从素衣素食的生活方式,素面朝天的审美趣味,怀真抱素的人格品德,安之若素的人生智慧等方面立意,也可以围绕“保持本色”“坚守初心”等方面进行立意。
行文思路上,首先由材料提出中心论点,如抛却物质浮华,走向精神朴素。然后展开论述,物质与精神是人类生活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物质为人类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但过度追求物质会导致精神空虚。精神朴素能够使人更加关注内在世界,提升个人品质和修养。最后总结全文,强调抛却物质浮华,走向精神朴素的意义和价值,呼吁人们关注内心世界,追求精神上的素朴。
【立意】
1.素朴之美莫之能争。
2.保持本色,坚守初心。
3.朴素是最华丽的衣裳。
4.抛却物质浮华,走向精神朴素。
5.朴素的感情最恒久。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