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庄子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庄子寓言的故事性与寄托性
走进作者
庄子,名周,字子休,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附近)人,为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学派”。曾经做过漆园吏。他可能生于没落贵族家庭,生活贫苦,学问渊博,善于辩论。
庄周梦蝶
曳尾涂中
望洋兴叹
知鱼之乐
鼓盆而歌
《庄子》一书,现存33篇。该书由后人整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周所作。《庄子》一书的寓言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庄周对当时的社会变革抱着无可奈何、玩世不恭的态度,宣扬并追求一种完全恢复人“天然本性”的精神境界。
寓言:故事性与寄托性
是以假托的故事或拟人的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进行劝喻、讽刺的文学作品。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流传下来。众多的寓言作品中,庄子的寓言可以说是最具有特色的。后人做过一个统计,说庄子的寓言大约有200篇左右,其中广为传诵的约有50篇。
《孟子》
《吕氏春秋》
《庄子》
走进文体
任务一:本文讲述了一个名丁的厨师成长为“一代神庖”的故事。整个故事由四幅画面组成,请用( )图的形式概括。
文本解读
( )图
( )图
( )图
( )图
王赞绝技
庖丁谈解牛
任务一:本文讲述了一个名丁的厨师成长为“一代神庖”的故事。整个故事由四幅画面组成,请用( )图的形式概括。
文本解读
“舞韵解牛图”
“三重境界图”
“三种用刀图”
“怵然解族图”
王赞绝技
庖丁谈解牛
任务二“解读寓言的故事性”:请选择一幅图,结合具体词句,赏析庖丁解牛的艺术。
文本解读
文本解读
动作描写
描摹声音
两个比喻
手“触”
肩“倚”
足“履”
膝“踦”
解
艺术化、舞蹈化了的动作描写,已初见庖丁解牛技艺的高超和动作的娴熟。
砉
騞
描摹他解牛时进刀而发出的声音,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桑林之舞”
“经首之会”
生动地描写出庖丁动作的节奏感,表现了一个至高境界。
技艺炉火纯青、出神入化
“始臣之解牛之时”
“所见无非全牛也”
目有全牛
(不懂规律)
“三年之后”
“未尝见全牛也”
目无全牛
(认识规律)
“方今之时”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游刃有余
(运用规律)
文本解读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到的是事物本身;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关注的不再是事物的全貌,而是一石一木、一枝一节;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不再囿于一隅,而是物我合一。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有言,古今成大事业者,必经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庖丁目标明确,立志成为一代名庖;“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年时间,坚定不移、孜孜以求,努力成为一代名庖;“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方今之时,千锤百炼,终成一代名庖。
人生三重境界
5.庖丁解牛到达“道”的境界经历了几个阶段
文本解读
“良庖”:“岁更刀”,“割”——割肉。
“族庖”:“月更刀”,“折”——断骨。
“神庖”:“臣之刀十九年……刃若新发于硎”,“解”——游刃。
“神庖”的技艺是超群的,是炉火纯青的。但即使这样,在面对“族”——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时,他仍然“怵然为戒”(神态描写),“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动作描写),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正是因为谨慎、专注和细致的态度,才会有“然已解,如土委地”(拟声词、比喻修辞)的动刀结果。“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神态描写),“善刀而藏之”(动作描写),庖丁如同一位比武成功的大侠潇洒满足地挺立在那里,令人钦敬!“十九年”,更显示出庖丁的坚持不懈与自我磨砺。
技近乎道——对“道”的认识和觉解并非天生就具备,而是建立在“技”不断积累的基础上。而两者要同向发展,“技”必须合乎“道”,技艺才会纯精。也就是说,“技”只有沿着“道”的正向积累,才能真正抵达“道”的高度。
任务三“解读寓言的寄托性”:请结合下表,说一说梁惠王得知了哪些养生之道呢?
文本解读
文本解读
解牛之道 养生之道 喻体 喻体特点 本体 本体特点
刀 十九年若新
牛 筋骨交错
解牛
“养生之道”:
文本解读
解牛之道 养生之道 喻体 喻体特点 本体 本体特点
刀
牛
解牛
“养生之道”:
十九年若新
批大郤:避开硬骨
依乎天理:
按照生理规律
筋骨交错
导大窾:顺着空隙
保全、长生
关系错综复杂
顺应规律
避开尖锐矛盾
选更好走的路
人
社会
处世
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社会中,要像庖丁避开肯綮一样,来避开矛盾,游刃有余地在各种矛盾的缝隙中生存,像保护刀刃一样来保护自己。
百家争鸣:有人认为庄子的养生之道是一种
消极的人生哲学,你怎么理解
拓展延伸
世事之难易皆有自然之理,我但顺而行之,无所撄拂,其心泰然。故物皆不能伤生,所以为养生之法也。——林希逸《庄子口义》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道德经》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①解牛过程中关注这两个位置,对细节的把握体现了庖丁高超的技艺;
②“间”和“族”都是小处,和前文照应,形成庖丁对牛“整体——局部——细微”的认识变化;
③“间”是牛骨节间的间隙,族庖难以察觉,良庖可能有所察觉但运刀艰难,然而在庖丁看来是“游刃有余”的大空间,境界越高“小”越显得“大”,体现了道家的“小大之辩”;
④因为能把握“间”,庖丁得以回避与筋骨的冲突,可见,“间”是道家追求的安全、自在的空间;
⑤“族”是难点、节点,解牛既有流畅的“游刃”之时,也有“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之时,体现了道家对“张弛有度”的追求。
从“间”“族”看道家的小大之辩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有注:“牛不知其死也,这句通行本缺遗,陈碧虚《阙误》引文如海、刘得一本有‘牛不知其死也’六字。据以补上,文意较完美。”
唐修亮老师引用《庄子·大宗师》“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 ,其入不距;脩然而往,脩然而来而已矣。
解读“牛不知其死也”,是道家所追求“不生不死”的状态,这是一种生命的大自在。在这样的生命状态中,时间不再流逝,“自己”与物也不会面对如水流逝的时间而莫之能止。于是,“游刃于其间”,就变成了“游刃于世间”,甚至“游刃于无间”——在无古无今的境界里,牛或者人不生不死,“生”,或者“死”,便自然而然地得其所“养”了。即真正从必然王国抵达自由王国。
从“牛不知其死也”看道家的齐物论
拓展延伸
它在一定意义上陶冶、培育和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它可教人们忘怀得失,摆脱利害。超脱种种庸俗无聊的现实计较和生活束缚,或高举远慕,或怡然自适,与活泼流动,盎然生意的大自然融为一片,从中获得生活的力量和生命的意趣,从而抚慰人们心灵的创伤和生活的苦难,这也正是中国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在巨大的失败和不幸之后,并没有真正毁灭,而更多的是保存生命,坚持节操却隐逸遁世以山水自娱,洁身自好的道理。
道家的终极关怀是于乱世中找寻个人的自我救赎,自保全生的方法,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
个人的自我救赎
余决计此后不复做官,亦不作回籍安逸之想,但在营中照料杂事,维系军心。不居大位享大名,或可免于大祸大谤。凡有盛必有衰,不可不预为之计。望夫人教训儿孙妇女,常常作家中无官之想,时时有谦恭省俭之意,则福泽悠久,余心大慰矣。——《曾文正公家训》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五章》
美国当代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执导的电影《辛德勒名单》中的一句经典台词:“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可以杀死一个人,而我们不去杀他,那才是权力。”
《庄子·养生主》养生主:养护身体,给养心灵的关键。(主:关键)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退的艺术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课后作业:有人认为魏征、郑燮、苏轼似乎也读过《庖丁解牛》,你同意吗?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雾气,皆浮动于疏技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郑燮《题画》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苏轼《文说》
面对春秋战国的纷乱社会
儒家的回应:(重群体社会)
儒家热衷于重建社会秩序,企图以道德礼制重整人心,克制当时人们泛滥的私欲。所以孔子不断教人去追求仁义,成为君子,目的皆是希望重现一个和谐的理想社会。
道家的回应:(重个人)
道家所关心的,却是人处于乱世之下如何立身处世而自保。道家主张既然万事万物皆摆脱不了自然规律而变化,所以人也必须遵照自然规律而生活。
内圣外王 儒道互补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