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20 22:30: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秦汉终结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三国两晋南北朝后是隋唐一统,五代后是宋元明清的一统。中国历史上之所以分久必合、走向统一是因为( )
A.统一是必然趋势 B.外来势力渗入 C.国家分裂 D.民族征战
2.成吉思汗到蒙哥汗时期,蒙古汗国一直以生肖纪年。至某大汗继位伊始,便依据儒家经典,建“中统”年号。此后,他又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义,定“大元”为新的国号。材料中的“他”是( )
A.阿保机 B.阿骨打 C.忽必烈 D.努尔哈赤
3.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南宋灭亡②西夏灭亡③金朝灭亡④统一蒙古⑤元朝建立
A.④②③⑤① B.③②①④⑤
C.⑤②③①④ D.⑤①④②③
4.在南宋初年和南宋灭亡之际,各有一位爱国英雄,他们为了捍卫中原汉族政权进行了不屈的斗争,他们都留下脍炙人口的诗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们是( )
A.岳飞和辛弃疾 B.陆秀夫和文天祥
C.寇准和岳飞 D.岳飞和文天祥
5.从下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出。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基本特征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C.繁荣与开放 D.多民族政权由并立到统一
6.黄岩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史料记载,1279年,我国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受中央政府委派,对国家领土进行测绘,黄岩岛就是其中的一个测绘点。郭守敬可能是受哪个政权的委派进行此次活动( )
A.元 B.南宋 C.西夏 D.金
7.列宁说“历史上常常有这样战争,它们虽然像一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暴行、灾难和痛苦,但是它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以下战争最符合该特征的是( )
A.元统一中国 B.金与南宋之战 C.辽与北宋之战 D.辽与金之战
8.历史学家柏杨评价:铁木真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组织家暨军事家之一,他在政治上和战场上的光辉成就,在二十世纪之前,很少人可跟他媲美。柏杨高度赞扬的这位人物所属的民族是( )
A.女真族 B.蒙古族 C.党项族 D.契丹族
9.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道:“……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与成吉思汗及其子孙有关的下列事件中,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建立蒙古政权②定国号为元③定都大都④灭亡南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④②③ D.①③②④
10.隋文帝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唐玄宗发展经济、改革税制;忽必烈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法,逐步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以上帝王这样做的共同目的是( )
A.保证国家长治久安 B.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C.彰显皇帝至高无上 D.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
11.下图是宋元时期的政权更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宋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A.繁荣与开放 B.民族政权并立到统一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民族交融
12.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是( )
A.秦朝 B.辽 C.元朝 D.清朝
13.某历史人物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言,可以判断出,这一历史人物是( )
A.司马迁 B.寇准 C.文天祥 D.岳飞
14.下图为某部人物传记中的目录,该传记应是( )
第一章诞生前的蒙古草原;第二章在苦难中成长;第三章统一蒙古的战争;第四章斡难河源的大汗
A.《唐太宗传》 B.《宋太祖传》
C.《成吉思汗传》 D.《元世祖传》
15.电影是近代产生的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电影作品是不同时代的产物,反映不同时代的内容。“看电影,学历史”,下图影片反映的史事是( )

A.“澶渊之盟”的达成 B.女真族的崛起 C.蒙古草原的统一 D.雅克萨之战
16.比较中学习并归纳共同点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隋朝和元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都结束了政权并立局面,完成全国统一 ②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
③都设置管理少数民族的机构,促进了民族团结 ④都进行了制度的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
A.①③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17.12世纪时,蒙古草原上分布着许多部落,相互之间为争夺人口、草场、水源、牲畜而频繁发生战争,生灵涂炭。结束这一局面,统一草原各部落,给草原带来和平的历史事件是( )
A.铁木真统一蒙古 B.蒙古灭西夏和金
C.忽必烈建立元朝 D.元灭南宋
18.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说:“铁木真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组织家和军事家之一,他在政治上和战场上的光辉成就,在二十世纪之前,很少有人可以跟他媲美。”他给予铁木真如此评价的主要依据是( )
A.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 B.统一蒙古,建立元朝
C.建立元朝,统一全国 D.统一蒙古,灭金与南宋
19.学习历史需要正确地区分史实与观点并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下列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岳飞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 B.北宋东京郊外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
C.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 D.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
20.公元13世纪上半叶,一个让全世界都震惊的草原游牧帝国跃出历史地平线,之后横扫欧亚大陆。下列事迹与这个“草原游牧帝国”的缔造者相关的是( )
①统一蒙古草原②建立蒙古政权③灭西夏和金④定国号为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
二、综合题
21.北京水系与城市发展
材料一北京属于海河流域,以下是海河流域北京地区出土的文物。
① ② ③
昌平区南口雪山村出土的手制红陶双耳罐,素面小口,距今约5000年 平谷区刘家河村商代墓葬出土的金耳环,下部呈喇叭形,造型受到草原文化的影响 房山区琉璃河出土的克盉的铭文,记载了周王封召公的儿子克为燕侯,管理燕地
(1)依据材料一,指出反映北京地区民族交融现象的文物是: (写序号)反映分封制的文物是: (写序号)将三件文物所属的历史时期排序: (写序号)
新城
材料二金中都水源主要依靠莲花池,水量有限,不能满足新的王朝城市发展的需要。新城改为依靠水源充足的高梁河,将积水潭纳入城市中心,这是蒙古族“逐水草而居”生活习俗的体现。为供应城市发展,新的运河得以开凿,江南漕船沿运河直达积水潭。忽必烈“过积水潭,见舢舻蔽水,大悦”,遂赐名运河为通惠河。积水潭也因此成为城中的水上交通中心,是商业最发达的地区。
(2)写出材料二中①城市当时的名称,并说明判断依据。依据材料二,分析通惠河修建的作用。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唐代所建立的一系列制度,已经标志着行政管理体制的完善;宋代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更加完善的文官制度,皇帝和中枢大臣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得以相互制衡,这个时期的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在整合中创新。
——摘编自袁行霖《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是如何在“整合中创新”政治制度的?
材料二 隋唐之前,选官主要凭靠家世背景,世家大族子弟虽无才学,不思进取,照样“坐至公卿”,世代垄断高官显位。科举选官的基本原则是由朝廷设立一些科目公开竞争择优录取。隋朝的科举制度还处于开创的阶段,大体在隋炀帝时期成为国家纯粹按照才学标准选拔文士担任官吏的考试制度。
——摘编自刘宗绪《唐代的选和举》
(2)根据材料二回答,隋朝时选官标准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三 宋太祖一再强调“宰相须用读书人”,“不以武人为大帅,专制一道。必以文臣为经略,以总制之”。掌管军政的枢密使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都指挥使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宋代科举制彻底消灭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层的优秀弟子都被允许应试入仕,录取名额也大量增加,且增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考中者均为“天子门生”,直到第四代皇帝宋仁宗天圣八年,才亲试武举十八人。
——摘编自李道涛《试论宋代推行重文轻武政策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推行重文轻武政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该政策产生的积极影响。
材料四 蒙古族是我国北方古老的游牧民族……13世纪初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开国。后来,他的孙子忽必烈继承了汗位,1271年改国号,次年定都大都,1279年统一了全国。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封建王朝。
(4)根据材料四,说说铁木真和忽必烈两位蒙古族首领的贡献。
23.辽宋夏金元时期,多民族政权的交融与碰撞推动了多元一体国家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终年流动的契丹牧民来说,它(农业)只是一种间或从事的副业。这种情况,从辽初起,就逐渐改变了。陆续流入契丹地区的大量汉人,带去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契丹人越来越多地懂得并熟悉了稼穑之事,转向半农半牧了。
——摘编自《契丹简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辽初社会生产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材料二 澶渊之盟是在辽宋都无力消灭对方、完成统一的情况下签订的和平协议,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对辽朝来说,北宋每年提供的银、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压力,同时盟约对于双方边界的划定,也彻底宣告了燕云地区属于辽朝。对北宋来说……
——摘编自游彪《问宋:赵宋王朝内政外交的得与失》
(2)根据材料二,请结合所学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补充“对北宋来说”后面的内容。
材料三 国朝土宇旷远(国土广阔辽远),诸民相杂,俗既不同,论难遽定(很难在仓促之间做出决定)。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研究前朝各代,北方民族占领了中原地区(或中国)),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后魏、辽、金历年最多,其他不能实用汉法,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昭可见也(都看得明明白白)。
——摘编自金末元初许衡《许文正公遗书》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举例说明元朝是如何“行汉法”的。
(4)综上所述,归纳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
24.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密切交往、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几四十年不识干戈,岁遗差优,然不足以当用兵之费百一二焉,则知澶渊之盟。未为失策,而所可痛者,当国大臣,议和之后,武备皆废。”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辽宋西夏时期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呈现出相互吸收的特点.在辽朝,契丹上自皇帝下至臣僚百姓,大都向往汉文化,西夏王室同样重视吸收汉族文化,虽然宋朝自以为是文化大国,但仍然吸收了辽夏的某些文化成分。
——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
材料三 一般来说,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中原政权覆灭,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第二种是边疆民族的强大导致其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形成并立局面;第三种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为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
——摘编自《历史创新能力培养》
(1)材料一涉及的盟约是哪两个政权之间订立的?根据材料说一说作者是怎样看待这一盟约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辽宋西夏时期的民族文化交往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辽与西夏在学习汉族文化方面的相同之处。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宋、元时期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分别属于哪一种模式。
(4)综合以上问题,谈谈这些对当今处理民族关系的借鉴意义。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秦汉终结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三国两晋南北朝后是隋唐一统,五代后是宋元明清的一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虽然也出现了短暂的分裂时期,但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进程的总体趋势,主要与中国的“大一统”思想有重要的关系,统一是必然趋势,秦汉、隋唐、元明清三朝长达600年的统一说明了这点,A项正确;“外来势力渗入”会加剧分裂,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国家分裂不是中国历史进程的主流,也不是“分久必合、走向统一”的原因,排除C项;“民族征战”会导致国家分裂情况加重,与题干材料“分久必合、走向统一”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A项。
2.C
【详解】据材料“至某大汗继位伊始,便依据儒家经典,建‘中统’年号。此后,他又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义,定‘大元’为新的国号。”可知,忽必烈继位伊始,便依据儒家经典,建“中统”年号,定“大元”为新的国号,C项正确;阿保机建立契丹国,排除A项;阿骨打建立金,排除B项;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后来皇太极改国号为清,排除D项。故选C项。
3.A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④铁木真是北方蒙古高原上是一个部落的首领,铁木真率部多次征讨,逐一打败了草原上各个强大的势力,于1206年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蒙古政权;②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军队首先进攻西夏,在蒙古军队的进攻下,1227年西夏灭亡;③蒙古和南宋结盟,南北夹击金朝,1234年蒙古灭掉金;⑤忽必烈建立元朝是在1272年;①元朝建立后,继续进攻南宋,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故按顺序排列为④②③⑤①,A项正确;BCD项排序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
4.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出自岳飞《满江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出自文天祥《过零丁洋》,D项正确;辛弃疾是南宋词人,与诗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没有联系,排除A项;陆秀夫是南宋末抗元大臣,与诗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没有联系,排除B项;寇准,是北宋宰相、政治家、诗人,与诗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没有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
5.D
【详解】根据题干图示可以看出,辽宋夏金元时期,多民族政权并立,相互争斗,政权更迭频繁,最后元实现国家统一,D项正确;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形成于秦汉时期,排除A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是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B项;繁荣与开放是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C项。故选D项。
6.A
【详解】根据题干“1279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建立元朝;1272年,定都燕京,改为大都;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的都城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朝灭亡南宋的残部完成统一。因此,1279年,我国处在元朝时期,A项正确;当时南宋、西夏、金已经灭亡,排除BCD项。故选A项。
7.A
【详解】依据题干“它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可知列宁的观点强调了历史上某些战争的进步性,结合所学知识,元灭南宋虽然给南宋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但是结束了两宋以来民族政权长期并立的局面,完成了全国统一,从长远来看,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符合历史的进步潮流,A项正确;金与南宋之战、辽与北宋之战、辽与金之战,都属于两宋时期民族政权之间的纷争,虽然民族政权之间的和平相处是主流,但是这些战争终究没有能够实现全国统一,而是维持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因此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8.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铁木真是蒙古族著名人物,统一了蒙古各部落,建立了蒙古政权,被拥立为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B项正确;铁木真与女真族、党项族、契丹族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
9.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1271年改国号为元,1272年定都大都,1276年灭亡南宋,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10.A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隋文帝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唐玄宗发展经济、改革税制;忽必烈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法,逐步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和所学知识可知,不同时期的封建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治的措施,包括很多方面,其共同目的是为了保证国家长治久安,A项正确;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与“忽必烈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法”不符,排除B项;“隋文帝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没有体现材料反映的是彰显皇帝至高无上,排除C项;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不是材料帝王采取措施的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A项。
11.B
【详解】从材料中几个政权并立的现状再到最后元朝统一可得出,宋元时期的特征是民族政权由并立到统一,B项正确;繁荣与开放是隋唐时期,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民族政权并立到统一,看不出经济重心南移和民族交融,排除CD项。故选B项。
12.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271年,蒙古族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定都大都(北京),元朝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元朝疆域超越汉朝和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C项正确;公元前221年汉族秦王嬴政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与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不符,排除A项;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辽,都城上京临潢府,但是辽不是全国性的统一王朝,排除B项;清朝是由女真族(也就是满族)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属于我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排除D项。故选C项。
13.C
【详解】文天祥是南宋著名抗元将领,当元军进攻临安时,他招募军士前去救援,并用全部家产充作军费。文天祥兵败被俘后,坚贞不屈,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著名诗句,后从容就义,C项正确;司马迁创作《史记》,排除A项;寇准是北宋宰相、政治家,不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作者,排除B项;岳飞抗金,排除D项。故选C项。
14.C
【详解】根据人物传记中的目录“蒙古草原”“统一蒙古战争”“斡难河源的大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1206年铁木真建立蒙古政权,被推举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故该传记应是《成吉思汗传》,C项正确;唐太宗在位时期,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并推行了系列革新的措施,使得当时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锦衣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史称“贞观之治”,与题干描述不符,排除A项;赵匡胤建立宋朝,定都开封,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史称北宋,与题干描述不符,排除B项;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建立年号。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元世祖是忽必烈,与题干描述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5.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后,建立蒙古政权,被拥立为大汗,被尊称为成吉思汗,C项正确;“澶渊之盟”发生在北宋与辽国之间,排除A项;女真族崛起的领导者是耶律阿骨打,排除B项;雅克萨之战发生在清朝和沙俄之间,排除D项。故选C项。
16.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结束了结束了西晋灭亡以后的东晋与十六国、南北朝的军阀长期割据状态,完成了全国统一;元朝结束了自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起始的长期分裂局面。隋朝确立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元朝开创了行省制度,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①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 隋朝是汉族建立的政权,不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元朝建立后设置了管理少数民族的机构,隋朝没有。②③与题意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
17.A
【详解】根据所学,蒙古族杰出首领铁木真,通过十多年的战争,打败周围各部,结束混乱局面,统一蒙古草原。A项正确;蒙古灭西夏和金与统一草原无关,排除B项;忽必烈建立元朝和元灭南宋是在统一草原之后,排除CD项。故选A项。
18.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1206年,铁木真完成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蒙古政权,被拥立为大汗,被尊称为成吉思汗,A项正确;建立元朝,统一全国的是忽必烈,排除BC项;灭南宋的是忽必烈,排除D项。故选A项。
19.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历史史实是指历史上客观存在的事情,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情;历史观点是后人根据史实得出的结论和判断,是具有评价性质的;“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是对五代十国的评价,属于历史观点,D项正确;“岳飞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是历史史实,排除A项;“北宋东京郊外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是历史史实,排除B项;“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是历史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20.D
【详解】根据材料“草原游牧帝国”的缔造者,结合所学可知,此人是成吉思汗铁木真,铁木真完成蒙古统一大业,结束了蒙古草原长期混战的局面,建立蒙古政权,1227年灭西夏,D项正确;金1234年被灭,成吉思汗1227年病逝,忽必烈定国号为元,排除有③④的,排除ABC项。故选D项。
21.(1) ②; ③;
①②③。
(2)名称:元大都;
依据:中书省、皇城、蒙古族、忽必烈等信息判断为元朝,元朝的都城为元大都。
作用:①保障城市的供应;②促进城市商业的繁荣。(写出一项即可)
【详解】(1)填写:根据材料信息,“造型受到草原文化的影响”说明文物②体现民族交融现象;根据材料信息,“周王封召公的儿子克为燕侯,管理燕地”可知,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故文物③反映分封制;据材料信息,文物①距今距今约5000年,文物②是在原始农耕时代,文物③西周时期,因此排序为①②③。
(2)名称:根据所学知识,①是元朝的首都。根据利用材料中的中书省是中央机构、皇城、蒙古族、忽必烈建立元朝等信息判断。
作用:根据材料“供应城市发展,新的运河得以开凿,江南漕船沿运河直达积水潭”“商业最发达的地区”可知,通惠河修建的作用保障城市的供应;促进城市商业的繁荣。
22.(1)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宋朝重文轻武;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改革科举制度等。(任答两点即可)
(2)从看重门第到注重考查学识,由皇帝任免到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3)措施:任用文人担任要职;分离统兵权与调兵权;改革科举;区别对待文武官员的选拔;
影响:提高文人的社会地位,杜绝武将跋扈、兵变政移情况的发生,有利于政权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完善科举制度,拓宽了社会下层上升流动的渠道;造就了宋代科技发展。(任答两点即可)
(4)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忽必烈:统一全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封建王朝。
【详解】(1)唐朝:根据材料一“唐代所建立的一系列制度,已经标志着行政管理体制的完善”结合所学知识,宋朝政治制度“整合中创新”指的是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宋朝:根据材料一“宋代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更加完善的文官制度,皇帝和中枢大臣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得以相互制衡……”结合所学知识,宋朝政治制度“整合中创新”指的是:宋朝重文轻武;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改革科举制度等
(2)变化:根据材料二“ 隋唐之前,选官主要凭靠家世背景……科举选官的基本原则是由朝廷设立一些科目公开竞争择优录取……在隋炀帝时期成为国家纯粹按照才学标准选拔文士担任官吏的考试制度。”可得出隋朝时期选官标准的变化:从看重门第到注重考查学识,由皇帝任免到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3)措施:根据材料三“ 宋太祖一再强调‘宰相须用读书人’,‘不以武人为大帅,专制一道。必以文臣为经略,以总制之’”可得出宋代推行重文轻武政策的措施:任用文人担任要职;根据材料三“掌管军政的枢密使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都指挥使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可得出措施:分离统兵权与调兵权;根据材料三“宋代科举制彻底消灭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层的优秀弟子都被允许应试入仕,录取名额也大量增加……”可得出措施:改革科举;根据材料三“且增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考中者均为‘天子门生’,直到第四代皇帝宋仁宗天圣八年,才亲试武举十八人。”可得出措施:区别对待文武官员的选拔。积极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宋代的重文轻武政策提高文人的社会地位,杜绝武将跋扈、兵变政移情况的发生,有利于政权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完善科举制度,拓宽了社会下层上升流动的渠道;造就了宋代科技发展。
(4)铁木真贡献:根据材料四“……13世纪初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开国”可得出铁木真的贡献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忽必烈贡献:根据材料四“……1271年改国号,次年定都大都,1279年统一了全国。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封建王朝”可得出忽必烈的主要贡献:统一全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封建王朝。
23.(1)变化:从单一的游牧生产转变为半牧半农生产。原因:流入契丹地区的大量汉人,带去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游牧业经济自身的脆弱性与不稳定性;朝廷对发展农业经济的支持。(答出2点即可)
(2)积极影响:使北宋获得了长期的安定;与辽的周边贸易兴旺起来,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两国交往增多,民族交融加强。(答出一点即可)消极影响:社会矛盾更加尖锐,财政负担进一步加重,与辽国的交往也处于被动地位。(答出一点即可)
(3)元朝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整顿吏治,注重农桑;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建立了一套中央集权的统治机构。(答出两点即可)
(4)有战有和,以和为主。
【详解】(1)变化: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契丹人越来越多地懂得并熟悉了稼穑之事,转向半农半牧了”可知,这体现的是变化是,从单一的游牧生产转变为半牧半农生产。
原因:根据所学和材料一“陆续流入契丹地区的大量汉人,带去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可知,这体现的是,流入契丹地区的大量汉人,带去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根据所学可知,其它还有,游牧业经济自身的脆弱性与不稳定性,朝廷对发展农业经济的支持。
(2)影响:根据所学可知,对于宋朝,从积极影响方面来说,使北宋获得了长期的安定,与辽的周边贸易兴旺起来,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两国交往增多,民族交融加强。从消极影响方面来说,社会矛盾更加尖锐,财政负担进一步加重,与辽国的交往也处于被动地位。
(3)汉法:根据所学可知,元朝施行汉法,表现在“治国安民”的方略,整顿吏治,注重农桑,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建立了一套中央集权的统治机构。
(4)特征: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是民族政权并立,有战有和,以和为主。
24.(1)政权:辽和北宋。这一盟约促进双方边境维持了几十年的和平局面;削弱了北宋的军事力量。
(2)特点:相互吸收。相同之处:创制文字;发展生产;制定法律。
(3)模式:宋——第二种;元——第一种。
(4)借鉴意义:加强民族间的交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等。
【详解】(1)政权:从“‘澶渊之盟’”可知,材料一涉及的盟约是澶渊之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真宗时期,辽军大举攻宋,宋真宗御驾亲征,最终宋军打退辽军。此后,北宋与辽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这次盟约被称为“澶渊之盟”。
看待:从“‘几四十年不识干戈,岁遗差优,然不足以当用兵之费百一二焉,则知澶渊之盟。未为失策’”可知,材料一作者认为,澶渊之盟促进宋辽双方边境维持了几十年的和平局面。从“‘而所可痛者,当国大臣,议和之后,武备皆废’”可知,材料一作者认为,澶渊之盟的签订,使北宋荒废了武备,削弱了北宋的军事力量。
(2)特点:从“辽宋西夏时期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呈现出相互吸收的特点”可知,辽宋西夏时期的民族文化交往的特点是相互吸收。
相同之处:从“在辽朝,契丹上自皇帝下至臣僚百姓,大都向往汉文化,西夏王室同样重视吸收汉族文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与西夏在学习汉族文化方面的相同之处是:都创制了文字、积极发展生产、制定法律等。
(3)模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武将受到多方牵制,军队战斗力被削弱,而周边少数民族,如辽、西夏、金等相继崛起,与宋朝势均力敌,形成并立之势。因此,宋朝时期中原与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属于第二种模式,即“边疆民族的强大导致其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形成并立局面”。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蒙古的实力不断增强,先后消灭西夏和金,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建立元朝,1276年,元朝灭亡南宋,1279年,元朝统一全国。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由此可知,元朝时期,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属于第一种模式,即“中原政权覆灭,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
(4)借鉴意义: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从加强民族交流、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发展等方面进行叙述,言之有理即可,如:加强民族间的交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