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2020年,中国举国上下抗击肺炎疫情的紧急时刻,世界上许多国家伸出援手予,其中以支持一批由日本汉语水平考试HSK事务局支援湖北高校的物资,引发了热议,焦点是外包装箱上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几个字。
日本奈良时期的贵族长屋王子
长屋这首《绣袈裟衣缘》与中日交流史上一位重要人物有很大关系
导入新课
的
七年级下册第4课
课程标准:了解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事,从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认识唐王朝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制作:黎燕琳
天朝盛唐,世界瞩目
壹
Q1:根据地图,各国如何来唐朝交往?
“瑞巴布”(一种弓弦乐器)来自汉语“二胡”
唐章怀太子墓壁画《客使图》
Q2:观察图片人物上服装,猜测他们的身份?
唐朝官员
东罗马使者
日本使者
学界对他的国籍有诸多不同解释,如“日本使者”“新罗国使者”“高句丽使者”“渤海国使者”等均在讨论之列。
东北少数民族地区的使者
西安唐墓出土的非洲黑人陶俑
Q3:一个在东亚,一个在欧洲,难道唐朝时期和欧洲交流就如此频繁了?东罗马帝国的使者,为何会来到大唐呢?
1.唐与新罗
据《新唐书·新罗传》记载,从668年到907年,新罗共派遣了191次使节到唐朝,而唐朝也多次派遣使节到新罗。
唐朝与新罗的文化交流方式
使节往来
留学生活
僧侣求法
商人贸易
朴韩味、朴仁、朴璟等著名的商人
其中有法郎、神行、义湘、圆照、慧超等著名的佛教学者
唐新罗交流的有利条件
①汉语教育
②交通便利
③政策开放
“贞观二年,……又于国学增筑学舍一千二百间,四门博士亦增置生员。……俄而高丽及百济、新罗、高昌、吐蕃等诸国酋长,亦遣子弟请入于国学之内。鼓箧而升讲筵者,八千余人,济济洋洋焉”。——《旧唐书》
2.唐与日本
Q1:根据地图唐代与日本之间的海上交通直接通航的路线有几条?
三条
遣唐使团的规模
从最初的80余人,到后来的500余人,甚至有时达到1000余人。
留学生、留学僧
政府官员
翻译、工匠
乐师、画师、医生、风水师、祭祀师
遣唐使团
2.唐与日本
结合地理知识,日本遣唐使多选择夏季出发,秋冬季节返回日本。分析日本遣唐使这样安排行程的主要原因?
日本遣唐使多选择夏季出发,帆船可以在东南季风吹动下顺风来唐朝;秋冬季节帆船可以在西北季风吹动下顺风返回日本。
2.唐与日本
使者
派出遣唐使16次,大多历经重重波折,献出生命的多达千人
船只
派出的48艘船只,沉入海底者12艘以上
遣唐使乘坐的都是结构堪忧的小船
设想一下:如果出国留学要坐这种小破船,还有25%的概率沉船,你还会去吗?
目的:向中国学习,吸取唐朝文化
面对如此凶险的旅途,依然来唐?
日本晁卿辞帝都,
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
白云愁色满苍梧。
《哭晁卿衡》
阿倍仲麻吕
3.遣唐使代表
“慕中国之风,因留不去,改姓名为朝衡”——《旧唐书》日本传
空海
电影《妖猫传》中的空海
传承密教
吉备真备
“日本兵法之祖”
回国带回的箱子里总共装有1600卷的经典书籍
3.遣唐使代表
《篆隶万象名义》,成为日本历史上第一部汉字字典
“日本中古之制度,人皆以为日本自创,然一检唐史,则多知模仿唐制也。”——木宫泰彦《中日交通史》,第195页
这里的“唐制”指的是什么内容?
中央集权制度;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科举制度
日本建筑
唐朝建筑
中日文字对比
建筑
文字
唐朝服饰
日本和服
服饰
货币
唐开元通宝
日本和同开珎(zhen)
影响:全面地学习了中国先进的制度和知识,使得日本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迁,也加强了中日文化交流
求法传经,传扬盛唐
贰
唐 玄奘
起点
终点
荒漠戈壁
雪山高原
历史上真实的玄奘是什么样的,他为什么要西行?
《西游记》中的玄奘
1.玄奘西行求法
公元600年出生
隋文帝时期,大兴佛教
父母相继去世
隋炀帝夺位再次大兴佛教
邮票中的 玄奘
十岁出家
洛阳净土寺研读藏经
长安
离开净土寺
隋唐政权更迭天下大乱
战乱精进,
无法离开
汉川
成都
求教高僧
获正式僧职,读遍藏经
荆州
开讲座
扬州
相州
赵州
拜访高僧
偶遇印度僧人立志西行取经
不幸的童年
促成西行
1.玄奘西行求法
与《西游记》中的唐僧对比,“丝绸之路”上的玄奘经历了哪些独特的磨难?
「 我今发愿,若不至天竺,
终不东归一步。今何故来?
宁可就西而死,岂归东而生?」
决心
全程50000+里
越过10+处名山大川
毕生患上冷疾
足迹遍及112个国家
去程5次遇贼
带回657部佛经
观察邮票中玄奘西行的装备都有哪些?说说它们的用途?
晴雨伞
经箧
油灯
头骨颈链
嵌入经箧(背包),全天候遮阳挡雨
点灯或焚香,方便晚间行走
苦行僧的符号,象征玄奘游学精神
多层间隔,可分类经书,竹制物料便于透气排汗
短衣
轻巧行装,应付长时间徒步
拂尘
佛经
既能驱虫赶蚊,又取意扫除烦恼障碍
滚动式佛经,随时背诵经文
贡献
翻译七十五部经文,共一千三百多卷
创立“法相宗”,即“唯识宗西行经历被记录为《大唐西域记》,是记录中亚、南亚古代历史的珍贵文献
《大唐西域记》
2.鉴真东渡传经
起点
鉴真
六次东渡
前五次东渡失败
在第五次返回大唐时鉴真已经失明,但是他忍不愿意放弃,他为了兑现给东瀛僧人们的一个承诺,锲而不舍地踏上了第六次东渡之旅。
因暑热染病,导致双目失明
《东征传绘卷》中对鉴真与弟子进行了详细描绘(局部)
第一次失败:高丽僧诬告
第二次失败:旧船不堪重负
第三次失败:旧船再触礁
第四次失败:被官府发现
第五次失败:漂至海南岛
第六次成功:终抵鹿儿岛
不怕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精神,他爱好和平,传播先进文化!
日本学者「宫泰彦发」曾说:“由最澄、空海传播的台、密二教,不是到了平安时代突然兴起。严格的说,他们并不是新教派,而是由唐朝僧人在日本培养起来的潜流,通过最澄、空海的力量,浮现到历史的表面成为表流罢了。”
日本长屋亲王在赠送给大唐的千件袈裟上,绣有“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
毅然决心前去传法
兼收并蓄,福荫盛唐
叁
“唐朝兼收并蓄的多元文化发展形态以及全面开放与广泛的文化交流,促进了唐朝文化的进一步繁荣,使唐朝文化得以保持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隋唐长安文化建立在文明高度发展,经济无限繁荣的基础之上,是一种具有深刻内涵、高度发达的文化形态。”——刘庆柱《丝绸之路中国段世界文化遗产研究》(全10册)
原因
国家统一
社会安定
经济和文化高度发达
中外交流的繁盛的原因
原因
陆路和海路交通发达
“是时中国盛强,自安远门西尽唐境,凡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资治通鉴》
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