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朱元璋的身世及其攻灭元朝、建立明政权的情况。
2.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 ( http: / / www.21cnjy.com )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设置锦衣卫;八股取士;以及明成祖迁都北京、实行削藩、增设东厂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包括政治、文化方面的措施及特点。
3.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认识到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理由: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 ( http: / / www.21cnjy.com )化的时期。明太祖通过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并设锦衣卫,大大提高皇权,奠定了明朝君主专制集权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这些措施具有不同于前代的明显特点,如特务统治的出现、思想专制的强化等,其作用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
教学难点:八股取士。
理由:这是明代科举考试的重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变化,是君权加强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体现。明朝规定,科举专取“四书”“五经”命题,并以宋儒朱熹的《四书集注》为依据,不能随意发表自己的见解,所谓“代圣贤立言”。行文格式有严格规定,文章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体用排偶,谓之八股文。这种高压专制、严格控制的奴化训练对中国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但又是考试向标准化的重要发展。因此其八股取士无论从内容以及影响看都是很复杂的,加之学生对“八股文”缺乏感性认识,更不易理解。需要教师设计直观、通俗、有效并带趣味性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策略
1.总体采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2.阅读课文、史料,引导学生自主梳理知识,正确地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信息,提炼、处理信息的能力与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准备学生讨论的素材,准备好网络资料。
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提前预习课文。
五、教学过程
教师:用故事的形式简单讲述元朝末年农民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反抗斗争,朱元璋的身世及其攻灭元朝、建立明政权的情况,并播放《凤阳花鼓》歌曲,学生欣赏歌曲,并回答问题:歌词中的朱皇帝指的是谁?他建立了什么朝代?
学生:看课文引言故事,回答:朱元璋,明朝。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所学知识并提 ( http: / / www.21cnjy.com )出问题:“一个新的封建王朝建立后,一般要采取哪些措施来巩固统治?”通过学生回忆,引出“明太祖加强君权”这一内容。
1.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师:展示朱元璋人物图片,联系刚才的故事,指导学生看第一自然段提出问题:明太祖叫什么?他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建立什么朝代?
学生:朱元璋,1368年以应天为都城,后改为南京,建立明朝。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教师:在我国历史上,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
学生: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联系前后知识的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二段三段内容 ( http: / / www.21cnjy.com ),细品小字部分后,联系钱宰和尚书吴琳的小故事,提出问题:朱元璋建立了一个新的封建王朝,他会要采取哪些措施来巩固其统治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在中央废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即:“两废三设”。
教师进一步探究引导:“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 ”再总结得出“这些措施意在防止大权旁落(地方威胁中央、相权威胁君权),加强君主权力”的结论。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解答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图中人物是明朝的殿阁大学士,他们的职责是什么?他们参与决策,导致了什么制度的形成?
学生:以备顾问,内阁制度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四自然段,介绍八股文,设问: ( http: / / www.21cnjy.com ) 你怎样看八股取士?并出示顾炎武的观点。动脑筋:“明朝的科举考试标准化、规范化,是一种选拔人才的好办法。”“不对。明朝的科举制度束缚人们的思想,扼杀人们的聪明才智,危害极大。” 想一想:哪一种说法对呢,为什么
学生答后教师总结提示:双方 ( http: / / www.21cnjy.com )各有道理。如果仅从考试制度来看,明朝用八股文考试的办法,是考试规范化的结果,增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对于以后的考试制度也有借鉴意义。这的确是文官考试制度的进步。但是由于各种规定过于僵硬死板,以文体束缚了内容的发挥,加之命题内容的狭窄,也确有束缚思想的作用。尤其是儒生们把考试做官作为自己学习的终极目的,只知道攻读“四书五经”,钻研八股,而不讲求实际学问,更背离了考试的初衷,败坏了学风。
【设计意图】在上面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八股取士的危害。
教师总结:两废三设一改革 ( http: / / www.21cnjy.com )。即: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制度,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办理朝政;在地方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及军政,设立殿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后来又参与决策,形成内阁制度,设立不受法律约束的锦衣卫,直接对皇帝负责,监视、侦查臣民的活动;改革科举制度,限定科举考试的内容为“四书五经”,限定考试的形式,用“八股文”作答,只能陈述指定的观点,不许发挥自己的见解。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2.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教师:展示朱棣和建文帝的画像,设问:他们之间的战争称为什么?谁是胜利者?指导学生通过自学回答问题。
学生:靖难之役,燕王朱棣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展示明朝初年中国政治形势图,请学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思考:“明成祖迁都北京的目的是什么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得出“此举意在加强边防,是有利于明朝统治的举措,也是充满勇气的行为”的结论。然后讲述明成祖继续削藩、增设东厂的举措,说明这些措施是明太祖强化君主专制的继续和发展。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教师:指导游览明十三陵(可网上游 ( http: / / www.21cnjy.com )览),你会发现明十三陵没有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明十三陵中最宏大的是朱棣的陵墓“长陵”。想一想,明十三陵为何没有朱元璋的陵墓 为何朱棣的陵墓那么宏伟
明初都城在南京,明朝的开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皇帝朱元璋也死在南京,因此他的陵墓也在南京,称为明孝陵。明成祖时迁都北京,他成为第一位埋葬在北京的明朝皇帝,而那时的明朝经济发展,国势强盛,所以他的陵墓就建得非常宏伟,成为十三陵中最宏大的陵墓。
课堂总结:为了加强君主集权,明太祖改革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创立了加强君主集权的诸项制度,主要概括为:两废三设一改革。靖难之役是朱棣为登上皇位发起的战争,并因此而当上皇帝,即后世所称明成祖。朱棣称帝后,改北平为北京,于1421年迁都北京,加强对北方的控制。他继续执行削藩政策,又设立新的特务机构东厂,加强对臣民的监视、侦查。明朝加强君权的诸项措施,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但这种高压专制、严格控制的奴化训练,对中国人(包括皇族)的思想,对中国的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这是明朝的统治走向没落乃至中国在近代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的根源。通过本课的学习,要从明朝二帝加强君权诸项措施中,看到明朝制度对人们思想、人身的严重束缚及明朝制度的黑暗,并由此激发对民主、法制、公平、公正社会的追求和热爱,具有法治、民主、公平、公正等现代公民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