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第六单元_契诃夫与《三姐妹》(共5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第六单元_契诃夫与《三姐妹》(共5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8-06 18:16: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4张PPT。导入新课美丽的莫斯科 在著名的作家契诃夫的笔下,有三个姐妹总在梦想着去往莫斯科,她们是因为向往那里的美丽,还是向往那里的生活? 让我们一起走进《三姐妹》,去看看莫斯科的魅力所在。请欣赏《三姐妹》片段第五单元契诃夫与《三姐妹》1. 理解契诃夫戏剧的重要地位与现代意义。
2.了解“戏剧冲突”对于戏剧艺术的重要性。
3. 认识戏剧悲喜剧因素交融的审美特性。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剧作家曹禺和著名文艺评论家王元化先生对于契诃夫戏剧的赏析 ,认识所谓“散文化戏剧”的特征。 通过对《三姐妹》的学习,让同学们树立明天一定会更美好的乐观主义精神 。作者简介 契诃夫,(1860~1904),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称之为“散文中的普希金” 。 契诃夫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说,如《胖子和瘦子》(1883)、《小公务员之死》(1883)、《苦恼》(1886)、(万卡)(1886)年,再现了“小人物”的不幸和软弱,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小市民的庸俗猥琐。他与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后期转向戏剧创作,主要作品有《伊凡诺夫》(1887)、《海鸥》(1896)、《万尼亚舅舅》(1896)、《三姊妹》(1901)、《樱桃园》(1903),都曲折反映了俄国1905年大革命前夕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苦闷和追求。 契诃夫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其代表作《变色龙》、《套中人》堪称俄国文学史上精湛而完美的艺术珍品,前者成为见风使舵、善于变相、投机钻营者的代名词;后者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剧情介绍 三姐妹奥尔佳(Olga)、玛莎(Masha)和伊丽娜(Irina)生活在一个小城镇 。她们的父亲是一位死去的将军,她们哥哥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大学教授。 她们活着,没有理想,只有梦想,那就是去莫斯科。莫斯科是她们童年美好时光的佐证,也是她们成年以后唯一的向往。 她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等待着,岁月流逝,她们依然坐在各自的椅子里,莫斯科依然存在于向往之中,而“去”的行为则始终作为一个象征,被奥尔佳、玛莎和伊丽娜不断透支着,最终梦想在枯燥无味、停滞不前的生活中破灭。 这个故事开始于一座远离莫斯科的省城,也在那里结束。这似乎象征着一切以等待为主题的故事之命运,周而复始,叙述所渴望到达的目标,最终却落在了开始处。“到莫斯科去、到莫斯科去”是剧中重复出现的叠句。作品讲解 一、在契诃夫的戏剧里,“戏剧情调”比“戏剧情节”还要引人注目。怎样理解《三姐妹》剧中的“戏剧情调”?
解析:从戏的第一幕开始到戏的第三幕结尾,戏剧情调的变化是明显的。第一幕开头是阳光灿烂的春天,三姐妹欢聚在一起,伊林娜过命名日,还有不少军官来助兴,三姐妹心中点燃了“回到莫斯科去”的希望,爱情也在滋长。 第三幕结尾是秋风扫落叶的日子,城防军要开拔,爱情落空了,“回莫斯科去”的希望也落空了。三姐妹依偎在一起,一边听着快乐的军乐声,且送那些可能一去不复返的可爱的军人,一边说着那些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台词,好像已经不可分割地融合在秋天的忧郁中了。 从聚到散,从春到秋,随之变化着的是剧中人物的情绪,积累着的是悲喜交加的诗意情调。
? 图森巴赫要去决斗,要去赴死,他来与伊林娜告别,实际上是诀别,但就在这个时刻他发出了最动人的感慨与感悟:“多么美丽的树啊,实际上,在它们身旁的生活也应该是何等美丽啊!……瞧这棵树已经死了,可它还是像其他树一样随风摇摆。我觉得即使我死了,我还是会以某种方式加入到生活里去的。”? 维尔希宁来与玛莎告别,这可能也是诀别,但在这个黯然消魂的时刻,他照样要这样高谈阔论:“生活真是沉重啊,我们中间的多数人看它暗无天日,但应该意识到,它会变得越来越轻松,越明亮。”
? 此刻的三姐妹的处境是最最可悲的了,因为不仅心爱的军官已经离开了她们,而且凶悍的嫂嫂还要把她们“扫地出门”。而就在这个似乎是悲剧性的顶点时刻,紧紧依偎在一起的三姐妹却像是女声小合唱似的唱出了乐观主义的生活之歌: 玛莎啊,你们听听这军乐!他们正在离开我们,有一个人是完完全全地离开了,永远都不回来了,只留下我们独自开始新的生活。应该活着,我们应该活着啊……? 伊林娜(把头靠在奥尔加胸前)将来有一天,所有的人都能明白,所有这些痛苦都是为了什么,也就不再神秘,但是现在应该活着……应该工作,只是工作!…… 奥尔加(拥抱两个妹妹)军乐奏得多么欢快,多有朝气啊,让人真想活下去!……可是我们的痛苦,都会化成我们后代人的愉悦,幸福与和平会降临到未来的人间…… 这种悲喜交集的戏剧情调是富于感染力的。她们优雅地忍受着苦痛,对自己的不幸保持着一种让人感到既甜美又苦涩的审美距离。她们不再拒绝今天的磨难,她们更不放弃对于明天的希望,而我们读者与观众,在与她们一起流泪和感奋的时候,在精神上似乎也与她们一起提升了。 二、契诃夫与《三姐妹》的戏剧结构似乎很平淡,那么它吸引人的地方在哪里?
解析:同学们可以把教材所提供的第四幕片段与第一幕片段作对照,从而发现这几个为剧作者所心爱的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逐渐升华的动人过程。尤其应该关注此剧的尾声──“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这一主题在这个尾声里得到了充分的诗意的表达。 这里还引发了对于“悲喜剧因素”交融这个戏剧美学问题的思考。三姐妹的心爱的人,有的如图森巴赫已经死了,有的如继尔希宁已经开拔走了,她们想回莫斯科去的愿望一时也不能实现,这当然是可悲伤的,然而,正是在这个“秋天的忧郁”之中,三姐妹的精神境界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她们相信,她们的痛苦会化成“后代人的愉悦,幸福与和平会降临到未来的人间”。而这也正是契诃夫本人相信明天一定会更美好的乐观主义精神的写照。 三、《三姐妹》的主题,要表现出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解析:《三姐妹》的主题可以概括为:“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莫斯科”在这里就是“美好生活”的象征。1998年中国著名导演林兆华排演《三姐妹·等待戈多》,等于是对《三姐妹》的主题在表述上作了个微调:由“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改变为“对于美好明天的等待”,或简洁地说是“等待明天”。? 这样的主题揭示是受启发于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两个流浪汉要等待的“明天会来”的戈多,其实也是三姐妹期盼的“明天要去”的莫斯科。永恒明天决定了永恒等待。 《三姐妹》里有五个最重要的人物──三姐妹外还有名叫图森巴赫与维尔希宁的两个军官。他们都是知识分子。他们之所以是知识分子,不仅因为三姐妹懂得英、法、德三门外语(小妹伊林娜还懂意大利语),两位军官属于全城“最有教养的人”。三个姐妹和两位军官的知识分子气息,弥漫在他们的对于现实的痛苦反应中。痛苦来自更高的精神追求。当下满足不了他们的精神追求,于是他们只好等待,等待美好的明天的到来。? 知识分子不是无所不知的,但他们执著地企图探寻存在的意义与痛苦的根源。契诃夫相信这种探寻是会有结果的。他让大姐奥尔加在结束全剧的台词里说:“军乐奏得这么欢快,仿佛再过去一会儿我们就会知道我们为什么活着,为什么痛苦……” 契诃夫是个积极的乐观主义者,他让他笔下的可爱的剧中人物都怀抱着“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都想到莫斯科去”;但契诃夫同时也是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他不可能回避现实生活中的矛盾,他清醒地意识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并把它们表现出来。冷酷的现实、庸俗的环境决定了可爱的三姐妹很难轻易地实现“回到莫斯科去”的愿望。写作特色 一、独特的“散文性戏剧”
契诃夫戏剧创作的题材、倾向和风格与他的抒情心理小说基本相似。他不追求离奇曲折的情节,他描写平凡的日常生活和人物,从中揭示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在契诃夫的剧作中有丰富的潜台词和浓郁的抒情味;他的现实主义富有鼓舞力量和深刻的象征意义。 二、引人注目的戏剧情调
在《三姐妹》里,或者说,在契诃夫的戏剧里,“戏剧情调”比“戏剧情节”还要引人注目。从戏的第一幕开始到戏的第三幕结尾,戏剧情调的变化是明显的,这种悲喜交集的戏剧情调是富于感染力的。 三、创新的戏剧冲突
契诃夫作为现代戏剧的前驱人物的一个重要理由,是他用一种全新的戏剧冲突──“人与环境的冲突”──取代了“人与人的冲突”模式。在契诃夫的戏剧中,不是这个人物与那个人物过不去,而是所有这一群人都被他们所处的环境压迫着。在契诃夫戏剧中,人和生活环境永恒地冲突着。 知识链接 一、戏剧冲突在作品中的表现方式
1. 可能表现为某一人物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冲突,有人把这种方式称之为外部冲突。
2. 也可能表现为人物自身的内心冲突,有人把它称为内部冲突。戏剧冲突的这两种方式,有时各自单独展开,有时则交错在一起,相互作用,互为因果。
3. 还可能表现为人同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也需要戏剧化。 我们把《俄狄浦斯王》视为古希腊戏剧的代表作,把《罗密欧与朱丽叶》视为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代表作,而问世于1901年的契诃夫的《三姐妹》,则是20世纪现代戏剧的代表作。同学们可以以戏剧冲突的性质来宏观地区别世界戏剧发展过程中这三个重大阶段。 从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古希腊戏剧的戏剧冲突表现为“人与神的冲突”,文艺复兴时期戏剧表现为“人与人的冲突”,以契诃夫戏剧为开端的20世纪现代戏剧展示的是“人与环境的冲突”。 二、戏剧冲突的主要特征
  1. 尖锐激烈:在戏剧中,一些平淡的矛盾往往被组成有声有色的冲突,由于矛盾的双方都有足够的冲击力,冲突的最后爆发是格外强烈的。
  2. 高度集中:戏剧的冲突是在既定的时间和空间里表现社会矛盾。 3. 进展紧张:戏剧冲突必须是扣人心弦,波澜起伏的,使观众一直处于紧张和期待之中。
  4. 曲折多变:戏剧冲突往往是曲折复杂,变化多姿的。课堂练习 一、契诃夫是19世纪末 伟大的
作家。
二、契柯夫的著作中反映俄国1905年大革命前夕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苦闷和追求的是( )。
A. 《变色龙》B. 《三姐妹》
C. 《套中人》D. 《樱桃园》俄国BD批判现实主义 三、契诃夫的代表作品有( )。
A .《变色龙》 B .《 三姐妹》
C .《李尔王》 D .《 呼啸山庄》AB 四、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的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鲜亮xiān?? ?强迫 qiáng ??白桦树huà?? ?不省人事xǐng?
B.相称chèn? ??奢侈 chǐ? ???契诃夫 hē?? ?寻死觅活mì
C.怄气òu ?????喟然wèi?? ???老孽障 niè?? 言简意赅 gāi
D.侵袭qīn? ??连累 lèi?? ????一刹那 shà?? 差可告慰chāB 五、简述为什么戏剧作品不能缺少戏剧冲突呢? 答:因为生活中充满矛盾冲突,而戏剧需要反映生活,所以“没有冲突便没有戏剧”。
戏剧“不是采用叙述法”,“戏剧不用作者提示”。这就是说,戏剧是不借助外力的“自己的运动”,而任何一个事物“自己的运动”的原动力,必然来自它自身中蕴含的矛盾,即戏剧冲突。拓展阅读 在契柯夫后期的戏剧创作中,主要作品除了《三姐妹》(1901),还有《伊凡诺夫》(1887)、《海鸥》(1896)、《万尼亚舅舅》(1896)、《樱桃园》(1903),都曲折反映了俄国1905年大革命前夕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苦闷和追求。 剧中的万尼亚舅舅,是个乡绅,在长达二十五年的时间里,他放弃了个人的一切,包括婚姻、家庭、爱情等,一直辛辛苦苦地经营着妹妹留下来的庄园,并将每年的收入,全部交给在莫斯科工作生活的妹夫谢列布利雅可夫教授。《万尼亚舅舅》 他认为自己是个凡人,知识不多,能力也不大,不能为社会或他人做些什么,而他认为他的妹夫是位天下奇才,在社会上颇有名望和成就,只有无私地供养他的妹夫,此生才算活得有意义。多少年来,他总是以自己的妹夫为荣,一天到晚地谈论他,也一直以为自己是在为一个非凡的人物服务,是在为科学为文化为社会服务。然而那年,他的妹夫年近六十时,因患风湿病,辞去了大学教授的工作,带着年轻而又妖艳的后妻回到了庄园。 在日常的交往中,万尼亚发现他的妹夫竟然是个华而不实的庸才,是个只会夸夸其谈的废物,讲了一辈子艺术竟连艺术是什么都不懂,于是他怒不可遏地对他的妹夫说:我一直以为你是个正人君子,没想到,你竟然是个凡夫俗子,竟然是个骗子,你毁了我,你毁了我的一生……
  遗憾的是,此时的万尼亚,已经老了,所有能够付出的早已经全部付出了,生命已无可挽回…… 通过象征贵族阶级遗产的樱桃园最终被拍卖的这一过程,揭示了以樱桃园女主人郎涅夫斯卡娅为代表的没落贵族阶级与暴发户罗巴辛为代表的新兴资产者之间的斗争。该剧临终时,砍伐樱桃树的刀斧声从远处传来。这声音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哀叹,又是一种无情推进的步点。新、旧生活交替和碰撞的特定关头,在契诃夫的戏剧中得到了真实的反映和诗意的渲染。《樱桃园》? 一、《三姐妹》的主题可以概括为:“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莫斯科”在这里就是“美好生活”的象征。契诃夫是个积极的乐观主义者,他让他笔下的可爱的剧中人物都怀抱着“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都想到莫斯科去”;但契诃夫同时也是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他不可能回避现实生活中的矛盾,他清醒地意识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并把它们表现出来。冷酷的现实、庸俗的环境决定了可爱的三姐妹很难轻易地实现“回到莫斯科去”的愿望。探究与实践参考答案?
二、在第一幕里有奥尔加与伊林娜关于“到莫斯科去”的对话:
?
“伊林娜到莫斯科去。卖掉房子,结束在这里的一切,到莫斯科去……
?
奥尔加对!尽早到莫斯科去吧”。
? 在第一幕里还有图森巴赫的这句台词:
“如今一个大时代已经来了,有个庞然大物在向我们逼近,就快要向我们刮起一场清新猛烈的风暴,把我们社会的惰性、冷漠、对劳动的鄙视、腐朽的沉闷生活一股脑的卷了去!我要去做工,不超过25年,或者过30年以后,每一个人都要去做工的。每一个人!” 在第四幕里奥尔加的那段结束全剧的台词:
“军乐奏得多么欢快,多有朝气啊,让人真想活下去!……我们的痛苦,都会化为我们后代人的愉悦,幸福与和平会降临到未来的人间……” 三、曹禺“秋天的忧郁”这五个字,把《三姐妹》中蕴涵的契诃夫的戏剧情调很传神地揭示了出来。《三姐妹》的第一幕是春天,三姐妹的情绪很好,就像大姐奥尔加所说:“今儿早上我醒了,看见遍地的阳光,看见春天就快来了,心里一股欢乐的浪潮翻涌起来,真想到咱们的故乡去啊!”她们的故乡是莫斯科。 在第一幕里充溢着要回莫斯科去的幸福预感。但到第四幕的时候,三姐妹心里都很清楚,莫斯科她们是回不去了。而这时已是肃杀的秋天。伊林娜说:“现在是秋天,冬天也很快要来了,漫天雪花就要把大地覆盖……”天气凉了,人的心也有点凉了。 把人的情绪与时令变化、自然现象放在一起呈现,到了全剧高潮第四幕就出现了“秋天的忧郁”的审美景象。但“秋天的忧郁”并不是悲观的情绪,因为还有对于未来的憧憬在鼓舞着寂寞的三姐妹。所以奥尔加最后“拥抱着两个妹妹”热情地说到:“可是我们的痛苦,都会化为我们后代人的愉悦,幸福与和平会降临在未来的人间……”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