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中国建筑的特征》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8《中国建筑的特征》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1 09:34: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8.中国建筑的特征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小阅读
1.理清文章思路,分析作者阐释说明、逻辑推理的方法。
采用何种方式阐说事理,取决于作者对事物的认识和专业修养,也与写作方式有关。阅读此类文章时,要注意文中的概念和文章的思路。细读《中国建筑的特征》和《说“木叶”》,选择其中一篇,从中找出主要概念,用一段话或一个图表揭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说说文章是怎样围绕这些概念进行阐说的。这两篇课文在思考方法和语言表达上各有特点。阅读时可进行比较。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这一切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可以叫它作中国建筑的“文法”。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在西方,希腊、罗马体系创造了它们的“五种典范”,成为它们建筑的方式。中国建筑怎样砍割并组织木材成为梁架,成为斗拱,成为一“间”,成为个别建筑物的框架;怎样用举架的公式求得屋顶的曲面和曲线轮廓;怎样结束瓦顶;怎样求得台基、台阶、栏杆的比例;怎样切削生硬的结构部分,使之同时成为柔和的、曲面的、图案型的装饰物;怎样布置并联系各种不同的个别建筑,组成庭院:这都是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之间,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至如梁、柱、枋、檁、门、窗、墙、瓦、槛、阶、栏杆、隔扇、斗拱、正脊、垂脊、正吻、戗兽、正房、厢房、游廊、庭院、夹道等等,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做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是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们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们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而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虽然原先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它们很快地就越过材料的限制,同样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以表现那些建筑物的性质,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这说明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这条发展的途径,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者,是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在中国,则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所以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同时也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
(摘编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建筑“词汇”的丰富性和“文法”极大的灵活性,为中国传统建筑的多样性创造了条件。
B.因为中国匠师们遵守了中国建筑的“文法”,并得到人民认可,所以中国建筑能自成体系。
C.不同民族的建筑体系各有自己不同的法式,而一些建筑的形式原先是从木结构开始的。
D.国外一些建筑体系早就以砖石为主要材料,而中国建筑体系中木框架仍是主要结构方法之一。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语言文字中的“文法”和“词汇”为喻,来阐明中国建筑的形式。
B.文章解释了建筑的“文法”和“词汇”的含意,分析了二者对中国建筑的重要作用。
C.文章让读者结合对“大文章”“小品”的感受体会建筑规模的大小,恰切明了。
D.文章通过比较中西方建筑中“文法”和“词汇”的不同,阐明中国建筑的优势。
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建筑上的影壁、牌楼等多是出于装饰性的考虑,但它们具有中国建筑的特征,因为它们都是中国建筑的“词汇”。
B.尽管建筑“文法”是惯例法式,但有大如宫殿、庙宇,小如山亭、水榭等不同的建筑“文章”,可见建筑并不用遵循“文法”。
C.建筑的“文法”“词汇”是从实践经验中提炼而来的,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可以超越建筑材料的限制。
D.中国古建筑的梁架结构法曾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随着时代的发展,梁架木材依然是中国建筑发展的新材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在西方,希腊、罗马体系创造了它们的“五种典范”,成为它们建筑的方式。中国建筑怎样砍割并组织木材成为梁架,成为斗拱,成为一“间”,成为个别建筑物的框架,怎样用举架的公式求得屋顶的曲面和曲线轮廓;怎样结束瓦顶;怎样求得台基、台阶、栏杆的比例;怎样切削生硬的结构部分,使同时成为柔和的、曲面的、图案型的装饰物;怎样布置并联系各种不同的个别建筑,组成庭院;这都是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至于梁、柱、门、窗、墙、瓦、槛、阶、栏杆、斗拱、正房、厢房、游廊、庭院、夹道等等。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摘编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5.下列有关“文法”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法”在文中指建筑物上的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的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
B.中国建筑的“文法”具有一定的拘束性,在“文法”的限制下,创造的多样性有所减弱,而文章的语法在运用上却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C.“文法”在文中指中国建筑在两三千年里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中国建筑将朱红色用在建筑物屋身、门窗等地方,并且用彩绘图案装饰木构架的上部结构,这些都是“文法”使用的大胆之处。
6.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建筑“文法”的一项是( )
A.古建筑保持立柱和纵横梁组合构架制。
B.古建筑在立柱与横梁接头处设“斗拱”。
C.中国古建筑采用的水泥是“精米灰浆”。
D.古代建筑群重左右对称和中轴线原则。
7.根据上文及《红楼梦》第三回节选的文字,说明“荣国府”所体现的中国建筑“文法”的特点。
(黛玉)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黛玉想道:这必是外祖之长房了。想着,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将转弯时,便歇下退出去了。后面的婆子们已都下了轿,赶上前来。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复抬起轿子。众婆子步下围随至一垂花门前落下。众小厮退出,众婆子上来打起桥帘,扶黛玉下轿。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空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画眉等鸟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村:民族的记忆与想象
雷抒雁
曾经的乡村,是一卷卷蓝布封皮的线装书,手工刻制的木版文字在薄薄的宣纸上印满了炊烟、古屋、插秧、刈麦,印满了拱桥、溪流、杏花、荠菜;平平仄仄的一些低吟浅唱,长长短短的一些唐诗宋词,都写在卷卷线装书的册页里。
当然,还有滚滚的征尘,有苛捐猛于虎的悲号,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苦劳作,有“田园荒芜胡不归”的呼唤……
几千年的农耕文化,起根发苗,发展壮大就在农村;农村,刻写着我们民族的记忆和想象。
商品的繁荣造就了城市。城市的出现,拉开了城乡经济和文化的距离。乡村喂养着城市。衣衫槛褛的乡村父母,吃糠咽菜送儿子走进学堂,开始了逃离农村,逃离劳动,逃离贫困与低贱的第一步
思念乡村的人也有,多是政治上的失意者,商战中的败北者,战场上的伤残者,是激烈的争斗之后寻找宁静地方的疗伤者。乡村以善意的同情接纳了他们,用源源不断的温情和取之不尽的草药为他们医治创伤。而这些受伤者往往如受伤的鸟,强健之后,又挣脱农人的双手飞进城市。农村依然清静而贫苦,荧丽却落后。他们远在都市的子女,西装革履、粉面彩裙,记忆里只是星星点点的乡情,和偶尔由芭蕉暮雨生发出的淡淡乡愁。却很少有人想去写一部乡村史,像写一部王朝史那样,写乡村的发生、发展和变迁,写农人的劳作、灾难和贡献。充满想象和幽默的乡村版文学,也只在口头上流传,随风起落;充满真诚和情感的乡村版歌谣,偶尔为都市人采集,一唱竞成明星。
广大的乡村,如今面临一次新的机遇,它将以新农村的面貌出现在中国的大地上。这是一次历史性的变革,是都市前所未有的对乡村的亲情反哺。可是,我还是有一点杞忧。既往的每一次变革,哪怕是最小的,都伤害过乡村的美丽与个性。这一次,会不会也有一些难免的伤损 美丽的村舍被单一的水泥楼房代替,宁静的生活被喧嚣的市声淹没,一卷古朴柔软的线装书,被生生地改造成硬壳子西装书,千姿百态的乡村,成了千篇一律的城镇。
乡村,是我们最后一片诗意的栖居地。保护诗意的乡村,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命题。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注意搜集和整理古老的乡村历史和文化是一个当务之急。我国的乡村以其古老的存在,成为整个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许多古老村落历经数千年,保留着深厚的为正史所缺失的宝贵记忆,成为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有力的物证。
如山西长治的八义镇,名称源于著名的长平之战,八位义士阻拦赵括草率发兵抗秦,被刚愎自用的赵括杀害;战争结果是赵军大败。此地后来立碑纪念“八位义士谏赵处”,村子更名八义村。
像这样一些有趣的记忆,中华大地的许多村子都有。建设新农村,关心和保护、留存乡村古老的文化记忆是十分必要的。不要再如“文革”时期用的那些流行语言替代乡镇街巷的古老名字;更不要用什么“罗马”“阿拉斯加”之类的崇洋名字改造古老乡村。新农村,一定要是中国式的,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承一脉相连的农村。
我们的记忆,想象和情感,还在农村。那里,永远都应是我们诗意的精神家园。我们要让乡村与都市亲近,而不是让乡村的背影渐行渐远。
8.结合全文来看,“曾经的乡村,是一卷卷蓝布封皮的线装书”一句有何作用
9.结合全文,说说“农村,刻写着我们民族的记忆和想象”一句中“民族的记忆”的含义。
10.作者说“乡村喂养着城市”具体表现为什么 请分点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25年,他当时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念建筑专业。他的父亲梁启超给他寄来一本书,是北宋李诫写的《营造法式》。但这本书像天书一样难以读懂,因为那是北宋时代的书。
后来,梁思成通过对五台山的佛光寺大殿、应县木塔、蓟县的独乐寺观音阁等一系列有上千年历史的古建筑的研究,他终于初步破译了《营造法式》的密码。特别是在对独乐寺观音阁的研究中,他发现,这座建筑虽然有成千上万个木构件,居然一共只有6种规格。《营造法式》里说:“凡屋宇之高深,名物之短长,曲直举折之势,规矩绳墨之宜,皆以所用材之分,以为制度焉。”这句话简单来说,是指一座木结构建筑浑身上下的各种尺寸,其实都是以材为基本的模数。我们可以想象,这些标准材可以在一个工厂里大量地生产,然后搬到工地现场进行加工和组装,这样就大大加快了中国古建筑建造的速度。比方,唐长安的皇宫,面积大概3倍于今天的北京故宫,仅10个月时间建成。
中国古代建筑的这种标准化、模数化、装配式,真是多快好省。林徽因后来在给梁思成的著作《清式营造则例》写的序言中说,像《营造法式》这种标准化、模数化、装配式的设计,就是中国古建筑的真髓所在。
(摘自王南《中国古建筑的营造密码》,有删改)
材料二:
这一切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可以叫它做中国建筑的“文法”。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在西方,希腊、罗马体系创造了它们的“五种典范”,成为它们建筑的方式。中国建筑怎样砍割并组织木材成为梁架,成为斗拱,成为“一间”,成为个别建筑物的框架;怎样用举架的公式求得屋顶的曲面和曲线轮廓;怎样结束瓦顶;怎样求得台基、台阶、栏杆的比例;怎样切削生硬的结构部分,使同时成为柔和的、曲面的、图案性的装饰物;怎样布置并联系各种不同的个别建筑,组成庭院:这都是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的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至如梁、柱、枋、檩、门、窗、墙、瓦、槛、阶、栏杆、隔扇、斗拱、正脊、垂脊、正吻、戗兽、正房、厢房、游廊、庭院、夹道等等,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地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既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摘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材料三:
现代建筑设计如何来继承和学习传统建筑的理念呢?
对于天人合一理念的继承和学习。想要真正对传统建筑文化进行传承,还需要先去了解传统建筑文化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以及建筑中包含的精神来对建筑理念进行区分,然后对其中积极的正面的理念进行吸收。传统建筑文化和现代建筑文化之所以会有区分,就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建筑理念不能够完全运用到现在的建筑设计当中,但是传统建筑中包含有很多先进的理念,这些理念能够为现代建筑注入活力。在传承传统建筑文化的过程中,不能仅仅追求设计的相似、风格的相似,一定要深刻了解建筑背后的文化,这样才能够做到形神兼备,也才能够将真正地传统建筑带到众人面前,让所有看到的人都能够通过建筑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比如说,在了解传统建筑天人合一的特点之后,在现代建筑的设计中也要多去注意如何达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这也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注重建筑本身,还要注重建筑的外部环境。
对中庸理念的继承和学习。在传统建筑中,经常会把最好的建筑放在最里面的位置,外面一般是围墙,这就是传统文化中中庸理念,比较重视内涵,在传承传统建筑文化的过程中千万不要忽视对中庸理念的继承和学习,这是现代建筑中最缺乏的一项内容。现在的建筑设计风格总是张扬、夸张,希望能够夺人耳目,忽视了建筑的内涵。中庸思想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主要应该集中在不要只注重外观的新奇,要符合建筑本身的运用和内涵;其次是建筑的布局、色彩要协调,每个部分的建筑风格和整体建筑的风格必须是一致的。将中庸理念和现代建筑设计进行结合,可以让建筑既不过分浮夸高调,但也会让人眼前一亮,低调奢华有内涵。
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充分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建筑不像衣服,不想穿的时候就可以换,建筑的投资比较大,推倒重来成本较高,所以在建筑设计上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科技的支持下,可以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行优化。
(摘自郗俊《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有删节)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1925年距离北宋李诫近千年之遥,时光太久远,所以他的书像天书一样难以读懂。
B.独乐寺观音阁木构件成千上万,但只有6种规格,这显露出了《营造法式》密码。
C.面积很大的唐代长安的皇宫,仅赖于建筑构件的标准化生产,10个月就得以建成。
D.建筑上丰富的“词汇”,如梁、柱、枋、檩、门等等,组成了中国建筑的“文法”。
1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希腊、罗马的建筑“文法”只有“五种典范”,中国建筑的“文法”种类比国外多得多。
B.中国建筑“文法”具有一定的拘束性和灵活性,但拘束性并没限制灵活性,两者相辅相成。
C.现代建筑设计要做到天人合一,需注重建筑本身和其外部的环境,达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
D.中国传统建筑外面一般是围墙,最好的建筑放在最里的位置,这体现了重视内涵的中庸理念。
1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建筑“文法”的一项是( )
A.中国古建筑的水泥就是“糯米灰浆”
B.“斗栱”是木结构建筑常用的制式
C.古建筑保持立柱和纵横梁组合构架制
D.古代建筑群重左右对称和中轴线原则
14.材料三行文脉络清晰,请进行简析。
15.纵观三则材料,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有哪些? 请你结合材料进行简析。
三、语言文字运用
1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
A.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是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
B.3500年来,中国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发展了这个体系的特长,不断在艺术上和技术上把它提高,达到了高度水平,取得了辉煌成就。
C.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
D.我们中国的建筑在三千多年前就具备了这个优点,并且恰好为中国将来的新建筑使用新的材料与技术的问题上准备了极有利的条件。
17.下列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B.这证明屋顶不但是几千年来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并且是我们民族所最骄傲的成就。
C.我国企业遭遇的知识产权国际纠纷越来越多,但国内能够应对这些诉讼的高级人才却是百里挑一,极其缺乏。
D.随着贝克特等人的先后逝世,荒诞戏剧作为一个流派也渐渐偃旗息鼓了,但其创作成就和产生的影响依然存在。
18.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我相信人与人之间有不可思议的 ,但我不相信不经过任何努力,善缘就可以成熟;不经过任何奋斗,恶缘就能够消失。
② 一味沉湎于小爱是一种迷妄,以大爱否定小爱也是一种迷妄。大爱者理应不弃小爱,而以大爱 小爱以精神的光芒。
③不想困于人事纠葛,就学会忍。忍是一种自救,以从容平静的态度忍受人生最难忍受的事情,这是 做人的重要功夫。
A.姻缘 赋予 处事 B.因缘 付与 处事
C.因缘 赋予 处世 D.姻缘 付与 处世
19.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中国古代的匠师在建筑装饰中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这个特点是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__________。
A.以增加美观,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同时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用榫卯结合的关接
B.以加固木构件用榫卯结合的关接和保护木质,同时增加美观,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
C.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用榫卯结合的关接,同时增加美观,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
D.以增加美观,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同时加固木构件用榫卯结合的关接和保护木质
20.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抱厦(xià ) 轴(zhòu )线 对称 (chèn) 墁(màn)地
B.瓦当 (dāng) 接榫 (sǔn) 牌坊 (fáng) 帷(wéi)幕
C.折(shé)本 房檩 (lìn) 斗拱 (gǒng) 画舫(fǎng)
D.门槛 (kǎn) 切削 (xiāo) 额枋 (fāng) 穹(qiòng)窿
参考答案:
1.
课题 《中国建筑的特征》 《说“木叶”》
重要概念 “惯式法例”(“文法”)、“构建和因素”(“词汇”)、“可译性”等 “木叶”“树叶”“落木”“木”“暗示性”“颜色性”等
主要观点 主要是阐释,围绕核心话题“中国建筑的特征”来组织必要的材料 主要是提出和探究问题,用适合和稳妥的理论去说明有着众多例证的文学现象
课题 《中国建筑的特征》 《说“木叶”》
写作思路 先在一个层面上分列陈说,然后在更高的层次上,运用理论思维探究深刻而带有全局性的问题 层层推进,不断总结,又在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概念”在这两篇文章中,既是重要的思维工具,又是组织文章的关键“构件”
课题 《中国建筑的特征》 《说“木叶”》
语言特点 简明而又准确,但又不乏可读性,比如作者用“文法”“词汇”等读者耳熟能详的语言学概念来阐释建筑之中的概念、原理,显得更为亲切,也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注重考证,显得细致严谨,但是没有给读者繁复枯燥的感受,主要是因为文章中所使用的考证素材多是文质兼美、且为后代熟知的名句;作者在文中对这些名句的解读新颖别致,不仅给熟知这些诗句的读者以美感,也给读者以一种期待的新鲜感,因此整篇文章读来让人觉得饶有趣味
2.B 3.D 4.C
5.B 6.C 7.荣国府的石狮子、门(大门、东西角门、正门、垂花门)抄手游廊、穿堂、正房、上房、雕梁画栋、穿山游廊、厢房等均采用中国建筑的构件,且都遵循中国建筑的法式组织建构,体现出中国建筑“文法”的拘束性;荣国府建筑繁复、多样的变化形式,又体现出中国建筑“文法”的灵活性。
8.比喻,表明过去乡村拥有蓝天的清新、小桥流水的诗意和炊烟、刈麦以及种种辛劳悲苦的丰富,这一形象而别具蕴涵的表达,启示我们应守护这一民族的记忆和精神家园。 9.民族的记忆指具有诗意情境的农村人的生活方式、思想感情和历史事件之中包含的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 10.①生活在乡村的父母竭尽全力供养孩子上学,使他们成为城市人。②乡村以善意、温情接纳那些遭遇坎坷不幸的城里人,并为其疗伤。③充满真诚和情感的乡村版歌谣让城里人一唱成名。
11.B 12.A 13.A 14.①全文是总分结构,首段提出问题,引出下文。②二、三、四是并列段落,从天人合一、中庸、可持续发展等三方面解答了首段的问题。 15.①建造上有成熟的法式:标准化、模数化、装配式;②中国传统建筑都有一定的“文法”(风格和手法);③融合进了天人合一、中庸和可持续发展等理念。
16.C
17.C
18.C
19.C
20.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