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哈姆莱特(节选)》及名著导读课件(共7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哈姆莱特(节选)》及名著导读课件(共7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1 10:57: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4张PPT)
莎士比亚戏剧
人文主义
时代背景:文艺复兴。
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为特点的反封建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其思想体系是人文主义思想。这种思想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反对神权、神性,宣扬人权、人性。其思想基础为人性论:肯定人的价值,赞美对爱情和幸福的追求,推崇知识,主张平等。代表这一时期文学最高水平的就是莎士比亚的戏剧。
人文主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思潮,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肯定人是世界的中心,提倡追求现世人生幸福,反对宗教教义。它是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先进思想,但缺乏民主基础,有很大的局限性。
英国有句谚语:“宁可不要 100个印度,也不能没有 。”
在西方世界,一般人家必备的两本书,一本是 ,另一本就是 ;
他被誉为“ ”;
他的戏剧已被公认为是不可企及的典范;
1984年选举世界10名伟大作家,他名列 。
《莎士比亚全集 》
莎士比亚
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奥林匹亚山上的宙斯
《圣经》
第一
世界读书日
1616年4月23日,英国的莎士比亚、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和维加相继逝世。西班牙人民为了纪念他们热爱的文学巨匠,每到4月23日(圣乔治节)这一天,当地妇女就赠给自己的爱人一本书,男人们则回赠一朵玫瑰,这种习俗逐渐在欧洲乃至全世界流传开来。
1995年11月1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年4月23日正式定为“世界图书和版权日”,并在1996年更名为“世界读书日”(又名“世界图书日”、“世界书香日”、“世界阅读日”),此后,每年的这一天,世界各地会广泛开展各种与阅读相关的活动,以此鼓励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去发现读书的乐趣。
4月23日
莎士比亚故乡
  莎士比亚被誉为“时代的灵魂”,他与中国的屈原、意大利的但丁、波兰的哥白尼分享“世界四大文化名人”的荣耀,被尊称为“莎翁”。
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人文主义最杰出的代表,近代欧洲文学的奠基者之一。
(W. 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
莎士比亚
天上有多少颗星星在闪烁,地上就有多少莎士比亚诗句被传诵。
莎士比亚的故乡
伦敦国家肖像馆中莎士比亚的画像
环球剧院
莎士比亚创作成就
1590~1612的20余年内共写了37部戏剧,还写有2首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
他的戏剧多取材于历史记载、小说、民间传说和老戏等已有的材料,反映了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现实,宣扬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思想和人性论观点,是人文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戏剧家本·琼生称莎士比亚是“时代的灵魂”,“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世纪”。
莎士比亚的创作道路
一、历史剧、喜剧和诗歌创作时期(1590—1600) 早期
在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最初十年中,他共创作了九部历史剧。在这些剧本中除了《约翰王》描写的是13世纪封建王朝内部的争斗外,其他的剧作则构成了两个内容衔接的四部曲:《亨利六世》上、中、下部与《理查三世》;《理查二世》《亨利四世》上、下部与《亨利五世》。
在莎士比亚历史剧大受欢迎的同时,他还创作了十部喜剧:《错误的喜剧》《驯悍记》《维洛那二绅士》《爱的徒劳》《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 《温莎的风流娘儿们》 《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其中最后三部最能表现莎士比亚喜剧创作的风格,人称“娇艳明媚的喜剧三部曲”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等3部悲剧。
四大喜剧:
《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
《皆大欢喜》 《无事生非》
福斯塔夫式背景(广阔的社会背景):宫廷----家庭
深闺----墓地 乡下-----城市
二、悲剧、悲喜剧创作时期 (1601—1608)中期
这一时期,是莎士比亚思想与艺术成熟与深化的阶段。 1601年创作的《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重要的作品,它和《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被称做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除了“四大悲剧”外,在这一时期里莎士比亚还根据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撰写了《尤利乌斯·凯撒》《雅典的泰门》、《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科利奥兰纳斯》等一系列悲剧。以及《特洛伊罗斯与克瑞希达》、《终成眷属》和《一报还一报》三部独特的悲喜剧。
莎士比亚的创作道路
三、 传奇剧创作时期 (1609—1613)后期
晚期的莎士比亚创作呈现出脱离现实,转向梦幻世界的倾向,以幻想来解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风格也为之一变,充满童话式的想象,富于明快的节奏。其作品有《泰尔亲王配力克里斯》、《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等。
莎士比亚的创作道路
莎翁悲剧的特点:
①必须以英雄人物的死亡而结束。主人公虽然死了,令人心痛,但他为之奋斗的理想却胜利了,使人感到前途光明。悲剧主人公之死给人以悲壮感,而不是单纯的悲哀、悲观。
②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贵族。
③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的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由自己负责(《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个例外)。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哈姆莱特》优柔寡断导致的悲剧
《奥赛罗》妒忌猜疑导致的悲剧
《李尔王》父权的悲剧
《麦克白》没有节制的野心导致的悲剧
《哈姆雷特》Hamlet
忧郁的王子
剧中人物关系
哈姆莱特(丹麦王子)
克劳狄斯(丹麦国王)
王后乔特鲁德(哈姆莱特之母)
波洛涅斯(御前大臣)
奥菲利亚(波洛涅斯之女)
霍拉旭(哈姆雷特之友)
多森格兰兹(朝臣)吉尔登斯吞(朝臣)
奥斯克里(宫廷大臣)
雷欧提斯(波洛涅斯的儿子)
作品简介
《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这出悲剧的情节是这样的:
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读书期间突然遭遇了一系列不幸和家庭变故:父亲暴亡,叔叔克劳狄斯篡位,母亲改嫁给了叔叔。这一切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后来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是被他的叔父毒死的。哈姆莱特认为他现在的为父复仇不只是为了他自己,而是整个社会、国家的问题。他自己要肩负起这个重整乾坤的重任。他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又怕泄露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怕落入坏人的圈套。
他心烦意乱,忧郁寡欢,只好装疯卖傻以迷惑仇敌,等待时机复仇。
克劳狄斯觉察到了危险,想方设法除掉他。而哈姆莱特为了进一步证实事实真相,也授意戏班进宫演了一出恶人杀兄、篡位、娶嫂的戏剧。克劳狄斯果然惊恐万分,仓皇退席。哈姆莱特的母亲企图劝说他忍让,却受到了他的指责,激愤中哈姆莱特误杀了情人奥菲利娅的父亲。狡猾的克劳狄斯这时派哈姆莱特出使英国,背后命人暗地将他处死。
哈姆莱特察觉内情后中途逃回丹麦。回来后知道情人奥菲利娅因父死、爱人远离而发疯落水溺死。
姆莱特悲愤交加,中了奸王的毒计。奸王利用奥菲利娅之兄雷欧提斯为父复仇的机会,密谋在比剑中用毒剑、毒酒来置哈姆莱特于死地。结果,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都中了毒剑,王后饮了毒酒,奸王也被刺死。王子哈姆莱特临死嘱托好友传播他的心愿。
哈姆雷特:丹麦王子。为父王的鬼魂所困扰,要对杀父凶手复仇。经历了痛苦的挣扎之后他达成了目的,整个王宫也陷入了死亡的恐怖之中。他最后也中了致命的毒剑死去。
奥菲莉娅:波洛涅斯的女儿。她与哈姆雷特双双陷入爱河,但种种阻力警告王子,政治地位使他们无望结合。作为哈姆雷特疯狂复仇计划的一部分,她被他无情抛弃,加上父亲的死让她陷入精神错乱,最终失足落水溺毙。
克劳迪斯:丹麦现任国王。他是哈姆雷特的叔父,在哥哥死后继任了王位。老国王的鬼魂告诉哈姆雷特,他正是谋杀自己的凶手。他罪有应得,最后死在侄子复仇的毒剑下。
乔特鲁德:丹麦王后,王子的亲生母亲。老王死后她改嫁克劳迪斯,在莎士比亚的时代这种关系被视为乱伦,所以引起了哈姆雷特的仇恨。她替哈姆雷特误喝下了克劳迪斯预设的毒酒,当场身亡。
波洛涅斯:克劳迪斯的御前大臣。他是个出了名的老顽固,阻挠哈姆雷特与奥菲莉亚之间的爱情。哈姆雷特总是假装呆头呆脑来戏弄他。他躲在一块挂毯后,偷听哈姆雷特与王后的谈话时,被王子一剑刺死。
雷欧提斯:波洛涅斯的儿子。为了父亲和妹妹的死用剑杀死了哈姆雷特。他也死在哈姆雷特的毒剑下,尽管当时哈姆雷特没有意识到剑是带毒的。
霍拉旭:哈姆雷特大学里的密友。他没有直接卷入王室之间的阴谋,所以他成了哈姆雷特的传声筒,莎翁用他来烘托剧情。他也是唯一一个活到全剧结束的主要角色。虽然他曾扬言要自杀。
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都是哈姆雷特大学中的老同学。他们被克劳迪斯招来照看哈姆雷特。虽然两人在剧中的作用不大,但王子很快就猜疑两人是间谍。当国王下密令要处死远在英国的哈姆雷特时,他把国书偷换了。于是两人在幕后莫名其妙地死去。
全剧简介
第一幕:老王鬼魂显现,告知哈姆莱特自己是被克劳狄斯害死的,这是复仇的缘起。
第二幕:国王克劳狄斯心怀鬼胎,派原为哈姆莱特之友的罗森格兰兹等人对他展开试探。
第三幕:克劳狄斯进一步利用哈姆莱特的恋人奥菲利娅对哈姆莱特试探的同时,哈姆莱特佯装疯癫,通过俳优
所演的戏证实了克劳狄斯的恶行,并为复仇误杀了正在偷听的弄臣波洛涅斯。
第四幕:克劳狄斯为除后患,迫哈姆莱特去英国,欲借英王之手将他
杀死,反被哈姆莱特抓住机会,假英王之手杀死了派去监视他的朝臣,返回丹麦。
第五幕:奥菲利娅忧伤而死,其兄雷欧提斯与哈姆莱特比剑。哈姆莱特在王后误服毒酒而死、雷欧提斯当众揭露国王害人阴谋后,将国王杀死,自己也中剑而亡。
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一段复仇的故事。
回国奔丧
发现叔叔继位、母亲改嫁
遇到父亲亡魂,得知真相
装疯卖傻,迷惑敌人
排演戏中戏,确认凶手
误杀波洛涅斯,规劝母亲
大难不死,逃回丹麦
奥菲利亚溺水而死,雷欧提斯复仇
叔叔毒计密谋
哈、雷二人相约比剑
母亲误饮毒酒,哈、雷二人中毒剑
哈姆雷特杀死叔叔
大臣以军礼安葬哈姆雷特
节选剧情结构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霍拉旭 不要作声!谁来了?”)回述哈姆莱特逃回丹麦的经过。
第二部分(从“奥斯里克上”到“他们的水泡就破灭了”)哈姆莱特对奥斯里克的嘲讽。
第三部分(从“一贵族上”到结束)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比剑决斗,中了克劳狄斯的圈套。
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
尖锐的戏剧冲突
欣 赏
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
问题:节选部分安排了哪些悬念呢?
①哈姆莱特从前往英国的途中逃回丹麦,等待他的将是怎样的命运?
②哈姆莱特是否答应与雷欧提斯比剑?
③哈姆莱特是否已经觉察到雷欧提斯使用的剑有毒?
④雷欧提斯是否会按照克劳狄斯事先设计的计划行事?
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
问题:
这样悬念迭生的情节安排有什么好处?
每一个悬念围绕着和克劳狄斯的毒计是否能得逞和哈姆雷特能否避免厄运来展开,这样处理能紧紧扣住读者(观众)的心,使读者(观众)的心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之中。
尖锐的矛盾冲突
问题:“比剑决斗”一共有多少矛盾冲突?
哈姆雷特——克劳狄斯(杀父霸母之仇)
哈姆雷特——雷欧提斯(杀父“害”妹之仇)
尖锐的矛盾冲突
克劳狄斯 ——
哈姆雷特 —— 雷欧提斯
实行毒计——实现复仇
报仇雪恨
两重矛盾冲突产生强烈的碰撞,并紧紧围绕“比剑”(明)和“毒计”(暗)展开,悲剧由此产生!
整体把握
雷欧提斯:
想一剑刺死哈
犹豫
被哈激怒刺伤哈
后悔
道出实情
哈姆莱特:
真心向雷道歉
反激雷想让其赢
发现毒剑怒而伤雷
了解谋力杀奸王
立下遗嘱
克劳狄斯:
表面倾向哈,暗中想谋杀
一计不成再施毒计
阴谋揭穿后的恐慌
乔特鲁德:
爱子之情
误饮毒酒
死前的忏悔和痛苦
动作化的语言
个性化的语言
欣 赏
动作化的语言
哈姆雷特 (二人比剑)又是一剑;你怎么说?
雷欧提斯还不能下定决心杀死哈姆雷特,希望从国王那里获得勇气。
雷欧提斯 陛下,现在我一定要击中他了。
哈姆雷特:得意,纳闷 雷欧提斯:激怒,激起斗志
奥斯里克 两边都没有中。
体现奥斯里克胆小谨慎的个性。
国王 我怕你击不中他。
克劳狄斯使用激将法,迫使雷欧提斯下定决心杀死哈姆雷特。
动作化的语言
哈姆雷特 你怎么一点也不起劲?请你使出全身的本领来吧;我怕你在开我的玩笑哩。
哈姆雷特的话激怒了雷欧提斯,使他刺出致命的一剑。
个性化的语言
哈姆雷特的语言:直率,不加掩饰;喜欢用比喻,喜欢嘲弄人,很多话有一针见血的效果。
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克劳狄斯的语言:亲热,和善,阴毒,足见其是一个言不由衷、笑里藏刀的家伙。
名家评论
“看到这些强烈的词句你怎样想?它们是这样出人意料,不是迟缓地吃力地一个跟着一个而来,而是流畅地大量地成千上万蜂拥而来,犹如泉水中涌出无数水泡,簇拥在一起,纷纭杂沓,层出不穷,使人来不及看到它们的扩展,也来不及看到它们的。”
——法·泰纳
莎士比亚是语言艺术的大师。他善于吸收古代和当代文学语言的精华,一方面运用书面语言和口语,一方面也广泛采用民间谚语和俚语,灵活丰富,有时还独创新词。因此,他的语言丰富多彩,生动形象,脍炙人口,人物语言个性化、形象化。在他的剧作中充满了诗化的语言,令人回味无穷。他的戏剧以语言丰富著称,有人说他的用词是“千古独步”,他所用的词汇高达2万个以上,并善于运用大量运用比喻、隐喻、双关语等修辞格,具有音韵节奏之美,充满诗意。其中许多语言已经成为了英文中的成语和典故,极大地丰富了英语词汇。
比如:
      
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特点
经典台词
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
To be or not to be,that‘s a question。(生存还是毁灭,那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放弃他。
人们可支配自己的命运,若我们受制于人,那错不在命运,而在我们自己。
一个骄傲的人,结果总是在骄傲里毁灭了自己。
因为她生的美丽,所以被男人追求;因为她是女人,所以被男人俘获。
人物形象
俗话说:“一千个观众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你的眼中,哈姆莱特是一个怎样的人?
品 评
善良忧郁的王子
愁容满面 沉默寡言
性格也有明朗的一面,诙谐幽默
忧郁厌世、软弱迟疑、优柔寡断
聪明机智,有勇有谋,敢爱敢恨
哈姆莱特的形象:
王子,人文主义者,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形象。
一方面他受了人文主义的影响,心中充满美好的理想,希望生活中的一切如理想一样完美,而现实生活中的一系列意外打破了他的理想。于是他要为父报仇,可是他内心又是矛盾的,因为他想的不光是为父报仇,而是扭转整个乾坤。在这样艰巨的任务面前,他想要行动也行动不起来,加上他性格过于内向、审慎及单枪匹马,孤军奋战的处境,使他感到犹豫,因此最后只能是与敌人同归于尽。他的悲剧既有最恶势力过于强大的客观原因,也有其内在性格弱点(忧郁厌世、软弱迟疑、优柔寡断、愁容满面、 沉默寡言)的主观原因。所以,哈姆莱特的悲剧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哈姆莱特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人文主义的化身(个人主义者),相比之下,克劳狄斯则是一个封建等级秩序的维护者,是人文主义的反面形象。哈姆莱特向克劳狄斯复仇,可以理解为人文主义向封建等级秩序挑战,只是由于封建势力的强大和人文主义的刚刚兴起(敌我力量的对比还过于悬殊),哈姆莱特在复仇的过程中,最终灭亡了,但他也亲手杀死了克劳狄斯,揭示了人文主义在文艺复兴时期完全胜利的艰难性。
哈姆雷特悲剧的根源
主观原因:哈姆雷特是人文主义者,也是个人主义者,他的斗争是孤军奋战,失败也就是必然的。这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客观原因:他所处的时代还没有提供先进分子必然胜利的条件,敌我力量的对比还过于悬殊,这就造成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因此,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哈姆莱特是一个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他是个有理想、好思索的人文主义者。
基本特征:身穿墨黑的外套,脸色悲苦沮丧,酷爱思索而又一再延误行动的忧郁的王子。父亲给他的责任是复仇,现实要求他的行动。哈姆莱特意识到,他的责任不是单纯地复仇,杀死一个克劳狄斯,而是要重整乾坤,消灭一切罪恶,按照人文主义的理想来改造现实。所以有人称他为延宕的王子。
后用“哈姆莱特”来比喻那些遇事犹豫不决、顾虑重重的人。
优柔寡断导致的悲剧
《麦克白》故事梗概
苏格兰国王邓肯的表弟麦克白将军,为国王平叛和抵御入侵立功归来,路遇三个女巫。女巫对他说了一些预言和隐语,说他将进爵为王,但他并无子嗣能继承王位,反而是同僚班柯将军的后代要做王。麦克白是有野心的英雄,他在夫人的怂恿下谋杀邓肯,做了国王。为掩人耳目和防止他人夺位,他一步步害死了邓肯的侍卫,害死了班柯,害死了贵族麦克德夫的妻子和小孩。恐惧和猜疑使麦克白心里越来越有鬼,也越来越冷酷。麦克白夫人神经失常而自杀,对他也是一大刺激。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麦克白面对邓肯之子和他请来的英格兰援军的围攻,落得袅首的下场。
《麦克白》
  《麦克白》写苏格兰大将麦克白战功赫赫,受到国王邓肯的重用。三女巫预言他将做国王,使他的野心蠢蠢欲动。在妻子的怂恿下,他杀死国王,篡夺王位,又派人暗杀了大臣班柯和武将麦克德夫的妻儿老小。
  麦克白篡位后,内心充满恐惧,良心受到谴责。麦克白夫人发疯自杀,他也被讨伐的麦克德夫杀死,老王的儿子马尔康做了国王。
没有节制的野心导致的悲剧
麦克白夫人的作用
《麦克白》
   野心不能怂恿、煽动,只能制止、平息。否则火上加油,越燃越旺,毁灭一个人。麦克白夫人对麦克白的野心起了推波助澜的怂恿、煽动作用,坚定了麦克白动摇的意志。她的怂恿煽动并非是隔岸观火的教唆,而是要假麦克白的手,实现她的野心。因此她是麦克白的同谋犯,表现出非同一般的狠毒。
 恐惧心理
《麦克白》
  恐惧心理是《麦克白》最突出成功的心理描写。自谋杀国王后,麦克白夫妇一天都不得安宁。杀死国王,也杀死了自己的睡眠。即使用整个大海的水,也洗不掉手上的血迹。
  麦克白说:“这是什么手!嘿!它们要挖出我的眼睛。大洋里所有的水,能够洗净我手上的血迹吗?不,恐怕我一手的血,倒要把一碧无垠的海水染成一片殷红呢。”
《奥赛罗》故事梗概威尼斯元老勃拉班修有个女儿叫苔丝狄蒙娜,品德优秀,容貌出众,将来又会继承一笔巨额财产。因此,向她求婚的人很多,但她一个也不爱,却爱上了黑肤色的摩尔人奥瑟罗,他是威尼斯的一名将军,两人私下举行了婚礼,她父亲得知后,到元老院控告奥瑟罗。奥瑟罗为自己辩护,讲了恋爱求婚的经过,苔丝狄蒙娜证实他说的话,她父亲只好同意。这时威尼斯当局派奥瑟罗率兵去抵御士耳其舰队向塞浦路斯岛的进犯,苔丝狄蒙娜欣然随夫出征。他俩到达塞浦路斯后,接到报告,说士耳其舰队在海上被风暴刮散,一时不会来进犯。瑟罗手下有名军官叫伊阿古,诡计多端,十分奸诈。他恨奥瑟罗提升年轻军官凯西欧为副将,便设计报复,进行陷害。他劝凯西欧纵酒,并唆使人闹事,挑拨奥瑟罗撤销凯西欧副将职务。又劝凯西欧去找苔丝狄蒙娜,请她在奥瑟罗面前为他说情。伊阿古还用花言巧语使奥瑟罗疑心妻子与凯西欧有私情。奥瑟罗上当,以为妻子与凯西欧有染,愤怒之下掐死了她。伊阿古又派爪牙暗杀凯西欧,但仅被刺伤。凯西欧从刺客口袋里翻出信件,证实了伊阿古的奸计。奥瑟罗弄清真相后,痛苦万分,凝视爱妻,拔剑自杀,倒在爱妻的尸体上。莎士比亚在剧中揭露了以伊阿古为代表的极端利己主义者的丑恶嘴脸。
  《奥赛罗》取材于意大利小说《一个威尼斯的摩尔人》。摩尔人奥赛罗是威尼斯大将,与白人贵族小姐苔丝狄蒙娜相爱结婚。这一结合,遭到奥赛罗的旗官伊阿古的忌妒。又因奥赛罗提拔了部属凯西奥做副将,引起伊阿古的更大忌妒和仇恨,便捏造苔丝狄蒙娜与凯西奥有私情,激起奥赛罗的忌妒,杀死妻子。真相大白,奥赛罗悔恨不已,拔剑自刎。伊阿古受到制裁。
《奥赛罗》
妒忌猜疑导致的悲剧
伊阿古的忌妒
    伊阿古是文艺复兴时代野心家、阴谋家形象,佛面蛇心,专搞阴谋诡计。在他身上突出地表现了忌妒。
  伊阿古忌妒奥赛罗的婚姻,是有种族歧视思想。他挑拨苔丝狄蒙娜的父亲说:“一头老黑羊在跟你的白母羊交尾哩。起来,起来!打钟惊醒那些鼾睡的市民,否则魔鬼要让您抱外孙啦。”
《奥赛罗》
奥赛罗的忌妒
  奥赛罗具有人文主义思想,富有冒险精神。伊阿古的挑拨激起他的忌妒而杀妻。
  历来评论家认为奥赛罗的忌妒是因爱而忌妒。别林斯基说:“只有从这样的爱情中才能产生这样的忌妒。”
  这种爱是男人爱自己私有财产的爱,因爱而生忌妒的根源是奥赛罗的男权思想,掌控妻子的生杀大权。
《李尔王》故事梗概
古代不列颠国王李尔决定根据三个女儿对自己的态度,把国土分封她们。大女儿和二女儿巧言哄骗李尔,得到了所有的领土,而不会阿谀的三女儿被剥夺继承权,赶出国门,远嫁法兰西。此后,失权的李尔王被两个女儿虐待逼迫,骄傲暴怒的李尔王暴风雨之夜流浪荒野。三女儿带兵讨伐姐姐,不幸和李尔一道被俘。她被处死,李尔王也悲痛疯癫而死。
《李尔王》真实地反映了原始积累时期动荡不安的英国社会的面貌,也是作者对专制王权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歌颂。
《李尔王》
父权的悲剧
   《李尔王》故事取材古代英国历史传说。刚愎自用的不列颠国王李尔年迈体衰,决定把国土分给3个女儿,他根据女儿对他表达的爱来分配每人所得的一份。两个大女儿甜言蜜语博得李尔欢心,他将国土全部分给两个大女儿,剥夺了小女儿的继承权。两个大女儿得到权力后,将父亲赶出自己的家。李尔四处流浪,小女儿考狄利娅率军队讨伐两个姐姐,父女团圆。但战事不利,考狄利娅被杀死,李尔王守着心爱的小女儿的尸体悲痛而死。
李尔的封建家长父权意识
  李尔既是一个封建国王,具有封建君主的王权意识,又是一个宗法制父亲,具有封建家长的父权意识。他以为凭借自己的王权与父权,天下人,包括自己的女儿也是只能绝对服从的。 他对小女儿大声咆哮:“我发誓从现在起,永远和你断绝一切父女之情和血缘亲属的关系,把你当作一个路人看待。”
  莎士比亚的悲剧描写人类七情六欲中的各种欲望。悲剧主人公都带有某种偏执狂式的激情,这种激情的燃烧,最终导致主人公的失败与毁灭。
  奥赛罗的忌妒、麦克白的野心、李尔王的父爱、哈姆莱特的复仇,在与外力和内心的矛盾冲突中,表现激烈、深刻、震撼人心,反映了人类共有的某些心理特质,引起不同时代的人的共鸣,显示出悲剧的力量。
乐观悲剧
《罗密欧与朱丽叶》(1594)写于莎士比亚创作的第一时期,具有时代的乐观精神,通常被称为充满青春气息的乐观悲剧。
《罗密欧与朱丽叶》
《罗蜜欧与朱丽叶》大约写于1594或1595年,那正是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繁盛期。凯普莱特的女儿朱丽叶和蒙太古家的罗蜜欧在舞会上相遇,一见钟情。爱与仇恨谱写的一段爱情由此展开……故事至今流传,主人公的名字已成为爱和情人的代名词。
《罗密欧与朱丽叶》
  凯普莱特和蒙太古是一座城市的两大家族,这两大家族有深刻的世仇,经常械斗。蒙太古家有个儿子叫罗密欧,17岁,品学端庄,是个大家都很喜欢的小伙子。可他喜欢上了一个不喜欢他的女孩罗萨兰,当听说罗萨兰会去凯普莱特家的宴会后,他觉得潜入宴会场。所以罗密欧为了罗萨兰,而他的朋友为了让罗密欧找一个新的女孩而放弃罗萨兰,他和自己的朋友为了各自的目的戴上面具,混进了宴会场。
  于是,在这次宴会上,他被凯普莱特家的独生女儿朱丽叶深深吸引住了。这天晚上,朱丽叶是宴会的主角,13岁的她美若天仙。罗密欧上前向朱丽叶表示了自己的爱慕之情,朱丽叶也对罗密欧有好感。可是,当时双方都不知道对方的身份。真相大白之后,罗密欧仍然不能摆脱自己对朱丽叶的爱慕。他翻墙进了凯普莱特的果园,正好听见了朱丽叶在窗口情不自禁呼唤罗密欧的声音。显然,双方是一见钟情。
《罗密欧与朱丽叶》
  第二天,罗密欧去见附近修道院的神父,请代为帮忙。神父答应了罗密欧的请求,觉得如果这能成也能化解两家的矛盾的一个途径。罗密欧通过朱丽叶的奶娘把朱丽叶约到了修道院,在神父的主持下结成了夫妻。这天中午,罗密欧在街上遇到了朱丽叶的堂兄提伯尔特。提伯尔特要和罗密欧决斗,罗密欧不愿决斗,但他的朋友(和平主义者)觉得罗密欧没面子,于是他的朋友和提伯尔特决斗,结果被提伯尔特借机杀死。罗密欧大怒,拔剑为朋友报仇,因此提伯尔特被罗密欧杀死了。
  经过多方协商,城市的统治者决定驱逐罗密欧,下令如果他敢回来就处死他。朱丽叶很伤心,她非常爱罗密欧。罗密欧不愿离开,经过神父的劝说他才同意暂时离开。这天晚上,他偷偷爬进了朱丽叶的卧室,度过了新婚之夜。第二天天一亮,罗密欧就不得不开始了他的流放生活。罗密欧刚一离开,出身高贵的帕里斯伯爵再次前来求婚。凯普莱特非常满意,命令朱丽叶下星期四就结婚。
《罗密欧与朱丽叶》
   朱丽叶去找神父想办法,神父给了她一种药,服下去后就像死了一样,但四十二小时后就会苏醒过来。神父答应她派人叫罗密欧,会很快挖开墓穴,让她和罗密欧远走高飞。朱丽叶依计行事,在婚礼的头天晚上服了药,第二天婚礼自然就变成了葬礼。神父马上派人去通知罗密欧。可是,罗密欧在神父的送信人到来之前已经知道了错误的消息。他在半夜来到朱丽叶的墓穴旁,杀死了阻拦他的帕里斯伯爵,掘开了墓穴,他吻了一下朱丽叶之后,就掏出随身带来的毒药一饮而尽,倒在朱丽叶身旁死去。等神父赶来时,罗密欧和帕里斯已经死了。这时,朱丽叶也醒过来了。人越来越多,神父还没来得及顾及朱丽叶,就逃走了。朱丽叶见到死去的罗密欧,也不想独活人间,她没有找到毒药,就拔出罗密欧的剑刺向自己,倒在罗密欧身上死去。两家的父母都来了,神父向他们讲述了罗密欧和朱丽叶的故事。失去儿女之后,两家的父母才清醒过来,可是已经晚了。从此,两家消除积怨,并在城中为罗密欧和朱丽叶各铸了一座金像。
莎翁的喜剧
   莎士比亚喜剧风格乐观明朗,幽默欢快,具有浪漫主义的抒情性。表现人文主义生活理想在个人和家庭生活中的胜利。
  四大喜剧:
《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
《皆大欢喜》 《第十二夜》
《威尼斯商人》
 莎翁最著名的喜剧是《威尼斯商人》。故事讲商人安东尼奥为了帮助朋友巴萨尼奥,向犹太商人夏洛克借了一笔高利贷。夏洛克立下一个奇怪的契约,如果安不能按时还钱,就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
《威尼斯商人》
还钱时间到了,安东尼奥的商船还未归来,夏洛克坚持要割安东尼奥的一磅肉。贵族小姐鲍西娅是巴萨尼奥的恋人,为了救恋人的朋友,女扮男装出任法官审理这起荒唐的案子,应用智慧和法律判决夏洛克败诉。
女法官鲍西娅
  鲍西娅是剧中刻画的新女性,美丽聪明,才智超过男人。她采用欲擒故纵、以牙还牙的策略,解决了“一磅肉”的难题,使夏洛克利用法律杀人的图谋破产,使人道、正义、爱情、友谊赢得了胜利。
莎翁对自己作品的评价
“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