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教案
学科 语文 教学 内容 《月光曲》
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围绕“艺术之美”这个主题选编了《月光曲》《京剧趣谈》《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月光曲》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并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钢琴曲的传奇故事,告诉我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的心灵和真挚的情感。《京剧趣谈》包含两节内容,分别介绍了京剧中道具和亮相的有关知识,表现了作者对京剧的喜爱和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伯牙鼓琴》讲述了伯牙和锺子期因为音乐而相知,锺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绝弦,不再鼓琴的故事,表现了音乐艺术的魅力和朋友 间的真挚情谊。《书戴嵩画牛》讲述了一个牧童发现并指出杜处士收藏的戴嵩《斗牛图》中错误的故事,揭示了艺术也应当尊重事实的道理。这些课文从不同的方面体现了艺术的魅力,同时也给予我们一些人生的启迪。
教学目标 单元目标 感知课文内容,了解多样的艺术形式 品味课文语言,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展示艺术魅力 借助想象和联想,体会艺术之美,丰富审美体验,提升审美能力。
课时目标 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月光曲》的创作经过 感受和积累描写《月光曲》创作过程的语段,结合关键词句体会人物形象,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的体会 借助通感,体会情节美、人物美和意境美
教学重点 感受和积累描写《月光曲》创作过程的语段,结合关键词句体会人物形象,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的体会
教学难点 借助通感,体会情节美、人物美和意境美
互动环节 教学过程
生动导入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播放《月光曲》,请同学们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预设:贝多芬 板书:《月光曲》
合作学习 结构精讲 设疑问答 合作讨论
二、初识美丽传说 这真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再读故事,思考:这个美丽的传说到底美在哪儿呢 三、品读情节之美 默读课文,圈画文中关键语句,试着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情节顺序复述故事 四、品读人物之美 过渡:刚刚我们跟着贝多芬,经历了《月光曲》创作的整个过程,初步感受到了这个传说的美好。下面我们一起进入故事,慢慢品读人物之美。 1.圈划文中的关键词句,分析兄妹俩的人物形象。 活动: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朗读指导: 重读“多难”“多好”,读出姑娘对听贝多芬弹奏的渴望。重卖“可是”“太贵”“太穷”,读出哥哥的歉疚。 程度副词“多”“太”可以用拖音朗读的方法来强调。 拖长“不过”“罢了”,读出姑娘对哥哥的安慰。 2、根据故事的情节发展,小组合作,分析贝多芬的情感变化,说说从这一变化之中你能体会到怎样的人物形象? ①贝多芬听到有人弹奏自己的曲子。 追问: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时,可能心怀怎样的情绪 听到有人弹奏自己的曲子时,他的情绪又会发生什么变化 ②贝多芬听到兄妹对话 追问:如果你是贝多芬,听到这段对话,会怎么想呢 ③贝多芬为盲姑娘演奏钢琴 ④贝多芬演奏《月光曲》 追问:他陶醉于什么? 3、圈划文中的关键词句,分析兄妹俩和贝多芬的共同特点。 追问:从何体现? 五、品读意境之美 1、老师范读第9段,皮鞋匠听着乐曲,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试着把画面和小标题进行连线。 2.请同学朗读并逐一分析三幅画面美在哪里,分析曲调变化 3.老师介绍通感知识点,播放音频,请同学们小组合作,仿写《二泉映月》 预设:散步时恰好听到有人弹奏自己的曲子这一巧合之美;兄妹情感之美;贝多芬成全盲姑娘的心愿之美;盲姑娘听出了弹奏者即是贝多芬之美;贝多芬即兴弹奏之美;故事所描写的意境之美;等等。 追问:这里哥哥和妹妹的人物形象怎么样?这个描写方法叫什么? 预设:语言描写。从姑娘和哥哥的对话中,我们体会到了兄妹情深。 预设:惊喜 预设:感动 预设:激动 预设:陶醉 预设:热爱音乐 预设:第四段的环境描写和六七段的语言描写(知音) 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单第一题,代表交流 小组讨论,完成学习单第二题,指名分享
课堂小结 成果分享 导图展示 互动评价
通过学习课文《月光曲》,我们完成了两个学习任务,感受了美丽传说的情节之美、人物之美和意境之美。 首先,我们按照预习和初读印象谈谈传说美在哪里 再依据“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感受到情节美 接着,我们通过朗读和分析体会到人物美和情感美。 最后,我们通过分析和仿写感受了乐曲的意境之美,学习了通感的知识点。 美 月光曲 情节美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兄妹情深 人物美 贝多芬善良 热爱音乐 意境美 通感 师生共同梳理总结本课主要内容
课后作业 小组合作 导图展示 其他
模仿第九段,仿写你喜爱的一首曲子,100字左右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