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人口容量
【学习目标】
1.运用资料,了解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和特点。(综合思维)
2.结合实例,分析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综合思维)
3.结合实例,分析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对我国人口政策调整的影响。(人地协调观)
【自主预习】
一、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1.概念
在保证资源① 开发利用和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
2.影响因素
(1)自然资源状况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然资源状况,资源② 的区域能承载较多的人口。
(2)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
A.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的③ ,还可能发现新的资源,从而扩大资源环境承载力。
B.科技水平的提高促使④ 快速发展,从而促进区域间的贸易往来,获取其他地方的资源,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
(3)人均消费水平
相同的资源环境条件,相对于不同消费水平所供养的人口数量,显然是不同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会随消费水平的提高而⑤ 。
二、人口合理容量
1.概念
所谓人口合理容量,是按照⑥ 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生活的水平,同时又在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⑦ 的人口数量。
2.人口合理容量与环境资源承载力的区别
人口合理容量是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其数值要⑧ 资源环境承载力。
3.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
(1)就整个世界来说:
A.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⑨ 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B.还要建立⑩ 的国际秩序,保证人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2)就各国、各地区来说:
A.尊重 发展的客观规律。
B.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 战略。
【答案】 ①合理 ②丰富 ③效率 ④交通运输 ⑤降低
⑥合理 ⑦最适宜 ⑧小于 ⑨发展中 ⑩公平 人地协调 可持续发展
【合作探究】
情境导入 以色列以沙漠和山地为主,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水资源匮乏。然而,以色列人正是在这块贫瘠缺水的土地上建成了现代农业,用电脑控制的水、肥、农药滴灌和喷灌系统遍布全国;农产品和农业技术产品大量出口创汇。近几十年来,以色列每立方米灌溉用水对应的农业产量翻了一番。以色列扩大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提示:提高科技水平。
主题1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情境 材料一 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木桶理论”告诉我们,一个木桶的容水量,不取决于桶壁上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对地球上的人口发展而言,这一理论有很大的启迪意义。
材料二 日本是亚洲东部的岛国,国土总面积378 000 km2,地形多山地、丘陵,平原面积狭小,且多火山、地震,可居住面积110 000 km2,人口密度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7.5倍。日本资源极其匮乏。日本人口约1.26 亿(2019年),其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3位(仅次于美国和中国),人均生产总值是世界第23位。
任务1 根据材料一,假设各桶板代表不同的资源,木桶装的水代表资源环境承载力,那么该图揭示了什么道理
【答案】 揭示了资源是影响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而资源的“最短板”直接决定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
任务2 在我国西北地区,短桶板代表什么资源 为什么
【答案】 水资源。因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
任务3 日本的资源严重匮乏,但日本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较高,为什么
【答案】 影响环境人口承载力的主要因素不仅包括资源,还有其他因素,如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开放程度等。日本虽然资源短缺,但是其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对外开放程度较高。
我国地理环境人口容量——培育人地协调观、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情境 下图为我国地理环境人口容量示意图。
任务1 简述图中我国地理环境人口容量大体呈现出的空间分布规律。
【答案】 环境人口容量具有由沿海向内陆(由东向西)逐渐下降的趋势。
任务2 试分析东、西部地理环境人口容量差异的主要原因。
【答案】 耕地资源和水资源的差异;人口素质的差异;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人们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的差异。
任务3 能否向西藏地区大规模移民 为什么
【答案】 不能。因为西藏地区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环境承载力小,难以承受过多人口带来的环境压力,并且生态环境一旦被破坏,将难以恢复。
影响环境资源承载力的因素
因素 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关系
自然资源状况 是决定一个地区人口合理容量的基础。如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要比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人口合理容量大;资源越丰富,人口合理容量越大
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 科学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发现新资源,扩大资源环境承载力
科技水平提高,促使交通运输快速发展,促进区域间贸易,通过贸易获取其他地方资源,提升环境承载力
人均消费水平 消费水平越高,人口合理容量越小;消费水平越低,人口合理容量越大
我国某区域拟进行重点开发建设,为实现该区域经济发展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对影响该区域人口容量的四种重要资源数量进行比较(如下图),箭头方向为该要素数量增大方向。读图,回答1~2题。
1.该区域人口容量取决于( )。
A.耕地资源 B.矿产资源
C.交通条件 D.水资源
2.下列措施中,有助于提高该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是( )。
A.发展耗水型产业 B.毁林开发矿山
C.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D.发挥交通优势
【答案】 1.D 2.D
【解析】 第1题,根据短板效应可知,木桶的容量由短板决定。读图可知,该区域四种重要资源中水资源数量最少,相当于木桶短板,因此环境人口容量取决于水资源,其他资源相对较多,不是最主要的因素。第2题,发展耗水型产业,会加剧水资源短缺;毁林开发矿山,容易导致资源短缺和环境破坏,导致资源环境承载力下降;居民消费水平越高,资源消耗越大,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发挥交通优势,可以从其他区域引进更多的资源,提升该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主题2 人口合理容量
情境 材料一 自然资源部发布的《2022年中国自然资源统计公报》显示,全国有耕地面积1.276×108 hm2,播种面积1.183×108 hm2,粮食年总产量6.866×108 t。若按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得出的我国确保全部人口合理膳食的年人均粮食消耗量430 kg来测算,我国现有耕地面积可承载的人口约16亿。
材料二 一些专家根据我国的资源、人体营养和文化教育等条件进行分析,认为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为8亿~9亿。如果按照美国的消费水平,我国人口大致应控制在7亿之内。
任务1 如何理解两则材料中“16亿”与“7亿”的区别
【答案】 材料一中的“16亿”指我国的环境承载力,是我国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材料二中的“7亿”指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是我国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任务2 根据材料二分析,为满足人类更高级的需要,人口合理容量是如何变化的。因此,为了提高人口合理容量,人类应如何做
【答案】 人口合理容量减小。应提倡适度消费。
水利工程建设对区域人口容量影响——培育
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
情境 三峡工程是一项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由于工程建设,库区的大量城镇、村庄将被淹没,移民成为工程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据统计,按三峡水库正常蓄水位175 m计算,水库淹没区将涉及湖北省、重庆市的20多个县(市、区)。至2009年工程全部建成时,移民总数超过100万人。
三峡库区地处亚热带丘陵山区,长期以来土地过度开垦,人地矛盾尖锐,库区人均耕地仅0.08 hm2,而周边又多为贫瘠的坡耕地。围绕谋求合理的人口容量,妥善安置好库区百万移民问题,形成了三种移民方案。
第一种方案:原库区居民全部就地后靠,大力发展山区农业生产。
第二种方案:原库区居民全部外迁。
第三种方案:原库区居民就地后靠与外迁相结合。
任务1 你认为哪一种方案比较科学合理 请说明理由。
【答案】 三峡移民方案的选择涉及人口合理容量的问题。第一种方案,将导致当地人口压力增大,势必造成库区生态环境恶化。第二种方案,移民工程量大、投资大、工作难度大,而且会给迁入地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第三种方案,既避免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恶化,又减少了移民工程量,缓解了移民迁入地的经济负担。所以第三种方案是比较科学合理的方案。
1.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资源环境承载力 人口合理容量
概念
人口数量 强调的是一个地区的资源环境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极限人口),即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强调在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条件下和能促进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适度人口(最佳人口),即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
大小关系 某一地区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
2.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联系
制约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相同,且二者都与资源状况、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地区开放程度等因素呈正相关,与人口的生活消费水平呈负相关,如下图所示:
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根据某地的耕地资源、水资源、地区生产总值、矿产资源测得的各自所能供养的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分别为16万人、12万人、20万人、25万人。该地目前的总人口为15万人。据此回答1~2题。
1.该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为( )。
A.16万人 B.12万人
C.20万人 D.25万人
【答案】 B
【解析】 根据“短板效应”可知,该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为12万人。
2.该人口总量用a表示,人口合理容量用b表示,资源环境承载力用c表示,三者的关系是( )。
A.a
C.b【答案】 C
【解析】 结合材料可知,资源环境承载力最大,该地人口数量大于人口合理容量,因此三者的关系是b【随堂检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地广人稀,人口密度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0。读短板效应图,回答1~2题。
1.某地以耕地、森林、淡水、矿产测得的各自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为8 000、6 000、4 500、10 000,则该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取决于( )。
A.耕地 B.森林 C.淡水 D.矿产
2.为提高新疆资源环境承载力,目前下列措施较合理的是( )。
①降低区内人们生活与文化消费水平
②发展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③加强交通建设,加强与外界的联系
④出台优惠政策,促进外地人口迁入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 1.C 2.C
【解析】 第1题,根据木桶的短板效应判断,一地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取决于当地某种供养人口数量最少的资源,对比四种资源可知,该地的环境人口容量主要取决于淡水资源。第2题,降低区内人们生活与文化消费水平和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悖,与人们改善生活水平的需求不一致,因此这一措施不现实,①错误;发展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有助于提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②正确;加强交通建设,加强与外界的联系,提高当地对外开放程度,从区外获得更多资源,有助于提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③正确;出台优惠政策,促进外地人口迁入,只是增加了地区的人口压力,并不能增加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反而会加剧资源消耗,甚至降低环境承载力,④错误。
读图,回答3~4题。
3.下列与人口合理容量呈正相关的有( )。
①环境质量 ②资源数量 ③科技发展水平 ④文化消费水平
A.①③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答案】 D
【解析】 读图可知,资源数量和科技发展水平与人口合理容量呈正相关,环境质量和文化消费水平与人口合理容量呈负相关,所以②③符合题意。
4.制约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是( )。
A.科技发展水平 B.人口的文化水平
C.资源状况 D.人口的生活消费水平
【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知,制约环境承载力的因素有很多,如科技发展水平、资源、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环境质量等,其中资源状况是首要因素,一个地区的资源总量越丰富,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就越多。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