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学习目标】
1.结合相关图片、视频,理解地域文化的含义和特点,分析地域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以及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综合思维)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和城镇景观上的体现。(地理实践力)
【自主预习】
一、地域文化
1.地域文化分类
地域文化在特定地域范围内形成可以是① 方面的,也可以是非物质方面的。
2.景观分类
(1)自然景观:较少受到人类的直接影响或未受人类的影响。
(2)人文景观: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求,利用② 加以创造的结果。
3.地域文化的意义
地域文化影响城乡景观。
二、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1.乡村景观体现③ 理念。
2.乡村景观体现人们的④ 形态、精神追求。
三、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
1.城镇景观反映某种⑤ 和审美情趣。
2.城镇景观反映某种⑥ 。
【答案】 ①物质 ②自然物质 ③人地和谐 ④社会组织
⑤文化意识 ⑥价值追求
【合作探究】
情境导入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词中反映的乡村地域文化景观有哪些
提示:稻田、茅店、社(庙)、溪桥。
主题1 地域文化
情境 阅读教材“地域文化”。
任务1 什么是地域文化
【答案】 地域文化指一个地区的人们共享的,在生产生活、社会制度组织、精神活动中体现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
任务2 青藏铁路的终点站拉萨火车站,其整体建筑风格为什么要突出藏族特色
【答案】 拉萨市是一个历史名城,在其自身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深深地打上了藏族地域文化的烙印。拉萨火车站是拉萨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它的建设必须充分体现藏族的地域文化,才能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融入拉萨市的整体风格之中。
吉祥物中的文化元素——培育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情境 2022世界杯足球赛在中东国家卡塔尔举行,卡塔尔为此豪掷约2 200亿美元。该届世界杯吉祥物拉伊卜,充分展现了国家独特文化理念,白色包头巾、黑色头箍飘带、浓眉黑眼,真的是极具中东地域特色和人文风情!
任务1 说出卡塔尔世界杯吉祥物形象的巧妙构思根源。
【答案】 卡塔尔的地域文化。
任务2 说出卡塔尔世界杯吉祥物设计来源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答案】 来源:阿拉伯人标志性的头巾。关系:卡塔尔为热带沙漠气候,宽大的头巾可以起到防晒、防风的作用。
任务3 世界杯吉祥物的设计说明了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什么关系
【答案】 说明了地域文化(风俗习惯)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1.地域文化的含义
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如下图所示:
2.地域文化的分类
地域文化既可以是物质方面的,如建筑、服饰、艺术作品等,也可以是非物质方面的,如价值观、生活习惯、制度等。地理学特别重视从物质景观上研究地域文化的差异。
3.地域文化的表现
(1)自然景观:较少受人类的影响或未受人类的影响。
(2)人文景观:人类的文化留在地球表面的印记,是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结果。
4.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地域文化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状况,是一定地域内各种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图Ⅰ为浙江水乡乌镇景观图,图Ⅱ为重庆过江索道景观图。读图,回答1~3题。
1.下列不属于地域文化特点的是( )。
A.区域性 B.相对稳定性
C.独特性 D.创新性
2.下列能够体现地域文化的有( )。
①建筑风格 ②生活水平 ③宗教信仰 ④习俗 ⑤教育水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④⑤
3.浙江水乡乌镇景观与重庆过江索道景观反映出两地( )。
A.地形地势不同 B.气候条件不同
C.植被状况不同 D.耕作方式不同
【答案】 1.D 2.C 3.A
【解析】 第1题,地域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相对稳定性、独特性特征。第2题,地域文化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具体体现在建筑风格、宗教信仰、饮食、服饰、习俗等方面,而生活水平、教育水平不能体现地域文化。第3题,浙江乌镇与重庆均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条件差异不明显;典型植被均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差异不大;两地均为水田,耕作方式差异不大;乌镇地处江南,地势较低,排水不畅,河流纵横,形成特色水乡景观,而重庆地区地势起伏大,多大江大河,这些大江大河成为两岸交通的障碍,所以依赖索道,故两地景观反映出两地地形地势不同。
主题2 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情境1 下图为哈尼梯田生态系统示意图。
任务1 描述哈尼梯田的生态系统结构。
【答案】 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素同构。
任务2 哈尼梯田生态系统体现了怎样的价值观
【答案】 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价值观。
任务3 该生态系统得以维持的关键是哪一个环节
【答案】 森林。
任务4 哈尼族人的村寨建在半山腰的梯田上方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 发展农业可能对水源造成污染,因此把村落建在梯田上方,主要是为了获取清洁的水源。
情境2 下面四种房屋建筑图,反映了四种不同的建筑文化,也反映了我国自然环境的地区差异。
任务1 甲分布在我国哪个地区 它反映了当地自然环境具有哪些特点
【答案】 南方。气候湿润,降水丰富。
任务2 乙分布在我国哪个地区 它反映了当地自然环境具有哪些特点
【答案】 西北。气候干燥少雨,温差较大。
任务3 丙分布在我国哪个地区 它反映了当地自然环境具有什么特点
【答案】 黄土高原。气候冬寒夏热,黄土直立性强且干燥。
任务4 丁分布在我国哪个地区 它反映了居住者的生产、生活方式以什么为主 现在,该地区也出现了定居现象,这说明地域文化的什么特点
【答案】 内蒙古高原。游牧。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地域文化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是自然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影响一方经济,最终造就一方社会,不同的区域体现了地域文化的差异。
1.我国东部农耕区与西部牧区文化的差异
地区 人口分布 生产活动 生活习惯
东部农耕区 人口众多,密度较大 多从事种植业,畜牧业以圈养为主,现在出现了大量工业 以小麦、水稻为主食,房屋建筑多就地取材,现代楼房增多
西部牧区 人口分散,密度很小 以牧业为主,现在不少牧区在水源较好的地方发展人工草场,有些定居点新建了畜产品加工厂 以奶制品、牛羊肉为主食,喝奶茶,住蒙古包,现在定居点逐渐增多
2.我国南北的区域文化差异
北方 南方
耕地 以旱地为主 以水田为主
农作物 小麦、玉米、棉花、甜菜等 水稻、油菜、甘蔗等
传统民居 以土坯为原料,注重防寒 以砖瓦为原料,注重通风散热
主食 面食 大米
运动项目 冬季溜冰 游泳
传统交通工具 马车 船
3.特色民居形成的地理背景及文化内涵
世界各地的民居受地理环境和地域文化差异的影响,呈现出各自的特色。下表示意的几种典型的特色民居因地制宜,合理利用了当地的材料,与当地的气候及自然环境相适应,体现了劳动人员的智慧。
特色民居 地理环境及建筑特点 文化内涵
湘西吊脚楼 地形以山地为主,气候湿热,吊脚楼依山而建节约土地,造价低廉;便于通风、干燥、防潮 它的建筑艺术体现了“宇宙空间”观念
陕北窑洞 山大沟深,万壑纵横。深厚的黄土和丰富的砂石,为建造窑洞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陕北窑洞创造了具有陕北特色的历史文化。陕北文化有黄土的深厚,也有大漠的宽广,还有黄河的奔腾,更有长城的威严
福建永定楼 布局依山就势,沿溪(河、涧)落成,面向溪、河,背向青山;还注重选择向阳、避风的地方作为楼址 适宜聚族而居的生活和共御外敌的要求,体现了御外凝内的集体精神
肯尼亚草屋 非洲以热带草原气候为主,总体气候特征是终年高温,分干、湿两季,植被以草原为主,为当地民居的建筑提供了建筑材料,且这种民居有利于通风散热 因地制宜,体现了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追求“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精神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因纽特人的冰屋 北极地区酷寒且冬季漫长,冰屋结实不透风,能够把寒风拒之屋外,拱形、圆顶,经得起最强烈的暴风雪吹袭 反映了强悍、顽强、勇敢和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
英国乡土民居 英国作为历史悠久的君主制国家,其建筑风格庄严优雅,外观样式华丽大气,陡斜的屋顶,各式各样的尖塔,都是英式建筑的特点 反映了悠久的历史文化,用上好的建筑材料和精美的装饰来设计建筑,既美观,又能彰显建筑主人的地位
位于京西郊外峡谷中的爨底下村,高低错落,呈扇面形沿河流阶地展开。某校学生到村中开展地域文化研学活动,并撰写相关考察报告。读图,回答1~2题。
1.爨底下村的聚落( )。
A.房屋均坐北朝南,利于冬夏季节采光通风
B.依山就势错落式布局,利于抵御海啸灾害
C.位于河流阶地上,便于取水和房屋的建造
D.随时代发展,集市、水井等公共空间扩大
2.下列对村中古建筑特色的描述,最可能出现在考察报告中的是( )。
A.布局紧凑的四合院落
B.便于拆卸的民族毡房
C.小桥流水的恬静水乡
D.粉墙黛瓦的私家园林
【答案】 1.C 2.A
【解析】 第1题,爨底下村聚落依山而建,高低错落,呈扇面形沿河流阶地展开,房屋不一定坐北朝南;爨底下村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西郊,并不临海,不需要抵御海啸;位于河流阶地,有利于生产生活用水,阶地地势较为平坦,有利于建造房屋;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集市、水井等公共空间在萎缩。第2题,爨底下村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西郊,建筑融合了北京四合院和晋中四合院的主要特征,成为北方传统合院民居典型代表;毡房是以游牧为主的民族,逐水草迁徙使用的;小桥流水的水乡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江南的大部分建筑风格墙是白色粉刷的,瓦片是青色,故粉墙黛瓦主要出现在江南地区。
主题3 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
情境 材料一 美国大城市中心多是摩天大楼,离开市中心,建筑物高度急剧下降,然后又缓慢地向郊区递减。欧洲的城市市中心一般很少见到现代化高楼大厦。
材料二 围墙是中国建筑的主要景观,而美国街头,除特殊的建筑,往往没有围墙。
材料三 中西园林比较。
任务1 美国与欧洲城市地域形态存在明显差别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发展历史较短,大量移民来自欧洲,美国人接受了欧洲居民自由的精神传统,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有别于欧洲的现代文化特征。
任务2 从中西方园林建筑特色方面,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存在哪些明显差异
【答案】 中国:含蓄隐蔽,显而不露,引而不发,忌直求曲,忌宽求窄,具有很强的内向性、封闭性。
西方:整齐划一,均衡对称,线条简洁,直率开朗,和盘托出,以外向、开放著称。
任务3 归纳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答案】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非常广泛,包括城市建筑、交通工具及道路、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但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还是城市中的建筑,主要影响建筑布局(如我国多讲究对称布局)、建筑结构(如我国的“墙”文化)、建筑风格(如我国的四合院)。
任务4 街巷往往可视作一座城镇的缩影。观察家乡或学校附近的一条街巷,了解其房屋建筑、道路等方面的变化。分析当地的文化生活、风俗民情、经济活动对街道变化的影响。
【答案】 略。(在对当地城镇的某条街巷进行调查时,既要观察当前的建筑景观和格局特点,又要查阅历史资料或访问老年人,或找居委会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其过去的情况。通过比较找出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产生的原因,进而理解地域文化对城市产生的影响。)
苏州园林——培育人地协调观
情境 苏州园林是对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境内的中国古典园林的总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苏州市河湖较多,苏州园林内的造景池塘通过景观水道与天然湖相通,宅园合一,宅园嵌套、密闭,亭榭廊相通,宅中有园,园中有宅,可赏、可游、可居。这种建筑形态的形成,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人类依恋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集约化土地利用方式。
任务1 说出苏州园林建筑格局体现的我国城市建设思想。
【答案】 内敛含蓄,显而不露;天地人和,城市与自然融合发展。
任务2 简析苏州园林池湖相通产生的生态效益。
【答案】 池湖相通,便于排水,利于积水外泄;池湖相通,提高水体的流动性,避免水质恶化;池湖相通,形成通风廊道,便于通风散热。
任务3 列举苏州园林建筑特点对城市建设的借鉴意义。
【答案】 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因地制宜,城市建设应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合理布局住宅和绿化用地,集约化利用土地;留足绿地、湿地面积,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美化。
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
城市建筑 表现 形成原因
建筑风貌 我国江南城镇 粉墙黛瓦 建筑与自然环境交融,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意大利佛罗伦萨 黄橙交织
智利瓦尔帕莱索 住房五彩缤纷 防止海风对木质房屋的侵蚀
建筑结构 老北京四合院 北房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 遵循严格礼制,体现长幼有序的家庭文化
我国古代都城 城郭方正、对称、宫城居中 突出以君主为中心的思想
伴随着近期某电视剧的热播,其取景地江门骑楼也吸引了广大游客打卡。骑楼是建筑物底层沿街面后退且留出公共人行空间的商住建筑物,最早起源于印度尼西亚,后传入我国东南沿海侨乡。读骑楼景观图,回答1~2题。
1.骑楼体现了江门( )。
A.起伏的地势 B.多雨的气候
C.肥沃的土壤 D.密集的河网
2.骑楼蕴含了江门人( )。
A.人与自然融合的价值观 B.老幼尊卑的文化传统
C.团结合作的精神气质 D.包容开放的人生态度
【答案】 1.B 2.D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骑楼是建筑物底层沿街面后退且留出公共人行空间的商住建筑物,反映了当地多雨的气候类型;骑楼并没有反映当地地势、土壤及河网状况。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本地建筑物反映了当地的地域文化,骑楼是建筑物底层呈开放性模式,供人们行走的,反映了江门人包容开放的生活态度;不同地区建筑物都反映了人与自然融合的生存环境,但不是价值观;骑楼没有体现老幼尊卑的文化传统及团结合作的精神气质。
【随堂检测】
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内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特定地域内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地域文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地域文化具有传承性
B.地域文化具有不变性
C.地域文化包括物质文化
D.地域文化包括精神文化
2.下列关于地域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地域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精神文化方面
②地域文化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状况
③地域文化的地域范围越大,地域文化越重要
④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地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A.②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答案】 1.B 2.A
【解析】 第1题,地域文化具有传承性;地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地域文化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地域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第2题,不同地理环境下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主要体现在物质文化方面,①错误;地域文化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状况,②正确;地域文化的范围大小与其重要性没有直接关系,③错误;地域文化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中,但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地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④正确。
麻扎村于2012年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中保存了大量黄黏土建造的传统民居,被称为“中国第一土庄”。该地建筑形态具有“墙体厚、窗口小”的特点。当地民居一般为两层,居民在不同季节居住在不同的楼层中,呈现出“半转移式生活方式”。读麻扎村建筑景观图,回答3~4题。
3.麻扎村建造的黄黏土古建筑“墙体厚、窗口小”,主要是为了( )。
A.抵御洪水 B.阻挡台风
C.冬季保暖 D.通风散热
4.下列关于麻扎村“半转移式生活方式”的描述,合理的是( )。
A.夏季居住一层,该层房间更加凉快
B.冬季居住一层,该层房间更加温暖
C.夏季居住二层,该层房间风沙较弱
D.冬季居住二层,该层房间通风透气
【答案】 3.C 4.A
【解析】 第3题,麻扎村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黄黏土古建筑的墙体厚,有利于冬季保暖,窗口小,冬季寒风不易吹入,室内热量也不易散发。该村所在地区气候较为干旱,降水少,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小。该村深居内陆,不受台风侵扰。墙体厚不利于太阳光照的进入,夏季较为凉爽,但窗口小,不利于通风散热。 第4题,结合图文材料可知,该地降水稀少,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夏季炎热,光照强烈,为了更好地避暑和防晒,人们会选择遮阴性更好的一层居住;到了冬季,该地气温较低,气候干冷,为了获得更多的阳光,人们则会在较高的二楼居住,以保证充足的阳光和温暖的环境。
读图,回答5~6题。
5.上图中两建筑物的差异体现在( )。
A.空间布局形式 B.建筑结构
C.地域组合 D.以上三个方面
6.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 )。
A.自然环境的差异 B.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
C.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D.地域文化的差异
【答案】 5.B 6.D
【解析】 中式园林和美式园林由于中西方地域文化的差异,在建筑结构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