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月光曲》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23.《月光曲》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3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1 19:03: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月光曲》是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该单元所选编的课文从不同方面诠释了“艺术之美”的内涵,展现了艺术的魅力,注重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月光曲》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又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既表现了贝多芬的卓越才华,又表现了他高尚而真挚的情感,即对穷苦人民怀有深切的同情之心。文章融文本美、艺术美、意境美、人格美于一体,教学本文,能够使学生获得“美”的熏陶和“德”的启迪。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达,想法更加成熟,思想也日趋独特,已经具备了基本的阅读能力。但若要真正领会文本所描绘的“意境之美”和乐曲的“艺术之美”,还应进一步提高联想和想象能力。另外,六年级正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需要教师适时引导感受贝多芬的“人格之美”,为他们架起“文本”与“生活”之间的桥梁,致力于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涵养贝多芬般的美好品质,创造“为他人带来欢乐和正能量”的有价值人生。
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数字教材辅助法。立足于教材和学情,我将通过乐曲鉴赏环节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且通过问题链的设计达成学生语文学习和审美体验的同步提高。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在课堂中我也会针对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达的特点,设计一些开放式的讨论问题,在交流中探究文本表达之美,品味文中蕴含的感情。学法上则积极践行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读、思、议相结合,从而将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教学目标】(可以尝试“三维叙写”)
1.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自由复述体会文本语言之美。
2. 展开联想和想象,理解课文第 9 段所描绘的意境及其与乐曲节奏、人物情感的有机统一,感知想象画面的意境之美和乐曲的艺术之美。
3. 归纳贝多芬能够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多重因素,体会贝多芬同情穷苦人民的思想,思悟贝多芬的人格之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1)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品味课文第9段所描绘的画面和乐曲的美妙。
(2)从多种角度总结贝多芬能够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原因,能够结合实际思悟贝多芬的精神品质。
2.难点:(1)理解“乐曲意境、乐曲节奏、人物心境”三者的和谐统一。
(2)理解传说故事背后的深刻价值。
【教学过程】(《月光曲》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利用PPT出示海子的诗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和人民日报的刊文《在不懈奋斗中赓续红色血脉》,同时播放班得瑞的钢琴曲《雪之梦》和交响乐《红旗颂》,要求学生听音乐选配合适的文字朗读。在此基础上,播放贝多芬的钢琴曲《月光曲》,引导学生找出适配的文字,即课文第9段的内容,进而导出今天的新课主体部分。
设计意图:一是《月光曲》主要写贝多芬为穷鞋匠兄妹弹奏的两首歌曲,而重点聚焦在第二首曲子,即兴创作的《月光曲》上,基于第一课时已经系统梳理了贝多芬为穷鞋匠兄妹弹奏第一首曲子(原先创作)的经过,第二课时我的重心放在课文的7-10段,首先引入的便是月光曲所呈现的画面。二是通过音乐和文字选配的环节设计,能够在符合主题的前提下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三是为了给学生总结上次诗朗诵的经验,帮助学生领会如何在诗朗诵比赛中选择能够“加分”而不是“减分”的音乐,提高音乐与文本的适配性。
二、精细研读
1.引导学生以自由朗读、同桌互读等形式朗读课文第9段,先区分联想和实在的景物,再圈画出皮鞋匠联想部分所描写的景物。自主展开联想和想象,想象文本所描绘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出来。通过比较文本语言和自我语言的差异,更好地感知本文语言的优美和作者表达的巧妙。例:“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把“微云”比作“轻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微云轻薄的特点。
2.小组合作探究乐曲意境、乐曲节奏、和人物心境三者的统一。教师依次提出问题①:皮鞋匠联想的部分可以概括为哪三幅画面?是静止不动还是富有动态变化?
②:这三幅画面其实就是乐曲的三个部分,相应的乐曲旋律会有哪些特点呢?
③:这样的乐曲旋律变化特点反映了贝多芬在弹奏过程中有怎样的情感变化?
明确画面从“月亮初升,洒向海面”到“月亮升高,穿过微云”再到“月光照耀,风起云涌”,亦是节奏也从“轻柔舒缓”到“逐渐增强”再到“高昂激越”的过程,而人物的心境也实现了从“平静喜悦”到“兴奋热烈、激动高昂”的转变。
3.联系全文,找出贝多芬能够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多重因素。承接①、②、③问题,提出问题④:这么富有感情且具有画面感的音乐,贝多芬又是怎么创作出来的呢?贝多芬是思考了很久才创作出这首曲子的吗?预设学生能回答出不是,从而引出即兴创作的概念。继续深入提问:那么即兴创作是没有规律的吗?贝多芬为什么能够在给穷鞋匠兄妹第二次弹琴的时候即兴创作出这首曲子?引导学生回顾全篇,从“情境变化”和“心境变化”两个角度找出三个及以上的因素,体悟“美好艺术的产生既要靠丰富的想象,高超的技艺,也要靠高尚的心灵和真挚的感情”这一中心。
4.在明确故事事件的基础上,找出故事的时间、地点和人物,联系实际深入思考这一传说故事的真实价值。预设学生能够感知到时间模糊、地点不详、人物普通、事件偶然的特点,从而回溯到课文第一段中的“传说”二字。出示相关史实进一步点明《月光曲》的故事可能缺乏真实性,提出问题⑤:假故事是否就不值得学习呢?作者编纂这么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其意图是什么?启发学生联系课文主旨思考,明确故事是假的,但贝多芬对底层人民的关怀与同情是真的。
5.根据下列提示:“一首曲子”,“两条线”,“三幅画面”,“四种美”,启发学生概括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完成思维导图的绘制。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以核心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推进教学,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旨。从表面的文字咀嚼到画面想象、乐曲感知,再到人物的情感变化体验,不断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联想想象能力,提高思悟水平和审美品味。最后从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因素归纳中,体会贝多芬的人格之美,深入挖掘传说故事背后的真实价值。从文本美、意境美、艺术美深化至人格美,达成德育、智育、美育三目标的合一。
三、拓展延伸
联系学生实际,引导学生涵养美好品质,如同贝多芬一样,学会去做一个为他人带来正能量和欢乐的人。
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更应重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同时“双新”背景下,教学的核心素养导向也让我意识到教学不仅仅停留在学科知识的传授,而是要实现学生品德的涵养,因此我尝试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感悟课文主旨,学习源于生活,又归于生活,致力于为学生架起文本与生活的桥梁。
四、作业布置
听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试着借助联想和想象,用一小段文字描摹出你所听到的音乐。
设计意图:课后作业是教与学的交汇点,通过作业的布置,强化学生对本文的理解,进一步提升联想和想象能力,实现知识的迁移。
【板书设计】
清晰展现本课时整体结构,突出重难点。(建议用思维导图的形式)
3
【教学反思】
教学的闪光点
一是导入环节。我主要采用了情境导入法,通过给文字选择适配的音乐或是给音乐选择适配的文字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同时借用此环节对学生的诗朗诵进行了一定指导,让他们懂得音乐与文本契合的重要性,我认为有一举两得的效果。
二是采用学生复述与原文比较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思维的碰撞,更好地掌握了原文所使用的修饰词和修辞手法的独到之处,且通过发挥他们自身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让文本中的景象内化至自己脑海中,更显景象的艺术性和意境美,无形中提升了他们的审美水平。最后在总结环节中,有学生提到本节课的“月亮很美”,其实他想说的也是意境,可见这一复述环节在学生心中所留下的深刻印象。
三是最后评析了这个“传说”故事的真假,读懂情感、精神的真切,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评价反思能力,对学生鉴赏文本能力的提升有所帮助。
在上述具体教学环节中,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设计自然推进,引导学生从表面的文本之美到人物的品格之美,由浅入深地把握了《月光曲》的四种美,其实文本解读、乐曲感知、意境想象、品格思悟就是本堂课的核心内容。在最后环节,当我向学生提问本堂课你认为什么很美的时候,他们基本能够完整归纳出这四个方面,我认为自己的教学还是有所成效的。在“双新”背景下,语文课程更应重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此次《月光曲》的授课我没有仅仅停留在学科知识的传授,而是较好地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审美体验以及促进了他们实际品德的涵养。
教学的失误点
一是这节课中我一共设计了三个学生活动:让学生复述文本;理解“乐曲意境、乐曲节奏、人物心境”三者的和谐统一;回溯全文总结出贝多芬是如何创作出月光曲的。其实这三个学生活动哪个都不算简单,放在一节课中同时解决多少显得有些仓促。课后也有听课的老师向我反馈,推进的速度好像有点快,在复述环节中学生似乎还没对原文的表现力理解透彻我就进入了下一环节的解读。因此,在这一方面,我认为自己的教学是有缺憾的。
二是从课后练习来看,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不够到位,这可能是由于我第一课时授课与第二课时公开课间隔了一个周末,也可能是我在第二课时授课中较多地关注在8-10段内容,没有对全文再进行一遍梳理和回顾,对前文内容方面涉及不多。我认为这也是我教学安排以及授课内容方面的失误。
教学的发展点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认为自己还是要更加关注学情,基于学情设计有效的问题链,控制问题的质量和数量,较好地符合六年级学生的思悟水平,力求使每位同学都能积极参与课堂,每位同学都能理解透彻。同时要根据学情的变化,动态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真正践行“为学而教”的理念。
记录学生不同见解之处
  其实在复述环节,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也能够把话复述完整,我一共叫了两位同学。第一位同学的叙述用词不够精准。但是第二位同学我认为有自己用语的独到之处,值得肯定,他说“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缓缓升起来”,加了“缓缓”二字,对月亮升起的速度做了更细致的描述。同时在描绘“浪花”时,他说的是“洒满了银光的浪花”,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与原文一样,同样凸显了月光的皎洁明亮和浪花在月光照耀下呈现的色泽美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