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亚洲第2节《自然环境》教学设计(表格式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章亚洲第2节《自然环境》教学设计(表格式详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27.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2-25 13:22: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章《亚洲》
第二节《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课题 亚洲的自然环境 单元 第1单元 学科 地理 年级 七
教材分析 教材在前面第一节先介绍了亚洲的面积之大以及6大分区,为后面介绍气候奠定了基础。本节主要通过对地形的学习和分析,了解亚洲河流的分布状况,了解不同区域的地表特征。教材知识点的设置环环相扣,具有较好的逻辑性和延展性。但是教材对地势变化和河流、湖泊的分布介绍比较少,老师在课堂上要做些补充。本节内容把气候作为自然环境的一个要素,安排在地形、河流之后开始学习,显然是因为亚洲气候的形成与位置、范围和地形有直接的关系,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亚洲的气候特点,又能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影响关系。本节教材不但涉及到知识的掌握,更关系地理学习方法的养成,因此地位非常重要。
2022新课标要求 1.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亚洲的地理位置,并根据亚洲地 理位置特点,判断亚洲所处热量带和降水的空间分布概况。2.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简要归纳亚洲的地形、气候、人口、 经济等地理特征。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知识与能力:掌握亚洲地形、河流及气候特点,读图简要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过程与方法: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归纳一个大洲地形、河流和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自然环境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特点的认识,培养学生热爱亚洲、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学情分析 七年级上册已经学习过有关世界气候的类型和分布,本章在第一节也介绍了亚洲的面积之大以及6大分区,这为后面介绍亚洲的气候奠定了基础。本节以亚洲为案例认识亚洲的地形、河流和气候的特点,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方法的迁移与应用,学会分析某一地理区域(如北美洲)自然环境特点的方法。七年级学生对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有生活体验和感受,但对其他地区没有直观感觉,因此在课堂教学时应多展示一系列景观图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重点 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学习,掌握认识某一大洲自然环境的方法。
难点 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归纳某一大洲地形、河流和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课时安排 2课时
材料准备 教师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创设情境:运用多媒体播放亚洲自然风光图片,并同时播放《亚洲雄风》背景音乐。 通过亚洲自然风光图片和背景音乐,让学生感受亚洲山河的壮丽画卷,激发学生热爱亚洲、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为转入亚洲自然环境的学习做好铺垫。
讲授新课讲授新课讲授新课讲授新课 地势起伏大(板书)【教师】同学们,刚才伴随着雄壮的《亚洲雄风》背景音乐,你们领略了亚洲山河的壮丽画卷,下面请大家在亚洲地形图中查找以下地形区(高原):青藏高原、蒙古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并说出这些高原的分布特点。【学生】…… 这些高原有的分布在亚洲中部,有的分布在南部、西部和北部。【教师】请大家继续在亚洲地形图中查找以下地形区(平原):印度河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恒河平原,并说出这些平原的分布特点。【学生】…… 这些平原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周围。【教师】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亚洲的地势有什么特点?【学生】地势中部高、四周低。(板书)【教师】下面我们再来一起探讨两个问题:亚洲地形图中,北回归线和40°N之间有哪些地形区?仔细观察80°E和100°E两条经线,它们经过哪些地形区?【学生】在北回归线和40°N之间自西向东依次是伊朗高原、青藏高原和华北平原,在80°E和100°E两条经线之间自北向南依次经过中西伯利亚高原、西西伯利亚平原、蒙古高原和德干高原。【教师】这里有两个地形剖面图,一个是沿30°N纬线的地形剖面图(横向)另一个是沿80°E经线的地形剖面图(纵向)请同学们结合亚洲地形图,归纳亚洲的地势特点。【学生】亚洲地势不论是自西向东,还是从北到南都呈现出“低—高—低”的变化,起伏很大。长河众多(板书)【教师】亚洲拥有许多大河、长河,如长江、黄河、恒河等。有的注入周边的海洋,也有的没有注入海洋,我们一般把注入海洋的河流称为外流河,把最终没有注入海洋的河流称为内流河。下面我们分为4个小组合作探究,第1组寻找注入北冰洋的河流,第2组寻找注入太平洋的河流,第3组寻找注入印度洋的河流,第4组寻找没有注入海洋的河流,流向哪里?时间2分钟。北冰洋水系太平洋水系印度洋水系内流河水系【学生】讨论交流(略)【教师】同学们观察这些河流发源于哪里?它们的流向有什么特点?思考:河流的流向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学生】河流多发源于亚洲中部、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影响因素是地形地势。【教师】在亚洲的高山大川之间,还有一些著名的湖泊。请大家找出来并记住:里海、贝加尔源、死海。【课堂活动】分组合作探究,完成第8页的活动题:分析北美洲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学生】……(略)复杂的气候(板书)【教师】气候是自然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在七年级上册学习了世界的气候类型和分布特点。作为世界第一大洲的亚洲,面积广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很大。 用多媒体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教师】请同学们结合以前的气候知识,想一想,亚洲有几种气候类型?(1)热带的气候——(2)亚热带的气候——(3)温带的气候——(4)寒带的气候——还缺少哪种气候?【学生】亚洲主要有9种气候类型,缺少热带草原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教师】由此可以得出亚洲气候的第一个特点是什么?【教师】(1)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板书)【教师】从地理位置看,亚洲东南西北和中部主要分布哪些气候类型?【学生】……(略)【教师】从分布范围上看,哪种气候分布最广?【教师】(2)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板书)【教师】这种气候有什么特征?【学生】……(略)【课堂活动】让学生以导游身份设计一条旅游线路:9月从雅库次克——哈尔滨——乌兰巴托——新德里,沿途看到的景观,人们的穿着会有什么变化?【教师】亚洲的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哪里?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展示三种季风气候的降水柱状图,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出三种季风气候的共同特征。【学生】分布在东部和南部,雨热同期。【教师】(3)季风气候显著(板书)季风气候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会有哪些影响?展示“夏季风和冬季风盛行图”,演示讲解。【学生】旱涝灾害频繁。(板书)【教师】小结:为什么亚洲的气候这么复杂?影响因素有哪些?纬度位置——造成气温差异海陆位置——造成降水差异地形地势——对气温和降水都有影响人为因素——【教师】气候对河流有哪些影响?从水量大小、有无结冰期、含沙量多少、是否注入海洋等方面分析。【课堂活动】结合课本第12页“活动题”认识北美洲气候的分布特点及规律。 看图识图,寻找地理规律看图识图,寻找地理规律看图析图,寻找地理规律小组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探究认真读图,提取信息,查找亚洲气候特点。小组合作探究 培养学生看图识图能力,从中找出亚洲的地势特点——从现象发现本质。举一反三,加深对亚洲地形地势的认识从形象直观的分层设色图到比较抽象的地形剖面图,进一步培养学生辨别地理方向的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培养独立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自然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学习方法的迁移与运用通过系列疑问,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分析和自主归纳的能力通过系列疑问,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分析和自主归纳的能力学习方法的迁移与运用
课堂练习 结合课文第8、12页的“活动”完成练习;完成多媒体教学课件的随堂练习。 巩固知识,提升能力。
课堂小结 本节第一部分是在了解亚洲位置的基础上,深入了解亚洲的基本自然特性,中部海拔较高,四周海拔较低,这种分布同时也影响了河流的分布,使得河流呈放射状分布。本节第二部分讲述亚洲的气候特点及成因,亚洲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板书 地势起伏大:中部高,四周低长河众多: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流入海洋气候特点:复杂多样大陆性气候分布广季风气候显著影响亚洲气候的主要因素气候对生产生活、对河流的影响
特色资源分析和技术手段说明 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灵活应用课件、地图、文字资料等教学资源,以生动、活泼的画面,让学生从视觉、听觉的感知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锻炼学生的识图用图能力、观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形成和谐、气氛活跃的师生关系。采用同步教学法,边演示边讲解,适时提示学生各自然因素之间的关系。本节侧重于探究或互动学习,通过任务驱动,合作探究,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教学反思 本节课紧贴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知识的迁移与运用,达到以案促学、逐次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效果。依据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难点——认识地形剖面图时,应引导学生明确经纬线的方向(自东向西或自北向南),并相应安排一些拓展练习,让学生深入理解地形剖面图的应用,当学生认知出现偏差时要及时指导和纠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