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1.内容主旨
本课介绍了前秦和北魏两个局部统一北方地区的政权的统治状况,前秦部分承接第17课末尾,前秦统一北方后与东晋形成对峙局面,苻坚发动对东晋的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北方重新陷入混战之中。随后实现局部统一的是鲜卑的北魏政权,开启北朝,孝文帝为巩固统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迁都洛阳、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鼓励与汉人通婚等。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民族交融。这是民族交融通过统治阶层的斗争与改革两种方式,进入到第三子目,展示了北方自魏晋以来民间因民族交融生活方方面面出现的变化,少数民族内迁与战争、和平交往等方式,民族隔阂趋于消解,出现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大交融,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为隋唐大一统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加深学生对于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裂和民族交融两个时代主线的理解。
2.教学目标
了解南北朝政权更替、前秦统一与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识读地图和文物图片,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北方民族融合的方式。认识到改革对于推动国家发展的作用,理解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增强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民族交融
难点:民族交融的意义
4.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简要复习上周所学内容,西晋灭亡后,南迁的士人与百姓建立东晋政权,上节课了解过了东晋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与江南开发,而因五胡内迁而陷入混战的北方,又将呈现出怎样的社会面貌呢?
北方民歌《敕勒歌》的流传过程:高车族民歌→译为鲜卑语→译为汉语,流传至今
过渡:从《敕勒歌》的流传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时期不同民族之间交流的缩影,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进入第19课的学习中,去感受北方动荡下的民族大交融。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导入,加深学生对于西晋后南北方进入对峙呈现不同的发展面貌的概念理解,借助《敕勒歌》这样一首学生耳熟能详的诗歌,点出民族交融这一主题,引入本课内容,
【环节一】淝水之战——民族交往中的碰撞冲突
出示地图,十六国中氐人建立的前秦政权在苻坚的统治下强盛起来、统一了北方,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想要继续南下消灭东晋、统一中国,交代淝水之战的背景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93相关内容,了解淝水之战经过,完成学习单上关于淝水之战的信息(时间、交战双方兵力、特点、结果)
教师提问:1.此前我们学过以少胜多的战役还有哪些?
为什么实力如此悬殊的对比前秦却战败了呢?
学生活动: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不顾一切反对”、“强征”、“拼凑”“阵脚大乱”等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战败是由于前秦内部民族矛盾没有得到解决,百姓与军队没有向心力。突出战败原因不是重点,重要的是我们需要知道这是一次不同民族之间的碰撞与冲突,既是北方与南方之间的,也是北方各民族之间的。
【设计意图】在整个课堂的设计上,前秦与淝水之战并不是重点内容,更多的是作为北魏的一个铺垫,以及突出淝水之战是一种冲突的民族交往方式。因此学生借助学习单上的表格,结合课本自主梳理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理解这一时期民族之间的激烈冲突,民族融合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
过渡:淝水之战的结果是前秦战败,在战后,内部民族矛盾重重的前秦很快就土崩瓦解了,北方重新陷入分裂与混战当中,直到鲜卑人建立的北魏,再度统一了北方黄河流域。
【环节二】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交往中的改革推动
北魏作为较晚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在统一后同样面临着民族问题,列表对比鲜卑族与汉族在社会形态、生产生活方式、政治制度上的区别。
教师提问:如果北魏继续以这种落后的方式去统治汉族人们,会产生什么后果?
(学生预设:会引起汉族人民的不满,可能会引起动乱和起义。)这样的情况在孝文帝即位后发生了转变。简要介绍孝文帝拓跋宏与冯太后,出示相关图片、史料,总结出孝文帝改革的各项措施。
教师提问:为什么要将都城从平城迁往洛阳?
引导学生读地图,平城与洛阳在地理位置上的区别,回忆之前有哪些朝代/政权的都城在洛阳。
最后总结孝文帝改革带来的影响,增强了北魏实力,促进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推动民族交融。
【设计意图】结合前秦溃败瓦解的原因与北魏初年的统治危机,理解民族问题对于维护政权统一、稳定的重要性。整理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的各项措施,以及对于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意义。上层统治者的改革也是一种推动民族交流、交往的方式。
【环节三】北方民族大交融——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教师提问:结合此前所学,有哪些民族交往的方式呢?
(学生预设:战争、贸易往来、改革、和亲……)
过渡:魏晋以来,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发生战争,但随着民族交流在地域范围、时间、内容深度上的扩大加深,北方民间的社会生活发生了许多变化,出现了民族大交融的社会面貌。
学生活动:完成学习单上任务,将图片所反映的民族交流表现进行归类(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文化艺术)
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整理出少数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交流的表现,引导学生得出这种交流是一种双向的交流。同时注意区别“民族交融”与“民族融合”在表述上含义的细微差别,加深学生对于这种交流并不是抛弃原有民族特色(或先进文明吞并落后文明),而是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构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
最后落到各民族正是在这种深度拓展、深入心理与文化的交融中,形成了民族共同的凝聚力与认同感,汉文化并没有因为受到少数民族文化的冲击而消亡,而是展现出了强大向心力与生命力,在南北朝之后,迎来了隋唐繁荣昌盛、开放包容的大一统王朝。
【设计意图】第三部分是本课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内容,如果仅仅由教师展示图片—得出结论—分析影响的模式过于单调与僵硬,学生很难理解,因此采取将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主结合图片对民族交流的各方面表现进行整理,发现这一时期的民族交流在形式上、内容上、深度上都有变化。关键在于学生理解民族交融对于国家统一、民族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不仅仅是隋唐时期,我们至今的多民族统一国家也是有着重要意义的,同时也可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树立民族自信、文化自信。
【课堂小结】展示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顺序表,归纳出这一时期总体上的时代特征:政权分立、民族交融。
结构板书:
前秦与淝水之战(战争冲突)
——→北方民族大交融
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交融)
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册本课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