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三门峡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三门峡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22 11:24:26

文档简介

三门峡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2007年在中国和朝鲜两国界河图们江发现了距今5万年至1.5万年的和龙大洞遗址,大洞遗址分布范围超过4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约50万平方米。据此可推测该遗址( )
A. 原始农业发达 B. 以打制石器为主 C. 产生阶级国家 D. 是父系氏族社会
2. 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
A. 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 B. 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
C. 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 D. 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
3. 秦统一后,秦始皇通过修建人工道路构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交通网,修建这些道路的主要动机是( )
A. 巩固边防,防御匈奴南侵 B. 控西南夷,增进民族交融
C. 集权中央,巩固国家政权 D. 发展经济,促进东西贸易
4. 范晔认为:“东京皇统屡绝,权归女主,外立者四帝,临朝者六后,莫不定策帷帟,委事父兄,贪孩童以久其政,抑明贤以专其威。”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 )
A. 君主权力高度集中 B. 外戚宦官轮流专权
C. 地方豪强势力强大 D. 自然经济的脆弱性
5. “中华”一词始见于西晋末年,是在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背景下,中原士人为把中原的政治、文化与这些民族相区分而产生的自我称谓。入唐以后,“中华”一词被广泛使用,不仅成为唐朝的别称,也成为中国的名号。这一进程反映出( )
A. 民族矛盾和冲突逐步消弭 B. 边疆与内地实行一体化的管理
C. 民族交融得到进一步加深 D.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初步形成
6. 相对于科举及第者而言,落第者们更贴近下层民众,他们或聚徒讲学,或影响公共事务,成为乡里文化的普及者、基层社会活动的组织者。这表明科举制度( )
A. 推动了基层自治 B. 促进了阶层流动
C. 扩大了统治基础 D. 有益于社会教化
7. 宝相花纹是隋唐时期贵族襦裙服饰纹样中运用最广泛的纹样之一。据资料记载,宝相是指佛庄严的形象,由多种花卉融合而成的宝相花是一种神圣纯洁的花。材料表明隋唐时期( )
A. 开放包容的时代风貌 B. 儒佛道出现三教合一
C. 民族交融不断地加深 D. 文明开化程度的提高
8. 唐代的印刷品有佛经、佛像、历书、诗文集、阴阳杂记、子书、韵书、纸牌、纳税凭据及儿童启蒙读物等,印刷品已经融入唐代人的日常生活中。从印刷数量上看,印刷量最大的是佛教经卷。对材料信息解读合理的是,唐代( )
A. 活字印刷技术得到了提高 B. 佛教传播促进印刷业的发展
C. 文学作品内容日益世俗化 D. 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发生变化
9. “内降”主要指帝王绕过中枢机构直接从内宫下达给有关部门的命令。宋仁宗时吏部侍郎、枢密使杜衍屡次拒绝执行宋仁宗的“内降”,并将积压的“内降”十多份如数封还仁宗。而包拯、韩琦等人都曾上书仁宗请绝“内降”。这表明当时( )
A. 君相矛盾逐渐爆发 B. 权臣擅政问题日益突出
C. 吏治改革亟待推行 D. 文官政治发挥积极功效
10. 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A. 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 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C. 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D. 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
11. 宋代诗人把人生中、社会中遇到的种种事情同自然规律相结合,从而悟出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对此,钱钟书曾言:“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这表明宋诗( )
A. 世俗化特征凸显 B. 超越唐诗的地位
C. 政治化倾向明显 D. 深受理学的影响
12. 明代密疏制度要求奏章直达御前并由皇帝亲批,无须内阁票拟,皇帝也无须与他人商议密疏内容,朝臣们可能都不知道何时有人上密疏,何人给皇帝上了密疏。皇帝除下诏鼓励阁臣密疏言事外,还对应进密疏而没有进密疏者予以批评。可见,明代密疏制度( )
A. 能够减少决策失误 B. 受到阁臣意见的影响。
C. 以强化君权为目的 D. 拥有特别的传递渠道:
13. 明代李时珍将《本草纲目》中对近两千种药物的探察视为“吾儒格物之学”,但在书中仍将木材的“坚脆美恶”归因于“各具太极”。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将颜料制备视为源于易经八卦中的“依坎附离”。这反映出,当时( )
A. 科学研究深受传统文化束缚 B. 儒学理论推动技术进步
C. 格物致知观念促进社会转型 D. 西学东渐影响国人观念
14. 据历史记载:明代松江一带“官、民、军、灶,垦田凡二百万亩,大半植棉,当不止百万亩”;清代太仓、海门等地“务本种稻者,不过十之三,图利种花者则有十分之七八”。这反映明清时期( )
A. 传统的经济结构开始解体 B. 经济作物在南方的广泛种植
C. 重农抑商的政策出现松动 D. 江南地区农产品商品化发展
15. 1848年,山东巡抚徐泽醇奏报:“臣前因登州府属洋面探有南来闽广盗船在外洋游奕……兹查得水师后营游击陈振疆所辖洋面,六月间商船被劫至二十起之多。”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洋面海匪活动猖獗的现象( )
A. 反映出了北洋舰队战斗力有限 B. 源于沿海渔民与倭寇的勾结
C. 遏制了英军在中国沿海的侵略 D. 折射出海洋管理问题的严重
16. 下图为近代中国主要出口货物关税的比较示意图(单位:担)。图中现象( )
A. 增加了中国社会财富 B. 瓦解了中国封建经济
C. 便利了列强经济掠夺 D. 打开了中国国内市场
17. 戊戌变法失败后,变法风气仍然长存,“风气渐开,已有不可抑压之势”,人们坚信:“此百日中新政,中国将来必仍举行,此时遏之愈甚,再举行之期益速耳。”由此可知,戊戌变法( )
A. 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B. 获得群众的广泛支持
C. 唤醒了民众革命激情 D. 动摇了清朝统治根基
18. 1911年11月13日,《民立报》报道:“自鄂事发生后,粤垣官吏异常戒严,民间谣言尤多,无日不宣传党人将于某日举事。粤督大恐,因邀集省中大绅江孔殷、梁鼎芬等筹商解息之策。”这可用于解释( )
A 辛亥革命产生深远影响 B. 武昌起义重创北洋军阀
C. 清廷专制统治难以维系 D. 广东革命力量较为强大
19. 陈独秀在1915年所写《今日之教育方针》中指出:“强大之族,人性,兽性,同时发展。其他或仅保兽性,或独尊人性,而兽性全失,是皆堕落衰弱之民也”。他旨在( )
A. 塑造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 B. 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C. 促进近代体育教育的进步 D. 宣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
20. 有位近代名人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今天本地报上的消息很好,但自然不知道可确的。一、武昌已攻下;二、九江已取得;三、陈仪等通电主张和平;四、樊钟秀已取得开封,吴(佩孚)逃保定。但总而言之,即使要打折扣,情形很好总是真的。”该材料( )
A. 描述了辛亥革命时期清王朝土崩瓦解的情形
B. 描述了国民大革命时期北伐战争胜利进军情形
C. 分析了国共对峙时期工农军队反“围剿”的情形
D. 分析了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土崩瓦解情形
21. 1924—1927年间,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握手,展示出了革命的政党联合起来产生的巨大力量。巨大的力量表现在( )
A.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 中国共产党创建了人民军队
C. 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基本推翻北洋军阀反动统治
22. 1938年5月,日本内阁进行了大幅度改组,新任外相上台伊始便宣称“日本内阁须在它的政治、经济和外交政策上重新加以决定,以应付由长期战争所产生之环境”。这表明当时( )
A.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B. 日本准备适度调整侵华策略
C 汪伪政府积极开展与日合作 D. 国民政府实行消极抗战措施
23. 中国共产党某次会议报告中提到:“中国人民如能很好地利用这些条件,积极地坚决地再接再厉地向前奋斗,战胜侵略者与建设新中国,是毫无疑义的。中国人民应当加倍努力,为完成自己的神圣任务而奋斗。”由此可知该文献( )
A. 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B. 科学的评论了持久战的重要意义
C. 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基础 D.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24. 1947年12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扩大会议上庄严宣告: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这即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打退了美国走狗蒋介石数百万反动军队的进攻,并使自己转入了进攻。与“转折点”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 B. 渡江战役取得了胜利
C. 战略决战的全面胜利 D.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25. 1949年以前,石家庄的服装业基本上是私人个体手工业和工场作坊式的生产。1951年,有70名职工的石家庄市新华服装成立。到1957年,石家庄拥有了棉纺织行业、印染行业、针织复制业服装鞋帽业等,成为华北地区重要棉纺织工业基地。石家庄的转变主要是由于( )
A. 棉花种植业的广泛发展 B. “一五”计划的实施
C. 现代企业制度普遍确立 D. 国民经济调整完成
26. 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后,中国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进程。毛泽东在这一进程的开端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要认识这一时期毛泽东对中国基本国情理论的贡献,应查阅的相关文献是
A. 《论联合政府》 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27. 截止到1985年,湖北全民企业劳动生产率由1980年12726元增加到16924元,资金利税率由1980年的16.8%提高到21.7%。湖北省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利润80.8亿元,比1980年增加39.3亿元,年均递增14.2%,高于同口径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这反映出( )
A. 经济结构日趋优化 B. 经济改革释放活力
C. 产权改革势在必行 D. 对外开放成效显著
28. 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的《香港国安法》实施后,香港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回升到第三名;香港银行存款额超过15万亿港元,较《香港国安法》实施前增加了8.5%;2021年母公司在海外及内地的驻港公司增加到9049家,创历史新高。这说明( )
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形成
B. 香港稳定发展是“两制”的前提和基础
C. 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关键性一步
D. 依法治港保障了“一国两制”行稳致远
29. “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遇到的阻力越来越大……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为此我们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下列举措属于全面深化改革阶段的是( )
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
③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
30. 2023年11月,习近平在旧金山亚太会议上指出:30年来,我们秉持开放的区域主义,开创了自主自愿、协商一致、循序渐进的“亚太经合组织方式”。下一个30年,我们要秉持初心,坚持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交往之道,打造合作共赢的开放型亚太经济,营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科技发展环境。这表明中国( )
A. 引领并主导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 B. 致力于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
C. 积极探索区域国家合作的新思路 D. 努力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全方位合作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第31题14分;第32题14分;第33题12分;共40分)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政府与边疆地区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都保持着良好关系,唐蕃之间和亲,还数次会盟,唐朝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元朝在岭北、辽阳、甘肃、云南等地区设置行省,实行与中原一样的管理体制,与内地一样征收赋役。邻近内地的藏汉区,仿内地制度设立路、府、州、县。西域设置了宣慰司,普遍任用土官,可管理由地方民族组成的土军,但朝廷也可调用土军。在南方,委任少数民族首领,肯定其利用资源的合法性,同时官府掌握收回资源占有的权力。
——摘编自周平《中国的边疆及边疆治理》
材料三 清朝前期开拓和巩固边疆的举措
中央 设立理藩院,主管蒙古、藏族等民族事务。
东北 打击沙俄,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城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北方 入关前,打败并收降漠南蒙古,后在蒙古地区设盟旗、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
西北 打败漠西蒙古准噶尔叛乱,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物。
西藏 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设立驻藏大臣,实行金瓶掣签制度。
西南 大规模进行改土归流
东南 打败郑氏政权,1684年,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包括唐朝与元朝边疆治理的异闻之处。
(2)根据材料三,归纳清朝前期经略边疆的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同古代边疆治理的意义。
32.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史是最好的营养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召开的重要会议(部分)
材料二 中国对外开放大事记(部分)
年份 事件
1978年 中共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1980年 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1984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大连、天津、福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1990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的决策
2001年 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材料三 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百万亿元大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一万美元;取得了特高压输变电技术、“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等一大批标志性、引领性的重大科技成果;组织实施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次会议,说明其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对外开放”的主要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取得的建设成就。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方学者相继提出了中国明清时期“有增长无发展论”,从而把“停滞论”提升到更高的理论形态。特别是美国学者黄宗智,提出了明清社会经济“过密化与内卷化理论”,认为明清社会商品经济虽有发展,但元质变,如果没有西方的入侵,中国根本无力产生近代性变化。中国明史学会会长张显清先生指出,中国历史“停滞论”的表述多种多样,但共同点都是认为中国古代社会稳定不变没有发展,自身不可能产生近代性因素。
——摘编自余同元《明清社会近代及转型障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的整体或部分观点进行评析。(要求:见解明确,赞成、质疑、修改等皆可,持论有据,表述清晰)三门峡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2007年在中国和朝鲜两国界河图们江发现了距今5万年至1.5万年的和龙大洞遗址,大洞遗址分布范围超过4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约50万平方米。据此可推测该遗址( )
A. 原始农业发达 B. 以打制石器为主 C. 产生阶级国家 D. 是父系氏族社会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旧石器时代(中国)。据材料“距今5万年至1.5万年的和龙大洞遗址”及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处于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以打制石器为主,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5万年至1.5万年是旧石器时代,原始农业产生在新石器时代,排除A项;旧石器时代时期没与产生国家,排除C项;新石器时代晚期进入父系氏族社会,排除D项。故选B项。
2. 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
A. 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 B. 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
C. 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 D. 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孟子认为有了礼义能稳定社会的上下秩序,韩非子认为义能够维护君臣之间秩序,由此可知他们都认为义能够起到稳定秩序,维护等级的作用,故选D;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尚未形成,所以他们所说的义不是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排除A;他们所说的义是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而不是侧重于道德层面,排除B;义不仅仅用来规范统治阶层行为,也涉及到被统治阶层,排除C。故选D。
3. 秦统一后,秦始皇通过修建人工道路构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交通网,修建这些道路的主要动机是( )
A. 巩固边防,防御匈奴南侵 B. 控西南夷,增进民族交融
C. 集权中央,巩固国家政权 D. 发展经济,促进东西贸易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秦朝中国。秦统一后,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中央集权的措施,包括修驰道、直道、五尺道等,构建了全国性的交通网络体系,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项正确;秦朝为巩固边防和防御匈奴南侵而采取的举措是修筑长城,排除A项;材料所述交通网不仅仅连通西南地区,“控西南夷”不能概括其全部和主要目的,排除B项;秦朝构建以咸阳为中心的交通网主要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经济目的是次要的,排除D项。故选C项。
4. 范晔认为:“东京皇统屡绝,权归女主,外立者四帝,临朝者六后,莫不定策帷帟,委事父兄,贪孩童以久其政,抑明贤以专其威。”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 )
A. 君主权力高度集中 B. 外戚宦官轮流专权
C. 地方豪强势力强大 D. 自然经济的脆弱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论述在东汉外戚专权频繁发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外戚专权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君主专制制度,只要得到皇帝一人的信任或控制一人就可以达到专权的目的,A项正确;外戚宦官轮流专权是东汉时期的政治现象,并非根源,排除B项;外戚专权威胁君主专制,地方豪强威胁中央集权,两者不同,排除C项;题干并未体现自然经济的脆弱性,排除D项。故选A项。
5. “中华”一词始见于西晋末年,是在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背景下,中原士人为把中原的政治、文化与这些民族相区分而产生的自我称谓。入唐以后,“中华”一词被广泛使用,不仅成为唐朝的别称,也成为中国的名号。这一进程反映出( )
A. 民族矛盾和冲突逐步消弭 B. 边疆与内地实行一体化的管理
C. 民族交融得到进一步加深 D.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初步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到隋唐时期(中国)。据材料“西晋末年,是在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背景下,中原士人为把中原的政治、文化与这些民族相区分而产生的自我称谓”可知,中华这一概念在西晋末年为区分中原人士和少数民族下产生的称谓,但到唐朝以后“不仅成为唐朝的别称,也成为中国的名号”,反映了在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中,少数民族也称为中华的一部分,C项正确;唐朝以后,民族矛盾并没有“消弭”,排除A项;元朝时期,边疆内地在管理上实行一体化,排除B项;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就已经形成和初步巩固,排除D项。故选C项。
6. 相对于科举及第者而言,落第者们更贴近下层民众,他们或聚徒讲学,或影响公共事务,成为乡里文化的普及者、基层社会活动的组织者。这表明科举制度( )
A. 推动了基层自治 B. 促进了阶层流动
C. 扩大了统治基础 D. 有益于社会教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科举落地者凭借他们为科考而积累的才学,在民众中或聚徒讲学,或影响公共事务,成为乡里文化的普及者、基层社会活动的组织者。他们的活动促进了基层社会的发展,这表明科举制度有益于社会教化,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基层自治,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落第者们的行为,不能体现阶层流动,也不能扩大统治基础,排除B、C项。故选D项。
7. 宝相花纹是隋唐时期贵族襦裙服饰纹样中运用最广泛的纹样之一。据资料记载,宝相是指佛庄严的形象,由多种花卉融合而成的宝相花是一种神圣纯洁的花。材料表明隋唐时期( )
A. 开放包容的时代风貌 B. 儒佛道出现三教合一
C. 民族交融不断地加深 D. 文明开化程度的提高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据材料“宝相是指佛庄严的形象,由多种花卉融合而成的宝相花是一种神圣纯洁的花”“宝相花纹是隋唐时期贵族襦裙服饰纹样中运用最广泛的纹样之一”可知,宝相花纹的流行体现了隋唐时期佛教在社会上的发展,反映了佛教对社会的影响,体现了思想上的开放包容,A项正确;魏晋时期就已经出现三教合流的趋势,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文化的开放包容,没有涉及民族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文明的交流和包容,并非文明开化的程度,排除D项。故选A项。
8. 唐代的印刷品有佛经、佛像、历书、诗文集、阴阳杂记、子书、韵书、纸牌、纳税凭据及儿童启蒙读物等,印刷品已经融入唐代人的日常生活中。从印刷数量上看,印刷量最大的是佛教经卷。对材料信息解读合理的是,唐代( )
A. 活字印刷技术得到了提高 B. 佛教传播促进印刷业的发展
C. 文学作品内容日益世俗化 D. 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发生变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材料“唐代的印刷品有佛经、佛像、历书、诗文集、阴阳杂记、子书、韵书、纸牌、纳税凭据及儿童启蒙读物等”“从印刷数量上看,印刷量最大的是佛教经卷”及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实行开明包容的文化政策,佛教进一步传播,佛教经卷的需求推动了印刷业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这些印刷品是雕版印刷还是活字印刷,排除A项;佛教经卷并非文学作品,排除C项;唐代社会主流思想仍旧是儒学,排除D项。故选B项。
9. “内降”主要指帝王绕过中枢机构直接从内宫下达给有关部门的命令。宋仁宗时吏部侍郎、枢密使杜衍屡次拒绝执行宋仁宗的“内降”,并将积压的“内降”十多份如数封还仁宗。而包拯、韩琦等人都曾上书仁宗请绝“内降”。这表明当时( )
A. 君相矛盾逐渐爆发 B. 权臣擅政问题日益突出
C. 吏治改革亟待推行 D. 文官政治发挥积极功效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宋朝时期,官员抵制皇帝绕过中枢机构直接给有关部门下达命令,有利于减少皇帝徇私专权的情况,有积极意义,D项正确;吏部侍郎不是宰相,官员抵制皇帝“内降”主要反映文官政治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而非君权与相权的斗争,排除A项;包拯、韩琦等人不是权臣,排除B项;材料所述士大夫坚持原则的做法有积极意义,而非体现吏治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10. 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A. 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 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C. 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D. 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王安石通过招募饥民兴修水利的方式进行赈灾,一方面救济了灾民,另一方面也兴修了水利,同时通过兴修水利也能恢复和促进农业发展,一定程度上减少灾害再次出现的可能,有利于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的生计问题,故选C;招募灾民兴修水利并不一定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因为水利工程的修建,还有可能暂时增加政府的负担,排除A;招募灾民兴修水利和稳定灾区社会秩序之间没有必要联系,此举不一定有利于稳定灾区社会秩序,排除B;王安石的措施属于救灾措施,并没有建立和形成政府抗灾救荒体系,排除D。故选C。
11. 宋代诗人把人生中、社会中遇到的种种事情同自然规律相结合,从而悟出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对此,钱钟书曾言:“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这表明宋诗( )
A. 世俗化特征凸显 B. 超越唐诗的地位
C. 政治化倾向明显 D. 深受理学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宋代。根据材料信息“把人生中、社会中遇到的种种事情同自然规律相结合,从而悟出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以筋骨思理见胜”可知,宋诗呈现出文学哲理化的倾向,通过议论、说理来达到意味深远、启迪思考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理学兴起,理学提出“格物致知”,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逐渐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因此材料反映出宋诗深受理学的影响,D项正确;世俗化是相对于贵族化来说的,材料没有涉及宋诗的世俗化特征,排除A项;材料没涉及唐诗和宋词的比较,排除B项;材料没体现政治化倾向,排除C项。故选D项。
12. 明代密疏制度要求奏章直达御前并由皇帝亲批,无须内阁票拟,皇帝也无须与他人商议密疏内容,朝臣们可能都不知道何时有人上密疏,何人给皇帝上了密疏。皇帝除下诏鼓励阁臣密疏言事外,还对应进密疏而没有进密疏者予以批评。可见,明代密疏制度( )
A. 能够减少决策失误 B. 受到阁臣意见的影响。
C. 以强化君权为目 D. 拥有特别的传递渠道: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明代密疏制度要求奏章直达御前并由皇帝亲批,具有极强保密性,加强了皇帝于大臣之间的联系以及皇权对朝臣的监督控制,因此得出明代密疏制度以强化君权为目的,C项正确;根据材料“皇帝也无须与他人商议密疏内容”可得出该制度无法减少决策失误,排除A项;根据材料“无须内阁票拟”得出该制度不受阁臣意见的影响,排除B项;根据材料,明代密疏制度要求奏章直达御前,无特别的传递渠道,排除D项,故选C项。
13. 明代李时珍将《本草纲目》中对近两千种药物的探察视为“吾儒格物之学”,但在书中仍将木材的“坚脆美恶”归因于“各具太极”。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将颜料制备视为源于易经八卦中的“依坎附离”。这反映出,当时( )
A. 科学研究深受传统文化束缚 B. 儒学理论推动技术进步
C 格物致知观念促进社会转型 D. 西学东渐影响国人观念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由材料可知,无论是李时珍还是宋应星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均将一部分事物的原因归结为传统学说的影响,这反映出当时的科学研究深受传统文化束缚,A项正确;从材料可知,儒学理论制约了技术的进步,排除B项;格物观并未真正促进社会转型,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体现出西学东渐,排除D项。故选A项。
14. 据历史记载:明代松江一带“官、民、军、灶,垦田凡二百万亩,大半植棉,当不止百万亩”;清代太仓、海门等地“务本种稻者,不过十之三,图利种花者则有十分之七八”这反映明清时期( )
A. 传统的经济结构开始解体 B. 经济作物在南方的广泛种植
C. 重农抑商的政策出现松动 D. 江南地区农产品商品化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官、民、军、灶,垦田凡二百万亩,大半植棉,当不止百万亩......务本种稻者,不过十之三,图利种花者则有十分之七八”可知,明朝时期,农田有大半在种植棉花,而到清朝时期,种棉花者多达十分之七八,人们大量种植经济作物,说明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D项正确;明清时期,仍是是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传统经济结构,材料没有描述开始解体的信息,排除A项;经济作物在南方的广泛种植,是现象,而非本质,排除B项;重农抑商的政策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统治者推行的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
15. 1848年,山东巡抚徐泽醇奏报:“臣前因登州府属洋面探有南来闽广盗船在外洋游奕……兹查得水师后营游击陈振疆所辖洋面,六月间商船被劫至二十起之多。”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洋面海匪活动猖獗的现象( )
A. 反映出了北洋舰队战斗力有限 B. 源于沿海渔民与倭寇的勾结
C. 遏制了英军在中国沿海的侵略 D. 折射出海洋管理问题的严重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臣前因登州府属洋面探有南来闽广盗船在外洋游奕……兹查得水师后营游击陈振疆所辖洋面,六月间商船被劫至二十起之多”可知,登州地区出现闽广盗船,且在水师所管辖的地区,一个月的时间出现多起商船被劫的事件,反映了此时期海洋管理出现较为严重的问题,D项正确;北洋舰队是在洋务运动时期设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晚清时期沿海地区并没有倭寇,排除B项;海匪没有遏制英军在中国沿海的侵略,C项不符合两次鸦片战争英国对中国侵略的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16. 下图为近代中国主要出口货物关税的比较示意图(单位:担)。图中现象( )
A. 增加了中国社会财富 B. 瓦解了中国封建经济
C. 便利了列强经济掠夺 D. 打开了中国国内市场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途中现象为1843年前后中国主要货物关税整体下降,其主要原因是鸦片战争后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得协定关税的权利导致鸦片战争后生丝和茶叶出口增加,但关税却降低,便利了列强的经济侵略,C项正确;协定关税,使中国关税主权遭到迫害,损害了中国的经济利益,排除A项;中国封建经济并未瓦解,排除B项;题干并没有体现五口通商,排除D项。故选C项。
17. 戊戌变法失败后,变法风气仍然长存,“风气渐开,已有不可抑压之势”,人们坚信:“此百日中新政,中国将来必仍举行,此时遏之愈甚,再举行之期益速耳。”由此可知,戊戌变法( )
A. 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B. 获得群众的广泛支持
C. 唤醒了民众革命激情 D. 动摇了清朝统治根基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戊戌变法失败后,变法风气仍然长存”、“此百日中新政,中国将来必仍举行,此时遏之愈甚,再举行之期益速耳”可知,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A项正确;戊戌变法已经失败,且其缺少相应的群众基础,排除B项;材料侧重戊戌变法的思想启蒙作用,且戊戌变法主张改良,排除C项;“动摇了清朝统治根基”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18. 1911年11月13日,《民立报》报道:“自鄂事发生后,粤垣官吏异常戒严,民间谣言尤多,无日不宣传党人将于某日举事。粤督大恐,因邀集省中大绅江孔殷、梁鼎芬等筹商解息之策。”这可用于解释( )
A. 辛亥革命产生深远影响 B. 武昌起义重创北洋军阀
C. 清廷专制统治难以维系 D. 广东革命力量较为强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1年11月13日(中国)。据材料“鄂事发生后,粤垣官吏异常戒严,民间谣言尤多,无日不宣传党人将于某日举事。粤督大恐,因邀集省中大绅江孔殷、梁鼎芬等筹商解息之策”,可知廷专制统治岌岌可危,C项正确;辛亥革命的深远影响是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A项;北洋军阀在1911年尚未出现,排除B项;材料强调武昌起义使得粤督大恐,没有表明广东革命力量较为强大,排除D项。故选C项。
19. 陈独秀在1915年所写《今日之教育方针》中指出:“强大之族,人性,兽性,同时发展。其他或仅保兽性,或独尊人性,而兽性全失,是皆堕落衰弱之民也”。他旨在( )
A. 塑造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 B. 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C. 促进近代体育教育的进步 D. 宣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其他或仅保兽性,或独尊人性,而兽性全失,是皆堕落衰弱之民也”可知,陈独秀强调人除了人性之外,还应该保持一定的“兽性”,即保持一定积极进取精神,A项正确;陈独秀强调人应保持一定“兽性”,不强调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信息与体育发展无关,排除C项;民主和科学与人之“兽性”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0. 有位近代名人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今天本地报上的消息很好,但自然不知道可确的。一、武昌已攻下;二、九江已取得;三、陈仪等通电主张和平;四、樊钟秀已取得开封,吴(佩孚)逃保定。但总而言之,即使要打折扣,情形很好总是真的。”该材料( )
A. 描述了辛亥革命时期清王朝土崩瓦解的情形
B. 描述了国民大革命时期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情形
C. 分析了国共对峙时期工农军队反“围剿”的情形
D. 分析了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土崩瓦解的情形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一、武昌已攻下;二、九江已取得;三、陈仪等通电主张和平;四、樊钟秀已取得开封,吴(佩孚)逃保定”可知,该材料描述了国民大革命时期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情形。北伐战争是指1926年到1927年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由广东国民政府发动的反对北洋军阀的革命战争,基本上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B项正确;吴佩孚为民国时期直系军阀首领,材料描述的是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情形,A项不符合材料描述,排除A项;国共对峙时期工农军队反“围剿”发生于北伐战争后,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吴佩孚不属于国民党势力,D项不符合材料描述,排除D项。故选B项。
21. 1924—1927年间,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握手,展示出了革命的政党联合起来产生的巨大力量。巨大的力量表现在( )
A.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 中国共产党创建了人民军队
C. 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基本推翻北洋军阀反动统治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1924—1927年间,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握手,国共合作开展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北洋军阀反动统治,D项正确;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共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排除A项;南昌起义中国共产党创建了人民军队,排除B项;1937-1945年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排除C项。故选D项。
22. 1938年5月,日本内阁进行了大幅度改组,新任外相上台伊始便宣称“日本内阁须在它的政治、经济和外交政策上重新加以决定,以应付由长期战争所产生之环境”。这表明当时( )
A.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B. 日本准备适度调整侵华策略
C. 汪伪政府积极开展与日合作 D. 国民政府实行消极抗战措施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8年5月(日本)。据材料“日本内阁须在它的政治、经济和外交政策上重新加以决定,以应付由长期战争所产生之环境”,可知日本准备适度调整侵华策略,B项正确;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是1938年10月,排除A项;汪伪政府成立于1940年,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材料强调日本策略的调整,为涉及国民政府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B项。
23. 中国共产党某次会议报告中提到:“中国人民如能很好地利用这些条件,积极地坚决地再接再厉地向前奋斗,战胜侵略者与建设新中国,是毫无疑义的。中国人民应当加倍努力,为完成自己的神圣任务而奋斗。”由此可知该文献( )
A. 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B. 科学的评论了持久战的重要意义
C. 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基础 D.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据材料“战胜侵略者与建设新中国,是毫无疑义的”,可知该文献是1945年中共七大《论联合政府》,该文献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基础,C项正确;1935年召开的瓦窑堡会议,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毛泽东在1938年发表《论持久战》,科学的评论了持久战的重要意义,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信息,而是强调了中国人民加倍努力完成战胜侵略者的任务,排除D项。故选C项。
24. 1947年12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扩大会议上庄严宣告: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这即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打退了美国走狗蒋介石数百万反动军队的进攻,并使自己转入了进攻。与“转折点”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 B. 渡江战役取得了胜利
C. 战略决战的全面胜利 D.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打退了……进攻,并使自己转入了进攻”并结合所学可知,“转折点”指的是揭开战略进攻序幕的标志性事件——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D项正确;1947年7月至10月,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渡江战役取得胜利是在1949年4月,战略决战发生在1948年9月至1949年初,ABC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
25. 1949年以前,石家庄的服装业基本上是私人个体手工业和工场作坊式的生产。1951年,有70名职工的石家庄市新华服装成立。到1957年,石家庄拥有了棉纺织行业、印染行业、针织复制业服装鞋帽业等,成为华北地区重要棉纺织工业基地。石家庄的转变主要是由于( )
A. 棉花种植业的广泛发展 B. “一五”计划的实施
C. 现代企业制度普遍确立 D. 国民经济调整完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新中国成立初,我国工业基础薄弱,党和国家领导人民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1953-1957年实施“一五计划”,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材料所述石家庄服装业发展主要是由于工业化建设和“一五”计划的实施,B项正确;材料提及棉纺织行业的发展,未提及棉花种植情况,排除A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排除C项;国民经济调整完成是在20世纪60年代,排除D项。故选B项。
26. 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后,中国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进程。毛泽东在这一进程的开端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要认识这一时期毛泽东对中国基本国情理论的贡献,应查阅的相关文献是
A. 《论联合政府》 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类矛盾的学说,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规定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D项正确;《论联合政府》是毛泽东1945年4月24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与社会主义建设无关,排除A项;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邓小平1979年3月30日在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7. 截止到1985年,湖北全民企业劳动生产率由1980年12726元增加到16924元,资金利税率由1980年的16.8%提高到21.7%。湖北省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利润80.8亿元,比1980年增加39.3亿元,年均递增14.2%,高于同口径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这反映出( )
A. 经济结构日趋优化 B. 经济改革释放活力
C. 产权改革势在必行 D. 对外开放成效显著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80年代湖北全民企业劳动生产率和资金利税快速上升,同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也在快速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我国正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企业的活力得到了提升,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到经济结构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内容涉及的企业是同一性质,产权并未发生改变,排除C项;企业利润的提升主要得益于对内经济改革,而非对外开放,排除D项。故选B项。
28. 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香港国安法》实施后,香港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回升到第三名;香港银行存款额超过15万亿港元,较《香港国安法》实施前增加了8.5%;2021年母公司在海外及内地的驻港公司增加到9049家,创历史新高。这说明( )
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形成
B. 香港稳定发展是“两制”的前提和基础
C. 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关键性一步
D. 依法治港保障了“一国两制”行稳致远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2021年(中国)。根据材料可以看出,《香港国安法》实施后,香港银行的存款额以及驻港公司都在增加,这意味着依,法治港保障了“一国两制”行稳致远,D项正确;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排除A项;“一国两制”是香港稳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香港的发展,而非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29. “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遇到的阻力越来越大……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为此我们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下列举措属于全面深化改革阶段的是( )
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
③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规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实现路径,③项符合题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共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④项符合题意,D项正确;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1世纪初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①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项;1979年7月国务院决定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②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30. 2023年11月,习近平在旧金山亚太会议上指出:30年来,我们秉持开放的区域主义,开创了自主自愿、协商一致、循序渐进的“亚太经合组织方式”。下一个30年,我们要秉持初心,坚持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交往之道,打造合作共赢的开放型亚太经济,营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科技发展环境。这表明中国( )
A. 引领并主导全球治理体系完善 B. 致力于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
C. 积极探索区域国家合作的新思路 D. 努力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全方位合作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坚持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交往之道,打造合作共赢的开放型亚太经济”可知,习近平不仅指出传统亚太经合组织的自主自愿、协商一致等合作原则,还提出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等合作方式,这表明中国积极探索区域国家合作的新思路,C项正确;中国并未引领和主导全球治理体系,该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亚太地区,而非周边国家,排除B项;亚太经合组织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排除D项。故选C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第31题14分;第32题14分;第33题12分;共40分)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政府与边疆地区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都保持着良好关系,唐蕃之间和亲,还数次会盟,唐朝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元朝在岭北、辽阳、甘肃、云南等地区设置行省,实行与中原一样的管理体制,与内地一样征收赋役。邻近内地的藏汉区,仿内地制度设立路、府、州、县。西域设置了宣慰司,普遍任用土官,可管理由地方民族组成的土军,但朝廷也可调用土军。在南方,委任少数民族首领,肯定其利用资源的合法性,同时官府掌握收回资源占有的权力。
——摘编自周平《中国的边疆及边疆治理》
材料三 清朝前期开拓和巩固边疆的举措
中央 设立理藩院,主管蒙古、藏族等民族事务。
东北 打击沙俄,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城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北方 入关前,打败并收降漠南蒙古,后在蒙古地区设盟旗、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
西北 打败漠西蒙古准噶尔叛乱,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物。
西藏 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设立驻藏大臣,实行金瓶掣签制度。
西南 大规模进行改土归流
东南 打败郑氏政权,1684年,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包括唐朝与元朝边疆治理的异闻之处。
(2)根据材料三,归纳清朝前期经略边疆的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同古代边疆治理的意义。
【答案】(1)相同:设置机构,加强对边疆的管理;因俗而治、因地制宜。
异:唐朝,和亲、会盟;册封;元朝,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管理。
(2)特点:经略边疆的方式多样;对边疆民族因地制宜的管理;继承与创新相结合;防止内部叛乱与打击外来侵略相结合。
(3)意义: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促进了民族交融;促进了边疆开发;形成了追求国家(民族)统一的价值观;形成了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基本模式。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与元朝的中国。相同:根据材料“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设置行省”可分析出设置机构,加强对边疆的管理;根据材料“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南方,委任少数民族首领”可分析出因俗而治、因地制宜。
异:唐朝,根据材料“唐蕃之间和亲,还数次会盟”可分析出和亲、会盟;根据材料“唐朝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可分析出册封;元朝,根据材料“实行与中原一样的管理体制,与内地一样征收赋役”可分析出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管理。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前期的中国。特点:根据材料“设立理藩院,主管蒙古、藏族等民族事务”、“后在蒙古地区设盟旗、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可分析出经略边疆的方式多样;根据材料“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设立驻藏大臣,实行金瓶掣签制度”、“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可分析出对边疆民族因地制宜的管理;根据材料“大规模进行改土归流”可分析出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根据材料“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打击沙俄”可分析出防止内部叛乱与打击外来侵略相结合。
【小问3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意义: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结合民族交融可分析出促进了民族交融;结合边疆地区的发展可分析出促进了边疆开发;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形成了追求国家(民族)统一的价值观,形成了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基本模式。
32.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史是最好的营养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召开的重要会议(部分)
材料二 中国对外开放大事记(部分)
年份 事件
1978年 中共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1980年 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1984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大连、天津、福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1990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的决策
2001年 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材料三 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百万亿元大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一万美元;取得了特高压输变电技术、“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等一大批标志性、引领性的重大科技成果;组织实施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次会议,说明其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对外开放”的主要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取得的建设成就。
【答案】(1)①中共一大:宣告中国共产党诞生,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件,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也可以具体阐述: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等)②八七会议:总结了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③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④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选举产生了新的中央委员会,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空前的团结。⑤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党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
(2)特点: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由点到面;从试点到推广;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全方位开放;坚持党的领导。
(3)建设成就: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科技创新快速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1921到1949年(中国)。
综合材料一时间轴上的信息和所学,从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召开的会议中选取一例,并具体说明其对中国革命的影响即可。如中共一大宣告中国共产党诞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八七会议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使全党空前团结,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党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等。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1978年以来(中国)。
综合材料二表格信息和所学,从进程、路径、领导和格局等角度分析当代中国的对外开放可得出,中国对外开放坚持党的领导,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从试点到推广,逐渐形成了一个由点到面,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全方位开放格局。
【小问3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2012年至今(中国)。
据材料三“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百万亿元大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一万美元”可知,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据材料三“取得了特高压输变电技术、‘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等一大批标志性、引领性的重大科技成果”可得出,科技创新快速发展;据材料三“组织实施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可知,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由材料三“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结合所学可得出,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方学者相继提出了中国明清时期“有增长无发展论”,从而把“停滞论”提升到更高的理论形态。特别是美国学者黄宗智,提出了明清社会经济“过密化与内卷化理论”,认为明清社会商品经济虽有发展,但元质变,如果没有西方的入侵,中国根本无力产生近代性变化。中国明史学会会长张显清先生指出,中国历史“停滞论”的表述多种多样,但共同点都是认为中国古代社会稳定不变没有发展,自身不可能产生近代性因素。
——摘编自余同元《明清社会近代及转型障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的整体或部分观点进行评析。(要求:见解明确,赞成、质疑、修改等皆可,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一
看法:我不赞成明清时期“社会停滞论”。
阐述: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农业上,伴随着高产作物的引进,耕地面积扩大,人口不断增长,江南等地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许多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等副业,以获得更多的收人。手工业上,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丝织、榨油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雇佣劳动力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这种现象在清朝有所发展。商业上,商品经济进人了新的繁荣期,海外白银大量流人中国,长途贸易的发展,形成了地域性的商帮,商业资本日趋活跃,兴起了一批工商业市镇。除了经济方面,明清在政治思想文化等领域也在革故鼎新,有所成就。
总之,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总结阶段,综合国力在世界仍大体保持领先,很多领域都出现了新的变化。这些都表明明清时期社会在不断发展,并非完全停滞。
示例二
看法:我赞成明清时期“社会停滞论”。
阐述:明清时期,经济方面,虽然商晶经济进人新的繁荣期,但小农经济仍占主要地位;政治方面,封建的君主专制加强,阻碍了社会发展;文化方面,虽然出现了反专制的思想,但理学仍占主导地位。对外关系方面,但明清政府固守传统朝贡体制,历行海禁,错失了融入世界、加快发展的机会。(“经济”“政治”“文化”“对外”等角度,综合视野、国际视野)。
总之,明清时期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仍占据压倒性优势,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封建制度不断走向衰落。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设问要求对材料的整体或部分观点进行评析。据材料“西方学者相继提出了中国明清时期‘有增长无发展论’,从而把‘停滞论’提升到更高的理论形态”可知,有西方学者持明清时期“社会停滞论”,对此观点可以进行支持,也可进行反对。如反对这种观点,则主要结合明清时期在农业、手工业、商业、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进行反驳,可进行说明如下: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农业上,伴随着高产作物的引进,耕地面积扩大,人口不断增长,江南等地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许多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等副业,以获得更多的收人。手工业上,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丝织、榨油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雇佣劳动力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这种现象在清朝有所发展。商业上,商品经济进人了新的繁荣期,海外白银大量流人中国,长途贸易的发展,形成了地域性的商帮,商业资本日趋活跃,兴起了一批工商业市镇。除了经济方面,明清在政治思想文化等领域也在革故鼎新,有所成就。如支持这种观点,则主要结合明清时期经济、政治、文化、外交方面的保守落后方面进行说明,可进行说明如下:明清时期,经济方面,虽然商晶经济进人新的繁荣期,但小农经济仍占主要地位;政治方面,封建的君主专制加强,阻碍了社会发展;文化方面,虽然出现了反专制的思想,但理学仍占主导地位。对外关系方面,但明清政府固守传统朝贡体制,历行海禁,错失了融入世界、加快发展的机会。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