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京剧趣谈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4京剧趣谈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1 19:07: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 题 24* 京剧趣谈 主备教师
单元主题语文要素 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课前解析】 《京剧趣谈》由两篇与京剧相关的小短文组成,介绍了京剧表演在道具使用方面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特点以及在动作造型方面的独特之处。对于初涉京剧的六年级学生而言,通过作者深入浅出、富有趣味性“漫谈”式的讲解,能对京剧的艺术特色有初步的了解,从而加深对于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为此,《京剧趣谈》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想象马鞭和亮相在京剧舞台上的运用,从而体会京剧艺术的魅力。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说出自己对京剧的了解。 2.展开想象,感受京剧艺术的魅力。
学情分析 由于京剧与学生生活有一定距离,学生相关的知识背景、审美能力不足,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难。教学前,应引导学生搜集一些京剧的资料,初步感知京剧。教学中,教师需要运用文中提到的道具、动作造型方面的图片与影像资料,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受京剧的魅力。
学习任务群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
课标指向 第三学段对本单元所需达到的目标要求是:“阅读表现人与社会的优秀文学作品,走进广阔的文学艺术世界,学习品味作品语言、欣赏艺术形象,复述印象深刻的故事情节,积累多样的情感体验,学习联想与想象,尝试富有创意地表达。”本单元创设的学习情境是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交流艺术给自己带来的美感,涵养高雅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感知、理解、欣赏、评价艺术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介绍自己了解到的京剧知识,可以用“已知”的来激发“未知”的兴趣,打开学习京剧文化的兴趣大门。) 二、初读课文,把握内容(内容理解上粗知文章大意即可,只需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体理解内容;二是方法指导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和方法,自己读通课文。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三、共读《马鞭》,寻味道具之“趣” [设计意图:课文题目就是“趣谈”,本课的教学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让学生体会京剧艺术的“趣”到底在哪里,二是让学生去发现作者是怎么把京剧之趣写出来的,具体是如何“趣谈”的。纵向看教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以分散或集中的形式多次进行想象实践活动。本单元以此为基础,继续编排相关练习,因此借助文本,继续引导学生运用想象,体会京剧艺术“虚实相生”的艺术表现特点带来的乐趣。] 四、互学《亮相》,感悟亮相之趣。 (设计意图:“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语句表演体会,充分发挥了学生自学的积极性,既让学生了解到京剧的艺术特色,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在脑海中呈现出一幅幅有趣的画面,使他们体会到京剧之美。) 五、畅谈“京剧”,拓展延伸(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拓展学生学习边界,激发学生探究京剧之美的兴趣,培养学生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及民族自豪感) 电子版教案 预设)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走进艺术之旅,感受艺术之美,前面几站我们伴着优美的乐曲赏了(音乐里的传说),看了(书画里的乾坤),本节课来到第四站,品(京剧里的奥秘),感受京剧的艺术魅力。 请同学用一两句话介绍你了解的京剧内容。 今天这一堂课,我们就跟着作家徐城北先生一块来研究研究京剧。齐读课题-京剧趣谈。 “谈”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课文,把握内容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介绍了京剧哪两方面的内容? 明确马鞭介绍的是京剧的道具,亮相介绍的是马鞭的表演方式。 梳理课文内容,进一步了解京剧。 (1)了解“道具”。(“道具”分两类,一种是实在的道具,一种是虚拟的道具)(板书:实、虚) 默读《马鞭》,找一找哪些是实在的道具,哪些是虚拟的道具。(马鞭是实的,马是虚的;鞋底是实的,针线是虚的;酒壶酒杯是实的,饭菜是虚的;碗、筷子是实的,豆汁是虚的) (2)了解“亮相”。(亮相是指京剧表演中人物出场、退场时的动作造型,它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静态亮相,另一种是动态亮相)(板书:静、动) 3.教师小结。作者这样分类别来“谈”,我们一下子就能清楚地了解了课文内容。 好,接下来请同学们看课文第一部分《马鞭》。 三、共读《马鞭》,寻味道具之“趣” 1、体会表达之趣。 (1)学习“道具” (2)交流反馈。 ①预设一:引导体会马鞭的“表演自由”。(出示句子) A.学生交流。关注语段“可以…可以··……可以·…可以·…”,结合朗读体会“表演自由”。 B.欣赏京剧片段《智取威虎山》想想画面 杨子荣在林海雪原上干什么?从哪里看出? 借助马鞭自由的发挥,相信同学们脑中有不同的画面。请同学们根据人物形象和心情想想画面。 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 马鞭高扬时我仿佛看到了 ( )的画面。 马鞭低垂时我仿佛看到了 ( )的画面。 带着想象,我们合作读一读这一句话。老师读红色部分,同学们读黑色部分。 你还知道哪些有趣的地方? ②预设二:引导体会马鞭的“装饰美”。(出示句子) A.知识拓展。(出示:皇帝、西楚霸王、吕布、刘备、穆桂英)学生猜一猜,这些人物分别会使用哪种颜色的马鞭。 B.教师小结。就连马鞭的颜色,都符合中国的传统美学。③预设三:从戏曲《拾玉躅》《金玉奴》中感受“趣”。 欣赏京剧片段《拾玉躅》《金玉奴》再次感京剧的艺术魅力。 作者举了许多实实在在的例子,增强了画面感。这种用虚拟的道具让人联想到真实的画面,就是虚实相生。 京剧的奇特之处远不止于京剧道具的使用,还有京剧的亮相。 四、互学《亮相》,感悟亮相之趣。 学习《亮相》。 2.小组汇报。 (1)亮相的趣味。 静态亮相。想象当时双方“定住时”的画面。 动态亮相。想象胜利者“耍个风雨不透”的画面。 (2)小组上台表演“亮相”。 A小组选择一种亮相方式角色扮演。 B教师提供道具兵器、锣鼓点音乐,学生进行表演。 C师生针对表演进行评价。 3、语言的趣味。 引导学生了解课文通过“小孩子和外宾忍不住要问……”和“这,哪里还是戏剧?” 我们不光要读懂亮相的奥秘还要体会作者的表达,请同学们小组交流尝试发现作者的写作秘诀。 师明确:画面感、幽默感、对象感 4.教师小结。京剧艺术,讲究的是动静结合,动时力扫千钧,静时稳如磐石,这就是京剧的独特魅力。 五、畅谈“京剧”,拓展延伸 1.回顾小结。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对京剧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小结:一方舞台观尽人生百态,三五角色演尽人生悲欢。我们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了解京剧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的艺术特色,它无与伦比的表现手法让无数艺术家和大师为之惊叹!京剧的奥秘还有很多,课下我们可以继续寻找京剧之趣。 2.拓展延伸 同学们可以从“如何识脸谱”“脸谱的制作”“脸谱文化与人物故事”等角度收集相关的资料,整理成思维导图,用尽可能简洁有趣的方式同学展示并进行介绍讲解。也可以尝试制作一个脸谱,向同学展示进行讲解。 京剧大师梅兰芳;脸谱; 四种艺术手法:唱念做打; 四种角色:生旦净丑…… 谈论、介绍 马鞭和亮相 预设:课文的介绍。更有趣,更加有意思。 预设: 将军驰骋沙场 悠闲散步 预设: 西楚霸王骑乌骓马所以是黑色; 吕布骑赤兔马所以是红色;刘备骑的卢白马所以是白色;穆桂英是女子所以是粉色。 预设: 这两处为设问,作者先举例子,接着提问问题,最后又给出自己的回答。 画面感、幽默感、对象感。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京剧趣谈》是篇略读课文,这篇文章条理清晰明了、语言通俗幽默,学生读一读就能懂。这篇文章要落实“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的单元要素,难点有三,其一,在于学生对于京剧的陌生感和不了解;其二,京剧作为国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想象体会其高妙;其三,理解传统文化在京剧表演艺术中的体现也是其难点。 鉴于课文内容的浅显、京剧的陌生感、传统文化融合的难点,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通过以下四点来突破: 一是,巧用资源,借助视频图片理解。整节课三次利用小视频还原场景,同时借助丰富的图片资源,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视频、图片的利用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激发兴趣,我们的孩子们不仅要了解莎士比亚,更要理解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体会到京剧的魅力,也许这一节课能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但我们还是要尽全力去做。 二是,前后勾连,借助文字展开想象。这篇文章以马鞭为重点介绍了京剧中道具的使用,以两种形式的亮相介绍了京剧独有的表现形式,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前后勾连,以道具使用中有和无的关系梳理突破戏剧中传统文化中“虚实相生”理念的融入。 三是,紧扣难点,抓住重点词语突破。教学中,抓中重点词语“戛然而止”、“留在原地”感受亮相的舞台效果,同时理解京剧表演中“动静相衬”的传统文化运用精妙。 四是,多维拓展,丰富资源延伸课外。本课的导读中提出“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京剧,和同学交流你的发现”,基于信息时代孩子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多方的,但是京剧对于他们大多数而言又是陌生的,所以,我最后将脸谱和经典曲目的资源呈现给学生,让他们可以在兴趣留存期内迅速找到相应资源。 课堂教学是有缺憾的艺术,当然这节课也有很多有待商榷的地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