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3张PPT)
苏
洵
统编新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
四川眉山三苏祠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六国论
一门三父子
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
峨眉共比高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诗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宋仁宗嘉右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京城,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2篇,《权书》10篇,《衡论》10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 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之一,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苏轼)、“小苏”(苏辙)并称“三苏”。
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著有《嘉祐集》。本文即选自《嘉祐集·权书》,《权书》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
文体知识
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一种是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一种是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本文属于史论文。 “六国论”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上应是“六国破灭之论”,“六国论”是倒装省略句,是“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苏轼二十岁,到京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 “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菜喝酒,苏轼开口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请!”请大家想一想:苏轼行了个什么酒令?
嬴政吞并六国
有人说:“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所以,在中国文学史上,许多好文章都与评述历史有关,如贾谊在《过秦论》中提出秦国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则提出:“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同样是秦灭六国的历史事实,不同的人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各自不同的见解,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
[战国七雄]—
(秦 -楚- 燕- 韩- 赵- 魏- 齐)
秦—强楚—大齐—富
前230年
前225年
前222年
前223年
前221年
前221年
公元和公元前的区别
最直接的区别就是公元前是倒着过,比如公元前221年,下一年是公元前220年。而公元是顺着来的,今年2019年,下一年就是2020年了。 公元前后的划分来自西方,公元元年就是公元1年,是耶酥降生的那一年.当时中国的是西汉平帝刘衎(kan)元始一年.
苏洵为什么要写《六国论》?
《贞观政要》:“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作者生于真、仁、英宗三世。其时,西、北方边患严重,宋军和辽军西夏军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1004年,大辽举兵攻宋,当时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并在澶州打了一仗,宋军大胜。形势如此有利,北宋统治者却一味求和,订下“澶渊之盟”,规定宋每年向辽进贡银10万两,绢20万匹,自此,抗敌卫国士气锐减,委曲求全之风日上。后辽又连连加码,宋均慨然答应。1044年,西夏元昊上书停战求和,宋却反而给西夏银、绢、茶。一代又一代的“为国者”皆被敌人积威所劫,以物供敌,以钱富敌。
《六国论》写作背景
眼见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且有过之而无不及,后果将不堪设想。苏洵为此心忧,忧而思救,于是写下了这篇醒世文章,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
正所谓 “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
《六国论》写作背景
时代背景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北宋建国以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作者想通过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来委婉地提醒当朝统治者思考:秦是怎么灭亡六国的?六国又是怎样被灭的?而北宋又应该从中吸取怎样的教训?所以,作者借评价六国的灭亡,意在讽谏北宋统治者要以为借鉴,不要被契丹、西夏的积威之所劫,一味地贿赂,以求苟安,而要奋起抵御,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道。
第一课时
注意字音
赂lù秦 六国互丧sàng
率shuài赂秦耶yé 小则获邑yì
思厥jué先祖父 暴pù霜露
无厌 yàn 草芥jiè 下咽 yàn 与yǔ嬴而不助五国也
洎jì牧以谗诛 革灭殆dài尽
当tǎng与秦相较 或未易量liáng 悲夫 fú 为wèi秦人积威之所劫
日削xuē月割 苟gǒu以天下之大
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第一段,引出论题、主论点:弊在赂秦。
第二部分,第二段,论证第一分论点——赂秦力亏,分析六国破灭直接原因赂秦导致力亏的结果。
第三部分,第三段,论证第二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论证不赂者因孤立失去援助而破灭,深入论证不赂者灭亡也是赂的结果。
第四部分,第四、五段,总结六国灭亡原因,并借古讽今,警告宋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破灭:灭亡
兵:武器
利:锋利
译: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
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贿赂秦国。
弊:弊端
赂:(割地)贿赂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而:连词,因而。
亏:使……亏损。
道:道理,原因。
译文: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就亏损,这是灭亡的原因。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或:有人。
互丧:彼此相继灭亡。
率:全都,一概。
耶:吗。
译文: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
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译文: 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去了其他国家强有力的援助,就不能单独保全。
以:因为。
丧:灭亡。
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
完:保全。
故曰弊在赂秦也。
也:表判断语气。这是一个判断句。
译文: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啊。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1)赂秦:力亏
(2)不赂者:盖失强援
总
分
弊在赂秦
总
1-2本段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以:用。
攻:攻战。
取:取得。
则:就。
获:获得。
邑:小城镇。
城:大城池。
译文:秦国用攻战获取土地之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得到邑镇,大的就得到城池。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译文:把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它实际上多到百倍。
较:比较。
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而:因果承接。
其实:它实际上的数量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译文:把六国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而丧失的土地比较,实际上也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想望的,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了。
所亡:所丢失的土地。
其实:它实际上的数量
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欲:想望的。
患:担心的。
固:本来。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译文:他们死去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才有了一点土地。子孙对待土地却不很爱惜,拿它送给别人,好像丢弃小草一样。
厥:他们的。
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
祖父:祖辈和父辈。
暴霜露:曝(于)霜露。
以:才。
视:看待。
举:拿。
以:来。
芥:小草。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译文:今天割让五座城,明天割让十座城,这样以后才能得到一夜的安睡;第二天起来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到了。
割:割让。
然后:这样以后。
安:安稳。
寝:休息,睡觉。
而:可是,转折连词。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厌:通“餍”,满足。
奉:献,送。
弥、愈:更加。
判:确定,断定。
译文:既然如此,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就越急迫。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
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译文:以致于灭亡的结局,道理本来应当这样。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着柴去救火,柴不烧完,火不会熄灭。”这话对了。
至于:到……的结局
固:本来。
然:这样。
以:用。
颠覆:灭亡。
事:侍奉。
第三段论证方法?论证什么?
对 比
小邑
大城
得百倍
失百倍
大欲
大患
数量上
得难
献易
有限
无厌
奉繁
侵急
程度上
不尽
不灭
道理上
赂秦力亏破灭之道
第二段采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从哪个方面来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
战胜而得——受贿所得
战败而亡——贿赂所亡
创业之艰——割地之易
地有限——欲无厌
薪不尽——火不灭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
数量上
(对比论证)
程度上
(对比、事实论证)
道理(引用论证)
合作探究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终:最后。
迁灭:灭亡。
与:亲附、亲近。
译:齐国不曾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齐国亲附秦国而不帮助五国。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既:已经。
免:幸免。
始:开始。
义:坚持义节。名为动。
译:五国已经灭亡,齐国也不能幸免了。燕国与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而不贿赂秦国。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斯:这。
效:效果,结果。
始:才。
译:所以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后灭亡,这就是用武力对抗的结果。等到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了祸患。
速:招致。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于:跟,对。
而:连词表并列。
再:两次。
赵尝五战于秦:介短语后置句。
却:使……退却,使动。
译: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败了两次,胜了三次。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打退了它。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洎:等到。
以:因为。
谗:小人的坏话。
而:却。
诛:被诛杀。
译:等到李牧因为受诬陷而被杀害,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抵抗却不能坚持到底。
为:成为。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译:况且,燕赵两国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几乎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慧穷竭,国力孤单,战败而灭亡,实在是不得已。
且:况且。
处:处在。
殆:几乎,差不多。
智力:智谋和力量。
诚:实在。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向使:以前假如。
附:亲附,依附。
犹:还。
译:当初假使韩、魏、楚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齐人不亲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还活着,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数、理:天数,命运。
当:通“倘”,假如。
译: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假如能够与秦国相较量,或许不能轻易判定。
或:或许。
易:轻易。
量:判断。
齐:
与嬴不助五国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
燕:
以荆卿为计——速祸
赵:
牧以谗诛——用武不终
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
智力孤危
以赂者丧
不赂者
对策:
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第四段: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译:唉!如果六国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的奇才,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以:用。
封:封赏。
事:侍奉。
礼:礼遇。名词作动词。
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译(六国)合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连吃饭也不能咽下咽喉去。
并力:合力。
恐:恐怕。
下:吞下。名词作动词。
咽:咽喉。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译文: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
势:形势。
为:被。
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
劫:胁迫,挟持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译文:土地一天天地削减,一月月地割让,而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
日:一天天,名作状。
月:一月月,名作状
为1:治理。
为2:被。
无:通“勿”,不要
第五段1、主要内容
2、结构作用
开药方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并力西向
治病根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结构上:承上启下——由“谈古”到“论今”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译:六国与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凭借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
夫:句首发语词。
势:势力,力量。
于:比。
而:却。
犹:还。
可以:可以凭借。
译:如果凭借偌大的天下,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苟:如果。
以:凭借。
从:跟随。
故事:旧例。
是:这。
第六段主要内容
谈古论今,纵横对比,讽喻现实
古
今
六国与秦:诸侯
北宋:天下之大
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在六国下
对比
结论: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弊 在 赂 秦
赂 秦 力 亏
不赂者以赂者丧
数量上
程度上
道理上
齐亡之事实
燕亡之教训
赵亡之悲剧
(总 分)
(第一段)
(总分)
(第二段)
(总分)
(第三段)
(过渡)
(分总)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第四段)
(引古)
(递 进)
毋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第五段)(讽今)
(并 列)
合作探究
在掌握的新的论据面前,你会对文中的哪些说法表示怀疑?请认真研读第三段,结合全文,对有关史实和观点进行质疑。
“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一句不符合实情。根据史实,赵是六国中第二个灭亡的。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说法不妥当。从《荆轲刺秦王》一课得知,荆轲之所以要行动,是因为“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秦兵旦幕渡易水”,兵临城下,不得已采取的应急措施,课文颠倒了因果。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评价不当。如果他们真有远略的话,应该知道必须在韩魏受敌时齐心相助。光守自己的国土,那是万万守不住的。秦国意在吞并各诸侯国,等秦灭了其他几国之后,其实力、地盘大大增加,到那时,燕赵即使再强上十倍,也只能落个亡国的下场。
“燕虽小国而后亡”,不见得是“用兵之效”。燕的地理位置距离秦国最远,根据秦“远交近攻”的战略,在灭亡的时间上要推后一些。
深入思考
在掌握的新的论据面前,你会对文中的哪些说法表示怀疑?请认真研读第三段,结合全文,对有关史实和观点进行质疑。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一句不合清理。再笨的统治者也知道土地对王权的重要性,绝不会轻易丢弃,即使割地求和,一定也有不得已的苦衷。
作者引古(六国破亡)的目的在于讽今(在六国下),为了强调自己的观点,才特意出现了不尽符合史实的论据。
苏洵是社会问题的专家,他的笔下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尽符合史实的叙述和议论呢?是作者对历史无知,还是用心良苦?
深入思考
引证法,引用古人的话,以加强论证的说服力。
例证法,列举六国灭亡的史实,以论证观点的正确性。
对比论证,用秦国与六国对比,六国之间的对比,以证明六国破灭的历史必然性。
此外还用了因果论证、假设论证。
全文论证方 法
比较《阿房宫赋》《六国论》在写法上的异同。
写作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借古喻今,借古讽今。杜牧、苏洵写作这类文章,不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而是有感于当时所处的社会现实,借古喻今,规劝最高统治者以史为鉴。因此文章在评述史实时都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提出了明确的观点,具有明显的讽喻意义。
引述史料的原则相同,都是在基本准确的前提下带有夸张。无论是《六国论》中引述的六国赂秦的事例,还是《阿房宫赋》中铺叙的阿房宫规模的宏大和秦宫生活的奢华,都是基本符合史实的。即便如想象成分较多的《阿房宫赋》,也是有史料可查的。
文章的结构基本相似,都是在叙述史实的基础上生发议论,做到叙议结合。
比较《阿房宫赋》《六国论》在写法上的异同。
从文体上看 《六国论》是史论,是篇议论文;《阿房宫赋》是文赋,是介于诗与散文之间而靠近散文的一种体裁。
在“喻今”的具体内容上各不相同,也即文章的立意存在差异。杜牧旨在以秦王朝奢侈速亡为戒给唐敬宗李湛敲警钟,因而提出了“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的结论。而苏洵意在批评北宋对契丹和西夏供奉不当,因而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观点。
引述史料,各有侧重。文章虽然都是引述的秦国由兴到亡这段历史时期的史料,但由于立意的不同,因此在史料的引述上各有侧重。
比较《阿房宫赋》《六国论》在写法上的异同。
叙、议安排,各有特点。
《阿房宫赋》是在大量叙述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在议论部分先概括了秦朝统治者穷奢极欲、骄横贪暴造成的恶果,再进一步分析了秦灭亡的原因,最后提出后人应以秦为鉴的忠告,有振聋发聩之效。《六国论》是篇史论,但更是一篇典型的策论,侧重于从政策和策略得失方面分析其利弊,以供最高统治者采用,因此在结构安排上是先提出论点,接下来用史实作论据论证论点,最后在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这样安排结构,使文章观点显豁,逻辑性强,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比较《阿房宫赋》《六国论》在写法上的异同。
文章语言,各具风采。
《阿房宫赋》的语言特色主要是辞采华丽,铺陈夸张。阿房宫的雄伟瑰丽,宫中美女之盛、珍宝之多,大都通过铺陈夸张的手法写出,加上丰富的想象、美妙的比喻,将阿房宫的形势、规模、构造及宫内生活的奢靡,全都表现得生动逼真。全篇还很讲究排偶、对仗、音律,辞采华美,抑扬铿锵,摇曳多姿。
《六国论》是一篇典范的政论文,多用简洁明快的语句,表意准确精当;同时又间用比喻、对比、夸张等手法,使文章显得缜密准确而又形象生动。。
比较《阿房宫赋》《六国论》在写法上的异同。
从议论方法看两篇文章虽然都运用对比,但方式不同。
《六国论》是横式对比,“赂者”与“不赂者”虽同不免灭亡,但情况有别。《阿房宫赋》中的对比是纵横交错、虚实相生的。
从作者的见解和局限看。
苏洵看到了六国失败的原因在于没能力抗外侮而割地苟安,但他没看到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因循保守,不重视改革;他也没看到秦统一的意义。杜牧认为封建暴君荒淫奢靡必然自取灭亡,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他没有看到人民的力量。
第二课时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兵:兵器 道:原因
或:有的人,不定代词 率:全,都,副词
以:因为,表因果连词 完:保全,形做动
盖:承接上文,表原因,可译为“因为”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以:凭借,介词 得:得到
其实:古今异义,古:它的实际数量,今:事实上,表转折副词
亡:丧失、丢失,动词 固:本来,副词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之)予人,如弃草弃。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厥:相当“其” 祖父:祖辈和父辈
暴:暴露,动词 举:全,副词
以:把,介词 兵:军队
厌:通“餍”,满足
至于:古:表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译为“以至于”,今:表另提一事
颠覆:古——国家灭亡,今——政权的反复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终于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避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打算,能够守住自己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为这个缘故燕虽然是个小国,却最后被灭,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对秦国五次作战。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兵:兵器 道:原因
或:有的人,不定代词 率:全,都,副词
以:因为,表因果连词 完:保全,形做动
盖:承接上文,表原因,可译为“因为”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分封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吞食六国都咽不下了。真可悲叹啊!有这样有利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因而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让自己被他国的积威胁迫啊!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国。六国的势力虽然比秦国弱,可是还有可以用不赂秦的手段战胜秦国的形势。假如我们凭着这样大的国家,跟随六国灭亡的老路(旧事),这就是又在六国之下了!
知识归纳
——通假字
(1)暴霜露,斩荆棘
(2)暴秦之欲无厌
(3)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暴”同“曝”。读pù,晒,引申为“暴露”,意为“冒着”。
“厌”同“餍”。读yàn,满足。
通“倘”, 如果
⑴ 其实百倍
⑵ 思厥先祖父
⑶ 始速祸焉
⑷ 可谓智力孤危
⑸ 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⑹ 至于颠覆
⑺ 后秦击赵者再
那实际情况/实际上
祖辈和父辈/指父亲的父亲
招致/指速度快
智谋和力量/理解事物的能力
前例、旧事/今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知识归纳
——古今异义
终究,到…结局/表示另提一事
两次/表示又一次
⑴ 不能独完 ⑵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⑶ 以地事秦 ⑷ 义不赂秦 ⑸ 始速祸焉 ⑹ 李牧连却之 ⑺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⑻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⑼ 日割月削
名→状,每日 / 每月
名→动,侍奉
名→动,坚持正义
形→动,保全
使动,使……退却
名→动,礼遇,礼待
名→动,坚持到底
形→动,招致
名→动,作战,打仗
知识归纳
——词类活用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觉今是而昨非
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或曰:六国互丧……
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不是
不能
有人
有时,偶或
有的……有的……
或许,也许
非
或
知识归纳
——一词多义
错误
没有
有如此之势
其势弱于秦
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
非兵不利,战不善
而秦兵又至矣 斯用兵之效也
瑜得精兵五万
知识归纳
——一词多义
势
形势
势力,力量
形状
姿势,姿态
兵
武器
军队
军事、战争
士兵
诸侯之所亡……而亡者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广故数言欲亡
河曲智叟亡以应
以荆卿为计 邯郸为郡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丧失,丢失
灭亡
作为
成为
被,介词
治理
知识归纳
——一词多义
逃亡
通“无”,没有
亡
为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吴广以为然
有穴窈然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知识归纳
——一词多义
然
如此,这样
对,正确
……的样子,形容词词尾
但是
想要,追求,动词
欲望,名词
暴露,冒着,动词
凶暴的,形容词
暴秦之欲无厌
则秦之所大欲
暴霜露,斩荆棘
暴秦之欲无厌
欲
暴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4)洎牧以谗诛
(5)举以予人
(6)至丹以荆卿为计
(7)赵尝五战于秦
被动句
被动句
省略句,省略宾语
省略句,省略动宾词组
介词结构后置
判断句
知识归纳
——特殊句式
判断句
指出下面古今异义词的古今不同含义
其实百倍
思厥先祖父
后秦击赵者再
始速祸焉
可谓智力
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那实际情况。今:实际上)
(祖辈父辈。今指父亲的父亲)
(两次。今表示又一次。)
(速:招致。今指速度快。)
(智谋和力量。今为一个词,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前例、旧事。今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阅读检测
下列各句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暴霜露
B、暴秦之欲无厌
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所劫哉
D、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
A、日割月削
B、以地事秦
C、义不赂秦
D、不能独完
E、李牧连却之
“暴”同“曝”。读pù,晒,引申为“暴露”,意为“冒着”
“厌”同“餍”。读yàn,满足。
“无”通“毋”,读 wù 不,不要。
(D)
名词“事”带宾语“秦”,用作动词:侍奉
“义”,用作动词:坚持正义
“日”“月”,名词作状语
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却,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解释下列多义词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者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以荆卿为计
邯郸为郡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为国者无使为------
六国破灭
薪不尽,火不灭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并力西向
而秦兵又至矣
斯用兵之效也
丧失,丢失,动词
灭亡,动词。
作为,动词
成为,动词
被,介词
治理,动词
灭亡,动词
熄灭,动词
如果,连词
朝着,动词
名词,军队
名词,军事、战争
或曰……
或未易量
以地事秦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始速祸焉
终继五国迁灭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故曰“弊在赂秦也”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强弱胜负已判矣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有人,有的人,无定代词
也许,或许,连词
事奉,动词
事情,名词
起初,副词
才,副词
终于,副词
用到底,坚持到底,动词
所以,因此,连词
旧,形容词
胜利,名词
战胜,动词
较秦之所得
此言得之
诚不得已
暴秦之欲无厌
则秦之所大欲
暴霜露
暴秦之欲无厌
得到,获得,动词
适宜,得当,形容词
能,能够,动词
想要,追求,动词
欲望,名词
暴露,显露,动词
凶暴,凶恶残酷的,形容词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判断句
判断句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洎牧以谗诛
举以予人
至丹以荆卿为计
赵尝五战于秦
被动句
被动句
省略句,省略宾语
省略句,省略动宾词组
介词结构后置
第三课时
《六国论》是一篇在行文结构方面带有范式性的议论文佳作,请从中思考对我们议论文写作的层次布局有什么启发。
提出论点要有论敌意识;论点要态度鲜明、见解独到。效果:这样才能有力地振起全篇。
阐发论点要抓住核心概念;抓住核心概念的矛盾对立面去阐释;确立论点:总—分—总。效果:这样能使中心论点表述显得更加严密。
《六国论》是一篇在行文结构方面带有范式性的议论文佳作,请从中思考对我们议论文写作的层次布局有什么启发。
要紧扣分论点按顺序展开论证;分论点要分层次多角度探求原因;起始句要注意上下文衔接;分论点可先举例直接论证,后反面假设论证;另外,论证方法要灵活多样。效果:这样能使论证过程布局合理,逻辑严密,深刻而有说服力。
结尾应当具有明确的联系现实的写作意识;学会篇末深化论点,首尾呼应。效果:这样结尾才有针对性,深刻有力。
《六国论》之开头——精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出观点
引材料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开篇点题,体现全文中心——弊在赂秦,语句通顺流畅,开门见山直入题旨,作者的意图和观点一目了然,可谓一字“精”括 。
开头是文章的脸面,能统领全文,体现中心,为全文打开思路,使文章顺利展开下去。开头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全文的成败。议论文的开头不仅可以看出你的论点是否鲜明、根据材料提炼出的观点是否切题,而且还可以从遣词造句是否达意、行文是否流畅上看出写作者的语言基本功,因此看完开头,作文评分的等级已定下了,这恐怕是不过分的。
考场作文,时间紧,文章不求长,开头最好开门见山,直入题旨,尽快鲜明突出地亮出你的观点,千万不能罗哩罗嗦,转弯抹角,东扯西拉。如果是引材料作文则更要注意简洁,对较长的材料不能照抄照搬,原封不动,要围绕自己选择的角度,结合自己的中心论点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写出二三百字尚未进入主题,是最令阅卷老师反感的。
《六国论》之论点——明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之众。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开篇就是观点,明确表明自己的态度、见解,并且以最显而易见——先否定再肯定的方式表达出来,使人一目了然,可谓一个“明”字。更有甚者,文中作者还从正反两个角度围绕中心论点,提出两个分论点,使自己的观点显得更加明确。
议论文写作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论点的提出。论点是文章的灵魂、统帅;论点应该鲜明、准确、概括,绝不可模棱两可,让人捉摸不定。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一般可以有二到三个分论点。
论点提出的方式无外乎四种,即题目即是论点、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卒章显志归纳论点,再就是读者通观全篇自己总结论点。在这四种方式中,最后一种是高中生在议论文写作当中最不应当采取的,而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却是我们大力提倡的。
议论文就是要宣传某个论点,发表某个见解,讲清某个问题;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达到说服别人的效果。因此写议论文就应当摆明自己对所议论的问题的主张和见解,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都要明白清楚,不能含糊其词,模棱两可,让人看到最后都不知所云。
最好在文章的开头就直接地、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甚至可以用
我认为……
我的看法是……
我从中得到启发:…… 等话语,让人一看就明白。
《六国论》之层次——清
提出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论证观点:赂秦而力亏
不赂者以赂者丧
不赂秦则六国可不灭
结 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联系现实: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纲目分明,脉络清晰,结构严整
起、承、转、合
“起”,在文章的开头提出观点即阐明观点;
“承”,一般地论证论点;
“转”,在论证的基础上作深入的挖掘,或者从另一个角度进一步论证论点;
“合”,文章的收尾作最后的总结。
材料作文,提倡:
开头(引)概括引材料,明确得观点
然后(议)对观点进行论证
接着(联)联系现实进行进一步的阐述
最后(结)结尾,点明中心,照应开头
注意:一定要有“联”,联自己,联别人;联社会,联历史,联系实际,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文章显得更有针对性,显得更有说服力。
例证:齐、赵、燕——不赂者以赂者丧
引证: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形象说明赂秦的危害;
假设论证:向使三国……或未易量——不赂秦则六国可不灭。
对比论证:以“赂者”和“不赂者”比,以赂秦之频与“一夕安寝”比——增强了“弊在赂秦”的鲜明性和深刻性。
《六国论》之论证方法——多
不同论证方法的作用:
例证法:增加可信度,无可争辩;
喻证法:增强了作品论证的形象性;
对比论证:增强论证的鲜明性,使读者清楚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引证法:加强论证力量,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议论文的文学性。
判断思维:不是……而是……
因果思维:因为 ……所以……
对比思维:而
假设思维:倘若……
《六国论》之论证思维——多
《六国论》之论证语言——活
议论简捷有力 叙述生动感人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叙述语言本身带有主观感情,还有描述的特点。
不仅有“呜呼、悲夫等感情强烈的叹词,作者还运用引用、对比、比喻等手法,使语言灵活多样,增强了表达效果。本文的句式也整饬有度,长短交错,特别是四字句占了一定比例,读起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富有节奏感。
如何使议论文的语言亮起来
1、以实喻虚法:即用比喻的方式来说明抽象的概念的含义。
诚信,是一月的飘雪、三月的春风、五月的花海、七月的骄阳、九月的红枫,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
几个比喻分别揭示了诚信这种美德的纯洁、温馨、美好、热烈、珍贵等特征,显得形象生动。
2、形象阐释法:是指用比喻、类比等方式,用形象化的语言阐释一个抽象概念的内涵或者基本规律。
抓不住的岁月的鸟翼,被火光映在手掌;每一次转折,都形成一道深深的掌纹,比羽毛还要清晰。我多希望,在我们走到长路尽头的时候,那每一道掌纹还能让我们感受到不息的生命力。
3、排比例说法:重在通过一系列具体的事例去使一个抽象化的概念具体化。
要注意围绕概念的特征用事实说话,在事例后要加上适当的必要的论说。总之,要在语气、句式和修辞上多下功夫
《六国论》的结构完美的体现了论证的一般方法和规则,堪称古代论说文的典范,对现代议论文的写作和教学,仍然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当然,要写好议论文,非一日一时之功,一些技巧就能完成的,最关键的还是平时多读、多看、多练,但是,如果在写作中,能注意到这些细节,写作水平和写作成绩必定会有所提高的。
社会如果不是去崇尚科学,而是崇尚名利;不是去关注科学发展,而是关注世俗享乐;不是教导年轻人投身艰苦的科学事业,而是鼓吹实现精致的利己主义,那么,我们不仅对不起那些用科学的力量造福于今天的无数高尚的灵魂,更会由于停下探索的脚步,阻碍时代的前进而愧对未来。我们年轻一代当秉承科学的精神,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才有可能如“宇宙之王”霍金所说“展望科学的未来,人类将高举科学的火炬登上宇宙的天堂”。
请找出文段中运用的句式,说说这些句式是如何推动说理的。
社会如果不是去崇尚科学,而是崇尚名利;不是去关注科学发展,而是关注世俗享乐;不是教导年轻人投身艰苦的科学事业,而是鼓吹实现精致的利己主义,那么,我们不仅对不起那些用科学的力量造福于今天的无数高尚的灵魂,更会由于停下探索的脚步,阻碍时代的前进而愧对未来。我们年轻一代当秉承科学的精神,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才有可能如“宇宙之王”霍金所说“展望科学的未来,人类将高举科学的火炬登上宇宙的天堂”。
最富的时候,不是酒池肉林、锦屏烛柴,不是巾笥中的珠光、妆奁里的宝气;最富的时候,是幕天席地、食薇饮露,是涸辙中的相濡、淤涂中的曳尾。有哪一种富可敌自由与道义?
最富的时候,不是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不是“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黻黼焕烟霞”;最富的时候,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有哪一种富可比精神的洒脱与惬意,心境的澄澈与空灵?
最富的时候,不是一出生就口衔宝玉、手握如意,璎璐带金项圈紫金冠小朝靴脚踏车机器猫儿喜之郎儿伊利奶儿预防针儿白糖丸儿;最富的时候,是童年的甜苣篓儿挖土铲儿荠菜篮儿小铁锄儿榆皮面儿玉黍窝儿垛泥巴儿弹石蛋儿。有哪一种富可换天真的童趣、无忌的肢体。
最富的时候,不是一下世则金楼银楼摇钱树,引魂幡子打道鬼,观音如来弥勒佛,两家戏班比着吹,鞭炮烟火满天飞,孝子贤孙雇着托儿伤心嚎啕,涟涟涕泪;最富的时候,是古轩亭口的那一副“悲哉,秋之为气;惨矣,瑾可为怀”,是万冢丛中栖鸦树下新土坟头那一圈散着芬芳的花环,是那蕴着怀素之风的“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有哪一种富可抵人格的高拔、生存的不凡。
最富的时候,不是红楼金屋,皇冠奥迪,呼机手机,海尔美的,灯红酒绿,纸醉金迷,赌博索贿,嫖娼蓄妓,偷税逃税,罪大恶极;最富的时候,是丧家之犬的勇气,冰天雪地的阿里,是秋雨梧桐的兰考,是天地你我的良知。有哪一种富可邻袖中的清风,腔中的正气。
最富的时候,不是死盯着描金盒不肯合眼,伸着两指不愿蹬腿,不是把马刺铁钉水桶收藏在库房,扣一把铁将军;最富的时候,是那“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是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那一掷千金崛起的希望小学,是把一季的希望送给白衣天使的青菜。有哪一种富可代人世间的悲悯,患难中的慷慨。
最富的时候,不是把美元当做大棒,想打谁就打谁,把强权当做喇叭,想吆喝谁就吆喝谁,觑得人如无物,想在哪里拉屎就在哪里拉屎,怀疑任何人都是恐怖分子要撬金库的防盗门,怀疑人家家里藏有这武器那武器,欲加之罪何患无词;最富的时候,是那拿着空弓就可以把大雁震下来,是那小米加步枪把纸老虎的尾巴拖出来。有哪一种富可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豪华酒廊的玻璃窗下,两条油光满面的大款,比赛着身上的名牌、脚下的皮质,比赛着厂矿的面积、资产的等级,比赛着股市的利润、投资的利息,比赛着轿车的汽缸、防盗门的奇异,比赛着二奶的三围、小蜜的甜美,比赛着脏话的艺术、手机短信的低俗,最后酣热之际,甚而至于比赛着扯碎港币美元的豪放。门外两位衣衫褴褛、面黄肌瘦、手持破碗乞丐,异口同唾地朝着那窗口――呸!
最富的时候 李中讷
【名师点评】
本文在构思上最大的特点是采取了“顺向联想”和“反向联想”结合交错的联想方法。除了文末的一个特写,前面的段落均为“由反入正再合”的顺序。每段的结构都是整齐一致的——“最富的时候不是……,最富的时候是……,有哪一种富……”反面与正面内部各自采用顺向联想的方法,每段均是罗列“最富的时候不是物质的富有,最富的时候是精神的富有”的各种现象,而前者与后者又恰恰构成反向联想,开辟了文章的另一半天空,拓展了时空与思路,又使精神与物质形成强烈的对照,为内容的大气,也为形式的整齐。每一段末尾的总结语在用词上也富于变化“可敌”“可鄙”“可换”“可抵”“可邻”“可代”“可平”,每一段自成一个小中心,增强了文章的动感,如江潮一般,一浪高过一浪,向前推进
六国破灭,你认为原因出自哪里,仿照六国论的议论方式写一段文字。
六 国 论 [高一(13)洪凌啸]
六国破灭,弊在用人,用良臣猛将,则国强;用奸贼小人,则国弱。惜乎六国不能用人,是故国亡也。
六国者,齐、楚、燕、赵、韩、魏也。夫六国中,齐、楚势最强。齐处沿海之地,煮海晒盐,国富力强,昔桓公以管仲、叔牙为相,登高一呼,则天下归心。后管仲死,叔牙丧,则竖刁、易牙、开方用,桓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至此齐国一蹶不振矣。后景公以晏婴为相,齐国始崛起于东方。前车之覆,后者之鉴,用人之事,为政者岂能不思之?
楚居江浙,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昔楚庄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庄王励精图治,改革图强,任用贤才。孙叔敖、司马子反,楚国相也。二人整饬律令,楚国由是而强。孙叔、司马二人,天下之奇才,治世之能臣,庄王得此二人,犹如虎添翼,是故天下望风而降,楚国亦可谓由是而至顶峰矣!呜呼!后屈原为楚怀王左徒,博文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而王不能用,其后楚以日削,数十年终为秦所灭。悲哉!
而秦处黑水之地,临西域之所,路途遥远,山道崎岖,然则六国之贤士趋之若鹜,何哉?秦王能用贤人也。昔穆公求士,五羊皮得百里奚于宛,求丕豹公孙支于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诸侯亲服。惠王用张仪之计,散六国之纵,使之事秦。昭王得范睢,国力强盛。故而秦之门下,能人贤才辈出,皆秦王礼贤下士,以国之名求士之故也。
或曰:“魏信陵君、齐孟尝君、楚春申君、赵平原君者,皆贤士也。门下食客数千之众,岂曰六国无人耶?”曰:“四君者,沽名钓誉之徒也。门下食客良莠不齐,四君亦有眼无珠,不能识人。从何得之?孟尝君手下鸡鸣狗盗之徒甚众,平原君食客毛遂二十年不能出头而知之。”又四君以个人之名招募贤才,岂敌以国之名耶?
六国亦有名臣,君王亦能用之,惜其用人而不终也。燕昭王向奉乐毅、郭隗;赵惠文王向任廉颇、蔺相如。然乐毅终丧燕惠王之手,赵王以名任赵括为将而不廉颇?善用人者不过一代,岂敌秦国五代善于用人?
向使六国各爱其士,奋发图强,则吾恐秦人食之不能下咽也。悲夫,历史不可改也。
用人之道,强国之道也。礼贤士,远小人,亘古不变之真理也。
第四课时
单元学习任务 写作课
如何论证
目 录
论证方法
课堂作文
确立论点
导入课题
论证段落
生命,多么美好的词语!生如夏花,绽放着缤纷的色彩;命若琴弦,弹奏出最美的绝唱。一抹新绿、一声啼鸣,生死轮回、喜怒哀乐,面对可贵的生命,我们总有讲不完的故事、发不尽的议论、抒不完的感慨。
对于一个人、一件事、一个问题,我们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那么我们如何确立一个自己的论点呢?
*
如何确立自己的论点
准确分析,正确立论
示例:找出下面这则材料的关键句,然后依此确立一个论点。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清江盈科《雪涛小说》)
关键句:其人自护其短。
论点:不可自护其短。
*
如何确立自己的论点
有针对性,有的放矢
示例:请认真阅读这则材料,自选角度立论写作。
一个母亲严格要求儿子,望子成龙心切,儿子质问母亲:“你望子成龙,你是龙母吗?”
母亲:对下一代必须严格要求。
儿子:教不学,儿之错;压力过重,会产生逆反心理。
儿子与母亲:望子成龙,首先母亲要做龙母;成龙成凤关键靠自己。
*
如何确立自己的论点
论点新颖,富有时代感
曹操在征讨张绣的途中,为避免扰民,严明军纪,特别命令: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结果曹操自己的马受惊窜入田地,践坏了一大块麦田。一件小事由于曹操自己的军令变成了非常棘手的问题。曹操说:“吾自制法,吾自犯之,如果不罚,何以服众?”说完就要自刎。幸亏郭嘉引用《春秋》之义,以法不加于尊,给曹操找了台阶。但曹操还是用剑割自己的头发掷于地上,这就是著名的割发代首。
参考立论:赞扬曹操言必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官员问责岂能
“割发代首”?
*
立论应遵循的原则
准确立论
深刻立论
新颖立论
如何选择最佳角度
19世纪法国著名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一生写了104部科幻小说。当初他的第一部科幻小说《气球上的星期五》接连被15家出版社退回。他当时既痛苦又气愤,打算将稿子付之一炬。他妻子夺过书稿,给他以鼓励。于是他尝试着走进第16家出版社。经理赫哲尔阅读后,当即表示同意出版,还与儒勒·凡尔纳签订了为期20年的写作出版合同。
根据下面材料,作多角度立意后选择最佳角度最佳论点。
角 度 立 论
凡尔纳 成功在于不懈努力
妻子 鼓励给人信心促人成功
赫哲尔 从事一项事业需要胆识
凡尔纳与赫哲尔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凡尔纳与赫哲尔 伟人背后总有无名英雄
如何选择最佳角度
赫哲尔 从事一项事业需要胆识
立论遵循的要求
切口要小:立论要把握从小的角度论证,抓住论证的重点,以小见大。
要新颖别致:立论追求新颖,是对客观生活的升华,而不是脱离客观实际的标新立异;是解决问题的新见解,而不能片面追求独树一帜;是对材料的新颖看法,而不是为了阐明“另类独见”。
求新的途径主要有:A、角度新,学会避免人云亦云的角度;B、思想新,主要着眼于提供对于事物中肯的见解和认识;C、境界新,变旧识为新知,使老论题有新意,使立论深刻、新颖、独特。
要符合实际:立论要符合客观实际,要保证观点的正确,不能出现与人们对可挂世界的认识相违背的方面,表达的观点要让大多数人接受,并能自圆其说。
道家认为,天下柔者莫过于“水”,而攻坚者又莫胜于“水”。“水”蕴含着深厚的哲学韵味,试从不同的角度思考。
课堂练习
从坚持的角度:水滴石穿,坚持不懈,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从舟行水上的角度: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有志者当做时代的弄潮儿。
从时间如流水的角度:有志者应惜时如金。
从流动的角度: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从浇灌的角度水滋润了绿叶,滋润了生命,也造就了自己。
从水只向前流的角度:水遇到阻碍,不但不退缩,反而激发出更大的气势。
从水的作用引申角度: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的材料,选择最佳立意角度。
秋日的夜晚,古希腊哲学家泰勒在草地上观察星星。他仰望星空,不料前面有一个深坑,一脚踏空,掉了下去。水虽然仅没及胸部,离地面却有二三米,上不去,只好高呼救命。一个路人将他救起,他对路人说:“明天会下雨!”那人笑者离开了,并将他的话当作了笑话讲给别人听。第二天,果真下了雨,人们对他在气象学方面的知识如此丰富赞叹不已,有人却不以为然,说他知道天上的事情却看不见脚下的东西。
两千年后,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听到了这个故事,想了想,说了一句名言:“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会掉进坑里。”
课堂练习
最佳角度:只有那些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处的人,才会没有出头之日。就是说,仰望星空,纵使可能掉进坑
里,但仰望者已有智慧的所得与希望;
而只埋头俗事不知仰望星空求取真知的
人,纵使躺在大地的坑中不会跌到,但
他已是永远陷在坑中,不会有发展的智
慧和希望。
课堂练习
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比较法归谬法归纳法演绎法
喻证法——“巧喻而理至”
喻证法是用设喻的方式来论证论点的方法。在议论文中,设喻可以使论点更易懂、更风趣、更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同。喻证法能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比如“五十步笑百步”之喻巧妙指出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其实与邻国之政只是程度上的差别,本质上都是虐民暴政,不珍惜百姓的生命。
喻证法——“巧喻而理至”
“茶酒之喻”是习主席在比利时古城布鲁日提出:“正如中国人喜欢茶,而比利时人喜爱啤酒一样,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习主席用这个比喻向欧洲以及世界传递了“一带一路”建设的共商原则。
喻证法——“巧喻而理至”
“地瓜之喻”取材于拉美当地的农作物。“地瓜的藤蔓向四面八方延伸,但它的块茎始终长在根基位置。同样道理,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中国都将扎根亚太、建设亚太、造福亚太”,在APEC峰会上,习主席告诉亚太及世界各国,中国一贯秉持共建原则。
“百花园之喻”诞生于“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杭州。习主席在G20峰会上说,中国的新倡议不是为了另起炉灶,不是要唱独角戏,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在西子湖畔的秀美风光衬托下,这个妙喻让遵循共享原则的发展愿景愈加引人瞩目。
以小见大,就近取譬。要精选生活中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作为设喻的喻体。喻体如果不是读者常见熟知的,就达不到喻证的目的。如为何“以战喻”。
喻体不求形似,力求神似。喻证的喻体是为了阐发观点,力求神似,以义取形。一定要对自己所要论证的对象和用来设喻的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细致入微的体味与揣摩。
因为比喻的双方缺乏本质上的内在联系,所以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要完整、深刻地论述一个问题,不能仅靠几个比喻,应和例证法、分析法等结合起来使用。
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生命像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他曲折地穿过了悬崖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地流走,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
——冰心《谈生命》
生命如春水,比喻只是个引子,怎么样,才是论证的重点。历经磨难,勇往直前,享受生命赐予的一切。
对比法——“花开两朵,各吐芬芳”
对比法,就是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情况的对照、比较,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这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
喻证法和对比法结合,学习要积累、坚持、专一
运用对比要注意所选取的“对体”的正与误、是与非、新与旧的区别要非常明显,要有突出的互相对立的关系。
示例: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
陈涉之流和九国之师的对比,无论身份地位,还是武器和智囊团,都不可同日而语。为什么堂堂大秦当年能不战而退九国之师,今天却颠覆在一介草根之手呢 对比中突显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就是对比法的好处,无需多言,道理自现。
例证法——“事实胜于雄辩”
例证法也叫事例论证,是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论点正确的一种方法。它是议论文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在典型的事例面前,道理不言而喻。
事例要典型、确凿、有影响力。一般来讲,应优先考虑著名的人物或事例,慎用校园、家庭、市井街头的琐碎事例。
事例的叙述要简明扼要,高度概括,所叙述事例的重点部分要突出。切忌拖泥带水,过于详细。
事例切忌单一狭隘,要丰富广阔,要点面结合,古今中外相映成辉。同类事例掌握多时可考虑采用句式排比列举。
叙事之后要有精当的分析论述,从而将摆事实和讲道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引证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引证法是通过引用名人名言、古诗文名句、反映科学规律的俗语、谚语、警句等来证明白己观点正确可信的一种论证方法。引用智慧的结晶,自然具有巨大的说服力。
所引用的名言警句等针对性要强。每句名言都产生于特定的背景,都应用于特定的交际场合,即使谈同一个问题,也有不少名言可供选取。要仔细分析每个论据的特有功能,将它引用到最恰当的语言环境之中。
要简洁精要,不宜过多。议论是在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是在介绍他人的见解。引用他人的话,目的是为了让读者更加信服自己的话,自己的话应是议论的主体,应是全文最醒目的部分。过多的引文,很容易将自己的分析淹没。
下面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拥 抱 生 命
生命中自应享有晨光灿烂,也该直面暮色茫茫,艰难险阻中不应沉沦,更不应放弃人生的理想和追求。
——题记
偶尔,再次翻阅瑰丽的古诗文宝库,苏轼《赤壁赋》中那句千古名言又激起了我思想上的共鸣。“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句话道出了精辟的人生哲理。人在自然界中是多么渺小,生命又何其短暂。
既然人的生命如此短暂,如时空隧道中的昙花一现,那么我们该怎样度过宝贵的生命呢?保尔·柯察金说的好:“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这仅有的生命应该怎样度过呢?……我已经把我的整个生命献给了人类最宝贵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的确,只有把有限的生命融入到无限的事业中去,才能不虚度光阴,蹉跎岁月。而这就需要得志时莫得意,失意时莫丧志。
下面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著名物理学家牛顿发现了力学三定律,对人类做出了杰出贡献,他该知足了吧!听他是怎么说的:“我不知道,在别人看来,我是什么样的人,但在我自己看来,我不过就像海边玩耍的小孩,为不时发现比寻常更为光滑的一块卵石或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而对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正是因为有这种得志不得意的精神,这位科学巨人才能够在有限的生命里取得如此卓著的功绩。
人的一生不是一帆风顺的,布满了挫折与坎坷,而能够笑对挫折的人才是生命真正的强者。张海迪身体残疾,可她在轮椅上著书学习,谱写了充实有意义的生命乐章;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在达到创造高峰的时候,突然失聪,这对于一个音乐家是一个多么残酷的打击,而他并没有在不幸面前消极沉沦,创作了《田园交响曲》等多部佳作;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的长河中有无数礁
下面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石险滩”,华罗庚的一生中遇到过无数挫折,但他对生活坚韧的态度使他求得了科学上的又一个又一个真理。正是因为他们有种失意不丧志的进去精神,他们才能在有限的生命里展示了精彩丰富的人生,取得辉煌的成绩。
无数例子告诉我们:要珍爱生命,善待生命,合理利用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试想,居里夫人年轻的时候丈夫先她而去,如果不珍爱生命,珍惜时间,她能够发现化学元素镭吗?美国大科学家爱迪生被人打了耳光后失聪,如果不是抱着对生命的坚韧态度和对事业的追求,他能够有一千多项发明吗?
朋友,请留意生命的坚韧与顽强,请留意生命的璀璨与芬芳,不论失意还是得志,都要珍惜每分钟,珍惜美好生命。
展示范文,学习技巧
拒 绝 平 庸
拒绝平庸,“生当作人杰,死亦作鬼雄”的项羽名垂青史;拒绝平庸,司马迁忍辱负重身残志坚完成了《史记》;拒绝平庸,造就鬼斧神工炉火纯青的诗仙太白;拒绝平庸,伟大的领袖毛泽东让中国屹立在世界大国之林。
提到平庸,想必每个人都不想与自己画上等号,项羽司马迁李白毛泽东等等一位又一位的伟大人物通过自己的努力名垂青史。但是在碌碌无为的生活中绝大多数人的梦想不停的破灭,一个又一个满腔热血的知识青年快马加鞭地奔向平庸。在高手林立充满竞争的二十一世纪我们怎样才能拒绝平庸脱颖而出呢
拒绝平庸,我们必须有人生的目标,创造人生的价值。人生需要有目标,没有理想就如同失去翅膀的鸟无法飞翔。陈胜不甘于为自己做佣人的命运,发出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感慨,设立了目标,通过自己的努力拒绝了平庸,取得了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胜利。当中国人在田径赛场一次又一次的失利的时候,刘翔告诉自己我就要成为世界冠军,告诉全世界黄种人也可以在短跑上夺冠。那些笑话陈胜而安于现状的同伴始终还是佣人,雅典之夜那个飞人的身影却时刻印在我们的心中。拒绝平庸,让我们一起为自己设立目标,不要安于现状碌碌无为吧!
展示范文,学习技巧
拒绝平庸,我们需要有坚定的毅力,不断地努力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许多人在开始的时候满腔热血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干出一番事业出人头地,可是现实总是残酷,在你实现理想的路上总是充满坎坷,一群又一群的人倒在了坎坷中放弃了理想。然而上天又是公平的,它只会眷恋那些有坚定的毅力不向困难投降奋勇前进的人。当“巨人”史玉柱在人生的辉煌的时候遇到巨大危机,从亿万富翁到欠债两个多亿,当人们在惋惜巨人倒下在感慨人生不能冒险的时候,史玉柱自己坚定自己的毅力,相信失去的还会回来的。五年不断努力坚定自己的理想,在人们的惊叹中巨人又回来了,而且巨人集团比以前更加的强大了。拒绝平庸,让我们坚定自己的目标,不要害怕挫折,相信前途是光明的!
展示范文,学习技巧
拒绝平庸,我们需要独具慧眼抓住机遇。正如歌德所说“善于补抓机遇的为俊杰”。许多人坚定自己人生的目标而且也是从不放弃不惧挫折,是烈士暮年壮心依旧不已,但是依旧是碌碌无为。因为他们没有抓住机遇,如果煮酒论英雄的曹操当时杀了刘备,可能三国的历史就要重演。但机会不会第二次敲门的,曹操只能做一代枭雄。在“矮子”马云创业的时候中国互联网处在蒸蒸日上达到顶峰的阶段,大量的人才公司涌入了互联网,但绝大多数人毫无建树。然而马云没有人云亦云,看到了互联网在中国的饱和和电子商务平台在中国的空缺,抓住了机遇,创立了阿里巴巴,也造就了淘宝一年又一年的营销记录。好花盛开,就该尽先摘,慎莫待美景难再。否则一瞬间,它就要凋零萎谢,落在尘埃。在实现人生理想的道路上,我们要抓住机遇完成人生的理想,不能空悲切白了少年头!
生于平庸,死于平庸,是人类最大的悲剧。我们需要对平庸说一声“不”。让我们一起为自己设定人生的目标,拥有坚定的毅力不断战胜挫折,抓住机遇,告别平庸。
展示范文,学习技巧
拒绝平庸,我们必须有人生的目标,创造人生的价值。(观点)人生需要有目标,没有理想就如同失去翅膀的鸟无法飞翔。(阐释观点的阐释句)陈胜不甘于为自己做佣人的命运,发出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感慨,设立了目标,通过自己的努力拒绝了平庸,取得了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胜利,而当时笑话陈胜安于现状的人始终还是佣人。当中国人在田径赛场一次又一次的失利的时候,刘翔告诉自己我就要成为世界冠军,告诉全世界黄种人也可以在短跑上夺冠。(材料句)刘翔做到了,雅典之夜那个飞人的身影时刻印在我们的心中。(分析材料的分析句)拒绝平庸,让我们一起为自己设立目标,不要安于现状碌碌无为吧!(结论句)
以第三段为例分析标准论证段落的构成
一个标准的议论段一般应依次包含如下五种功能不同的句子:观点句、阐释句、材料句、分析句、结论句。
课堂练习
按照上面的分析,修改下面的段落。
五十年代初,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拦,终于回到了新中国的怀抱。美国海军次长金波尔在得知他要回国时,立即给美国移民当局写信,声称:“我宁肯把这家伙毙了,也不能让他回国。因为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的东西,他知道得太多了。任何时候,他一个人都足以抵得上五个现代加强机械师。”(材料句) 可见,知识就是力量。(小结句)
修改示例:知识就是力量。(观点句)它首先是一种难以量化的、伟大的精神智慧,当然更可转化为具体的、可见的、巨大的物质力量。(阐释句)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却可以坐知天下之事。(材料句)凭什么 知识。(分析句)美国的将领称钱学森“抵得上五个加强师”,设置了重重障碍,不允许他回到祖国。冲破阻扰归国的钱老带来了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在核技术上的重大突破。(材料句)靠什么 知识!(分析句)可见,知识能够改变世界,知识能够决定命运。(结论句)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在语段后面填上材料和分析的句子。
我们缺少了对手,将失去一个发展的机会,停滞不前。(观点句)谁说对手只能带给我们残忍的失败,无休止的辛勤练习和伤病的苦痛 对手更能赠与我们胜利的骄傲,不断的挑战与共同的进步。(阐释句)
国家层面。“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中国近代史是一段血泪史,但也正是因为有苦难竞争侵略,才有国人的奋勇前行。
团队组织。如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水均益说:“我们要感谢对手。”正是有多伦多大阪等这样强劲的对手,申奥团队才能把申办工作做的扎实完美。而2002年釜山亚运会中国乒乓球队意外失利,就是因为之前没有对手,骄兵焉能不败。
生物现象。如鲶鱼效应和人工饲养的动物很难回归山林。
个人。如秦始皇“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没有对手最终江山毁于一旦;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终灭吴等。
课堂练习
参考答案:在共产党革命早期,坚定的爱国主义者,革命家鲁迅曾就革命与胡适之进行激烈的论战。他们俩个唇枪齿战,你来我往相继发表观点。(材料句)就这一举动不但推动了两个思想的超越,更启迪了中国的有志之士,传播了革命的种子,而两个人也并没有就此结怨,正是胡适之在鲁迅文章无法发表时,为他奔走,寻找机会。(分析句)
课堂练习
语段模式:论点+过渡句/阐述+举例句/论据+分析句+小结句。
优点:观点明确,层次清晰,材料典型;分析紧扣中心,鲜明贴切,小结深化主题。
观点—— 明确(一句话,干净利落)。
论据—— 事例典型,叙述简洁(用公众认可的例子,某人之类少用为妙,可以灵活运用书中的事例)。
分析—— 紧扣中心论述,不游离。无需太长篇大论,道理讲清楚就可。
小结—— 归纳,点破主题 (破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点题、点话题、点话题关键词;篇首点、篇末点、篇中段)。
小结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番盛开怒放之后,一片片洁白的苹果花瓣随风飘洒,坠落在地上。翩跹飞舞的蝴蝶看着这种情景黯然伤神,对苹果树说:“唉,你为什么不留住一朵朵美丽的的花呢?你真的不知道,没有了花你就一点也不可爱了吗?”“这个我完全知道。”苹果树平静地回答,“不过,为了秋天的满枝硕果,我宁可放弃现在的美丽可爱。”
这个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请以“放弃与追求”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的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