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驿路梨花 课件(共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5.驿路梨花 课件(共38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1 17:12: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14 驿路梨花
彭荆风
1.感知文章内容,掌握文章的写作线索、写作顺序和悬念设置。
2.学习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手法。
3.理解人物美好的心灵,学习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学习目标
走近作者
彭荆风,1929年生,江西萍乡人。1949年夏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春随军进入云南。三十年来,他一直生活在云南边寨,熟悉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写了许多反映边疆生活的作品。
【彭荆风】
写作背景
《驿路梨花》写于1977年5月。当时,作者经历了“文革”7年牢狱之灾后,出狱已近两年。那是5月间的一个下午,作者午睡刚醒,慵倦地躺在床上读《宋诗选》,当读到陆游“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时,那美丽的意境使作者联想起了过去在滇西南边地大山深处见过的大片梨花林,以及与梨花有关的许多特异人事,那都是作者长久难以忘怀的美好生活。这时候,一种想用文笔描述那和谐过去的创作愿望也油然而生,作者忙披衣起床抓过纸笔来写作。
新课导入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南宋·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代表作】
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
短篇小说集《绿色的网》《红指甲》;
散文集《泸沽湖水色》《九月衣裳》;
长篇纪实文学《滇缅铁路祭》《挥戈落日》;
长篇传记文学《秦基伟将军》等。
驿路 陡峭 竹篾
简陋 撵走 修葺
字词积累

dǒu qiào
lòu
niǎn
miè

【简陋】形容简单而鄙陋。
【折损】因过分尊敬或优待而承受不起。
【陡峭】指山势高而陡峻,比喻不平坦。
【修葺】整理(建筑物)。
【迷茫】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
悠然自在,闲适自得
【悠闲】
1、文章的核心事物是什么?中心事件是什么?写了哪些人物?
核心事物:
整体感知
“我”和老余、瑶族老人、
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战士、梨花。
中心事件:
寻找小茅屋主人
小屋。
人物:
作者是怎样描写小屋的?你对草屋“主人”产生了怎样的印象呢?
“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大竹筒里装满了水”“‘屋后边有干柴……有辣子”
印象:
我们可以想见小屋主人一颗赤诚的心,火一般的热情,细心体贴人。
这些描写都表明草屋的主人是那么热心,想得那么细致周到,应有尽有,让过路人 “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
3、文章通过写哀牢山深处一座小茅屋的故事,要表达什么主题?
2、小说以什么为线索?小说以什么为顺序?
梨花
文章以“我”和老余一晚一早所见所闻为顺序。
1、这些人物分别与小茅屋有过什么故事 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呢
研读探究
2、围绕“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设计了哪些误会和悬念?
文章描写“我们”在小茅屋吃饭休息的情形有什么作用?
突出了小茅屋带给“我们”的巨大帮助,和“我们”的无比感激之情。为猜想茅屋的主人做铺垫。
人物 事情 目的 时间
“我”和老余
给屋顶加草,挖排水沟
向哈尼小姑娘学习
现在
瑶族老人
送粮食,
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方便后来人,
向哈尼小姑娘学习
现在
一群姑娘
照料小屋
向解放军和姐姐学习
姐姐出嫁后
人物 事情 目的 时间
解放军
砍树
割草
盖小屋
向雷锋学习
方便过路人
十多年前
梨花
照料小屋
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解放军盖小屋后
3、说说到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为什么?
“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战士、梨花等小茅屋的建造者及所有的照料者都是主人,因为他们都有着一颗为人民服务、方便过路人的雷锋精神,他们都为小茅屋做出过贡献,使小茅屋长期为大家服务。
4、找出课文描写梨花的语句并分析作用。
(1)“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一弯新月升起了……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实写,我们看到了梨花就发现落脚的小茅屋,这里的梨花,出现在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带给人希望与温暖。作者借助梨花,赞美给人们提供帮助的梨花林边小茅屋的主人。
(2)“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虚写,植物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作者写大自然梨花的香气四溢,赞美梨花姑娘助人为乐精神的发扬光大——大家都尽力照料小茅屋。
(3)“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结尾:“驿路梨花处处开”,作者在这里以花喻人,喻示雷锋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在祖国大地处处开放,照应题目和开头,深刻地揭示了主题。
5、课文为什么用“驿路梨花”作标题?并引用陆游的诗句结尾?
标题:“梨花”一语双关,既是自然界的梨花,也是梨花姑娘,还是雷锋精神的象征。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地联系在一起,达到了和谐的统一,自然而深刻地表现了文章的中心意思。
结尾:“驿路梨花处处开”,作者在这里以花喻人,喻示雷锋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在祖国大地处处开放,照应题目和开头,深刻地揭示了主题。
归纳文章主题
小说通过发生在哀牢山深处一座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再現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貌。
依据“我们”的见闻,给文章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8)“我们”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
第二部分:(9-12)小屋帮助“我们”解除了饥饿疲劳。
第三部分:(13-27)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
第四部分:(28-36)梨花的妹妹讲述小屋的来历。
第五部分:(37)赞美西南少数民族人民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开遍神州大地。
文章开头两段描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细读感悟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描写了这里的环境。
突出了山的高、大、多,衬托“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面小屋的出现做铺垫。
课文中的这些人为小茅屋作了些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快速阅读课文,填写下面表格。
写法探究
1.构思新颖。
作者在构思上巧设悬念和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误会:“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时,他说不是;“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然而又不是。
悬念:
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到底谁是主人呢?
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呢?
这样写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2.结构巧妙。
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
瑶族老人为小屋送米
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
梨花妹妹照看小茅屋
梨花妹妹讲述事情始末
倒叙
插叙
小说通过记述云南哀牢山树林中一个小茅屋的建造、不断被人照料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歌颂了人民群众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驿路梨花
借花喻人
人花相映
情景交融
正侧相依
雷锋精神
梨花:
梨花姑娘:
解放军:
梨花姐妹:
瑶族老人:
“我”和老余:
建造茅屋
照管茅屋
送米、修葺茅屋
修葺茅屋
洁白如雪、香气四溢
照料茅屋、方便路人
随堂练习
这篇小说所写的朴实民风是否让你感动?读完后,你对“公德”这个概念有什么想法? 联系现实,和同学讨论这个话题。
这篇小说所写的朴实民风让人感动,偏远的山区,雷锋精神得到发扬光大,人人为人民服务,就像那美丽的梨花处处开放,表现出我们社会良好的社会公德。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应该学习这种精神,将雷锋精神得到发扬光大,为人民服务。
相关介绍
哈尼族:东南亚称阿卡族,民族语言为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现代哈尼族使用新创制的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元江和澜沧江之间,聚居于红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镇沅等县,和泰国、缅甸、老挝、越南的北部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