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最苦与最乐 课件(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6.最苦与最乐 课件(共33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1 18:23: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有关议论文的常识
1、议论文的概念: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议论文是以理服人。
2、议论文三要素及其定义
【1】论点:作者所持的见解和主张。
(需要证明什么)
【2】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
(用什么证明)
【3】论证: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
过程。 (怎样证明)
3、论点
论点就是作者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文章的灵魂,是完整的陈述性判断句。一篇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的。
4、论据
【1】事实论据:(1)包括:有代表性确凿的事例,史实,统计数据;(2)类型:概括或具体
【2】道理论据:包括:经过实践的精辟理论、名言警句、民间谚语、公认事理等。
5、论证
【1】论证方式: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
【2】论证方法: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6、议论文基本结构
(1)基本结构形式: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2)它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横式”。以“横式”结构为主的有:【1】“总论——分论——总论”;【2】“总论——分论”; 【3】“分论——总论”三种。
以“纵式”结构为主的主要是层层深入式。
7、议论文的语言
【1】准确;
【2】严密;
【3】精当;
【4】概括;
【5】逻辑性强。
导入新课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我们每个人应如何面对“苦”与“乐”,应建立怎样的“苦乐观”呢?张潮说“人莫乐于闲”,而居里夫人却说“世上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有人认为“人生苦短,该及时行乐”;而范仲淹却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接下来,让我们与梁启超先生一起探讨《最苦与最乐》。
梁启超
议论文
教学目标
1、积累生字、生词及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
2、在弄清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3、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表现中心论点的写法,与及严谨周密的论证和深入透彻的阐述;
4、领会作者对人生的价值的思考,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感。
写作背景
苦与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哲人志士有不少这方面的精彩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以后,痛定思痛,站在儒家的进取精神和佛家超凡智慧的高度,写下本文,道出了自己对痛苦和快乐的理解——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揭示课题
“苦”和“乐”是意义相反的两个词,将它们放在一起,相互对比,相互反衬,加之又分别以“最”字来修饰,这样既能使论题鲜明、突出,又能深深地吸引读者。
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读准字音
恩惠huì 如释shì重负
契qì约 监督dū
包揽lǎn 悲天悯mǐn人
卸xiè却què 排解jiě
循xún环 达dá观
失shī意 仁rén人志士
心安理得dé 海阔kuò天空
多音字

luò
落日
luō
落落大方

丢三落四
lào
落枕

děi
觉得

心安理得
de
办得到
学习词语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契约:指双方或多方共同协议订立的 条款、文书。
如释重负:释,放下;重负,重担子。像放下重担那样轻松。形容紧张心情过去以后的轻松愉快。
海阔天空:像大海一样辽阔,象天空一样无边无际。形容大自然的广阔。比喻言谈议论等漫无边际,没有中心。
心安理得:得,适合。自以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里很坦然。
悲天悯人:悲天,哀叹时世;悯人,怜惜众人。指哀叹时世的艰难,怜惜人们的痛苦。
仁人志士: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无入而不自得:君子无论到了什么境地都可以安然自得。
任重而道远:任,负担;道,路途。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道路又遥远,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分析结构
第一部分(1—3):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4):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5—6):论述人生应勇于负责,而不能逃避责任。
问题探究 1
1、作者是怎样论述“身上背着一种未尽的责任”是“最苦”的?
作者先以环环相扣的设问句否定人生最大的苦痛是贫、失意、老、死;然后提出人生最大的苦痛是身上背着一种未尽的责任。
2、分析“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这句话的表达作用。
用设问句的形式,既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又能让读者沿着作者的写作思路思考。
3、分析“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 这句话的表达作用。
作者将负责任的情况延展到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自己,使论说更加深入。
4、由“一日”到“一生”强多了什么内容?
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论说了责任未尽带来的苦痛无法排解。
5、“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 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 ‘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这里引用古语、俗语有什么作用?
引用古语、俗语形象生动地论证了尽责任之后轻松愉快的心情和快乐自由的境界,浅显易懂,趣味横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问题探究 2
1、“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这里讲了苦与乐的什么关系?
人责任尽完时的快乐程度取决于负责的日子,日子越长,责任越重大,到结束时快乐的程度就越深,它们之间的 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2、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
作者认为“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
3、如何理解加点词“卸却”“解除”的含义?
“卸却”是逃躲责任,是懦弱地推卸责任。“解除”是本来有些责任,后来经过努力完成了。
4、本文标题是“最苦与最乐”,为什么在论述什么是“最苦”时用了三段(1——3段),而在论述什么是“最乐”时反而只用了一段(4段)?
作者给“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乐事”这个分论点提供的论据是“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
原来作者所谈的快乐与痛苦是分不开的,或者说快乐是建立在痛苦的基础上的。正因为这样,在谈快乐的时候便必须联系到痛苦,也正因为这样,既然第一部分已经用了不少笔墨谈痛苦,那么第二部分来谈快乐就无须再多用笔墨,而只要说清快乐与痛苦的关系就行了。
课文小结
《最苦与最乐》是一篇论证严密的议论文,作者从责任之未尽与尽,谈人生的最苦与最乐,鼓励人们勇于负责,学习为人处世的正确态度。文章深入浅出,见解卓越,论证层次分明,引用例证恰当,论证严密,语言流畅而又凝练,读来气势雄浑,同时给人以思想品德教育——对国对民的责任感。
中心论点
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拓展延伸
结合生活实际,我们该如何理解“痛苦”与“快乐”的含义呢?
【1】对苦乐的理解各有不同,有的人用一颗平常心生活,快快乐乐;(知足常乐)
【2】有的人为工作尽心尽力,取得想要的成功,也是快快乐乐;(成功之乐)
【3】有的人追求着极高的目标,在登上巅峰的时候也取得了快乐;(进取之乐)
【4】虽然,每个人对苦乐的理解不同,但是,只要我们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我们的人生也一定是会快乐的。( 自得其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