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粤沪版物理八下同步训练:10.1 认识分子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粤沪版物理八下同步训练:10.1 认识分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6.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4-02-20 20:03:11

文档简介

粤沪版物理八下同步训练:10.1 认识分子
一、选择题
1.(2023八下·济阳期末)甲型流感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如图是在电子显微镜下拍摄到的甲型流感病毒,该病毒直径在100nm左右(  )
A.甲型流感病毒通过飞沫传播说明分子总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B.医用外科口罩材料分子之间没有空隙,因此可以有效阻止病毒传播
C.空气容易被压缩是由于分子间只存在引力
D.微粒按照由大到小排列顺序为:甲型流感病毒—原子—原子核—质子
2.(2023八下·马尾期末)如图所示的示意图形象地反映了物质的气、液、固三态分子排列的特点。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是液态 B.乙是气态 C.丙是液态 D.甲是固态
3.(2023八下·靖江期末)关于粒子和宇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质子、电子是按照尺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的
B.固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固体分子间存在引力
C.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有时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是因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D.研究表明,星系离地球远去,说明宇宙正在收缩
4.(2022八下·惠州期末)如题图所示的示意图形象地反映了物质的气、液、固三态分子排列的特点。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是液态 B.乙是气态 C.丙是液态 D.甲是固态
5.(2022八下·徐州期末)对于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 B.电子受原子核的吸引
C.电子绕核做高速运动 D.正电荷数量大于负电荷数量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空气中弥漫的一粒粒灰尘是较大的分子
B.如果视力好,可以用肉眼直接观察到分子
C.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由分子组成
D.分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7.下面列举的各种现象,不能说明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
A.博物馆门前铜像的手被人摸久了,会变小
B.秋风扫落叶
C.铁铲用久了,会变薄
D.屋檐滴水时间久了,出现“滴水穿石”现象
8.分子的体积很小,如果把分子看成球形,则分子直径一般为(  )
A.几毫米 B.几微米
C.几十分之一微米 D.几千分之一微米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上生物课时,我们用显微镜观察细胞,那就是分子
B.扫地时,看到灰尘满天飞,那就是分子
C.倒一杯热水,热水飘着“白气”,那细小的颗粒就是分子
D.分子非常小,用普通的显微镜无法看到
10.关于科学探究中的“猜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猜想是一种假设,不需要任何事实依据
B.猜想是一种假设,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假定性解释
C.科学猜想就是客观存在的规律,只是当时条件无法直接证明而已
D.以上说法都不对
11.下面对宇宙和微观世界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地球是由物质组成的 B.分子是微观世界中的最小微粒
C.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D.物质处于不停地运动中
12.下列各种现象中不能说明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是(  )
A.铁铲用久了会变薄
B.博物馆门前铜像的手被人摸久了会变小
C.秋风一吹,树上的叶片渐渐变少了
D.屋檐下的石块出现了“滴水穿石”的现象
1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分子很小,可以用肉眼直接看到
B.分子很小,只有用放大镜才能看到
C.分子很小,可以用一般的显微镜看到
D.分子很小,可以借助电子显微镜看到
二、填空题
14.分子是能保持物质   的最小微粒,1811年,意大利物理学家   首先把这种微粒叫分子。
15.分子很小,其直径的数量级为   m,即   nm,分子的质量也很小.
16.分子的体积很小,通常1 cm3的空气中约有2.7×1019个空气分子。我们上课的教室长8 m,宽6 m,高3.5 m,如果教室中空无一物,那么一间教室中约有   个空气分子。
17.宇宙万物都是由物质组成的,一般物质又是由   组成的。各种物体不论它们的形状、状态、位置怎样变化,它们各自所含物质的多少是   的。
18.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曾猜想大块物体是由极小的物质微粒组成的,他把这种物质微粒叫做   ,这个词的意思是   。
19. 1 g蔗糖有1.8×1021个分子,若把这些分子均匀地撒在表面积是5.11×108 km2的平面上,则1 cm2的平面上约有   个蔗糖分子,这一现象说明了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物质的构成
【解析】【解答】A、甲型流感病毒通过飞沫传播,飞沫不是分子,即不能说明分子总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故A错误。
B、任何分子之间都有空隙,故B错误。
C、空气容易被压缩是由于分子间有空隙,故C错误。
D、有大到小的顺序是:甲型流感病毒-原子-原子核-质子,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流感病毒是一种物质,由分子组成,飞沫传播不能说明分子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
(2)物质很容易被压缩,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3)物质由原子或分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2.【答案】A
【知识点】物质的构成
【解析】【解答】从图像中看出,甲的分子排布不规则,分子间间距大,可以判断是液体,乙图分子排列规则分子间距离小,可以判断出为固体,丙图分子排列极不规则,分子间距离较大,可以判断出为气体,故A正确,BCD错误。
答案为:A
【分析】固体分子间间距小,排列规则,液体分子间距大,排列不规则,气体分子间距最大,排列极不规则。
3.【答案】A
【知识点】物质的构成
【解析】【解答】A、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从大到小的顺序分别是原子,质子,电子,故A正确。
B、固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固体分子间存在斥力,故B错误。
C、头发随梳子飘起来是因为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故C错误。
D、星系离地球远去,说明宇宙正在扩张,故D错误。
答案为:A
【分析】(1)从大到小的顺序是原子,质子,电子。
(2)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3)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星系离地球远去,说明宇宙正在扩张。
4.【答案】A
【知识点】物质的构成
【解析】【解答】甲图中分子间的距离略大,分子力很小,分子的位置不固定,和液态分子的特点相似;乙图中分子间的距离很小,分子力很大,分子的位置固定,和固态分子的特点相似;丙图中分子间的距离很大,分子力几乎没有,分子的位置极度散乱,和气态分子特点相似。
故答案为:A。
【分析】固体的分子力最大,排列最规则,气体分子力最小,排列最不规则。
5.【答案】D
【知识点】物质的构成
【解析】【解答】ABC.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为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电子绕核做高速运动,原子核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电子受原子核的吸引,AB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 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等于电子所带负电荷数,原子显中性,D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为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电子绕核做高速运动,原子核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
6.【答案】C
【知识点】物质的构成
【解析】【解答】A:空气中弥漫的一粒粒灰尘是较大的宏观粒子,不是分子,A错误;
B:分子直径是10-10m,肉眼不能直接观察,需要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B错误;
C: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C正确;
D: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分子由原子构成的,D错误。
故选C。
【分析】物质由大量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分子和原子是微观粒子,肉眼不可见,灰尘、尘埃是宏观粒子,肉眼可见。
7.【答案】B
【知识点】物质的构成
【解析】【解答】A:博物馆门前铜像的手被人摸久了,会变小,由于摩擦让组成铜像的分子脱落,所以铜像会变小,能说明物质由分子构成的,A不符合题意;
B:秋风扫落叶,落叶是宏观物体,不是分子,不能说明物质由分子构成的,B符合题意;
C:铁铲用久了,会变薄,由于摩擦让组成铁铲的分子脱落,所以会变薄,能说明物质由分子构成的,C不符合题意;
D:屋檐滴水时间久了,出现“滴水穿石”现象,由于水的冲击让组成石头的分子脱落,从而被击穿,能说明物质由分子构成的,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分子是微观粒子,落叶是宏观物体,只能说明树叶多,不能说明构成物质的分子多。
8.【答案】D
【知识点】物质的构成
【解析】【解答】分子的直径大约 1×10-10 m=1×10-10 ×106nm=1×10-4μm。
故选D。
【分析】根据单位之间的进率进行换算1m=1×106μm。
9.【答案】D
【知识点】物质的构成
【解析】【解答】AD: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分辨力极限约为 0.2 微米, 分子直径约。上生物课时,我们是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分子不能被光学显微镜放大后被我们看到,细胞并不是分子,A错误D正确;
B:扫地时,看到灰尘满天飞,是宏观粒子,不是分子,B错误;
C:倒一杯热水,热水飘着“白气”,那细小的水珠,是宏观粒子,不是分子,C错误;
故选D。
【分析】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分辨力极限约为 0.2 微米,分子直径约,需要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肉眼可见的都不是分子。
10.【答案】B
【知识点】物质的构成
【解析】【解答】 猜想是一种假设,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假定性解释,不是脱离事实依据的凭空捏造,通过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从而归纳总结出客观规律.
故选B。
【分析】 科学探究活动通常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几个基本环节。
11.【答案】B
【知识点】物质的构成
【解析】【解答】AC:物质由大量分子组成,物质构成物体,所以地球是由各种物质组成的一个较大的物体,AC正确;
B: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分子不是最小粒子,B错误;
D:运动是普遍存在的,绝对静止的物体不存在,物质处于不停地运动中,D正确。
故选B。
【分析】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原子构成分子,分子组成物质,物质组成物体。
12.【答案】C
【知识点】物质的构成
【解析】【解答】A:铁铲用久了会变薄,说明铁铲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用的过程中由于摩擦,掉落了一些分子,所以变薄,A不符合题意;
B:博物馆门前铜像的手被人摸久了会变小,说明铜像是由大量分子组成,摸过程中由于摩擦,掉落了一些分子,所以变小,B不符合题意;
C:秋风一吹,树上的叶片渐渐变少了,这是宏观现象上的物体变少,不是分子变少,C符合题意;
D:屋檐下的石块出现了“滴水穿石”的现象,水在反复冲击石头过程中,让构成石头的分子越来越少,所以石头被击穿,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构成物质的分子是微观现象。
13.【答案】D
【知识点】物质的构成
【解析】【解答】分子体积很小,直径约10-10m,所以只能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
【分析】分子体积很小,直径约10-10m=10nm。
14.【答案】化学性质不变;阿伏加德罗
【知识点】物质的构成
【解析】【解答】 分子是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1811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加德罗首先把这种微粒叫分子。
【分析】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加德罗最先提出分子的概念,分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粒子。
15.【答案】1×10-10;0.1
【知识点】物质的构成
【解析】【解答】分子的直径在 1×10-10 m=1×10-10×109nm=0.1nm。
【分析】根据单位之间的进率进行换算1m=1×109nm。
16.【答案】4.536×1027
【知识点】物质的构成
【解析】【解答】教室的体积为, 一间教室中空气分子个数约有。
【分析】先计算教室体积,用教室体积乘以单位体积内分子个数即为总分子数。
17.【答案】分子;不变
【知识点】物质的构成
【解析】【解答】 宇宙万物都是由物质组成的,一般物质又是由分子组成的。各种物体不论它们的形状、状态、位置怎样变化,它们各自所含物质的多少是不变的。
【分析】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是 质量,质量与它们的形状、状态、位置无关。
18.【答案】原子;不可再分割的颗粒
【知识点】物质的构成
【解析】【解答】 他把这种物质微粒叫做原子,这个词的意思是不可再分割的颗粒。
【分析】物质由大量分子或者原子构成。
19.【答案】352;分子很小
【知识点】物质的构成
【解析】【解答】 1 cm2的平面上的分子个数约有,由此说明分子体积很小。
【分析】将 5.11×108 km2 换算成平方厘米,用总数量除以总面积即为单位面积上的个数。
1 / 1粤沪版物理八下同步训练:10.1 认识分子
一、选择题
1.(2023八下·济阳期末)甲型流感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如图是在电子显微镜下拍摄到的甲型流感病毒,该病毒直径在100nm左右(  )
A.甲型流感病毒通过飞沫传播说明分子总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B.医用外科口罩材料分子之间没有空隙,因此可以有效阻止病毒传播
C.空气容易被压缩是由于分子间只存在引力
D.微粒按照由大到小排列顺序为:甲型流感病毒—原子—原子核—质子
【答案】D
【知识点】物质的构成
【解析】【解答】A、甲型流感病毒通过飞沫传播,飞沫不是分子,即不能说明分子总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故A错误。
B、任何分子之间都有空隙,故B错误。
C、空气容易被压缩是由于分子间有空隙,故C错误。
D、有大到小的顺序是:甲型流感病毒-原子-原子核-质子,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流感病毒是一种物质,由分子组成,飞沫传播不能说明分子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
(2)物质很容易被压缩,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3)物质由原子或分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2.(2023八下·马尾期末)如图所示的示意图形象地反映了物质的气、液、固三态分子排列的特点。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是液态 B.乙是气态 C.丙是液态 D.甲是固态
【答案】A
【知识点】物质的构成
【解析】【解答】从图像中看出,甲的分子排布不规则,分子间间距大,可以判断是液体,乙图分子排列规则分子间距离小,可以判断出为固体,丙图分子排列极不规则,分子间距离较大,可以判断出为气体,故A正确,BCD错误。
答案为:A
【分析】固体分子间间距小,排列规则,液体分子间距大,排列不规则,气体分子间距最大,排列极不规则。
3.(2023八下·靖江期末)关于粒子和宇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质子、电子是按照尺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的
B.固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固体分子间存在引力
C.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有时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是因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D.研究表明,星系离地球远去,说明宇宙正在收缩
【答案】A
【知识点】物质的构成
【解析】【解答】A、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从大到小的顺序分别是原子,质子,电子,故A正确。
B、固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固体分子间存在斥力,故B错误。
C、头发随梳子飘起来是因为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故C错误。
D、星系离地球远去,说明宇宙正在扩张,故D错误。
答案为:A
【分析】(1)从大到小的顺序是原子,质子,电子。
(2)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3)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星系离地球远去,说明宇宙正在扩张。
4.(2022八下·惠州期末)如题图所示的示意图形象地反映了物质的气、液、固三态分子排列的特点。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是液态 B.乙是气态 C.丙是液态 D.甲是固态
【答案】A
【知识点】物质的构成
【解析】【解答】甲图中分子间的距离略大,分子力很小,分子的位置不固定,和液态分子的特点相似;乙图中分子间的距离很小,分子力很大,分子的位置固定,和固态分子的特点相似;丙图中分子间的距离很大,分子力几乎没有,分子的位置极度散乱,和气态分子特点相似。
故答案为:A。
【分析】固体的分子力最大,排列最规则,气体分子力最小,排列最不规则。
5.(2022八下·徐州期末)对于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 B.电子受原子核的吸引
C.电子绕核做高速运动 D.正电荷数量大于负电荷数量
【答案】D
【知识点】物质的构成
【解析】【解答】ABC.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为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电子绕核做高速运动,原子核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电子受原子核的吸引,AB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 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等于电子所带负电荷数,原子显中性,D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为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电子绕核做高速运动,原子核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空气中弥漫的一粒粒灰尘是较大的分子
B.如果视力好,可以用肉眼直接观察到分子
C.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由分子组成
D.分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答案】C
【知识点】物质的构成
【解析】【解答】A:空气中弥漫的一粒粒灰尘是较大的宏观粒子,不是分子,A错误;
B:分子直径是10-10m,肉眼不能直接观察,需要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B错误;
C: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C正确;
D: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分子由原子构成的,D错误。
故选C。
【分析】物质由大量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分子和原子是微观粒子,肉眼不可见,灰尘、尘埃是宏观粒子,肉眼可见。
7.下面列举的各种现象,不能说明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
A.博物馆门前铜像的手被人摸久了,会变小
B.秋风扫落叶
C.铁铲用久了,会变薄
D.屋檐滴水时间久了,出现“滴水穿石”现象
【答案】B
【知识点】物质的构成
【解析】【解答】A:博物馆门前铜像的手被人摸久了,会变小,由于摩擦让组成铜像的分子脱落,所以铜像会变小,能说明物质由分子构成的,A不符合题意;
B:秋风扫落叶,落叶是宏观物体,不是分子,不能说明物质由分子构成的,B符合题意;
C:铁铲用久了,会变薄,由于摩擦让组成铁铲的分子脱落,所以会变薄,能说明物质由分子构成的,C不符合题意;
D:屋檐滴水时间久了,出现“滴水穿石”现象,由于水的冲击让组成石头的分子脱落,从而被击穿,能说明物质由分子构成的,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分子是微观粒子,落叶是宏观物体,只能说明树叶多,不能说明构成物质的分子多。
8.分子的体积很小,如果把分子看成球形,则分子直径一般为(  )
A.几毫米 B.几微米
C.几十分之一微米 D.几千分之一微米
【答案】D
【知识点】物质的构成
【解析】【解答】分子的直径大约 1×10-10 m=1×10-10 ×106nm=1×10-4μm。
故选D。
【分析】根据单位之间的进率进行换算1m=1×106μm。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上生物课时,我们用显微镜观察细胞,那就是分子
B.扫地时,看到灰尘满天飞,那就是分子
C.倒一杯热水,热水飘着“白气”,那细小的颗粒就是分子
D.分子非常小,用普通的显微镜无法看到
【答案】D
【知识点】物质的构成
【解析】【解答】AD: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分辨力极限约为 0.2 微米, 分子直径约。上生物课时,我们是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分子不能被光学显微镜放大后被我们看到,细胞并不是分子,A错误D正确;
B:扫地时,看到灰尘满天飞,是宏观粒子,不是分子,B错误;
C:倒一杯热水,热水飘着“白气”,那细小的水珠,是宏观粒子,不是分子,C错误;
故选D。
【分析】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分辨力极限约为 0.2 微米,分子直径约,需要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肉眼可见的都不是分子。
10.关于科学探究中的“猜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猜想是一种假设,不需要任何事实依据
B.猜想是一种假设,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假定性解释
C.科学猜想就是客观存在的规律,只是当时条件无法直接证明而已
D.以上说法都不对
【答案】B
【知识点】物质的构成
【解析】【解答】 猜想是一种假设,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假定性解释,不是脱离事实依据的凭空捏造,通过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从而归纳总结出客观规律.
故选B。
【分析】 科学探究活动通常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几个基本环节。
11.下面对宇宙和微观世界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地球是由物质组成的 B.分子是微观世界中的最小微粒
C.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D.物质处于不停地运动中
【答案】B
【知识点】物质的构成
【解析】【解答】AC:物质由大量分子组成,物质构成物体,所以地球是由各种物质组成的一个较大的物体,AC正确;
B: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分子不是最小粒子,B错误;
D:运动是普遍存在的,绝对静止的物体不存在,物质处于不停地运动中,D正确。
故选B。
【分析】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原子构成分子,分子组成物质,物质组成物体。
12.下列各种现象中不能说明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是(  )
A.铁铲用久了会变薄
B.博物馆门前铜像的手被人摸久了会变小
C.秋风一吹,树上的叶片渐渐变少了
D.屋檐下的石块出现了“滴水穿石”的现象
【答案】C
【知识点】物质的构成
【解析】【解答】A:铁铲用久了会变薄,说明铁铲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用的过程中由于摩擦,掉落了一些分子,所以变薄,A不符合题意;
B:博物馆门前铜像的手被人摸久了会变小,说明铜像是由大量分子组成,摸过程中由于摩擦,掉落了一些分子,所以变小,B不符合题意;
C:秋风一吹,树上的叶片渐渐变少了,这是宏观现象上的物体变少,不是分子变少,C符合题意;
D:屋檐下的石块出现了“滴水穿石”的现象,水在反复冲击石头过程中,让构成石头的分子越来越少,所以石头被击穿,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构成物质的分子是微观现象。
1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分子很小,可以用肉眼直接看到
B.分子很小,只有用放大镜才能看到
C.分子很小,可以用一般的显微镜看到
D.分子很小,可以借助电子显微镜看到
【答案】D
【知识点】物质的构成
【解析】【解答】分子体积很小,直径约10-10m,所以只能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
【分析】分子体积很小,直径约10-10m=10nm。
二、填空题
14.分子是能保持物质   的最小微粒,1811年,意大利物理学家   首先把这种微粒叫分子。
【答案】化学性质不变;阿伏加德罗
【知识点】物质的构成
【解析】【解答】 分子是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1811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加德罗首先把这种微粒叫分子。
【分析】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加德罗最先提出分子的概念,分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粒子。
15.分子很小,其直径的数量级为   m,即   nm,分子的质量也很小.
【答案】1×10-10;0.1
【知识点】物质的构成
【解析】【解答】分子的直径在 1×10-10 m=1×10-10×109nm=0.1nm。
【分析】根据单位之间的进率进行换算1m=1×109nm。
16.分子的体积很小,通常1 cm3的空气中约有2.7×1019个空气分子。我们上课的教室长8 m,宽6 m,高3.5 m,如果教室中空无一物,那么一间教室中约有   个空气分子。
【答案】4.536×1027
【知识点】物质的构成
【解析】【解答】教室的体积为, 一间教室中空气分子个数约有。
【分析】先计算教室体积,用教室体积乘以单位体积内分子个数即为总分子数。
17.宇宙万物都是由物质组成的,一般物质又是由   组成的。各种物体不论它们的形状、状态、位置怎样变化,它们各自所含物质的多少是   的。
【答案】分子;不变
【知识点】物质的构成
【解析】【解答】 宇宙万物都是由物质组成的,一般物质又是由分子组成的。各种物体不论它们的形状、状态、位置怎样变化,它们各自所含物质的多少是不变的。
【分析】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是 质量,质量与它们的形状、状态、位置无关。
18.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曾猜想大块物体是由极小的物质微粒组成的,他把这种物质微粒叫做   ,这个词的意思是   。
【答案】原子;不可再分割的颗粒
【知识点】物质的构成
【解析】【解答】 他把这种物质微粒叫做原子,这个词的意思是不可再分割的颗粒。
【分析】物质由大量分子或者原子构成。
19. 1 g蔗糖有1.8×1021个分子,若把这些分子均匀地撒在表面积是5.11×108 km2的平面上,则1 cm2的平面上约有   个蔗糖分子,这一现象说明了   。
【答案】352;分子很小
【知识点】物质的构成
【解析】【解答】 1 cm2的平面上的分子个数约有,由此说明分子体积很小。
【分析】将 5.11×108 km2 换算成平方厘米,用总数量除以总面积即为单位面积上的个数。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