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1 15:47:36

文档简介

云南省2023一2024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开学考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D(A项,“…所以…”因果颠倒,原文是“‘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决定了中华文化
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B项,“中华文明能够绵延不断的原因就是对世界
不同文明兼收并蓄”说法绝对,原文是“对世界不同文明兼收并蓄,为文明发展不断注入活水,
是成就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重要原因之一”。C项,“而统治者‘国家之间合作比征伐更有利
的认识最重要”于文无据,原文没有比较历史原因中哪一个最重要)》
2.A(“阐述了中华文化自古就具有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分析不当,应是“阐述了兼收并蓄的
概念”)
3.B(材料一中心观点是“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强调的是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
的交流与互鉴。B项说的是越窑从唐代初期到五代的发展,不涉及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
流与互鉴,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中心观点)
4.①材料一侧重阐述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及其原因。②材料二侧重阐述党的十
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等提出一系列重要论断,并且身
体力行,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5.示例:①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有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而清政府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不为
中华文明发展注入活水,不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发展。②各国的经贸往来,不仅促进了经
济繁荣,也带来了多方面的交流互鉴。国家之间合作比征伐更有利于稳定和发展,清政府认
为对外交流会带来不稳定因素的认识是错误的。③文明的交流互鉴,可以形成一种致用为
上、积极进取的心态。清政府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是世界最好的,这种认识是盲目
自大的,闭关锁国政策为中国的落后埋下了伏笔。(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
案,言之成理的酌的情给分)
6.D(“运用类比的手法”说法错误,此句并没有运用类比的手法)
7.B(“表现了煤店老板对‘我’的同情”说法错误,煤贩并不同情“我”,只是想赚钱)》
8.①爱财。如“为了这么一桩生意,况且还是你臆想出来的生意,你就忘了老婆孩子,也不想要
你的肺了”。②冷酷狡诈。如“那你告诉他我们仓库中所有煤的种类,至于价格我在下面给你
报就好”。(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的酌情给分)
9.甲组答案示例:①轻在文中体现为,“我”的煤桶是轻的,“我”的哀求、恳求、乞求和愤怒都是轻
的。②重在文中体现为,寒冷的痛苦是重的,商人们的声音是重的,商人们只看中利益的心是
重的。③轻与重的对比,凸显出当时社会普通人的悲哀和资本主义的冷酷。(每点2分,其他
答案,言之有理的酌情给分)
乙组答案示例:①虚构体现在“我”幻想煤贩子能看在“我”悲惨的境地上铲煤给“我”,以及
“我”能骑着煤桶飞起来。②现实则是老板娘的围裙就足以把“我”赶走,“我”没能得来渴望的
温暖,处于寒冷之中。③虚构与现实结合增加了小说的趣味性,体现了位于底层小人物的心
酸和无奈。(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的酌情给分)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
·24-355B+绝密★启用前
云南省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开学考
语 文 试 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下册,选择性必修上册和中册第一至三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兼收并蓄是一种智慧。韩愈在《进学解》中讲:“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这是说高明的医师会把不同类型的东西都收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有兼而有之、兼容并包之意。兼收并蓄也是一种胸怀。体现在文化上就是保持开放心态,积极借鉴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文化的这种开放胸怀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彰显,为文明发展拓展了广阔前景。
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有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并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对世界不同文明兼收并蓄,为文明发展不断注入活水,是成就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外文明交流的故事不胜枚举。2100多年前,汉代使者张骞自长安出发,出使西域,开始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此后一条横贯东西、联结欧亚的古丝缛之路逐渐被开辟出来。这条路成为经贸往来之路,也成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之路。唐代僧人玄奘西行求法,往返17年,带回佛教经典600多部,并积极进行翻译传播。佛教在中国长期演化。儒、释、道三教合流,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明清时期,一批精通儒、释、道的伊斯兰学者,将伊斯兰文化与儒家文化结合,对促进伊斯兰教中国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古代中国有超大规模的人口与地域,经济发展水平长期领先,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经贸往来频繁,最突出的就是形成了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这些经贸往来,不仅促进了经济繁荣,也带来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在科技、文化、艺术方面的交流互鉴。同时,中华“和”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以和为贵、协和万邦主张不同国家和平相待,和睦相处。中国人以天下看待世界,认为天下理应一家。古代不少统治者也都认识到,国家之间合作比征伐更有利于稳定和发展。此外,中国古代经世致用的思想,倡导“知行合一、躬行为务”反对空谈,主张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对社会发展有利、对民生改善有效的方法和手段都可以学习,可以拿来为我所用。这样就形成一种致用为上、积极进取的心态。当人们接触到国外优秀文化、制度和艺术时,就更加愿意去学习借鉴。
到了近代,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给古老中华文明注入新的活力。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眼光、全球视野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开阔胸怀具有高度契合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观念、知行合一的实践哲学等,这些思想观念、价值追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高度契合性。这种高度契合性为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供了条件。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信仰,深刻把握这种契合性,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用真理力量激活古老文明,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中华文化始终以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与其他文化交流交融,不仅造就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明,而且为人类文明贡献了中华文化宝藏。
人类社会走向冲突还是繁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对待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中华文明兼收并蓄的胸怀、博采众长的态度对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大意义。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为人类谋进步,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携手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我们要通过深化人文交流互鉴消除隔阂与误解、促进民心相通,推动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丰富交流内容,拓展合作渠道,努力架起人与人之间情感沟通的桥梁,拉紧国与国之间加深理解和信任的纽带,共同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要继续保持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摘编自冯颜利《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等提出一系列重要论断,强调我们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以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在希腊,参观雅典卫城博物馆,共赴“文明之约”;在埃及,漫步于卢克索神庙,回忆中埃文明交流往事;在印度,参观马哈巴利普拉姆古寺庙群,畅叙文明互鉴的悠久渊源……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以一场场别开生面的“文化外交”,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到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从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到创立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举办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中国立足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文明特质,着眼于当今世界开放包容、多元互鉴的主基调,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着力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中国不遗余力促进世界各国文明开展平等对话、相互启迪,探索出一条交流互鉴、美美与共的文明之路,让各国文明在交流互鉴中熠熠生辉。
(摘编自网络)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这种开放胸怀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所以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
B.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能够绵延不断的原因就是对世卧 界不同文明兼收并蓄。
C.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有多方面的历史原因,而统治者“国家之间合作比征伐更有利”的认识最重要。
D.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立足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文明特质,大力促进世界各国文明开展平等对话,交流互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材料一引用韩愈的《进学解》,阐述了中华文化自古就具有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B.材料一列举了历史上中外文明交流的故事,如玄奘西行带回佛经并进行翻译传播
C.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很多思想观念、价值追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高度契合性
D.材料二写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在希腊、印度、埃及等地推动“文明交流对话”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中心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敦煌石窟中,除了汉族人的形象,还有古代吐蕃、西夏、回鹘等少数民族以及中亚、西亚地区一些民族的人的形象。
B.唐代初期的越窑青瓷还保留着隋代的风格,晚唐至五代的越窑摆脱了前代的影响,形成
了饱满、端庄的风格。
C.明代徐光启与来到中国的西方学者利玛窦共同翻译《几何原本》,这被认为是西方科学传人中国的象征之一。
D.唐朝时期日本的阿倍仲麻吕跟随遣唐使来到中国学习;而佛教在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的演化,与儒、道合流。
4.两则材料都谈到了中华文化(文明),但材料内容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5.清政府认为对外交流会带来不稳定因素,西方国家的势力可能会对中国造成威胁;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是世界最好的,进而限制对外交流。从康熙时期一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清政府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在沿海城市和沿江地区设立关卡,禁止外国船只和商人进人内地,排斥外来文化。请结合材料一对此进行简要点评。(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题。
所有的煤都用尽了;煤桶已经空了;铲子也没有用了;炉子里灰烬散发着丝丝的凉气;屋子里只剩下了严寒;窗外的树在白霜之中僵立着;此时的天空就像是一块银色的盾牌,挡住了所有向它求救的人。
我必须要得到煤!我不能冻死!这是我唯一的念头。我的身后是冰冷的炉子,眼前是冰冷的天空。所以,我现在必须要做的就是快马加鞭地到煤贩子那里去寻求帮助。基于经验,我觉得对于我一般的请求,这个煤贩子一定会充耳不闻,对我麻木不仁。因此,我必须非常清楚地向他表明我的境况:我连一粒煤渣都没有了,而他对我来说就像是天空中的太阳。我必须像乞。-样去获取他的乞怜--当一个乞丐因为饥饿而浑身无力地靠在门槛上奄奄一息的时候,主人家的女厨师通常都会给他喂点残剩的咖啡--虽然煤贩对我的请求很气愤,但他一定会在“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戒律光芒的照射下,不得不把一铲煤扔进我的煤桶里。
要怎么去 --这无疑决定了此行借煤成功与否的结果,所以我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决定骑着煤桶去。于是,就像骑士那样,我双手抓住桶把手-…-个最简单的缨具,我好不容易地转下了楼梯。不过,到了楼下,我的桶就立马上升起来,了不起,真了不起!那些伏在地上的骆驼,在指挥者的棍棒下晃晃悠悠地站立起来时,也不过如此。
我骑着煤桶以均匀的速度穿过了冰冷的街道,它的高度特别合适,有几次我被升到了二楼那么高,但从来没有下降到门房那么低。我就那么高高飘浮在煤贩的地下室门前,这时的煤贩子正蹲在地下室的一张小桌子旁边写着什么。似乎是为了放掉屋里多余的热气,他还把门敞开着。
“煤店老板!”我急切地喊,我似乎能感觉到我低沉的声音刚一发出就被罩在呼出的哈气中这声音在严寒中听上去显得十分混浊,“老板,求你给我一点煤吧!你看我的煤桶已经空了,我甚至都能骑在它上面了。你就行行好,我发誓,只要我一有钱,马上就付给你。”
煤贩听完我的话,把手拢在耳朵边。“我没有听错吧 ”他带着疑惑的神情转过身问他的事子,那妇人此时正坐在炉边长凳上织毛衣,煤贩看着妻子再次确认说,“我听得对吗 有一个买主。”
“我什么都没有听到。”妇人说,说完她继续织着毛衣,平静地喘着气,惬意地背靠着炉子
取暖。
“噢,是的,”我殷切地喊道,“是我,是你们的一个老主顾,我向来忠诚老实,只是眼下确实没有法子了。”
“老婆,”煤贩子说,“是有一个人在说话,我不会弄错的;一个老主顾,肯定是一个老主顾,所以说话才这么中听。”
“你这是怎么了,老头子,”妇人把手里织着的毛衣贴在胸脯上,停顿了一下,接着说,“这里一个人也没有,街道是空的,我们给所有的顾客都供了煤,现在我们可以把煤店关几天门休息一下了。”
“可我呢,我还在这儿,正坐在煤桶上。”我着急地喊着,没有知觉的眼泪冷冰冰地溢出来,模糊了我的双眼,“恳请你们向上面看一眼,你们会马上发现我的,我只求你们给我一铲煤,如果你们能给我两铲,我一定会高兴得发疯的。其他的顾客你们确实都关照了,但还有我呢,啊,但愿我能听到煤在桶里发出的格格的滚动声。”
“我来了。”煤贩子说着便站起身来迈起他的短腿踏上了地下室的台阶。可那妇人却抢先一步站在他面前,紧紧抓住他的胳膊说:“你就在这里待着吧,如果你坚持要上去的话,那就让我上去吧。想想你夜里吓人的咳嗽声,唉,为了这么一桩生意,况且还是你臆想出来的生意,你就忘了老婆孩子,也不想要你的肺了。既然这样,就让我去吧。”
“那你告诉他我们仓库中所有煤的种类,至于价格我在下面给你报就好。”
“好吧。”妇人说完,便踏着楼梯来到了街道上。当然她马上就看到了我。
“老板娘,”我喊道,“衷心地问你好。我只要一铲煤,一铲最差的煤就好,就放在我这个桶里,我自己把它拉回去,当然,我一定要如数付钱的,只是现在还不行,现在不行。”“现在不行”这几个字就像一声钟响,它又刚好和附近教堂塔尖上传来的晚钟声混合在一起,几乎让人分辨不清。
“他想要点什么 ”煤贩在下面问道。
“什么都不要,”妇人向下面大声喊,“外面什么都没有,我什么都没有看见,什么都没有听见,除了6点的钟响。所以,我们还是关门吧,天太冷了,或许明天我们又有的忙了。”
她什么也没有听到,什么也没有看到,但她却急着解下她的围裙,试图用它把我赶走。遗憾的是她成功了。我的煤桶拥有着其他骑乘动物的切优点,它没有反抗力,它太轻了,一个妇人的围裙就足以把它从地上赶走。 “你这个恶魔,”当那个妇人用一副半是蔑视、半是得意的神情在空中挥动着手转身回店时我回头喊着, “你这个恶魔!我求你给一铲最差的煤你都不愿意。”于是,我能做的只有爬上冰山,让自己永远消失。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寒冷的冬天里,因缺煤“我”的屋子里显得极度冰冷,我”期望煤贩子能给“我”一铲煤炭。
B. 第一段中“此时……的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表现了当时社会的冷酷,暗示了“我”的结局
C.第二段通过心理描写反映了“我”的艰难处境与内心世界,并引出后文“我”的一系列的行动。
D.第三段中“那些伏在……也不过如此”运用类比的手法,突出了“我”骑着煤桶飞行时的画壮观。
7.关于小说中“我”与煤贩子夫妇对话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煤店内,老板向老板娘反复确认门外是否有一位主顾,但老板娘对“我”的呼喊毫不关心。
B.煤店老板听完“我”的恳求后准备起身来找“我”,表现了煤店老板对“我”的同情。
C“我”向老板娘求助,请求她给“我”铲最差的煤,可她却不愿意,体现了她的冷漠。
D.“我”的声音十分混浊,“我”的呼喊被钟声吞没,“我”的请求难以被煤贩子听清。
8.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煤店老板的性格特点。(4分)
9.学习小组为深人理解小说,提炼出小说要点。甲组提出一组要点,轻与重。乙组提出一组要点:虚构与现实。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要点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赵充国遂上屯田奏曰:“羌易以计破,难用兵碎也,故臣愚心以为击之不便!计度临羌东至浩臺,羌虏故田及公田,民所未垦,可二千顷以上,其间邮亭多坏败者。臣前部士入山,伐林木六万余枚,在水次。臣愿罢骑兵,留步兵万二百八十一人,分屯要害处,冰解漕下,缮乡亭,浚沟渠,治湟峡以西道桥七十所,令可至鲜水左右。田事出,赋人二十亩;至四月草生,发郡骑及属国胡骑各千,就草为田者游兵以充入金城郡益积畜省大费。今大司农所转谷至者,足支万人一岁食,谨上田处及器用簿。”上报曰:“即如将军之计,虏当何时伏诛 兵当何时得决 ”充国上状曰:“臣闻帝王之兵,以全取胜,是以贵谋而贱战。'百战而百胜,非善之善者也,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蛮夷习俗虽殊于礼义之国,然其欲避害就利,爱亲戚,畏死亡,一也。今虏亡其美地荐草,愁于寄托,远遁,骨肉心离,人有畔志。而明主班师罢兵,万人留田,顺天时,因地利,以待可胜之虏,虽未即伏辜,兵决可期月而望。羌虏瓦解,前后降者万七百余人,及受言去者凡七十辈,此坐支解羌虏之具也。”上复赐报曰:“兵决可期月而望者,谓今冬邪,谓何时也 将军独不计虏闻兵颇罢,且丁壮相聚,攻扰田者及道上屯兵,复杀略人民,将何以止之 ”充国复奏曰:“臣闻兵以计为本,故多算胜少算。先零羌精兵,今余不过七八千人,失地远客分散,饥冻畔还者不绝。臣愚以为虏破坏可日月冀,远在来春,故曰兵决可期月而望。今骑兵虽罢,虏见屯田之士精兵万人,从今尽三月,虏马羸瘦,必不敢捐其妻子于它种中,远涉山河而来为寇;亦不敢将其累重,还归故地。是臣之愚计所以度虏且必瓦解其处,不战而自破之册也。”上于是报充国,嘉纳之……充国振旅而还。
(选自《资治通鉴·汉纪》,有删改)
[注]出自《孙子兵法》,意思是以前善于带兵打仗的人,首先创造自己不可战胜的条件,并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机会。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就草 为田者 游兵 以充 人 金城郡 益积畜 省 大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司农,是朝廷管理国家财政的官职,为九卿之--
B“兵当何时得决”的“兵”指战争,与《过秦论》“收天下之兵”中的“兵”含义不同。
C“饥冻畔还者不绝”与“绝不饮食”(《苏武传》)两句中的“绝”含义不同。
D.“度虏且必瓦解其处”与“度我至军中”(《鸿门宴》)两句中的“度”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充国上奏,请求撤除骑兵,留步兵一万多人,屯驻在要害地区,到春耕时,分给屯田兵卒土地。
B.赵充国认为羌人战斗意志并不强,而且与汉朝相比,力量并不占优势,应该很快就会投降。
C.赵充国认为先零羌精兵不过七八千人,挨饿受冻;待至来春,虏马瘦弱,更不敢率众憚抄呷抟殁寇边。
D.宣帝及群臣都反对屯田之策,希望速战速决平叛羌乱。宣帝下敕斥问赵充国兵事何时可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文中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蛮夷习俗虽殊于礼义之国,然其欲避害就利,爱亲戚,畏死亡,一也。(4分)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五代史伶官传序》)(4 分)
14.王夫之评价赵充国平羌,“非充国也,羌人之祸汉,小则为宋之元吴,大则为拓跋之六镇也!”赵充国是如何成功说服宣帝的 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岁暮海上作,孟浩然
仲尼既已没,余亦浮于海。
昏见斗柄回,方知岁星改。
虚舟任所适,垂钓非有待。
同为问乘槎人,沧洲复何在。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感慨孔夫子离世,而“我"漂泊徘徊在山水间,描绘诗人的放浪形骸、泛舟自乐。
B.颔联通过描写“斗柄回”“岁星改”,从自然现象变化中感叹时间流逝,叹息年老迟暮。
C.颈联化用姜子牙垂钓的典故,主要是为了表现诗人对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渴望之情
D.诗歌以感慨人笔,基调低沉,描写诗人在浮海泛舟中深思,语言内涵深蕴,闲适壮逸。
16.蔡传认为孟浩然的诗"冲淡中有壮逸之气”,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评价的句子是” , ”。(2)贾谊《过秦论》中,“ , ””两句写北方的胡人不敢南下,勇士不敢动武来报仇。
(3)古代衣服因为原料质地,制成后较为硬挺,穿着前需置于石上春捣,使之柔软,称为“捣衣”。古典诗词中常用“捣衣”或“砧声”来表现妇人思念征夫、游子思家怀乡、征人对常年征战不满等情绪,比如唐人的诗句“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中两(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水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占人体重量的 70%,可以说是“生命之源”。人能够连续几天不吃饭,却 A ,不过怎么喝水可要讲究方式方法。
①很多人相信多喝水就能多排毒,提升健康,②这种说法真的正确吗 ③答案是肯定的。④我们喝的水进入身体后,⑤并不是直接流出体外并顺便冲掉脏东西,⑥而是要在人体中通过消化等多个系统的工作,⑦经过吸收等复杂的过程,⑧再经由大小便等排出体外。⑨所以喝水太多不仅达不到排毒,⑩反而会加重内脏的负担。
传统中医认为,过多的水排泄不掉就会生痰生湿,其至化为“饮邪”出现水肿或者体内积水。
那么,一天究竟该喝多少水呢 成年人每天需要1500~2500ml水,但是具体喝多少要天气热时出汗多,就适当多喝:天气冷时不出汗,喝水量就减少。在开着暖气、空调的 B 房间里,环境干燥需要多补充点水分,潮湿水气重的地方就不宜喝太多。此外,人的高矮、胖瘦、性别、身体状况等因素也都会影响饮水需求。比如,活动量大消耗多的人,就需要多喝一些。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朝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街市在城东关,窄窄的,那么一条南低北高的坡儿上。说是街市,其实就是河堤,一个极不讲究的地方。延河在这里掉头向东去了,街市也便弯成个弓样;一边临着河,一边是货棚店舍仄仄斜斜,买卖人搭起了,小得可怜,出进都要低头。小商小贩的什物摊子,地点不可固定,谁来得早,谁便坐了好处;常常天不明就有人占地了,或是用绳在堤栏杆上绷出一个半圆,或是搬来几个石头垒成一个模样。
街市开得很早,天亮的时候,赶市的就陆陆续续来了。才下过一场雨,山川河谷有了灵气草木绿得深,有了黑青,生出一种呈蓝的气霭。东川里河畔,原是做机场用的,如今机场迁移了.还留下条道路来,人们喜欢的是那水泥道两边的小路,草萋萋的,一尺来高,夹出的路面平而干净无尘,蚂蚱常常从脚下溅起,逗人情性,走十里八里,腿脚不会打硬了。山峁上,路瘦而白,有人下来,蹑手蹑脚地走那河边的一片泥沼地,泥起了盖儿,恰好负起脚,稀而并不沾鞋底。一头小毛驴,快活地跑着。突然一个腾跃,身子扭得像一张弓。”
20.文中加点的“常常”“陆陆续续”都是叠词,请说说它们和“常”“陆续”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2分)
21.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对比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下面的改
句,请你简要分析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4分)
改句:街市在城东关那么条窄窄的南低北高的坡儿上。
22.语言文字运用工和Ⅱ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讲究”,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4分)
(1)不过怎么喝水可要讲究方式方法。
(2)说是街市,其实就是河堤,一个极不讲究的地方。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苏轼在《留侯论》中说“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有人认为:项羽拔剑自刎,殒命乌江,项羽的举动不是大勇之举:勾践临危不惊,受辱不乱,胸怀甚大,志向高远,勾践的举动才是大勇之举。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