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16题,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D A D A B B C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C A D B A
二、非选择题(17题20分,18题20分,19题12分,共52分)
17.【答案】(20分)
(1)方式:设立村学、家塾授徒(或民间私学);书院讲学;编写启蒙性教育课本。(4分)
背景:崇文抑武政策,文人阶级的壮大;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普及;科举制的盛行;造纸术、印刷技术的发展;理学兴起,教化深入社会基层。(任选4点8分)
(2)评分标准:论题2分;论证部分6分,要求至少从两个方面说明论题
示例
论题:汉唐文化:统一与兼容并存。
阐释:汉武帝“尊崇儒术”,儒学被确立为封建正统思想。魏晋迄于隋唐,一直以儒家思想作为官方的指导思想来统治和治理国家,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这体现了汉唐文化的统一性。虽然汉武帝尊崇儒术,但是一些思想学派转入民间继续发展。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东汉时期,道教开始形成并发展起来;魏晋时期,玄学兴起,逐渐形成了儒、释、道三教并立的局面,并延续至唐代。三教之间既相互辩驳,又相互吸收,中华文化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景象,这体现了汉唐文化的兼容性。
总之,汉唐文化的统一性与兼容性并存,并在统一与兼容中获得发展。
18.【答案】(20分)
(1)原因:西方列强对华工的剥削;部分华工为非法出洋;华工自身在国外未受到保护;晚清政府对华工遭遇困境缺乏了解。(每点2分共8分)
史料价值:是研究晚清华工在古巴生存状况的第一手史料;是研究晚清华工政策的重要史料;成为清政府运用近代外交手段维护华工利益的证据等。(4分,任答两点即可)
(2)特点:多来自中国沿海地区;以农民为主体;文化程度低,多从事非技术性工作;多集中于美国西部地区;固守传统,勤俭节约,吃苦耐劳。(6分,任答3点即可)
认识:增加了美国劳动力,丰富了美国的文化;促进了美国交通、经济的发展;与殖民扩张相关联,有种族歧视色彩,并没有做到平等。(2分,言之有理即可)
19.【答案】(12分)
评分标准:
角度 选取一个角度(2分)
论题 能准确表达中华文明与创新特征之间的关系(2分)
阐述 能举出3个或3个以上中国史的史实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且史实准确。(6分)
表达 论述结构完整,语言表达清晰、准确,论证逻辑严密。(2分)
示例一:选择特征一“传承与创新交互为用”。
论题: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创新适应了时代的要求。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社会出现大变革,秦朝适应社会变革的要求,创新了政治制度,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促进了国家的巩固和统一。汉承秦制,设立中外朝和刺史制度,进一步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隋唐时期为了加强皇权,削弱相权,保证皇权有效运行,在继承前朝制度的基础上,实行了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汉代董仲舒为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以大一统思想为基础,融合道、法和阴阳五行家等诸家思想,形成了汉代新儒学,儒学成为主流思想。隋唐之后,三教合一趋势加强,儒学的统治地位被削弱,为了加强政治和思想统治,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克服儒学自身的理论弱点,面对佛道挑战,宋代理学家做出了又一次理论创新,理学诞生了。明清之际,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儒学在自我批判和创新中,提出了经世致用的主张,诞生了早期民主启蒙思想。
总之,随着时代的变化,中华文明总是在传承创新中前行,并创造了更加辉煌的文明。
示例二:选取特征三“开放包容和视野交融”。
论题:开放包容和视野交融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各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治世主张,并互相诘难和吸收,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西汉末年,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在思想观念、生活习俗和文学艺术等许多方面影响了中国,并逐渐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丝绸之路是古代贯通亚欧北非的重要贸易通道,通过海陆两条对外贸易之路,中国出口的丝、丝织品、瓷器、茶叶流行于亚、非、欧三洲,而中国引进了国外的技术、文化、农作物新品种等,都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总之,中华文明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格局,在促进世界发展的同时,也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
其它论题:中华文明传承与创新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强烈的担当意识和使命感是中华文明繁荣的不竭动力;传承与创新是中华文明延续与发展的重要特征。(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永州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 16题, 共48分)
1. 下列关于秦汉历史的记述,集中反映了
文献记述 出处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 皆为郡县 《史记·秦始皇本纪》
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 悉诣守、尉杂烧之 《史记·秦始皇本纪》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 皆绝其道, 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A.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B. 家国同构模式形成
C. 民族认同不断增强 D. 大一统国家的构建
2. 《孟子·离娄》载:“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失其民者, 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 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这一主张
A. 奠定了民本主义的思想基础 B. 强调了推行仁政的积极作用
C. 重申了道德教化的政治意义 D. 体现了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
3. 西汉前期,士农工商大都以追求财富和权欲作为动机;西汉后期,弥漫整个社会的功利思想逐渐淡化。这一变化缘于
A. 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B. 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 秦朝政治经济制度消亡 D. 社会主流思想发生改变
4.16—17世纪,一些天主教传教士来到中国,借助传播科学知识进行传教。晚明时局衰颓,部分士人以为“西土之药可治中土之疾”,遂出现向西方传教士“问道者踵接”的盛况,掀起了一股“天学”热潮。据此可推知
A. 程朱理学逐渐失去活力 B. 启蒙思想影响开明官员
C. 中西国力对比出现逆转 D. 经世致用渐成主流思潮
5. 茶马古道是中国古代用川、滇茶叶交易西藏马匹、药材的一条商贸之路。宋代在成都、秦州(今甘肃天水)各置榷场和买马司; 元代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把以“茶马互市”为主的交通线路定为正式驿路,并设置驿站。据此可知,茶马交易
A. 政府发挥主导与管理作用 B. 强化对边疆地区的垂直管理
C. 对重农抑商政策产生冲击 D. 促进了中原与边疆经济交流
6. 有学者认为: “宋元时代,海上丝绸之路上展开了四通八达并且前所未有的商品及其技术交流。”下列选项中,不能佐证该学者观点的是
A. 泉州、广州等沿海港口城市的发展 B. 官方使节和私人商贾出海十分频繁
C.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达到巅峰 D. 瓷器成为了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7. 图1为1861年某思想家提出的主张。与洋务派相比,其主张的特色在于
A. 完整阐述了“中体西用”的内涵 B. 充分认识到了中国伦理纲常的价值
C. 冲击了顽固派对中国传统的坚守 D. 超越了洋务派富国强兵之术的阐释
8.1855年10月,在厦门的街道上到处粘贴着一份绅商所写的揭帖,揭露了外国殖民者在厦门成为通商口岸之后,雇佣一些心术不正的叛徒,通过各种手段,诱骗老实的人们,然后通过海运把这些受骗人卖到外国进行强迫劳动的事情。揭贴所揭露的内容反映了
A. 官府借告示揭露殖民者给中国带来灾难 B. 西方资本主义具有扩张掠夺的本质属性
1
C. 以华制华是外国殖民者侵略中国的方式 D. 劳务输出成为中国对外交流的途径之一
9. 亚里士多德在“临终遗嘱”中明确要求子嗣:“那些曾服侍过我的奴隶,没有一个可以卖掉,让他们留下来,当他们达到要求的年龄,根据他们的服务释放他们。”该遗嘱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雅典
A. 人文素养影响奴隶主决策 B. 繁荣的基础是奴隶制经济
C. 理性主义是社会主流思想 D. 社会身份认同的界限模糊
10.在印加帝国,皇帝被认为是土地的最高所有者,他通过皇家委员会管理帝国的土地,把土地分配给家庭或社区使用,但土地不可被私人所有,且土地所有者需要向国家缴纳一定比例的农产品作为税收。这种土地管理方式有助于
A. 遏制土地兼并现象 B. 保障国家财源稳定
C. 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D. 集权统治长治久安
11.公元9世纪,日本嵯峨天皇即位后,组织编纂了《新撰姓氏录》,收录了第1代天皇至第52代天皇时期的姓氏,总计1182个。《新撰姓氏录》将姓氏分为3个等级,即“皇别”“神别”与“诸蕃”。这一举动旨在
A. 确立封建统治制度 B. 强化天皇专制统治
C. 完善社会等级秩序 D. 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12.1515年,西班牙国王费迪南德下令,不管是白人还是印第安人,都可以自由地与他们中意的人结婚。1542年,西班牙王室颁布的《新法律》规定:“印第安人是自由人,是西班牙国王的臣民”,有权拥有他们自己的土地,保留他们的村社。西班牙的这些规定
A. 推动了印第安文明的正常发展 B. 促进了拉美自由平等社会发展
C. 有助于拉美混合文明结构形成 D. 受到了欧洲早期启蒙思想影响
13.有学者论及美国文化时说:“在一个乐团中,每一种乐器在整个交响乐中都有它适当的主题与旋律。在社会中,每一族群都是一种天然的乐器,它的精神和文化就是它的主题和旋律,它们的谐音、非谐音和不协调和弦造就了文明的交响乐。”这一观点
A. 旨在说明美国多元文化是由殖民活动造成的B. 强调美国不同族群间存在着文化认同的问题
C. 忽视了美国移民文化多元性和差异性的特征D. 体现了尊重美国族群文化差异的文化多元观
14.下图所示是德国科隆大主教(1722—1725)的一幅肖像画。画中他穿着象征着智慧和地位的“中式丝质睡袍”,正用中国瓷器享受着 一杯异域饮料,是茶、咖啡或是巧克力。该画作体现出
A. 欧亚非人民的生活习惯趋于一致 B. 中西交流丰富了民众的物质生活
C. 商品流动推动了文化交流国际化 D. 东方传统手工业仍具有市场优势
15.二战后, 国际移民伴随着资本、商品、文化等要素的加速流动而不断高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发达国家的工人不愿意从事低报酬、不稳定、没有技术的工作,这种结构性的劳动力短缺导致了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移民不断涌入。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互补性 B. 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C. 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存度提高 D. 南北合作的领域不断扩展
16.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国际贸易总额不断增加,国际分工日益明确,世界各国联系更加密切,依赖程度不断加深。这表明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B. 国际贸易发展趋于平衡
C.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确立 D. 世界各国已经连为一体
2
二、 非选择题 (17题20分, 18题20分, 19题12分, 共52分)
17. (20分)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化和文学的重心下移,跟教育的普及有关 农村下层民众的孩子,学习基础普及的文化知识,主要靠的是分布于乡里村落的乡先生。有些科举落第者回归乡里,参与着不少村学、 家塾,这些民间私学分布的时间、 空间及其教学层次和灵活度,显然不是官办的州县学校以及书院所能比拟的。现在说到启蒙教育的课本,都会说“三、百、千”,也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字文》是最早的,南朝时候就有了。《百家姓》是北宋前期在江浙一带的吴越旧地出现的。《三字经》则出现更晚, 一般认为是南宋后期王应麟编的,明代以后又有改动。 这样的民间教育,启蒙式教学,渗透到平民阶层,奠定了中国文化近千年来广大而深厚的基础。
——摘编自邓小南《忧患与繁荣:宋代历史再认识》
材料二
汉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文化不仅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且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总体来看,汉唐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统一与兼容; 二是斗争与发展;三是继承与创新;四是吸收与消化;五是高潮与低谷。
——摘编自熊铁基《汉唐文化发展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基层教育的普及方式。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宋代文化下移的背景。(12分)
(2)根据材料二、 围绕“汉唐文化的特征”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逻辑严密)。 (8分)
18. (20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前,因为中国历代政府严禁人民私自出洋,也严禁外国人从中国口岸掠贩人口,所以无论是中国人民自行出洋做工,还是外国人掳掠华工出洋,都为非法的私下行为。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以英国为首的侵略者一面继续私下非法掳掠华工,一面谋求掳掠华工正规化、法定化。他们与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招募华工及华工权利规定。但外国招募华工并非完全按约办理,亦非如有的论者所言,清政府置华工权利于不顾,而是清政府尚不知外国招募华工及华工遭遇困难之实情。 1872年,清政府从“《新报》所载等多方所知古巴地方之华工,其受苦视在秘鲁者略等”。后派陈兰彬等人前往古巴,将调查结果形成文字报告,即《古巴华工调查录》。 以此为据,总理衙门最终获得英、 法等五国的支持,并于1877年迫使西班牙签订《会订古巴华工条款》十六条,以保护和维护华工在海外的权益。
——摘编自虞和平陈君静《陈兰彬与中国维护出国华工权利的起始》
材料二
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绝大部分来自广东等沿海地区,且多为自耕农,几乎没有受过学校教育,这是19世纪中晚期华人移民的总体形象。华人移民到美国后,多从事非技术性工作或技术性不强的工作,很少有人从事与大工业机器生产相关的、对劳动技能要求严格的工作。移民到美国的华人对当地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的四大股东之一利兰·斯坦福在1865年10月10日给约翰逊总统的一份报告中说:“(华工) 一个阶层,他们安详、 平和、 耐心、 勤劳、 节俭,他们 (比白人劳工) 更谨慎和节俭,因而工资少点也毫无怨言……如果没有华人,要在《国会法案》规定的时间内建成这个宏大的全国性工程的西段,是完全不可能的。”
——摘编自许国林《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的职业变化》
3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后期华工出国遭遇困境的原因,并说明《古巴华工调查录》在华工问题上的史料价值。(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的特点,并谈谈你对近代华人移民美国的认识。(8分)
19. (12分)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23年6月,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 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有学者将中华文明创新性的主要特征概括如下:
主要特征 代表名言
特征一 传承与创新交互为用 “知者创物, 巧者述之, 守之世, 谓之工。”
特征二 通变中回应时代问题 “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特征三 开放包容和视野交融 “和实生物, 同则不继。”
特征四 强烈的担当意识和使命感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 如欲平治天下, 当今之世, 舍我其谁也 ”
—摘编自王博《论中华文明的创新性》
从材料中任选一个角度,自拟论题,并运用中国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选取的角度,论题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