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历史
高中道德与法治(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生物
高中音乐
高中美术
高中体育
高中信息技术
高中通用技术
资源详情
高中物理
人教版(2019)
必修 第二册
第八章 机械能守恒定律
1 功与功率
8.1功和功率 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8.1功和功率 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4-02-21 15:39:01
点击下载
文档简介
课题 8.1功与功率(功)
教材 章节 必修二第八章第一节 课型 新授课
授课 时间 授课 地点
教 材 分 析 本节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作为第八章的第一节,主要讲功和功率的概念,是本章讲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先导,也是学生理解做功是能量转化的过程的基础,学习好本节内容是学习后续重力势能、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基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功与功率的基本知识,但还没有对这部分内容形成体系,本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回忆旧知识并深入探究功与功率。 教材内容分析: 初中教材介绍了力与物体运动方向同向时,力对物体做功;高中教材在此基础上继续探究,力与物体运动方向存在夹角时,力是否做功,做什么样的功,怎样计算做功量。在介绍完知识后,通过滑雪橇的问题进行分析,从重力、支持力、摩擦力和拉力各个方向分析计算,教会学生运用本节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 情 分 析 兴趣特点: 解决物理问题有两条思路—牛顿运动定律和功能关系,学生在高中学过了牛顿运动定律,对物体的功能转化有一定的兴趣。 知识与能力基础: 学生已经在初中学过功和功率的概念,对功的作用条件、符号、公式、单位和相关物理量都有充分的认识。再次学习到功与功率的知识时,一些基本的概念都能回忆起来,这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学习这节课。 认知困难: 学生虽然简单地学过功与功率,但没有把知识整合成串,尤其是没有学会从能量的思路解题,并且初中的一些错误认知可能对高中继续学习功与功率形成障碍。
教 学 目 标 物理观念: 1.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两个因素 2.理解正功和负功的概念 3.会用功的定义式计算恒力做功 科学思维: 1.通过“功”的学习认识建立物理概念的一般方法 2.感受正交分解法推导力做功的计算公式 科学探究: 通过学习功的概念及其公式导出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并学习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重 点 与 难 点 重点: 掌握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要素 难点: 功的正负和对“克服阻力做功”的理解
教 学 方 法 采用探讨式教学,结合讲授法、讨论法和练习法
教 学 用 具
教 学 过 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教师对本章的内容进行总体的介绍,向学生介绍解决物理问题的第二条思路:功能关系,让学生初步认识做功是能量转化的方式。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做功的两个要素是什么?等待学生回答之后,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整理: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将学生的回答用高中知识表述出来: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位移。 接着,教师创设一个情景并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 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且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位移,这时,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在初中学习功的概念时,强调物体运动方向和力的方向的一致性,如果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不一致呢 相反呢 力对物体做不做功?若做了功,又做了多少功?怎样计算这些功呢? 1.根据老师的描述,对本章的总体内容进行初步认识, 2.回忆初中学过的做功的两个因素,并学会用高中知识对其重新表述, 3.理解老师创设的情景,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1.对本章内容进行总体概况,系统地进行讲授 2.帮助学生回忆初中的相关内容,有利于对功的内容深入探讨 3.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与老师一起探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新课讲授 根据以上提出的问题,带领学生具体地进行分析。 1.如图,力F使滑块发生位移l这个过程中,F对滑块做了多少功 计算公式:W=Fl 2.如图所示,物体m在与水平方向成α角的力F的作用下,沿水平方向向前行驶的距离为l,求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 帮助学生联想力的分解,将力F分解为竖直和水平两个方向的力 由于与物体位移同向,对物体做功为,由于与物体位移的方向垂直,所以不对物体做功,即,因此力F对物体做的功为: 根据上述两个例题,总结出: 1.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和位移的夹角的余弦三者的乘积。 2.功是标量 1.对老师给出的两种问题进行分析,求出力F在不同情况下的做功情况。 2.联系力的分解的知识,体会物理知识之间是有关联的。 3.掌握力做功的两个结论: (1)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和位移的夹角的余弦三者的乘积。 (2)功是标量 1.以具体情形入手,更直观地看出力不同方向时的做功情况,方便学生理解。 2.联系力的分解的知识,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之间具有联系性。 3.总结力的相关知识: ,这是计算功的普适公式,F、1均是矢量,α是两矢量间的夹角 4.明白功W是标量。
新课讲授 教师提问:当力的方向与物体位移方向相反的时候,力对物体做不做功?若做了功,又做了多少功?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5页,并思考这些问题。 等待学生阅读结束后,老师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总结: 1.时,,.力F和位移l的方向垂直时,力F不做功; 2.当时,,.这表示力F对物体做正功; 3.时,.这表示力F对物体做负功。 教师对以上知识进行总结 1.阅读教材第75页“正功和负功”部分,思考问题:当力的方向与物体位移方向相反的时候,力对物体做不做功?若做了功,又做了多少功?在教材中找到答案。 2.理解老师讲授的三种情况下,力是否做功,做什么功。 3.对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 1.让学生阅读课本,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科学探究意识。 2.将不同方向的力共分为三种情况,分情况讲解其是否做功,做什么功。 3.对这一小部分的知识进行整理总结,归纳为表格,方便学生理解和复习。
例题讲解 在讲完理论知识后,让学生自主思考课本75页的例题,利用本节知识寻找解题思路。 对雪橇进行受力分析: 求出各力做功,并加和: 1.思考课本中的例题,找到解题思路。 2.注意以下问题: ①当0≤α<π/2时,力对物体做正功; ②当π/2
小结 整理本节课学到的知识: 1.功的概念: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一段位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力和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一段位移是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功的公式:
这是计算功的普适公式,F、1均是矢量,α是两矢量间的夹角,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 3.对功的公式的讨论 ①当时,力对物体做正功;②当时,力对物体做负功;③当时,力对物体不做功。 4.合力的功:合力的功等于各分力功的代数和。 跟着老师的思路,对本节所学内容进行整理,掌握功的概念、公式,学会分析力是否做功,做什么功,能运用本节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对本堂课的全部内容进行总结,巩固所学知识,方便课下整理和后期复习回顾。
板 书 设 计课题 8.1功与功率(功率)
教材 章节 必修二第八章第一节 课型 新授课
授课 时间 授课 地点
教 材 分 析 本节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作为第八章的第一节,主要讲功和功率的概念,是本章讲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先导,也是学生理解做功是能量转化的过程的基础,学习好本节内容是学习后续重力势能、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基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功与功率的基本知识,但还没有对这部分内容形成体系,本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回忆旧知识并深入探究功与功率。 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在详细介绍了功的概念、正功和负功之后,又给出了功率的定义:做功的快慢。在教材中,依次对功率的物理符号、计算公式、单位进行描述,还联系了等公式,在功率的基本公式上,加以变形,得到。
学 情 分 析 兴趣特点: 解决物理问题有两条思路—牛顿运动定律和功能关系,学生在高中学过了牛顿运动定律,对物体的功能转化有一定的兴趣。 知识与能力基础: 学生已经在初中学过功和功率的概念,对功的作用条件、符号、公式、单位和相关物理量都有充分的认识。再次学习到功与功率的知识时,一些基本的概念都能回忆起来,这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学习这节课。 认知困难: 学生虽然简单地学过功与功率,但没有把知识整合成串,尤其是没有学会从能量的思路解题,并且初中的一些错误认知可能对高中继续学习功与功率形成障碍。
教 学 目 标 物理观念: 1.理解功率的概念 2.学会求瞬时功率和平均功率 3.了解发动机的输出功率和额定功率 科学探究: 通过对功率公式的变形,学会将物理知识串联成体系 科学思维: 理解功率和力和速度的关系,会利用功率的两个公式来解释现象和进行来计算 科学态度与责任: 通过功率概念建立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坚持原则,善于合作的良好习惯。
重 点 与 难 点 重点: 理解功率的概念 难点: 1.理解功率与力、速度的关系 2.瞬时功率和平均功率的计算
教 学 方 法 主要采用讲授法,再结合讨论法和练习法
教 学 用 具
教 学 过 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知识回顾 在正式上课之前,老师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学过的功的知识,包括功的概念,计算公式,单位,物体做功的两个要素,正功和负功等。 跟随老师的脚步,回忆学过的功的内容,对不熟悉的知识点要及时记录,留在课下加深复习。 本节课讲的功率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功的知识之上的,帮助学生回顾上节课的知识,确保学生能够听懂本节课的新知识。
新课引入 一、功率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6页的内容,并在课本中标记以下内容: 1.功率的定义 2.功率的定义式 3.物理意义 4.单位 在学生阅读完之后,进行提问,让学生来回答这些问题,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和鼓励学生。并整理学生的答案: 1.功率的定义:功与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功率。 2.功率的定义式: 3.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4.单位:国际单位:瓦特();常用单位:()或焦耳/秒() 同时强调功率是标量,功率表示做功过程中能量转化的快慢。 1.按照老师的要求阅读课本第76页,在课本上标记老师的问题; 2.被提问的同学要思考老师的问题,给出自己的回答;没有被提问的同学要注意听同学的回答,并判断同学的答案是否正确。 1.功率的相关知识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对于学生而言很容易理解; 2.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并标画重点知识,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3.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给予肯定的回答,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让学生热爱物理。
新课讲授 二、瞬时功率和平均功率 让学生注意观察功率的定义式并联系物体的平均速度公式,寻找二者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得到功率的变式:。并在此处介绍瞬时功率和平均功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1.瞬时功率:物体在某一时刻的功率,用公式计算 2.平均功率: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的功率平均值,用公式计算 1.根据老师的提示,理解功率公式从变换到的思路,体会用比值法建立物理概念的过程; 2.理解瞬时功率和平均功率的概念,区分二者的区别并学会计算。 1.用已知物理量的比值定义新的物理量,是建立物理概念常用的方法。 2.培养学生自主揭示和表述被探究对象的某些物理性质及变化规律。
新课讲授 三、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先向学生介绍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定义: 1.额定功率:指机械在长时间正常工作时的最大输出功率,也是机械发动机铭牌上的标称值,额定功率是动力机械重要的性能指标,一个动力机械的额定功率是一定的。 2.实际功率:机械在运行过程中的功率是实际功率,实际功率可以小于额定功率,可以等于其额定功率(称满负荷运行),但不能大于额定功率,否则会损坏机械。 在利用一个具体问题,让学生思考: 一部汽车载重时和空车时,在公路上以相同的速度行驶,试讨论这两种情况下汽车的输出功率是否相同 为什么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多提问几个学生,分析他/她们的观点是否正确,预测学生回答: (1)载重汽车与地摩擦力较大,牵引力也大,由于行驶速度一样,所以相同时间内,载重车的牵引力做功较多,所以载重汽车的输出功率较大。 (2)载重汽车行驶得比空车慢,因此功率较小。 (3)载重汽车比空车费力,因此载重车的输出功率较空车时要大些。 教师对学生的不同回答进行分析,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是(1) 1.理解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意义: (1)额定功率:指机械在长时间正常工作时的最大输出功率,也是机械发动机铭牌上的标称值,额定功率是动力机械重要的性能指标,一个动力机械的额定功率是一定的。 (2)实际功率:机械在运行过程中的功率是实际功率,实际功率可以小于额定功率,可以等于其额定功率(称满负荷运行),但不能大于额定功率,否则会损坏机械。 2.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得出自己的见解,被提问到的学生向同学们描述自己的看法,未被提问到的学生仔细听同学的看法,与自己的看法作比较,分析其中的正确与错误; 3.认真听老师的讲解,理解为什么正确的答案是(1),明白其他的两个答案有何错误。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汽车载重和空车”的问题,培养学会的自主思考能力,锻炼学生的探究意识; 2.启发学生思考功率与力和速度有何关系,学生分析可能会出现片面和不完整回答,教师要参加到学生的讨论分析中,帮助、启发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新课讲授 四、计算牵引力的功率 接着上部分的介绍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进一步提出问题:如何计算牵引力?如何计算牵引力的功率? 给学生创设一个实际问题:某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其牵引力大小为F,运行速度为v。试求此时汽车牵引力F的功率为多少 引导学生思考上述问题,应用功和功率的定义式进行分析和推理。得到结论:最终得到实际功率的计算公式: 1.通过学习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进一步思考如何计算牵引力和牵引力的功率。 2.思考老师提出的实际问题,并寻找解决思路,尝试自主对实际功率的计算式进行分析和推理。
例题 在师生共同探索的到物体实际功率的计算方法后,通过课本中的例题运用刚学的知识,进行实际应用。 对汽车进行受力分析,得到汽车的牵引力大小,计算汽车匀速行驶的速度,就可以达到汽车的实际功率。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解:汽车在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时,受到的牵引力 由于,所以额定功率下的速度 当汽车以速度行驶时,有 汽车以额定功率匀速行驶时的速度为。汽车以的速度行驶时,发动机输出的实际功率为。 1.分析课本77页的例题,寻找解题思路; 2.通过这一个例题,学会应用本节课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实际功率的问题; 3.理解课本给出的答案,从中归纳整理出计算“发动机输出的实际功率”的步骤,将这类型问题归纳为一个物理模型。 先让学生思考问题,再由老师对具体解题步骤进行讲解,培养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结 1.功率概的两个公式:定义式和瞬时功率的公式。 2.公式中的趋近于零时,P即为瞬时功率。不过此公式主要用来计算平均功率。公式中,当为瞬时速度时,P即为瞬时功率。 3.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定义,以及实际功率的计算方法。 1.跟着老师的思路对本节课学过的知识进行总结和整理; 2.标记重点内容,方便课下复习回顾。 在课上进行总结,带领学生整体性地回顾本节课,方便学生课下复习和回顾。
课后作业 布置课后作业:课本78页5.6.7.三个题目,要求学生自主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课下研究老师布置的题目,写在作业本上。对于生疏的内容,在课下及时补充复习。 通过课后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查缺补漏。
板 书 设 计
点击下载
同课章节目录
第五章 抛体运动
1 曲线运动
2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3 实验: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
4 抛体运动的规律
第六章 圆周运动
1 圆周运动
2 向心力
3 向心加速度
4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第七章 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
1 行星的运动
2 万有引力定律
3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
4 宇宙航行
5 相对论时空观与牛顿力学的局限性
第八章 机械能守恒定律
1 功与功率
2 重力势能
3 动能和动能定理
4 机械能守恒定律
5 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点击下载
VI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