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备课
课题 14.斜面 授课时间 月 日(星期 )
课型 新授课 第 1 课时(共 1 课时)
教材分析 在此课之前学生学习了《杠杆》、《滑轮》、《轮轴》,初步了解了简单机械的作用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本课之后,学生还要利用简单机械知识进行设计与制作。可见,本单元学习的简单机械知识是下一单元的基础。
学情分析 本课主要培养的思维方法为分析、归纳和推理。本课主要展开三个探究活动:1.探究斜面能省力;2.探究斜面的坡度小,省力多;3.探究螺钉的秘密。前两个探究活动中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收集数据——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推理得出结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实验收集数据,进而对数据整理分析,把数据转化为证据,最后得出结论。为了帮助学生把数据转化为证据,我们可以利用excel软件收集实验数据,并转化为条形统计图或者折线统计图,为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归纳、概括搭建脚手架,发展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推理等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通过两次探究活动,建立“斜面可以省力”、“斜面的倾斜角度越小越省力”的概念。 科学思维: 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能力以及与人合作、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探究实践:通过做斜面省力的实验和斜面倾斜角度越小越省力的实验,培养实证意识,提升核心素养。 态度责任: 学生通过把科学应用于生活,感受到合理利用简单机械可以方便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探究,建立“斜面可以省力”、“斜面的倾斜角度越小越省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 把数据转化为证据,提升实证意识。
板书设计 14.斜面 直接搬 用斜坡拉动 能省力坡度小,用力小,省力多
教学过程 问题引领下的主要学习任务、师生活动及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谈话:简单机械的使用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帮人们解决了很多问题。这节课我给大家带来一个问题,想请大家来帮帮忙。 2.提问:想把这个带轮子的重物运到楼梯上面,你有什么办法?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 二、探究斜面可以省力 1.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 谈话:有些同学想到直接把重物抬上去;还有的同学想到利用斜坡拉上去。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一样吗? 提问:由此你针对斜坡能提出什么猜想? 2.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1)提问:怎样用实验证明我们的想法呢? (2)引导学生小结实验方法: 3.引导学生完成实验 提示:测力计要与木板平行;在小车缓慢运动过程中读出读数;为了减小误差,每个实验做三次,求出平均数。 4.引导学生汇报交流 (1)观察数据,说说自己的发现。 (2)小结:利用斜坡能省力。像斜坡那样,与水平面成一定角度的倾斜平面叫作斜面。斜面也是一种省力的简单机械。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探究斜面的坡度不同,省力不同 1.引导学生提出新的问题 (1)利用excel表格,把上面的数据转化为柱形图。 (2)提问:观察柱形图,你还有什么发现? (3)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组的斜面,分析斜面的省力情况。提出猜想。 2.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1)提问:怎样用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 (2)引导学生交流完善实验方法。 搭一个坡度大的斜面,拉动重物; 搭一个坡度中等的斜面,拉动重物; 搭一个坡度小的斜面,拉动重物。 比较数据。 3.引导学生实验。 4.引导学生汇报交流。 5.小结:斜面的坡度小,用力小,省的力多;斜面的坡度大,用力大,省力少。 设计意图: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归纳。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 四、探究螺钉的秘密 1.观察钉子和螺钉 谈话:观察钉子和螺钉,看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结:钉子和螺钉的主要区别是钉子没有螺纹,螺钉有螺纹。 2.观察螺钉的螺纹 谈话:这是一个缠绕了螺纹的钉子,如果把螺纹打开,你会有什么发现呢? 小结:螺钉上的螺纹就是一个变形的斜面,因为斜面省力,所以我们比较容易把螺钉拧进木头里。 引导学生体验拧螺钉的过程 设计意图:学生比较钉子和螺钉的相同与不同,分析出能让螺钉轻松拧入木头的本质特征。 五、拓展应用 1.引导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释为什么建筑物门口的台阶旁修有坡道。 2.引导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斜面。
作业布置
教 学 反 思 在此课之前学生学习了《杠杆》、《滑轮》、《轮轴》,初步了解了简单机械的作用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对于斜面的实验非常感兴趣。做起来也不困难。在生活中的应用也能分析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