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
北京的春节
课程目录
第
课时
内容总览
素养目标
01
回顾旧知
02
合作交流
03
阅读汇报
04
对比阅读
05
拓展阅读
06
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春节的热闹与隆重,体会传统节日的魅力,认同中华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学习抓住重点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审美创造:品味“京味儿”语言特点,感受作者是如何借助“京味儿”语言突显民俗特色的。
思维能力: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明确详略安排的表达效果。
单元任务
活动流程:子任务一:邀你共赏老北京过年画卷
分享讲述
北京的春节
回忆旧知
请同学们回忆上节课的内容,说一说,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春节的?哪几天写得比较详细呢?
时 间 活 动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所有人为过年做准备
祭灶王、吃糖
贴春联、扫房、预备年货
吃团圆饭、穿新衣、放鞭炮、祭祖、守岁
拜年、逛庙会
赏灯、吃元宵
春节结束
铺户开张、放鞭炮
腊月初九—腊月二十二
腊月二十三
腊月二十四—腊月二十九
除夕
初一
正月初六
元宵节
正月十九
腊八
详
略
回忆旧知
精品细读,
聚焦重点段落。
聚焦重点
春节前的年味主要表现在哪里,除夕前都有哪些重要的日子,在这些日子里人们的主要活动、感受年前的忙碌。
思考问题
读一读课文第1、2自然段,课文写了腊八这一天的哪些风俗?想想作者是如何抓住重点,写出风俗特点的。
熬腊八粥
泡腊八蒜
品读课文
腊 八
熬腊八粥
泡腊八蒜
抓住重点
食材多
色味双美
写出特点
幸福满足
交流体会
仿照学习腊八节的模式,小组合作交流描写“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的部分,结合课文段落,绘制思维导图,对比感受作者是如何写出这几天的热闹和美好的。
合作交流
腊月二十三
麦芽糖
送灶王爷
抓住重点
形状多样
吃糖习俗
写出特点
重要地位
交流体会
除夕
团圆饭
祭祀祖先
抓住重点
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写出特点
团员喜庆
交流体会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地位之高
团圆氛围
重点词语
元宵节
数量多
样式多
抓住重点
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玻璃的、牛角的、“纱灯、图案各式各样
写出特点
热闹好玩
交流体会
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也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啊。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热闹美好
合作交流
思考问题: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这三个春节的重要日子,它们各自又有什么特点呢?请在文中找到相关的词句读一读,仔细体会。
除夕:喜庆、 团圆;
正月初一:悠闲、快乐;
元宵:红火、美丽。
阅读思考
再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这篇文章的,文章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特色。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合作探讨
快速默读课文写得比较简略的部分,思考:这些部分的写法和“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这几天相比有什么不同?
对比阅读
详写
腊八
腊月二十三
除夕
初一
元宵节
略写
腊月初九—腊月二十二
腊月二十四—腊月二十九
正月初六
正月初九
写法对比
思考:作者为什么把这些日子写得简略?有详有略的好处是什么?
主要:详写
次要:略写
根据不同 日子在春节中的重要程度
写出特点
抓住重点
一带而过
详略得当、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印象深刻
思考体会
对比阅读一:阅读“阅读链接”《除夕(节选)》,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比较闽南春节、北京春节、我们家乡春节风俗的异同点。
思考问题
对比阅读二:结合课后练习第四题,体会斯妤描写的《除夕》与老舍描写的春节有什么不同,了解不同地域、不同作者描写春节的写法特色。
思考问题
老舍:《北京的春节》
描写了老北京春节的一系列热闹场景,展示了一幅老北京的民俗画卷。
介绍了闽南老家的春节习俗,通过一家人的忙碌,表现节日的温馨与喜庆,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
斯妤:《除夕》
地域、时代、生活经历等的不同,会呈现出不同的主题、风格、情感。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4课时
课题:邀你共赏老北京过年画卷------北京的春节
内容分析: 作者老舍用朴素自然、充满浓郁的“京味儿”的语言将老北京的春节习俗娓娓道来,为我们展示了一幅老北京的民俗画卷,展示了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春节的热闹与隆重,体会传统节日的魅力,认同中华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学习抓住重点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思维能力: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明确详略安排的表达效果。 审美创造:品味“京味儿”语言特点,感受作者是如何借助“京味儿”语言突显民俗特色的。
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的详略安排,体会详略得当这种写作方法的好处。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通过比较阅读,学习按时间顺序记叙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活动流程: 本单元学习主题为“文化传承,民俗大集锦”。根据单元学习内容、目标、设计三个学习任务九个学习活动,形成以学生活动为核心的学习结构。 学习任务一:忆年味—妙趣横生话春节 情境导入: 春节是阖家团圆的日子,是所有的传统节日里最隆重的节日。春节期间,人们张灯结彩,走亲访友,民俗活动异常丰富。每个地方都有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但由于地域和文化的差异,各地的春节的习俗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有“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 聊一聊你是怎么过年的?说一说,你们家乡过大年的习俗。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节:回忆旧知,感受北京春节的魅力。
教师导入:上节课,我们一起跟随老舍先生感受了热闹祥和的老北京的春节,请同学们回忆上节课的内容,说一说,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春节的?哪几天写得比较详细呢? 预设: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写春节的。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写得详细。 教师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 今天,我们一起再来细细品读课文,感受老北京春节的特点。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说一说,哪几天写得比较详细呢? 细品课文,感受魅力。
第二节:精品细读,聚焦重点段落。
聚焦重点语段,思考作者是怎样根据各个重要的日子的不同和特点进行详写的?圈画关键语句,相互交流。
精读腊八部分。 读一读课文第1、2自然段,课文写了腊八这一天的哪些风俗?想想作者是如何抓住重点,写出风俗特点的。 学生汇报交流: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1)熬腊八粥 交流语句: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学生汇报交流:通过这句话可以感受到腊八粥食材丰富的特点,其中“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这一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腊八粥食材丰富的特点。 (2)泡腊八蒜 交流语句: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学生汇报交流:通过“色如翡翠”“色味双美”可以感受到腊八蒜“色味双美”的特点。 教师总结:课文写了腊八这一天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的特色风俗活动,重点描写了腊八粥食材多,腊八蒜色味俱佳的特点。我们通过作者精彩的文字描写可以感受到人们在腊八这一天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 2.仿照学习腊八节的模式,小组合作交流描写“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的部分,结合课文段落,绘制思维导图,对比感受作者是如何写出这几天的热闹和美好的。 ①交流“腊月二十三”部分。 教师引入:腊月二十三,这一天是带有神话色彩的一天,谁来说一说这一天有什么习俗和独特景象呢?我们按照刚才总结的方法,继续交流。 交流语句:“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这句话写出了小年前街上卖糖的人多和糖的形状特点。 学生汇报交流:“按旧日的说法,用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帝报告家中的坏事了。”现在,还有卖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这两句写了祭灶王的习俗以及习俗的来历,我觉得非常有意思。 教师总结:作者抓住腊月二十三“祭灶王”的习俗,重点写了街上卖糖的景象、吃糖习俗的来历,使得风俗特点更加突出。 ②交流“除夕”部分。 读一读课文第八段,概括这段主要说了什么内容。预设:除夕真热闹。 教师提问:作者是如何来描写除夕这一天的热闹场景的? 汇报交流:“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从嗅觉的角度写出了除夕的热闹;“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从视觉的角度写出了除夕的热闹;“鞭炮声日夜不绝”,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除夕的热闹。 教师提出问题:想一想,文中重点写了除夕这一天的哪些习俗? 预设1:文中重点写了除夕吃团圆饭、祭祖、守岁的习俗。 教师总结: 通过“除非”“万不得已”“必定”“除了……都……”这些词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吃团圆饭、祭祖、守岁等习俗的重视。 ③交流“初一”部分 读一读课文第9-10段,一句话概括初一这一日的特点。 学生交流: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全城都在休息。 教师提出问题:初一“全城都在休息”,是不是就没有节日气氛了呢? 预设:不会。男人们去各家拜年,女人们招待客人,小贩在忙着摆摊,小孩子在忙着逛庙会。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活动。 教师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分类写不同人群的活动,又重点写了小孩子逛庙会的场景? 预设: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活动,是正月初一最突出的特点,而小孩子们的活动最热闹,最能激发读者的兴趣。 (4)交流“元宵节”部分 教师提出问题:读读描写花灯的语句,作者写出了花灯的哪些特点? 预设1:通过“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可以看出花灯数量多的特点。 预设2:通过“玻璃的”“牛角的”“纱灯”“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图案各式各样”“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等内容可以看出灯的种类多。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看一看北京的腊八节有什么特色年俗。 通过文字感受腊八粥食材多,腊八蒜色味俱佳的特点。深刻感受北京人在腊八节这一天的幸福感 小组合作学习描写“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的部分,结合课文段落,绘制思维导图,对比感受作者是如何写出这几天的热闹和美好的。 从文字中感受到人们对除夕这一天的重视。 从小孩子逛庙会中感受初一热闹喜庆的年节气氛。 感受花灯的样式多样,数量多的特点。
第三节:回顾全文,了解课文这样详略安排的好处及表达效果。
1.默读课文写得比较简略的部分,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要略写这些日子,思考:这些部分的写法和“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这几日相比有什么不同? 学生反馈:详写部分重点交代了人们的活动。略写部分一笔带过,甚至把几天的时间、几天的事情合在一起写,写得比较概括。 教师提出问题: 详略安排的写作方法有什么好处吗? 师生交流:知道风俗特点突出的日子重点交代了人们的活动,而其他日子作者是一笔带过,写得比较概括。这样写能突出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详略的内容做对比,体会详略安排的写作方法的好处。
四、对比阅读,感受不同的年味风俗。
1. 对比阅读一:阅读“阅读链接”《除夕(节选)》,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比较闽南春节、北京春节、我们家乡春节风俗的异同点。 对比阅读二:结合课后练习第四题,体会斯妤描写的《除夕》与老舍描写的春节有什么不同,了解不同地域、不同作者描写春节的写法特色。 学生交流汇报二:斯妤的《除夕》细致描写了闽南老家腊月二十九围炉全家人忙碌的情景,老舍的《北京的春节》写的是从腊八到正月十九整个春节期间的热闹、喜庆。 学生交流汇报二:《北京的春节》描写了老北京春节的一系列热闹场景,展示了一幅老北京的民俗画卷。《除夕》介绍了闽南老家的春节习俗,通过一家人的忙碌,表现节日的温馨与喜庆,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 教师总结:通过对这两篇文章的阅读,我们可以感受到地域、时代、生活经历等的不同,会呈现出不同的主题、风格、情感。 3.拓展阅读: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阅读《过去的年》(莫言) 对比阅读,感受了解不同地域、不同作者描写春节的写法特色。 通过对这两篇文章的阅读,我们可以感受到地域、时代、生活经历等的不同,会呈现出不同的主题、风格、情感。
课后阅读:《过去的年》 制作“各样年节对比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