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课件(共21张PPT) 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课件(共21张PPT) 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1 19:35: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品读文本,理清层次结构,把握文章脉络
2.了解开幕词的相关知识,理解开幕词的一般结构和基本写法
3.分析文中重点语句,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体会毛主席讲话的感染力与号召力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书法家。
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
1.作者介绍:
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发表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开幕词。在同月30日,他为这次会议起草的宣言中指出:“当着我们举行会议的时候,中国人民已经战胜了自己的敌人,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中国人现在是站立起来了,我们民族的前途是无限光明的。”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成为人们表达历经艰难困苦的民族获得新生的无比自豪自信、自强的话语。
2.写作背景:
开幕词
开幕词是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的领导人,在会议开幕时所作的讲话,旨在阐明会议的指导思想、宗旨、重要意义,向与会者提出开好会议的中心任务和要求。
开幕词是在重要会议或重大活动开始时,为会议主持人或主要领导人讲话所用的文稿。开幕词的主要特点是宣告性和引导性。不论召开什么重要会议,或开展什么重要活动,按照惯例,一般都要由主持人或主要领导人致开幕词,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程序,标志着会议或活动的正式开始。
3.文化常识——开幕词:
开幕词通常由标题、称谓及正文三部分组成:
①标题通常有三种写法:一是用会议名称作标题;二是前边再加上领导人姓名;三是用提示内容中心或主旨的标题,有时在后面加上副标题。
②称谓一般写在标题下行顶格,称呼通常用“同志们”、“朋友们”、“各位代表”等。
③正文一般包括开头、主体和结尾。开头写宣布开幕之类的话。主体部分一般包括以下内容:会议的筹备和出席会议人员情况;会议召开的背景和意义;会议的性质、目的及主要任务;会议的主要议程及要求;会议的奋斗目标及深远影响等等。但写作中一定要把握会议的性质,郑重阐述会议的特点、意义、要求和希望,对于会议本身的情况如议程等,要概括说明,点到为止;行文则要明快、流畅,评议要坚定有力,充满热情,富于鼓舞力量。最后是结尾,开幕词的结束语要简短、有力,并要有号召性和鼓动性。写法上常以呼告语领起一段,用“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1.这篇开幕词的思路结构是怎样的?
层次 段落 内容概括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第五部分
1-2
宣布大会开幕,简介与会代表及大会特点
3-4
回顾过去,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是革命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5-8
立足当下,对国家发展大计做出规划
9-11
展望未来,描绘民族振兴的蓝图
12-16
纪念与祝贺
2.联系上下文理解标题含义?
中国人民从此翻身解放,当家作主,屹立在世界东方。1949年9月30日,毛泽东为这次会议起草的宣言中指出:“当着我们举行会议的时候,中国人民已经战胜了自己的敌人,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四万万六千万中国人现在是站立起来了,我们民族的前途是无限光明的。”
“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成为人们表达历经艰难困苦的民族获得新生的无比自豪自信、自强的话语。
1.文章第3、4段的内容,在时间上似乎存在“先后颠倒”的现象。将两段内容的位置交换一下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
①从表达的中心主旨来看,该部分内容以“全国人民大团结”与恢复政治协商会议为论述中心。因此,首先以第3段分析“全国人民大团结之所以能够成功”的原因,交代了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的基础;然后再以第4段的内容,阐述此次会议为什么被称为“政治协商会议”。这样安排内容,符合人们的认知逻辑。
②从与上下文的衔接来看,第2段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因而,第3段承接这一结论,论述“全国人民大团结之所以能够成功”的原因,衔接紧密,而第4段论述“我们的会议之所以称为政治协商会议”的原因,显然不能跟第2段衔接。而第4段结尾归结到“恢复了政治协商会议”,与下文交代会议议程与工作内容也能自然流畅地衔接在一起。
2.文章第5段说:“现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之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它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这句话有几个要点?这些要点与文中哪些内容相关联?
(1)句中要点:
①会议的基础是“完全新的”
②会议的性质是“代表全国人民”
③会议在人心向背上是“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的
(2)关联内容:
①会议的基础是“完全新的”。有别于“三年以前我们曾和蒋介石国民党一道开过一次政治协商会议”,这次会议是在“我们战胜了美国帝国主义所援助的国民党反动政府”“全国人民大团结”的基础上召开的。
②会议的性质是“代表全国人民”。与会的六百多位代表,“代表着全中国所有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和国外华侨”。
③会议在人心向背上是“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的。全国人民都“渴望”这次政协会议召开;“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援助人民解放军,反对了自己的敌人”,拥护新的政府;“三年以前”的那次政治协商会议“给了人民以深刻的教育”,懂得了和国民党反动派妥协不能实现真正的政治协商,中国人民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实现真正的政治协商。
3.文章第6段是一段较长的文字,作者表达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①点明题旨。
揭示了此次会议的意义:标志着“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②增强了民族自信心。
③激发对民族未来发展的信心。
④抒发了推翻旧秩序、迎来新时代的自豪与喜悦之情。
4.作者“展望未来”是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国防建设三个方面来谈的。作者对这部分内容的安排有什么特点?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①特点:由主到次,详略有别。
在三个问题中,经济建设是主要问题,所以详写;文化建设和国防建设是次要问题,所以略写。
②好处:主要问题详写,次要问题略写。
这样写详略有致,避免了平均用力致使行文僵化呆板。
5.这篇开幕词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标志着一个伟大时代的开始。从文中内容来看,伟大时代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观点一:是推翻了旧制度,即将建立新制度
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前夕,全国人民团结一起,战胜了美国帝国主义所援助的国民党反动政府,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基本上打倒了国民党反动政府,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恢复了政治协商会议。旧制度被推翻,人民即将当家作主,意味着伟大时代的开始。
观点二:是中国人民自己当家作主,在中国历史上将出现具有开天辟地意义的创举。
在第5段,介绍会议议程,宣布了这次会议要完成的任务。这些任务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具有开天辟地意义的创举,标志着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伟大时代的开始。
观点三:是我们即将在经济、文化、国防等方面建设起一个繁荣富强的国家。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经济必须富强起来,文化必须繁荣起来,国防必须强大起来。因此,经济的富强、文化的繁荣、国防的强大,是伟大时代开始的标志。
6.品读情感——分析句子中蕴含的情感
(1)那次会议的结果是被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们破坏了,但是已在人民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2)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愤怒、惋惜之情,“不可磨灭”则道出了情感之深切。
写出了改变历史的骄傲、自豪之情。
(3)在全国平定以后,他们也还会以各种方式从事破坏和捣乱,他们将每日每时企图在中国复辟。这是必然的,毫无疑义的,我们务必不要松懈自己的警惕性。
(4)让那些内外的反动派在我们面前发抖罢,让他们去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罢,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务必”道出了对时局的高度清醒、警惕。
“必将”道出了不予争辩的蔑视与坚定的自信。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会议的性质、背景、职权、目的和意义
揭示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内涵和意义
指出中国面临的新形势、新危机
需要继续坚持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运动的向前发展
高度凝练、层层深入
此篇演讲词作为一篇划时代的文献而载入史册,它宣告了一个新国家的诞生,宣告了一个新民族的崛起。通篇读来,气势磅礴而一泻千里,意境昂然而充满激情,言语简洁而脉络清晰,表述明快而蕴藏着一种波澜壮阔、此起彼伏的气概,那扣人心弦、层层推进的表述,充分体现了一位革命家、战略家在革命获得成功后的喜悦心情,以及对未来充满信心的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