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黄鹤楼》 2024年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考点梳理及通关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 《黄鹤楼》 2024年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考点梳理及通关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1 20:24:56

文档简介

专题:《黄鹤楼》
2024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考点梳理及通关训练
【作者】
崔颢(hào)(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唐代诗人。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全唐诗》收录诗四十二首。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
【创作背景】
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而得名,传说费祎登仙驾鹤于此,这首诗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
【诗歌赏析】
首联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颔联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是诗中颔联。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是人非、鹤去楼空。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本句具有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因而成为深值关注和反复品味的名句。
诗中“黄鹤”所指甚明,除了实体“仙鹤”之外,它的指向应该是即“一切”之意。“不复返”,更是涵覆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吁嗟叹喟。如果说这个词和“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那么“千载”则使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性。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更加催生了乡愁。
颈联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尾联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霭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1.(2023·江苏·九年级专题练习)根据要求填空。
(1)崔颢的《黄鹤楼》中,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 ? 。
(2)《黄鹤楼》中,既融入了仙人乘鹤的传说,又描绘了黄鹤楼近景的诗句是: , 。
(3)崔颢的《黄鹤楼》中,使用叠字描绘江上美景的诗句是: , 。
【答案】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本题中的“暮、鹤去、历历、萋萋、洲”等字词容易写错。
2.(2023上·广东深圳·八年级统考期中)展出的一幅画作上题有崔颢的《黄鹤楼》,请你选出对该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A.首联写诗人慕名而来,但黄鹤已去,只见寻常江楼,巨大的落差,使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
B.颔联写黄鹤杳然不见,远望天际,“悠悠”一词写出白云飘飘荡荡的样子,表现作者悠闲自在的心境。
C.颈联运用对偶和叠词写登楼所见之景,清晰可数的汉阳树,芳草茂盛的鹦鹉洲,境界阔大,声调铿锵。
D.尾联写诗人凭栏远望,不觉已到傍晚,江面凄迷,故乡却被暮霭所隔,望不可见,不禁惹动满怀愁绪。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B.“悠悠”一词写出白云飘飘荡荡的样子。表现的是作者对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选项“表现作者悠闲自在的心境”表述错误;
故选B。
3.(2023上·辽宁葫芦岛·八年级统考期末)下面对崔颢的《黄鹤楼》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开篇运用写实的手法,从神话传说落笔,具体写出黄鹤楼的悠久历史和神异色彩。
B.颈联由神话传说回到现实感受。诗人登上鼓楼,纵目远眺,只见碧空浩渺,白云悠悠。
C.颈联诗人视线从远处天际落到地面景物,汉阳平野树木葱翠,荫梧洲上芳草如茵。
D.尾联描绘江面一片暮霭,仿佛笼罩着烟雾一般,“愁”字作结,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A.诗歌前两联是诗人对历史传说的缅怀,借这类神话抒发自己的情怀。首联是从黄鹤楼命名缘由的神话传说落笔,不能说是“写实手法”。
故选A。
4.(2023·天津滨海新·统考一模)下面对《黄鹤楼》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黄鹤楼
崔颢
故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去?烟波江上使人愁。
A.首联扣题,从神话传说落笔,一个“空”字,似有无限感慨之意。
B.颔联紧承首联,这两联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逆料的感慨。
C.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地之间阳光朗照,远远望去,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
D.尾联由景生情,诗人凭栏远望,故乡为暮霭所隔,望不可见而生发无限愁思之情。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
C.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思是:晴日里的原野分明可见,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辨,鹦鹉洲上覆盖着一片片茂盛的芳草。“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理解有误;
故选C。
5.(2023·天津南开·统考一模)下面对《黄鹤楼》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A.诗歌首联扣题,从神话传说落笔,可谓起笔高远。颔联紧承首联来写,是首联的延伸。
B.颔联先写黄鹤之杳然不见,在远望天际,寻觅黄鹤踪影之时,顺势转换为对天际白云的描绘,转换自然,毫无痕迹。
C.颈联转写登楼所见之明丽之景,诗人也从怀古之思中回到现实中来。此联所写为登高所见,境界阔大,色彩鲜明。
D.尾联以写景作结。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离开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悬想乘鹤仙人,是写黄鹤楼之耸入云端,白云缭绕;树之历历,草之萋萋,是写黄鹤楼之悠久历史与神异色彩。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
D.尾联意为: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尾联以抒情作结,诗人观赏佳景,吊古伤今,思绪绵绵,不觉已到傍晚,江面一片凄迷。漂泊异乡的人见到此情此景,难免升起思乡之愁。选项中“尾联以写景作结”有误;
故选D。
6.(2023上·辽宁沈阳·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甲】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乙】安定城楼
(唐)李商隐
迢递搞成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①年少虚垂泪,王粲②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③,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④。
【注释】①贾生:西汉贾谊。②王粲:东汉末年人,建安七子之一。③归白发:年老时归隐。④“不知”二句:腐鼠成滋味,用《庄子·秋水》中的典故:惠施为梁相,庄子往梁,有人语惠施曰庄子欲代其为相,惠施乃在都城大索庄子。庄子往见惠施说,南方有鹓雏(凤凰类的鸟),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非甘泉不饮;鸱鸟(猫头鹰)弄到一只腐烂的老鼠,疑心鹓雏欲夺其食,发怒叱声。成滋味,指吃得津津有味。猜意,猜想、怀疑。
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诗作者通过登临黄鹤楼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愁绪。
B.【乙】诗作者通过登楼所见春色,抒发心忧国事的情怀和对自己身世的感慨。
C.两首诗均用典故自比,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和高远志向,其中不乏惆怅之感。
D.【甲】诗由用典引出登楼远眺,【乙】诗则是由所见引出典故,但都写出空间的开阔感。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句。
C.【甲】诗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意思是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楼,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第一句写仙人乘黄鹤经过这里,运用典故,为黄鹤楼增加了神秘色彩;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第二句由神话回到现实,丰富了诗歌的内容。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并未抒发自己的“高远志向”。
故选C。
(2023·河南鹤壁·统考三模)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7.这首诗读起来声音绵长,与诗人的情感一致,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8.有人认为此诗结尾落在思乡之意上有些突兀。请你结合对全诗的理解予以反驳,并说明理由。
【答案】7.①双声、叠韵和叠音词或词组的多次运用,如“黄鹤”“复返”等双声词、双声词组,“此地”“江上”等叠韵词组,以及“悠悠”“历历”“萋萋”等叠音词,造成了此诗声音绵长的特点,与诗人淡淡的忧伤一致。②每联最后一词押韵,楼、悠、洲、愁,押“ou”韵,读起来一咏三叹,声音绵长,意境更显苍茫,与诗人对世事苍茫的感慨和淡淡的思乡之愁相契合。 8.开头四句吊古伤今,抒发世事变迁难以预料的感慨,传达诗人内心的孤独感,这种心情很容易使作者产生思乡之意;五六句描绘登楼所见的明丽景象,异乡景物越是美好,便越是容易想起家乡的景物。日暮时分更易产生乡愁,诗人凭栏眺望,故乡却为暮霭所隔,望不可见而生无限愁思。因此结尾出现的思乡之意,其实在前面已经做足了铺垫。(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7.本题考查诗句分析。
要求从“声音绵长”与诗人情感这方面来分析。
声音绵长一是体现在词语的音节上。主要表现在双声、叠韵和叠音词或词组的多次运用。双声词有“黄鹤”“复返”等,叠韵词有“此地”“江上”等,叠音词有“悠悠”“历历”“萋萋”,这都造成了诗句读起来声音绵长的效果,是与诗人在写景中融入绵绵乡愁的情感一致的。
声音绵长二是体现在押韵上。每联最后都押韵,押“ou”韵,韵脚是“楼”“悠”“洲”“愁”,读起来朗朗上口,音调和谐,具有一唱三叹的效果,这是与诗人对世事难料的嗟叹与思乡之情相吻合的。
8.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结合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座寻常可见的江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不复返”,包含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嗟叹。前两联吊古伤今,暗含着诗人的思乡之情。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作者晴日在黄鹤楼看到的景色: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碧绿的芳草覆盖着鹦鹉洲。他乡的景色如此明丽美好,更加触动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直抒胸臆,句意是: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可知,暮霭沉沉中,故乡杳不可见,怎不令人心生无限哀愁?因此作者的乡愁并非突兀而出,而是在前三联中由处境的空寂、前途的迷茫、异乡的美景所引起的,是在充足的景与情的铺垫下发出的。
(2023·云南德宏·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9.简析首联“昔人”在诗句中的含义和作用。
10.这首诗颔联和尾联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赏析。
【答案】9.昔人指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诗人引用传说,为诗歌增加神秘烂漫的色彩,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10.颔联借景抒情,借“黄鹤”“白云”等意象抒发了诗人吊古伤今,世事苍茫的无限惆怅;尾联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解析】9.考查对诗歌重点词语含义及作用的理解。昔人:指传说中的骑鹤飞去的仙人。诗歌从神话传说落笔,遥想“昔人”已乘鹤而去,既写出了黄鹤楼的历史悠久,又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物是人非、鹤去楼空,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
10.考查体会诗句表达情感的不同。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写由黄鹤楼生发的联想,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是人非、鹤去楼空。借景抒情,吊古怀乡,仰望天空,千载以来只有悠悠飘荡的白云,抒发了物是人非、世事苍茫的感慨,给人一种孤寂惆怅之感。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霭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日暮乡关何处是”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
(2023·陕西宝鸡·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乙】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1.【甲】诗中首联和颔联都使用了“空”字,请分析这两个“空”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12.【甲】【乙】两首诗都以黄鹤楼为背景展开,但是其中表达的思想情感有所不同,请具体分析。
【答案】11.这两个“空”字分别从空间的虚无和时间的邈远来写,抒发了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以及诗人漂泊异乡的孤独、寂寞和无限惆怅之情。 12.【甲】诗描写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吊古怀乡之情。【乙】诗既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解析】11.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的把握。“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意思是: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空”是“只有”的意思,表达了友人已离去,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吊古伤今的情感;“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意思是: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空”是“空荡荡”的意思,描绘了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
12.本题考查比较诗歌中蕴含的情感。解答此题需结合诗句进行分析。《黄鹤楼》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霭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表达了诗人漂泊他乡的思乡之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思是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作者借“孤帆”“长江”两样景物,通过“尽”“唯”这两个词表达了朋友乘坐“孤帆”远去,诗人望着滚滚长江水不忍离去的依依惜别之情。“烟花三月”“长江天际流”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13.(2023·广东深圳·校联考二模)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表格。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写法 表达效果
白云千载空悠悠。 加点词运用 了叠词手法 “悠悠”既写出了白云飘荡的样子,也写出了诗人的① 的感慨。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悠悠”形容时间的漫长、久远,也写出了诗人心中无尽的② 。
【答案】 岁月难再、世事茫然(对世事变化难以逆料) 愁思和感慨
【详解】第一空,本题考查对诗句重点词语的理解。解答时,抓住重点诗句进行分析。
“白云千载空悠悠”意思是: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用“悠悠”形容白云的飘荡无定。也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
第二空,本题考查对诗句重点词语的理解。解答时,抓住重点诗句进行分析。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意思是:千百年的盛衰兴亡,不知经历了多少变幻,真是说不清,也道不完,犹如这浩渺江水无穷无尽,奔流不还。此句中词人发问从古到今,到底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往事悠悠,是非成败已成陈迹,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悠悠”形容漫长、久远。叠词的运用,不仅暗示了时间之慢,而且也表现了词人心中无尽的愁思和感慨。
(2023·河南南阳·统考一模)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4.分析首联中两次写到的“黄鹤”有何不同。
15.小文同学在默写时把“芳草萋萋鹦鹉洲”中的“萋萋”写成“凄凄”,请向他解释为什么这里用“萋”字。
【答案】14.①第一处虚写“黄鹤”,巧用典故,陈述仙人已乘鹤归去,增添神秘色彩。(答出虚写或典故任一点,意思对即可)
②第二处是实写,“黄鹤”是楼的名字,点明地点,强调其“空”,为下文诗人抒发岁月易逝的感慨和乡关难归的惆怅做铺垫。(答出实写或地点任一点,意思对即可) 15.①“萋萋”指草木茂盛的样子。表现了鹦鹉洲上碧绿的芳草一片茂盛的景象,展示了黄鹤楼周边生机勃勃的景物特点。②渲染了轻松愉快的气氛,为后文抒发思乡之情蓄势。(意思对即可。)
【解析】14.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第一处:诗句运用“仙人乘鹤归去”这个典故,目的是引出黄鹤楼。仙人驾鹤查无踪迹,鹤去楼空,用传说起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为黄鹤楼添加了神秘色彩,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第二处:“黄鹤”是指“黄鹤楼”,是实写登楼的地点。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之形势。诗人在暮霭苍茫中,登上黄鹤楼,遥望乡关,只见水天浩荡,渺茫无际,更加添了怅惆迷离的感伤,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
15.本题考查词语效果。
“萋萋”是草木茂盛的意思。鹦鹉洲上茂盛的芳草清晰可见。向我们勾勒了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诗歌前文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诗中“芳草萋萋”之语亦借此而引出结尾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意思。
(2023·湖南永州·统考一模)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黄鹤楼 【乙】登岳阳楼
崔颢〔唐代〕 杜甫〔唐代〕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6.下列对这两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写景有近有远,日景、晚景交替,气象恢宏、色彩缤纷,富于绘画美。
B.【乙】的颔联写景既是实写又是想象,把洞庭湖的景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
C.同样是凭吊名胜,【甲】诗写远望家乡的愁情,【乙】诗作者心怀民生疾苦。
D.【甲】【乙】两诗都是律诗,都在登楼感想中流露出愁情,让读者感到压抑。
17.“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一联景中有情,情景交融,请就其中的“景”与“情”作简要赏析。
【答案】16.D 17.这一联写天色已晚,暮霭沉沉,诗人看到江上水波浩渺、水气弥漫的景象,不由思念起远方的家乡,深感远离家乡漂泊的孤独,心中涌上愁苦之情。
【解析】16.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D.“让读者感到压抑”有误。【甲】诗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引入远古,又回到现实,种种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让人感到凄婉苍凉,但诗歌意境开阔、气魄宏大,并不让人感到压抑。【乙】诗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反映了其关心民生疾苦的风格。
故选D。
17.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尾联意为: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此时日暮,乡愁渐生。诗人登高远眺,想要看一看自己的家乡,只是家乡路远,江上又云雾弥漫,哪里能看见呢?尾联先是以“乡关”一词点染出自己的乡愁,又以“烟波江上”把这种乡愁意渲染,景中有情,情由景生,情景交融,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
(2022·河南南阳·统考一模)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泊秦准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8.分析《黄鹤楼》中“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一联,在写景上的精妙之处。
19.两首诗中画线句各运用了什么典故?有何作用?
【答案】18.示例一:使用叠词“历历”“萋萋”,在韵律上对仗工整,节奏鲜明,朗朗上口;在内容上,突出了对景物特征的描绘,以树木芳草的葱郁衬托了诗人的思乡愁绪。
示例二:选景典型生动,汉阳川、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展现了清晰明丽、富有生机的景象;渲染了轻松愉快的气氛,为后文抒发思乡之情蓄势。 19.《泊秦淮》这句诗借用南朝陈后主作《玉树后庭花》的典故,表面上是批评歌女,实际上是批判纸醉金迷、醉生梦死的达官贵人和统治者,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黄鹤楼》用仙人乘鹤归去这个典故引出黄鹤楼,神话起笔,为黄鹤楼添加了神秘色彩,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解析】18.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诗句的意思是: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历历”清楚可数,“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历历”“萋萋”都是叠词,对仗工整,读起来富有节奏感。两个叠词形象地写出了汉阳树和鹦鹉洲上芳草的特点,突出了眼前景物的葱郁茂盛。结合尾联分析,衬托了诗人的思乡愁绪。
从内容上赏析:诗句选取了典型的景物“汉阳树”“芳草”“鹦鹉洲”,将景物置于晴朗的阳光下,展现了清晰明丽、生机勃勃的景象。阳光明媚,草木葱茏,描绘了一幅空明、悠远的画面,渲染了轻松的气氛,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19.本题考查诗句中典故的运用。典故,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作答此题,要了解典故是什么,诗人在诗句中运用此典故有何目的。
《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一句中“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遂建楼。诗句运用“仙人乘鹤归去”这个典故,目的是引出黄鹤楼。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用传说起笔,为黄鹤楼添加了神秘色彩,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泊秦淮》:“隔江犹唱后庭花”一句中“后庭花”指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皇帝陈叔宝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世称此曲为“亡国之音”。这里是运用典故。歌句说商女唱这首歌曲是“不知亡国恨”,诗人似乎是在斥责“商女”无知,但是诗人的矛头所向,却是那些身负天下安危,但醉生梦死的权势显达和统治者,在斥责中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专题 《黄鹤楼》
2024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考点梳理及通关训练
【作者】
崔颢(hào)(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唐代诗人。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全唐诗》收录诗四十二首。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
【创作背景】
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而得名,传说费祎登仙驾鹤于此,这首诗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
【诗歌赏析】
首联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颔联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是诗中颔联。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是人非、鹤去楼空。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本句具有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因而成为深值关注和反复品味的名句。
诗中“黄鹤”所指甚明,除了实体“仙鹤”之外,它的指向应该是即“一切”之意。“不复返”,更是涵覆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吁嗟叹喟。如果说这个词和“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那么“千载”则使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性。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更加催生了乡愁。
颈联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尾联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霭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1.(2023·江苏·九年级专题练习)根据要求填空。
(1)崔颢的《黄鹤楼》中,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 ? 。
(2)《黄鹤楼》中,既融入了仙人乘鹤的传说,又描绘了黄鹤楼近景的诗句是: , 。
(3)崔颢的《黄鹤楼》中,使用叠字描绘江上美景的诗句是: , 。
2.(2023上·广东深圳·八年级统考期中)展出的一幅画作上题有崔颢的《黄鹤楼》,请你选出对该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A.首联写诗人慕名而来,但黄鹤已去,只见寻常江楼,巨大的落差,使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
B.颔联写黄鹤杳然不见,远望天际,“悠悠”一词写出白云飘飘荡荡的样子,表现作者悠闲自在的心境。
C.颈联运用对偶和叠词写登楼所见之景,清晰可数的汉阳树,芳草茂盛的鹦鹉洲,境界阔大,声调铿锵。
D.尾联写诗人凭栏远望,不觉已到傍晚,江面凄迷,故乡却被暮霭所隔,望不可见,不禁惹动满怀愁绪。
3.(2023上·辽宁葫芦岛·八年级统考期末)下面对崔颢的《黄鹤楼》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开篇运用写实的手法,从神话传说落笔,具体写出黄鹤楼的悠久历史和神异色彩。
B.颈联由神话传说回到现实感受。诗人登上鼓楼,纵目远眺,只见碧空浩渺,白云悠悠。
C.颈联诗人视线从远处天际落到地面景物,汉阳平野树木葱翠,荫梧洲上芳草如茵。
D.尾联描绘江面一片暮霭,仿佛笼罩着烟雾一般,“愁”字作结,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4.(2023·天津滨海新·统考一模)下面对《黄鹤楼》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黄鹤楼
崔颢
故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去?烟波江上使人愁。
A.首联扣题,从神话传说落笔,一个“空”字,似有无限感慨之意。
B.颔联紧承首联,这两联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逆料的感慨。
C.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地之间阳光朗照,远远望去,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
D.尾联由景生情,诗人凭栏远望,故乡为暮霭所隔,望不可见而生发无限愁思之情。
5.(2023·天津南开·统考一模)下面对《黄鹤楼》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A.诗歌首联扣题,从神话传说落笔,可谓起笔高远。颔联紧承首联来写,是首联的延伸。
B.颔联先写黄鹤之杳然不见,在远望天际,寻觅黄鹤踪影之时,顺势转换为对天际白云的描绘,转换自然,毫无痕迹。
C.颈联转写登楼所见之明丽之景,诗人也从怀古之思中回到现实中来。此联所写为登高所见,境界阔大,色彩鲜明。
D.尾联以写景作结。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离开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悬想乘鹤仙人,是写黄鹤楼之耸入云端,白云缭绕;树之历历,草之萋萋,是写黄鹤楼之悠久历史与神异色彩。
6.(2023上·辽宁沈阳·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甲】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乙】安定城楼
(唐)李商隐
迢递搞成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①年少虚垂泪,王粲②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③,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④。
【注释】①贾生:西汉贾谊。②王粲:东汉末年人,建安七子之一。③归白发:年老时归隐。④“不知”二句:腐鼠成滋味,用《庄子·秋水》中的典故:惠施为梁相,庄子往梁,有人语惠施曰庄子欲代其为相,惠施乃在都城大索庄子。庄子往见惠施说,南方有鹓雏(凤凰类的鸟),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非甘泉不饮;鸱鸟(猫头鹰)弄到一只腐烂的老鼠,疑心鹓雏欲夺其食,发怒叱声。成滋味,指吃得津津有味。猜意,猜想、怀疑。
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诗作者通过登临黄鹤楼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愁绪。
B.【乙】诗作者通过登楼所见春色,抒发心忧国事的情怀和对自己身世的感慨。
C.两首诗均用典故自比,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和高远志向,其中不乏惆怅之感。
D.【甲】诗由用典引出登楼远眺,【乙】诗则是由所见引出典故,但都写出空间的开阔感。
(2023·河南鹤壁·统考三模)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7.这首诗读起来声音绵长,与诗人的情感一致,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8.有人认为此诗结尾落在思乡之意上有些突兀。请你结合对全诗的理解予以反驳,并说明理由。
(2023·云南德宏·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9.简析首联“昔人”在诗句中的含义和作用。
10.这首诗颔联和尾联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赏析。
(2023·陕西宝鸡·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乙】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1.【甲】诗中首联和颔联都使用了“空”字,请分析这两个“空”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12.【甲】【乙】两首诗都以黄鹤楼为背景展开,但是其中表达的思想情感有所不同,请具体分析。
13.(2023·广东深圳·校联考二模)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表格。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写法 表达效果
白云千载空悠悠。 加点词运用 了叠词手法 “悠悠”既写出了白云飘荡的样子,也写出了诗人的① 的感慨。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悠悠”形容时间的漫长、久远,也写出了诗人心中无尽的② 。
(2023·河南南阳·统考一模)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4.分析首联中两次写到的“黄鹤”有何不同。
15.小文同学在默写时把“芳草萋萋鹦鹉洲”中的“萋萋”写成“凄凄”,请向他解释为什么这里用“萋”字。
(2023·湖南永州·统考一模)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黄鹤楼 【乙】登岳阳楼
崔颢〔唐代〕 杜甫〔唐代〕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6.下列对这两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写景有近有远,日景、晚景交替,气象恢宏、色彩缤纷,富于绘画美。
B.【乙】的颔联写景既是实写又是想象,把洞庭湖的景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
C.同样是凭吊名胜,【甲】诗写远望家乡的愁情,【乙】诗作者心怀民生疾苦。
D.【甲】【乙】两诗都是律诗,都在登楼感想中流露出愁情,让读者感到压抑。
17.“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一联景中有情,情景交融,请就其中的“景”与“情”作简要赏析。
(2022·河南南阳·统考一模)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泊秦准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8.分析《黄鹤楼》中“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一联,在写景上的精妙之处。
19.两首诗中画线句各运用了什么典故?有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