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 学案 (无答案)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 学案 (无答案)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22 16:24: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学习目标
1. 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商业活动的表现,理解商业活动的特点和意义。
2. 了解贸易通道的状况,分析贸易通道的历史意义。
3. 了解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的表现,理解其特点和作用。
重点
古代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
难点
古代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产生的影响。
基础梳理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1. 起源: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私有制的产生,出现了交换,逐步发展起商业贸易。
2. 古代中国
(1)商业场所:交换物品的场所称作“ 市 ”,通常设在人们经常集聚的地方。
(2)发展阶段
①商朝: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商业贸易遍及商朝统治区域和周边地区,商业主要掌握在 官府 和贵族手里。
②春秋战国时期: “ 工商食官 ”的格局被突破。
③秦汉时期: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
④隋唐到两宋:城市 坊市 分区制度逐步瓦解,商业进一步繁荣。
⑤元、明、清时期: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 商品化 程度不断加深,形成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兴盛。
3. 古代世界
(1)古埃及:已经有了市场交换;对外贸易控制在 国家 手中。
(2)古希腊:各城邦形成了若干个商业贸易中心,海外贸易十分活跃。
(3)古罗马:海外贸易航线四通八达。
(4)拜占庭帝国:一度垄断了中国 丝绸 等东方奢侈品在欧洲市场的贸易。
(5)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商人在亚、非、欧三洲之间从事中介贸易,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区域。
4. 贸易通道
(1)丝绸之路:是古代贯通亚、欧、北非的重要贸易通道。通过丝绸之路,商人们将中国生产的丝绸等运往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再把欧洲和中亚等地的奇珍异宝输往中国。
(2)中国朝贡贸易
①唐宋以后,海上贸易兴盛。官府在东南沿海一带设置 市舶司 ,掌管对外贸易。朝贡贸易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方式之一。
②明清时期,朝廷对朝贡国家、路线、港口、船只数目、贡品种类均有严格的规定。清政府在广州设置公行,统揽对外贸易事务。1757 年,清政府将通商口岸限定在广州一处,对外贸易皆由官府指定的“ 十三行 ”行商代理。
5. 商业贸易的影响
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1)中国通过陆、海两条对外贸易渠道,引进了国外的优良马匹、植物新品种、香料、药材和琉璃等。
(2)中国丝绸一度成为西方人财富和身份的象征。
(3)中国的瓷器、茶叶流行于亚、非、欧三洲,丰富了当地人们的生活。
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1. 货币
(1)货币的起源与发展:早期商业交换的形式是以物易物。随着商业规模的扩大,人们开始以 货币 为媒介进行商品交换。
(2)意义:它作为衡量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便利了商品交换和流通,并成为财富的象征。货币促使商业的功能由最初的互补余缺向逐利增财转化。
2. 信贷
(1)古代世界
①两河流域:公元前 22—前 21 世纪,出现了经营 借贷 的商人,神庙、宫廷也从事放贷业务。不同形式的借贷有不同的利息规定,还包括具有社会救济性质的免息借贷。
②古埃及:公元前 16—前 11 世纪,古埃及出现了较为完备的借贷合约。
③古希腊:公元前 4 世纪,古希腊商业迅速发展,货币流通范围不断扩大,专门从事货币兑换、保管和汇兑的货币经营行业开始兴起,出现了 汇票 的雏形。
③唐朝:信贷业务由存贷款发展到汇兑,出现了类似现代汇票的“ 飞钱 ”。
④宋朝:交子、会子等纸币开始使用,逐渐取代不少汇兑业务。
⑤明朝中期以后: 钱埔 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起来。
⑥清朝:除传统借贷关系外,资本性借贷也有显著发展,出现了本票性质的庄票。
3. 商业契约
(1)古代世界
①古埃及:公元前 3000 年左右, 契约 在古埃及广泛使用。凡转让重要财产,都要在地方或中央官署达成书面契约,由书记官登记、备案,以证明财产的所有权。
②两河流域:公元前 2600 年左右,两河流域的人们已经使用契约。古巴比伦时期,订立契约是普遍现象。
(2)古代中国
①商周:出现契约。
②汉朝以后:凡是涉及买卖、租佃、借贷等财产关系和收养、雇佣、立嗣等人身关系的事宜,当事人之间几乎都要订立契约。
③唐宋以后:契约的应用更加广泛。
达标检测
1.东周前期,齐景公以晏婴之宅近市、每天脏乱嘈杂不堪为由,“欲更晏子之宅”。晏婴自谓“小人”,拒绝说:“小人近市,朝夕得所求,小人之利也。”这一现象说明( )
A. 贵族热衷经营商业 B. 齐国国君抑制商业发展
C. 城市坊市界限打破 D. 市场交换便利齐人生活
2.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制度逐渐被破坏,私营工商业迅速发展起来,个体家庭和作坊手工业生产普遍存在。这主要反映了( )
A. 商人社会地位明显提高 B. 政府推行重商政策
C. 全国统一市场逐渐形成 D. 商业贸易逐步发展
3.有学者将中国历史上“城”与“市”的演变概括为“有城无市,城中有市,城区即市区,城在市中”等多个阶段。下列城市展示了“城区即市区”阶段较早期面貌的是( )
A. 秦都咸阳 B. 唐都长安 C. 宋代东京 D. 明代苏州
4.宋代对城市市场实行“以税代管”的管理模式,取消了“市令”,设立了“务”这一税收和市场管理机构。这一改变( )
A. 使政府开始直接监管市场 B. 说明政府取消了抑商政策
C. 源于市的发展影响了坊内生活 D. 推动了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
5.据《析津志》所载,元大都城内外商业行市即达30余种。其中,米市、面市、缎子市、皮帽市、穷汉市、鹅鸭市、珠子市等,皆在今北京积水潭(当时是南北大运河的终点)北面的钟楼、鼓楼一带,这是因为南方来的漕运船只皆停泊在积水潭上。这一商业布局体现出( )
A. 水陆交通不畅阻碍了商业发展 B. 元朝时期南北物资交流频繁
C. 市的细化便于征税和百姓购物 D. 元政府积极鼓励工商业发展
6.贝币在商周时代已被普遍使用。考古发现商代的贝币大多出土于都城安阳附近,而西周的贝币出土的地区遍及陕西、河南、山东、江西、甘肃、江苏等地。这说明( )
A. 王畿经济发达 B. 货币形态稳定 C. 贸易中心转移 D. 商业范围扩大
7.战国时期,青铜铸币在发行和流通中,相邻的两个诸侯国或几个诸侯国往往会铸行形制相似的青铜铸币。如齐、赵、燕都铸行刀币,韩、赵、魏、燕、楚都铸行布币,秦、魏、赵都铸行圜币。此现象表明战国时期( )
A. 货币铸行实现了局部统一 B. 出现跨国经济合作的现象
C. 铸币与政治联盟密切相关 D. 货币形制受经济活动影响
8.唐朝后期出现了“食券”和“飞钱”。府兵可在家乡用粮食交换食券,然后在服役地区用它买食物。“飞钱”亦称“便换”“便钱”,商人在京城购买政府发放的凭证,把它们递交给各地方财政部门,就可以拿到相等数额的钱。这些现象反映了当时( )
A. 具有交易凭证功能的纸币产生 B. 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C. 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提高 D. 经济的发展催生新的金融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