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 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学习目标
1. 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
理组织。
2. 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重点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建立的目的、特征
难点
中国古代救济和优抚政策的特点
基础梳理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1. 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始于战国时期。公元前375 年,秦献公“为户籍相伍”,即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
2. 秦朝的户籍实行 分类登记 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
3. 汉朝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政府为掌握人口数,也会定期进行人口调查。东汉末年,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豪强地主与国家争夺人口,户籍散乱。
4. 隋建立后,命州县官“大索貌阅”,重新核定户籍。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
5. 宋朝户籍分主户与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
6. 元朝的户口类型比较复杂,按职业可以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统称为“ 诸色户计 ”,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7. 明朝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明朝户籍册称“ 黄册 ”,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
8. 清朝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但由于政府赋役越来越倾向于向土地摊派,户籍管理相对松弛。到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 摊丁入亩 后,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此后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
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1. 基层组织
(1)秦汉时期,县下设乡和里。乡设三老,掌教化;设啬夫,掌狱讼、赋税;设游徼,掌捕盗。里设里正。乡里之外有亭,设亭长,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
(2)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
(3)明朝实行 里甲制 ,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长、里长。
2. 社会治理
历代政府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
(1)秦汉时期的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
(2)唐朝的 邻保 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北宋王安石实施的 保甲制 即源于此。
(3)明朝王守仁任南赣巡抚时推行十家牌法,要求十家总编为一牌,开列各户姓名,由十家轮流收掌,每日沿门按牌察看动静,发现有面生可疑之人,就向官府举报。
(4)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改而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从城市到乡村,以十户为牌,设牌长;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至此,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
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1. 汉朝建立 常平仓 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隋唐时期,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隋文帝置仓积谷,预防荒年,还鼓励民间自置义仓,令各州百姓在收获时按贫富分三等出粮,于当地造仓积蓄。官仓救大灾,义仓防小灾。后世社仓、义仓的设置较为普遍。
2. 中国古代一直有优抚老弱贫苦等弱势群体的传统。秦汉时期,皇帝有时会赐给高龄老人手杖——鸠杖,以示尊重。明初朝廷令各地有司优抚高年平民。从唐朝开始,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如唐朝的养病坊、宋朝的福田院、元朝的众济院、明清的养济院。
3. 宋朝以后,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影响深远。宗族通过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
4. 明清时期, 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
5. 在古代社会,政府救济的重点是 救灾 ,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同时还会疏导和安置流民,鼓励民间富户救济灾民;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
习题巩固
1.汉代实行编户齐民(平民)制度,户籍标明姓名、年龄、籍贯、爵级、肤色、身高、家口、财产等项目。州郡每年都要向中央申报管区内的户口数和垦田数。其中入户人数最多的是自耕农民。这一制度
A.不利于汉代的社会稳定
B.具有征收赋役的重要功能
C.有助于政府征收商业税
D.成为控制人口的唯一手段
2.秦汉时期,无论中央还是郡县公文均要求乡里明文公布,民事告示要“明白大扁书乡市门亭显见处”非“令民尽知之”,刑事公告更是图形天下、布之于亭。该制度( )
A.消除了官民之间的矛盾 B.导致了权力中心的下移
C.降低了文书行政的效率 D.强化了基层社会的控制
3.东汉《三老赵宽碑》载,金城浩亹赵宽辞官返归乡里后,该县县长“以宽宿德,谒请端首,优号三老,师而不臣。”宽“于是乃听讼埋怨,教诲后生,百有余人,皆成后艾”。这说明()
A.基层组织尊崇高年宿德 B.三老是民间社区的主要领导阶层
C.乡里社区自治功能突出 D.三老是贯彻朝廷意图的重要渠道
4.里耶秦简目前整理公布了24枚户籍登记档案的简牍,每枚木牍登记一户家庭,木牍分栏、分项登记每户的资料,如人口的所在地、家庭身份、出生地区、爵位、姓名等信息。秦简的记载( )
A.不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B.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C.是政府掌握民力的重要途径 D.限制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5.汉代政府通过减赋税、省开支、开放官仓来赈济灾民;武帝统治期间,曾两次由政府组织灾民移徙就食,以度灾荒;东汉时,朝廷更是鼓励官员和吏民出钱出谷,协助救灾。这些社会救济措施的出现( )
A.反映了外儒内法的理念 B.有赖于“均输平准”制度的实施
C.体现了政府主导的特征 D.缘于全国交通运输网络的通畅
6.张之洞出任山西巡抚时,上奏请求“把寄居于察哈尔、归化城土默特以及伊克昭、乌兰察布两盟各旗境内的所有汉人稽察登记,编立户籍,令其报地升科、永远居住”,其后亦提出“蒙古生计,在租不在牧”。这表明清政府( )
①改变对边疆地区的经营管理观念 ②注重建立盟旗民众自我管理机制
③创立了分类登记的户籍管理制度 ④边疆管理呈现与内地一体化趋向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宋代吕大钧说:“为国之计,莫急于保民。保民之要,在于存恤主户;又招诱客户使之置田,以为主户。主户苟众则邦本自固。”材料意在强调( )
A.主户与客户间具有一定流动性 B.实施民本思想的必要性
C.基层生产关系对统治的重要性 D.进行个体经营的艰难性
8.《逸周书·文传篇》记载:“以百姓所余,散于百姓,则村村有储,缓急有赖。”《墨子·兼爱》中言:“为贤之道将奈何?日: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至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到宋代有“天下无常丰之年,倘有缓急,不可无备”之说。这反映出
A.古代政府重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B.仓廩建设是国家政治安全的首位
C.中国古代救济思想历史渊源颇深 D.社会救济呈现出全民参与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