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2 物态变化
考点01:温度及温度计的原理
典例1.上海地区月份的日平均气温约为( )
A. B. C. D.
【答案】B
【解析】解:上海地区位于我国中东部,一月份最高气温在,最低气温在左右,日平均气温约。
故选:。
根据对上海所在地理位置、环境特点作出判断。
对物体长度、质量、温度等进行估测,是初中物理的一项基本要求,平时结合所学知识对身边的如:人高、教室高、一步长、步行速度、体温、气温、教室内空气质量等等,多观察多思考,必要时做出正确判断。
变式1-1.正在发烧的小军的体温可能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解:人的正常体温约为,变化不大;发烧时,人的体温略高于正常的体温,所以是发烧时的体温;而远远高于了人的体温,是错误的;综上所述,C正确。
故选:。
根据人的正常体温分析。
本题考查了人的体温的大小,属于基础题。
典例2.物体的冷热程度用______表示,实验室常用______来测量。如图,甲温度计的示数是______,乙的示数为______。
【答案】温度 温度计
【解析】解:在物理学中,用温度来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
如图甲,温度计的分度值是,液柱在零刻度以上,液面指示温度在以上个小格,示数为;如图乙,液柱在零刻度以下,是零下,低于个小格,示数为。
故答案为;温度;温度计;;。
温度是描述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
温度计的读数:首先确定零上还是零下,然后明确每一个大格和每一个小格代表的示数,从小数字向大数字读。
此题的零刻度未出现在图上,只是温度计的一个部分,一定要先确定零刻度的位置,然后确定零上还是零下。还要注意从小数字读向大数字。
变式2-1.北京某天最高和最低气温如下图甲所示,则当天的最高气温为________,最低气温为_______;疫情时期,市有关部门求各校师生进行“晨检”。下图乙中是某同学测体温的结果,示数是_______。
【答案】
【解析】如图甲,从零刻度向上看,示数越变越大,故是零上,分度值为,故读数为,从零刻度往下看示数越变越大,故是零下,分度值为,故读数为,故当天的最高气温为,最低气温为。
如图乙所示是体温计,分度值为,故读数为。
考点02:温度计的使用
典例3.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液体的温度,如图所示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分析】
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正确的方法是: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的液柱上表面相平。
温度计是日常生活和物理实验中经常使用的基本测量工具,需要我们熟练掌握其使用和读数方法。
【解答】
A.温度计的玻璃泡没有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视线没有线与温度计中的液柱上表面相平,故A错误;
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容器底部,
B.温度计的玻璃泡没有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故B错误;
C.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到被测液体中,且没有接触容器底和容器壁,读数视线与温度计中的液柱上表面相平,故C正确;
D.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容器壁,故D错误;
变式3-1.下面关于常用液体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中,错误的是( )
A. 温度计不能用来测量超过它所能测量的最高温度
B. 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要等到示数稳定时再读数
C. 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
D. 读数时为求准确,应把温度计从液体中拿出来仔细观察
【答案】D
【解析】【分析】
在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正确的方法是:测量前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选择合适的温度计,明确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要与液体充分接触,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的液柱上表面相平。
温度计是常见的测量工具,在物理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温度计,我们要熟练掌握其使用和读数方法。
【解答】
A、温度计不能用来测量超过它所能测量的最高温度,否则会损坏温度计,故A正确;
B、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充分接触,要等到示数稳定时再读数,故B正确;
C、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故C正确;
D、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不能离开被测液体,故D错误。
故选:。
变式3-2.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正确的使用顺序为( )
观察温度计的示数 让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
估计被测物体温度 选取适当的温度计 取出温度计
A. B. C. D.
【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综合考查了学生对液体温度计使用方法的认识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在使用温度计以前,应该:观察它的量程--能测量的温度范围,如果估计待测的温度超出它能测的最高温度,或低于它能测的最低温度,就要换用一只量程合适的温度计,否则温度计里的液体可能将温度计胀破,或者测不出温度值;认清它的最小刻度值,以便用它测量时可以迅速读出温度值。
温度计使用时,应该: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解答】
解: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步骤: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选取适当的温度计;让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观察温度计的示数;取出温度计;
故ABC不正确、D正确。
考点03:物态变化的名称辨析
典例4.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下列节气涉及的物态变化正确的是( )
A. “谷雨”节气,雨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B. “白露”节气,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
C. “霜降”节气,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 “小雪”节气,雪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答案】C
【解析】解:、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故A错误;
B、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故B错误;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固态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C正确;
D、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固态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D错误。
故选:。
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变式4-1.糖画是一种传统民间手工艺,以红、白糖加少许饴糖为原料。将糖用温火熬制,熬到可以牵丝时用小勺舀起糖汁,在石板上飞快地来回浇铸,画出造型,随即用小铲刀将糖画铲起,粘上竹签,便完成制作,如图所示。在糖画制作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有( )
A. 先熔化后凝固 B. 先熔化后凝华 C. 先液化后凝固 D. 先液化后凝华
【答案】A
【解析】解:让白糖变成糖浆,即由固态变为液态,故是熔化;在石板上蘸上糖浆,等糖浆放出热量凝固成固态,这样就做好了糖画。
故选:。
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称为熔化,该过程是吸热的;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固,该过程是放热的。
本题结合生活实际,考查了“糖画”制作过程中的熔化和凝固现象,属热学的基础知识。
变式4-2.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某物质通过放热、吸热在甲、乙、丙三种物态之间转化,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甲为固态,甲至乙是熔化过程 B. 乙为气态,乙至丙是凝华过程
C. 丙为液态,乙至丙是熔化过程 D. 丙为气态,丙至甲是液化过程
【答案】B
【解析】解:由图知:丙到甲吸热,甲到乙吸热,所以丙为固态,甲为液态,乙为气态;
甲到乙是汽化过程,需要吸热;乙到丙是凝华,会放热;丙到甲是熔化,需要吸热,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解决此类题目要知道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存在的状态,并且知道物态变化过程是吸热还是放热。
考点04:探究水的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典例5.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水的沸腾特点.
为了完成实验,除了甲图中的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器材是___________;
在图甲装置中,存在的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纠正所有错误后,实验中待水温升至时,每隔读出一次温度计示数,记录在以下表格内,如此持续后停止了读数.
时间
温度
请根据表格中数据,在图乙的坐标系中画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
为了探究水沸腾过程中是否需要吸热,应___________________,观察___________.
某组同学想提高水的沸点,换用了火力更大的酒精灯加热,这种做法______选填
“可行”或“不可行”.
实验中,两组同学用相同的酒精灯加热,水从开始加热到沸腾所用的时间相同如图丙所示,则他们所用水的质量的大小关系为 选填“”、“”或“”.
下列实验中收集多组数据的目的与此相同的是_______________.
A.测量同一只铅笔的长度 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C.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探究光反射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答案】秒表 温度计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壁 图略 停止加热 不可行
【解析】略
考点05:探究熔化、凝固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典例6.在“探究晶体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中,绘制出了如图甲所示的图象。
实验时,组装器材要________填“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不直接将装有晶体的试管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而是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加热,这样做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甲中,晶体的熔化过程是________段用图中字母表示,熔化过程经历了________,此过程中晶体处于________状态,此过程中晶体________填“吸”或“放”热。
图甲中,晶体在点是________态,在点是________态均填“固”或“液”。
由图象知该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________。
【答案】从下到上;使晶体受热均匀;;;固液共存;吸;液;固;相同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了探究晶体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
根据酒精灯和温度计的使用规则,确定组装器材的顺序;水浴加热法的优点是使物质受热均匀;
晶体的熔化特点是温度不变,据此判断晶体的熔化过程;此过程中晶体处于固液共存状态;熔化开始 熔化结束;晶体熔化需要吸热;
段是晶体的凝固过程,晶体在点是液态,在点是固态;
同种物质,其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
【解答】
需用酒精灯外焰加热,所以要放好酒精灯,再固定铁圈的高度;而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到固体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壁和容器底,因此在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不直接将装有晶体的试管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而是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加热,这种加热方法的优点是:使晶体受热均匀;
由图象可知,段晶体的温度整体呈上升趋势,说明该过程中晶体要吸热,且段晶体的温度保持不变,所以段表示晶体的熔化过程,此过程中晶体处于固液共存状态,熔化时间为,此时晶体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由图象可知,段表示晶体还没有凝固,处于液态,段是晶体的凝固过程,晶体在点是液态,在点是固态;
由图象知该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都是,则该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
考点06:晶体与非晶体
典例7.下列各组固体中具有确定熔点的一组是( )
A. 蜡 玻璃 沥青 B. 蜡 铝 玻璃 C. 冰 铁 铝 D. 冰 铁 沥青
【答案】C
【解析】解:蜡、玻璃、沥青都是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冰、铁、铝都是晶体,有固定的熔点.
变式7-1.现代建筑出现一种新设计:在墙面装饰材料中均匀混入小颗粒状的小球,球内充入一种非晶体材料,当温度升高时,球内材料熔化吸热,当温度降低时,球内材料凝固放热,使建筑内温度基本保持不变.如图所示的四个图像中,表示球内材料的凝固图像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非晶体在凝固的过程中,温度会持续下降.图表示的是非晶体的凝固图像,图表示的是非晶体的熔化图像,图表示的是晶体的熔化图像,图表示的是晶体的凝固图像.故选A.
变式7-2.小杨同学在“探究海波熔化和凝固特点”的实验中,画出了“温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由此可知,海波是 填“晶体”或“非晶体”,海波在第时处于 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
【答案】晶体;液态
【解析】【分析】
熔化时温度不变的固体叫晶体;
段表示固态海波吸热升温;段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为海波正在熔化的过程;段表示吸热液态升温过程;段表示液态放热降温过程,段表示海波放热正在凝固过程。
本题探究海波熔化和凝固特点,考查晶体的定义及对晶体熔化凝固图象的理解。
【解答】
由图可知,海波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故海波是晶体;
段表示液态放热降温过程,故海波在第为液态。
故答案为:晶体;液态。
考点07:探究升华和凝华的变化规律
典例8.小明在探究物态变化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甲、乙所示的两种探究“碘的升华”的实验方案。
已知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为,标准大气压下,碘的熔点为,上述设计中,更合理的方案是______选填“甲”或“乙”,此方案可防止碘发生______现象;
为了进一步探究此类现象,小明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进行了下列实验:在杯中放入适量的水,向水中放入一小块干冰,观察到水中很快有大量气泡产生,同时水面有大量白气,如图丙所示,实验中,水中大量的气泡是由______形成的,水面上大量的白雾是由______形成的。
【答案】乙;熔化;干冰升华;水蒸气液化
【解析】【分析】
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解答】
探究“碘的升华”的实验方案最合理的是方案乙,因为热水的温度不会超过碘的熔点,可以防止碘发生熔化现象。
向水中放入一小块干冰,干冰发生升华现象,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所以水中大量的气泡是干冰升华形成的;因升华吸热,所以水的温度会降低;水面上大量的白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故答案为:乙;熔化。干冰升华;水蒸气液化。
一、单选题
1.上海地区月份的日平均气温约为( )
A. B. C. D.
【答案】B
【解析】解:上海地区位于我国中东部,一月份最高气温在,最低气温在左右,日平均气温约。
故选:。
根据对上海所在地理位置、环境特点作出判断。
对物体长度、质量、温度等进行估测,是初中物理的一项基本要求,平时结合所学知识对身边的如:人高、教室高、一步长、步行速度、体温、气温、教室内空气质量等等,多观察多思考,必要时做出正确判断。
2.下列温度值最接近实际的是( )
A. 健康成年人的体温约是
B. 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室内温度约是
C. 人洗澡淋浴的适宜温度约是
D.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盐水的凝固点是
【答案】B
【解析】【分析】
此题考查我们对常见物体或环境温度的认识,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温度单位摄氏度的认识,选出符合实际的选项。
对物体长度、质量、温度等进行估测,是初中物理的一项基本要求,平时结合所学知识对身边的如:人高、教室高、一步长、步行速度、体温、气温等等,多观察多思考,必要时做出正确判断。
【解答】
A、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在左右,变化幅度很小.故A不符合实际;
B、人体正常体温在左右,感觉舒适的温度在左右.故B符合实际;
C、人体正常体温在左右,洗澡水的温度应该略高于体温,在左右,不可能达到故C不符合实际;
D、液体的凝固点与液体的纯度有关,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的,盐水的凝固点要低于故D不符合实际。
3.温度计的示数为“”,下面读法正确的是( )
A. 摄氏零下度 B. 零下摄氏度 C. 零下摄氏度 D. 零下度
【答案】C
【解析】解:“”有两种读法,可以读作“零下摄氏度”,也可以读作“负摄氏度”。
故选:。
本题考查的是摄氏温度表示法,摄氏温度的单位“”,读作“摄氏度”,不能分割开,也不能读作人们日常所说的“度”。
本题基础性强,考查学生对温度的表示方法,读数方法,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4.水烧开后,壶口会有“白气”生成。以下现象和上述物态变化相同的是( )
A. 干冰变小 B. 露珠晶莹
C. 白雪皑皑 D. 湖中冰化成水
【答案】B
【解析】解:水烧开后,壶内的水蒸气从壶嘴喷出,遇冷液化而形成小水滴,即看到的“白气”,是液化现象;
A.干冰变小,是干冰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是升华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露珠晶莹,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故B符合题意;
C.白雪皑皑,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湖中冰化成水,属于熔化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5.在做“观察水沸腾”实验时,图所示是其中出现的四种现象。下列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甲乙内丁 B. 甲丙乙丁 C. 丁乙丙甲 D. 丙乙甲丁
【答案】D
【解析】解:沸腾前的现象:产生少量的气泡,上升,变小。水在沸腾过程中有大量气泡产生,并且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到最后破裂。所以排序正确的是:丙乙甲丁。
故选:。
沸腾时的现象:产生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达水面破裂,把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沸腾前的现象:产生少量的气泡,上升,变小
考查了水沸腾的实验过程,属于基础题。
6.在下列各图中,能正确描述铁锭熔成铁水过程中温度变化情况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略
7.如图所示为我国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晒干”,所描述的物态变化是( )
A. 液化 B. 熔化 C. 汽化 D. 凝固
【答案】C
【解析】解:由图可知,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晒干”,表示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是汽化现象,故C正确。
故选:。
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液化及其现象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8.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放热的一组是( )
初春,冰封的湖面解冻 盛夏,旷野里雾的形成
深秋,路边的小草上结了一层霜 严冬,冰冻的衣服逐渐变干
A. B. C. D.
【答案】B
【解析】【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物态变化过程的判断及物态变化过程的吸热和放热的判断。
解决此题要掌握:物质在发生物态变化时必然要伴随着吸放热的进行,其中熔化、汽化、升华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凝固、液化、凝华过程需要放出热量。
【解答】
初春,冰封的湖面解冻是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熔化过程,熔化吸热;故不符合题意;
盛夏,旷野里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小水珠,是液化过程,液化放热,故符合题意;
深秋,路边的小草上结了一层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是凝华过程,凝华放热,故符合题意;
严冬,冰冻的衣服逐渐变干是物质直接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是升华过程,升华吸热,故不符合题意。
综合分析符合题意。 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9.下面是“水”的几条“旅行”路线:水冰水蒸气冰水水蒸气水蒸气水冰水蒸气冰水,你认为“水”的这几条“旅行”路线中可行的是( )
A. 只有 B. 只有 C. 只有和 D. 四条路线都可以
【答案】D
【解析】解:水凝固变成冰,冰升华可以变成水蒸气,“水冰水蒸气”这条路线可行;冰熔化变成水,水汽化变成水蒸气,“冰水水蒸气”这条路线可行;水蒸气液化变成水,水凝固变成冰,“水蒸气水冰”这条路线可行;水蒸气凝华变成冰,冰熔化变成水,“水蒸气冰水”这条路线可行.
10.如图是一支刻有个均匀小格的温度计,若将此温度计插入正在熔化的冰水混合物中,液面下降到第格,若将此温度计插入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液面升到第格,则此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解:因为标准大气压下沸水温度为,冰水混合物温度为,则该温度计每一格表示的温度为;
由于该温度计第格下面有格,故则该温度计最下面的刻度对应的温度是:;同理,第格上面还有格,即最上面的刻度对应的温度是:,所以该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
故选:。
首先明确摄氏温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之间分成等份,每一等份就是然后结合题中自制温度计沸水和冰水混合物对应的格数,就可求出每小格表示的温度值。再根据总格数求出自制温度计的测量范围。
该题有一定的难度,主要考查了摄氏温度的规定及根据规定的意义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填空题
11.小明同学设计的一个温度计,如图所示,瓶中装的是气体,瓶塞不漏气,弯管水平部分有一小段液柱。这个温度计是根据______的规律制成的。将此装置放在室内,当周围的温度降低时,液柱将向______填“左”或“右”移动。
【答案】气体的热胀冷缩 左
【解析】解:图中是气体温度计,所以是根据气体的热胀冷缩来测量温度的。
当周围的温度降低时,瓶内气体就要收缩,所以液柱向左移动。
故答案为:气体的热胀冷缩;左。
通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
本题的温度计是利用空气的热胀冷缩原理,气体跟液体的差别在于会受到大气压的影响。
本题要求学生充分理解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并灵活运用到题中的气体温度计,故对学生的素质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12.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冰的熔化特点,将装有适量碎冰的试管置于烧杯内的温水中,冰______热量,温度升高。当冰开始熔化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所示为______,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计的示数______,由此可知,冰属于晶体。
【答案】吸收 不变
【解析】解:将装有适量碎冰的试管置于烧杯内的温水中,烧杯内水的温度高于冰的温度,冰会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由图可知,温度计示数刚好在刻度线处,示数为;
在熔化过程中温度计的示数不变,由此可知,冰属于晶体,符合晶体熔化特点。
故答案为:吸收;;不变。
晶体熔化需要吸热但温度不变。
本题考查晶体熔化的特点,属于基础题。
13.如图所示,在炎热的夏天,当我们吃冰棒的时候,常常看到在冰棒的周围有“白气”冒出,“白气”是通过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冒出的“白气”将会________选填“向上飘”或“向下落”。
【答案】液化;向下落
【解析】【分析】
明确液化的概念和形成过程,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小水滴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
【解答】
夏天,当我们吃冰棒的时候,常常看到在冰棒的周围有“白气”冒出,“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由于小水滴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故“冒出的白气”将会向下落。
故答案为:液化;向下落。
14.小丽同学观看表演“沸腾的油锅中取铁球”后,得知锅中的“油”是由油和醋组成的混合液体,油的沸点为,醋的沸点为,当温度达到________时锅中的“油”就沸腾了。继续加热,“油”和放入其中的铁球的温度________选填“会”或“不会”升高,当________后,继续加热,就不可能赤手从油锅中取铁球了。
【答案】 不会 醋汽化
【解析】解:
由于锅中的“油”是由油和醋组成的混合液体,醋的沸点是,所以锅中的液体温度达到时液体就沸腾了;液体沸腾的特点是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所以继续加热液体的温度不会升高,表演时铁球的温度不可能超过;只有当醋全部汽化后,再继续加热,油温度才会升高。
故答案为:;不会;醋汽化。
液体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是液体的沸点;液体沸腾的特点: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本题考查液体沸腾及沸腾的特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液体沸腾的特点。
15.沥青路面在烈日下由硬变软,在这个过程中沥青的温度不断升高,说明沥青是__________晶体非晶体它在熔化时要__________吸放热.
【答案】非晶体;吸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了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
区分晶体和非晶体可以看熔化过程中温度是否变化;变化,则为非晶体,不变,则为晶体;
固体熔化时,若是晶体则温度不变,若是非晶体则温度升高,但都需吸热。
【解答】
烈日下,沥青路面吸热后逐渐变软,该过程中沥青的温度不断升高,即沥青没有一定的熔点,所以沥青是非晶体;
非晶体固体熔化时,温度升高,但都需吸热。
故答案为:非晶体;吸。
16.如图是液态氮置于试管中的场景,可以看到周围有大量“白气”产生,并且筷子上有霜形成。“白气”的形成需要______选择“吸热”或“放热”;筷子上的霜是水蒸气______而成的。
【答案】放热 凝华
【解析】解:液态氮置于水管中后将从周围吸热,导致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液化为小水滴悬浮在空中形成“白气”;
筷子上的霜是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筷子放热凝华形成的。
故答案为:放热;凝华。
“白气”是液态的小水滴悬浮在空中形成的;
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
本题考查我们对液化与凝华的理解,难度较低。
17.第届冬奥会将于年在北京举办在滑冰比赛中,为了消除冰刀滑行造成的划痕,使冰面恢复平整,常在比赛间隙进行“补冰”。“补冰”时,工作人员在冰面上浇水,并向浇水处喷撤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此过程中干冰迅速______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划痕处的水______成冰,实现快速“补冰”。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答案】升华 凝固
【解析】解:向浇水处喷撤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此过程中干冰迅速升华,升华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划痕处的水凝固为冰。
故答案为:升华;凝固。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18.如图所示为地球上的水循环示意图,请你用物态变化知识简单描述水循环的过程.海洋中的水在太阳的照射下,温度升高__________成水蒸气升到高空,在高空中水蒸气遇冷温度降低__________成小水滴或__________成小冰晶,这就形成了云,当在一定条件下,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__________又变成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雨.
【答案】汽化 液化 凝华 熔化
【解析】解:海洋中的液态水变为气态的水蒸气是汽化现象;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了小水珠,是液化现象;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了小冰晶,是凝华现象;在下落过程中,固态的小冰晶变为液态的小水珠是熔化现象。
故答案为:汽化;液化;凝华;熔化。
物体由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现象,由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现象,由气态变为固态是凝华现象,由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现象。
本题以地球上的水循环为事例,考查了物态变化的判断,属于物态变化章节的基础考查,要求同学们能够利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实验探究题
19.小红同学在做“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实验:
如图甲中,她的做法存在的错误是______;读数时,图乙中正确的方法是______。选填“”、“”或“”
改正错误后,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丙所示,则测得水的温度是______。
下面是小红同学在做“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的实验步骤,请你按照正确的顺序,把下面的编号有序地排列出来。
A.观察温度计里细玻璃管内的液面,当液柱不再升高时,记下读数;
B.选取适当的温度计;
C.估测液体的温度;
D.从被测液体中取出温度计,放在稳妥的地方,整理好仪器;
E.此温度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
正确的实验步骤是:______。
【答案】温度计玻璃泡与容器底接触
【解析】解:由图甲可知,操作存在的错误是温度计玻璃泡与容器底接触;读取温度计示数时,视线与温度计中的液柱上表面相平,不能仰视或俯视,所以正确的是;
由图丙可知,温度计分度值为,读数为;
“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的实验步骤,正确的实验顺序为:
C.估测液体的温度;
B.选取适当的温度计;
E.此温度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
A.观察温度计里细玻璃管内的液面,当液柱不再升高时,记下读数;
D.从被测液体中取出温度计,放在稳妥的地方,整理好仪器。
故答案为:温度计玻璃泡与容器底接触;;;。
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正确的方法是:测量前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选择合适的温度计,明确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的液柱上表面相平;
本题通过“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实验考查了温度计的使用,属于基础题。
20.如图所示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
小刚在组装实验装置的过程中意识到,悬挂温度计的铁杆位置很重要。铁杆位置过高或过低会直接影响实验中对________的测量。
小刚在实验过程中,判断水是否已经发生了沸腾的根据是________选填“”或“”。
A.观察到的现象 温度计的示数
小刚完成实验后,注意到只有小强还没有完成实验。观察发现,小强没有使用烧杯盖。小刚经过分析认为,烧杯盖在本实验中的作用是________,从而缩短了实验的时间。
小刚还发现,在实验装置相同和组装正确的情况下,各组完成实验的时间也不一样。为此,他又提出了进一步缩短实验时间的两个建议:一是减少烧杯中水的质量,二是提高烧杯中水的初温。如果你要做这个实验,在采取小刚的建议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写出其中的一个并说出你的理由:________。
【答案】水温;
;
减慢水的内能的散失;
减少烧杯中水的质量时,水量不宜过少,应能没过温度计的玻璃泡
【解析】解:温度计在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接触容器底和容器壁,玻璃泡必须全部浸入液体中,铁杆位置过高或过低会直接影响实验中对水的温度的测量;
沸点的高低与气压有关,故不能通过温度来判定是否沸腾;当液体沸腾时,会有大量的气泡在水底产生,气泡在上升的过程中越来越大,直至水面破裂,故可以通过观察现象来判定水是否沸腾;
在实验中使用杯盖,可以减慢水的内能的散失,缩短加热时间;
方法一:减少烧杯中水的质量时,水量不宜过少,应能没过温度计的玻璃泡;方法二:提高烧杯中水的初温时,为了实现多次测量温度,应缩短每测量的时间。
故答案为:水温;;减慢水的内能的散失;减少烧杯中水的质量时,水量不宜过少,应能没过温度计的玻璃泡。
根据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分析;
气压不同,则沸点不同,故不能通过温度来判定是否沸腾;
在实验的过程中,会有能量的散失;
实验中发现水沸腾前加热时间过长,为了缩短加热时间,可以提高水的初温或减少水的质量。
此题通过水的沸腾实验考查了温度计的使用、实验步骤的处理等基础知识。
21.小华设计了如图的甲、乙两种装置来探究“冰的物态变化规律”。
实验应选用______选填“大冰块”或“碎冰块”来进行实验,效果更好些;
为使试管中的冰受热均匀,且便于记录各时刻的温度值,小华应选用______选填“甲”或“乙”装置来进行实验。实验中,小华测得某时刻冰的温度如丁所示,则此时冰的温度为______;
用酒精灯对烧杯加热,当试管中的冰完全熔化后,继续加热一段时间,如图丙是整个实验过程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由图像可知:冰熔化的过程中是______段用字母表示,熔化过程的特点是______,在第分钟时杯里的物质处于______态。
【答案】碎冰块 乙 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固液共存
【解析】解:实验应选用碎冰块来进行实验,可以使冰块受热更加均匀,所以效果更好些;
乙装置采用了水浴加热法,水浴加热法可以使被加热物质受热更加均匀,加热过程更加缓慢,便于记录实验数据;温度计的分度值为,刻度在零刻度以下,所以温度计的读数为;
冰属于晶体,晶体熔化过程的特点是吸收热量,温度不变,且温度与冰的熔点相同;所以段是冰熔化的过程,熔化过程的特点是吸收热量,温度不变。由图丙可知,在第分钟时杯里的物质处于熔化过程中,所以是固液共存状态。
故答案为:碎冰块;乙;;;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固液共存。
实验应选用碎冰块来进行实验,可以使冰块受热更加均匀;
水浴加热法可以使被加热物质受热更加均匀,加热过程更加缓慢,便于记录实验数据;根据温度计的分度值读数,注意零上还是零下;
晶体熔化过程的特点是吸收热量,温度不变。由图丙可知,在第分钟时杯里的物质处于熔化过程中。
此题考查冰熔化时的温度变化规律,属于基础题目。
22.利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做以下几个小实验:
把干冰放入试管中,在试管口套气球,如图甲所示。气球体积会逐渐变大,这是干冰______填物态变化形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导致的;一段时间后,试管底部的外壁出现了白霜,如图乙所示,这是由于干冰发生上述物态变化时需要______热,使试管底部温度降低,靠近试管外壁的水蒸气______填物态变化形成霜。
取一块干冰放入常温下的水中,杯中的水立即就“沸腾”了,水中有大量气泡上升,并且在杯口出现大量“白气”,如图丙所示。水中的气泡主要是______选填“水蒸气”或“二氧化碳气体”,杯口的“白气”是______选填“水蒸气”、“二氧化碳气体”或“小水珠”。
【答案】升华 吸 凝华 二氧化碳气体 小水珠
【解析】解:把干冰放入试管中,干冰马上吸热转变成二氧化碳气体,此过程是升华现象;霜是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的。
干冰放入水中马上吸热升华成二氧化碳气体,故水中的气泡主要是二氧化碳气体,杯口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珠。
故答案为:升华;吸;凝华;二氧化碳气体;小水珠。
升华指物质由固态直接转变成气态,升华要吸热。
白气是水蒸气液化的小水珠。液化要放热。
本题考查了升华和凝华的特点,属于基础题。
一、单选题
1.甲乙两支刻度不准确但均匀的温度计分别测量冰水混合物、沸水和教室内的温度,结果如表所示。则下列对和大小的判定正确的是( )
温度计 温度计示数
冰水混合物 沸水 教室
甲
乙
A. B. C. D. 无法确定
【答案】B
【解析】解:甲温度计一个小格表示的温度为:,
乙温度计一个小格表示的温度为:,
设室温为,用甲温度计所测得的教室内温度为:,
则甲温度计的示数为:,
用乙温度计所测得的教室内温度为:,
则乙温度计的示数为:,
所以:,
当时解得:,
由于室温一定小于,故,所以。
故选:。
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和之间有等份,每一份代表;
而题目中甲温度计测量冰水混合物体的温度是,标准大气压沸水的温度是,中间是个小格,乙温度计测量冰水混合物体的温度是,标准大气压沸水的温度是,中间是个小格,首先求出甲乙温度计一个小格表示的温度;
用甲测得某教室温度为时,距离有个小格,求出个小格表示的温度加上温度计显示为时的实际温度,就是教室内的实际温度,求出与的关系式;用乙测得某教室温度为时,距离有个小格,求出个小格表示的温度加上温度计显示为时的实际温度,就是教室内的实际温度,求出与的关系式;对进行分析即可。
对于温度计不准的读数问题,我们要先求出温度计一小格表示的温度,然后乘以温度计的水银柱相对于上升了多少格,求出物体的实际温度。
2.甲、乙、丙三支酒精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都一样,甲和乙玻璃管的内径相同,甲玻璃泡的容积比乙大。乙和丙玻璃泡的容积相同,乙的内径比丙细。由此可判断这三支温度计的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距离( )
A. 甲最长 B. 乙最长 C. 丙最长 D. 一样长
【答案】A
【解析】解:
甲和乙两支温度计,玻璃管内径粗细相同,甲的玻璃泡容积比乙的大即甲中酒精的体积较大,因此它们升高或降低相同温度时,酒精在甲温度计内径部分中膨胀或收缩的体积大,因此甲的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距离比乙要大;
乙和丙玻璃泡的容积相同,即乙和丙两支温度计的玻璃泡内装等量的酒精,故当它们升高或降低相同温度时,酒精膨胀或收缩的体积相同,内径粗的丙温度计液柱短,内径细的乙温度计液柱长,它们表示的温度是一样的,因此乙的刻度比丙的刻度稀疏,由于它们量程相同、最小刻度相同,所以乙的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距离比丙要大;
综合分析甲温度计的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距离最长,故A正确。
故选:。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常用温度计的玻璃管内径越细,在酒精膨胀或收缩的体积相同时,液柱变化越大,读数也越精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常用温度计的原理,以及精确度和什么因素有关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3.如图在两个相同的试管甲和乙中分别装入质量和初温相同的水,然后将沸腾时产生的水蒸气通入试管甲的水中,水蒸气在甲中几乎全部液化,待甲中的水面上升一段高度后,停止通入水蒸气测出此时甲中水的温度为,以下能验证水蒸气液化放热的操作是( )
A. 测出乙中的水温并与比较
B. 测出烧瓶中的水温并与比较
C. 将烧瓶内开水倒入乙中直至与甲中水面相平,摇匀后测出乙中水温并与比较
D. 将另一杯开水倒入乙中直至与甲中水面相平,摇匀后测出乙中水温并与比较
【答案】C
【解析】解:
水沸腾时产生的水蒸气在甲试管中遇冷由气态变为液态,发生液化,水蒸气液化要放出热量;水蒸气液化时放出的热量被甲试管中的水吸收,水的温度升高,将烧瓶内开水倒入乙中直至与甲中水面相平,摇匀后测出乙中水温并与比较,高于乙中的水温,得出水蒸气液化放热,因为另一杯开水温度不一定与烧瓶中开水温度相同,故C可以。
故选:。
物质遇冷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液化,物质液化要放出热量,据此分析答题。
本题是一道基础题,知道气体液化时要放出热量,同时要注意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即可正确解题。
4.如图是一种沙漠里能收集空气中水分的甲虫。清晨,空气中水蒸气含量高,甲虫从洞穴中走出爬上沙丘,迎着风整个身体呈倒立的姿势,很快空气中的水蒸气在背部凝结成水珠,水珠越聚越多,顺着背部流入甲虫的嘴里。科学家利用该原理制造了沙漠集水器,实现沙漠淡水的补给,能让沙漠变成一块块绿洲。甲虫能收集到空气中的水蒸气,说明它背部的温度比外界气温( )
A. 一定高 B. 一定低 C. 一定相同 D. 无法确定
【答案】B
【解析】解:甲虫能收集到空气中的水蒸气,是因为水蒸气遇到较冷的甲虫背部放热液化形成小水滴,则可知它背部的温度比外界气温低,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
水蒸气遇冷液化放热形成小水滴。
本题考查液化现象,是一道基础题。
5.年月,溧阳首创“移栽油菜稻草全量还田”栽种技术,收割完稻子、栽下油菜苗之后,农民把脱粒后的稻草杆覆盖在油菜苗根部,如图所示。对该栽种技术优点的分析中,错误的( )
A. 白天,防止日光直接照射土壤,避免土壤因水分快速蒸发而干结
B. 白天,防止地表风直接刮向土壤,避免土壤因水分快速蒸发而干结
C. 白天,发挥稻草的遮光功能抑制杂草生长,减少除草剂的使用量
D. 夜晚,发挥稻草的导热功能为土壤保温,避免油菜受冻害
【答案】D
【解析】解:、稻草杆覆盖在油菜苗根部,避免阳光的照射,可以减慢土壤水分的蒸发。正确,不合题意。
B、稻草杆覆盖在油菜苗根部,避免了与空气直接接触,可以减慢土壤水分的蒸发。正确,不合题意。
C、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稻草杆覆盖在油菜苗根部,使杂草得不到阳光,可以抑制杂草生长,减少除草剂的使用量。正确,不合题意。
D、稻草不善导热,稻草杆覆盖在油菜苗根部可以减少热量损失为土壤保温,避免油菜受冻害。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有三个: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上方空气的流动速度。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选择项中提到的措施,从而可以得到答案。
此题考查了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要注意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6.如图所示,图中、两点坐标的温度分别对应是某晶体物质的熔点和沸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该晶体物质的温度,该晶体物质处于Ⅰ区域,是液态。
B. 若该晶体物质的温度由Ⅰ区域到Ⅱ区域时,该晶体物质发生熔化现象,且放热
C. 若该晶体物质由Ⅲ区域的状态到Ⅰ区域状态时,该晶体物质发生升华现象,且放热
D. 若该晶体物质为氧,通常情况下,空气中的氧气的温度处于Ⅲ区域
【答案】D
【解析】解:低于熔点是固态,高于熔点低于沸点是液态,高于沸点是气态。故在Ⅰ区域是固态,在Ⅱ区域是液态,在Ⅲ区域是气态;
A、若该晶体物质的温度,即低于熔点,则该晶体物质处于Ⅰ区域,是固态,故A错误。
B、若该晶体物质的温度由Ⅰ区域到Ⅱ区域时,低于沸点高于熔点,该晶体物质发生熔化现象,且吸热,故B错误。
C、若该晶体物质由Ⅲ区域的状态到Ⅰ区域状态时,即从气态直接到固态,是凝华过程,凝华放热,故C错误;
D、若该晶体物质为氧,通常情况下,空气中的氧气是气态,故处于Ⅲ区域,故D正确。
故选:。
低于熔点是固态,高于熔点低于沸点是液态,高于沸点是气态。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熔点、沸点、升华、凝华等物态变化的掌握,是一道比较新颖的题目,知道低于熔点是固态,高于熔点低于沸点是液态,高于沸点是气态是解题的关键。
7.如图是一款新型水杯,在杯的夹层中封入适量的固态物质,实现了“快速降温”和“快速升温”的功能.使用时,将水杯上下晃动几分钟,可以将的开水降温至左右的温水,也可以将冷水升温至左右的温水,这款水杯被广泛称为“杯”“杯”的工作原理是( )
A. 首次使用时,必须加注热水;降温时利用物质熔化吸热;升温时利用凝固放热
B. 首次使用时,必须加注冷水;降温时利用物质凝固放热;升温时利用熔化吸热
C. 首次使用时,加注冷热水均可;降温时利用物质熔化吸热;升温时利用凝固放热
D. 首次使用时,加注冷热水均可;降温时利用物质凝固放热;升温时利用熔化吸热
【答案】A
【解析】解:首次使用时,必须加注开水倒入杯中,此时晶体物质被熔化,此过程晶体物质会吸收热量,当水的温度下降到以下时,此时晶体物质会凝固,会放出热量,在此过程中水能较长时间保持水温不变。
故选:。
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熔化,熔化需要吸热。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是汽化,汽化需要吸热。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凝固过程要放出热量。
物态变化问题在生活中处处存在,并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留心观察生活,本题也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密切关系。
8.在标准大气压下完成“探究烛蜡的熔化特点”和“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的两个活动,对比两实验有下列判断:烛蜡和碘都经历了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两个实验采用水浴法的主要目的都是受热均匀。以上判断( )
A. 只有正确 B. 只有正确 C. 都正确 D. 都不正确
【答案】D
【解析】解:石蜡是非晶体,用水浴法加热会熔化,碘的熔点高于水的沸点,热水中加热碘不会熔化,但会发生升华现象,故D符合题意,不符合题意。
故选D。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
水浴法加热可以让被加热的物质均匀受热。
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特点;知道碘容易升华,在不会熔化。
二、填空题
9.如图所示是小亮自制的温度计,他把小瓶放入冷水和热水中,观察细管中水柱升降,比较温度高低。由此可知,它是根据液体的 规律制成的。实验中要使观察到的现象更明显,改进方法是 。
【答案】热胀冷缩 改用更细的玻璃管
【解析】解: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要使观察到的现象更明显,可以改用更细的玻璃管或者用容积更大的瓶子。
故答案为:热胀冷缩;改用更细的玻璃管。
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本题考查常用温度计的工作原理,难度不大,是一道基础题。
10.如图所示是某同学测体温时体温计的一部分,它的读数是______,接着该同学直接用该体温计测今天的气温,结果是______。
现在,英美等国家多用华氏温度计,华氏温度计是荷兰人华伦凯特在年用酒精制作的温度计,他把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定为,把纯水凝固时的温度定为,用代表华氏温度,温度计刻度均匀,请利用这些知识得出体温计的读数也可以记作______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答案】
【解析】解:图中体温计的一个大格表示,里面有个小格,因此它的分度值为因此它的读数为;气温低于该同学的体温,所以体温计的示数避讳下降,仍显示;
把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的温度定为华氏度,把纯水凝固时的温度定为华氏度,所以用华氏温度表示为,故对应的华氏温度值。
故答案为:;;。
要弄清楚体温计的量程和分度值再去读数。人的正常体温。
把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的温度定为华氏度,把纯水凝固时的温度定为华氏度,则根据其比例关系确定对应的华氏温度值。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体温计的读数以及摄氏温度和华氏温度的换算知识。要注意的是摄氏温度和华氏温度的换算关系,需要同学们注意弄清楚的是:华氏度和华氏度分别表示的是摄氏温度的和。
11.伽利略曾经设计过一种温度计:一根粗细均匀的玻璃管,一端与鸡蛋大小的玻璃泡相连,另一端插入水中,并使玻璃管内吸入一段水柱,根据管内水柱高度的变化可测出环境温度的变化。为了研究伽利略温度计,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按照资料中的描述自制了如图所示的测温装置。图中为一小塑料瓶,为一透明玻璃管并通过橡皮塞与相连,管的下端竖直插在大水槽中,使管内外水面有一高度差,然后进行实验探究:
改变装置所处的环境温度,分别测出不同温度下所对应的水柱高度,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测量次序
温度
水柱高度厘米
装置中的塑料瓶相当于现在使用的液体温度计中的哪个结构?______。
根据上述实验可知,兴趣小组制作的“测温装置”玻璃管的刻度是______。
A.上大下小 B.上小下大 C.、都有可能
根据表中的数据可推得:当温度为时,水柱高度为______厘米。
要提高“伽利略温度计”的精确度,换______选填“粗”或“细”一点的管子。
【答案】玻璃泡 细
【解析】解:装置中的塑料瓶相当于现在使用的液体温度计中的玻璃泡;
由于温度升高时,瓶内气体膨胀,体积增大,液柱下降,所以兴趣小组制作的“测温装置”玻璃管的刻度是上小下大;故选B;
温度从升高到到时的水柱降低的高度差为,温度从升高到到时的水柱降低的高度差为,由此推算可知,当温度为厘米时,水柱高也应该降低,所以此时水柱高度为;
气体温度计是利用气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要求玻璃管内径要细,精确度更高。
故答案为:玻璃泡;;;细。
对装置和液体温度计结构进行比较作出判断。
这里的工作物质是气体,气体受热膨胀,体积变大,而显示气体体积变大或变小的是液柱,因此温度升高时,液柱减小。
分析表格数据得出关系,算出水柱高度。
气体温度计是利用气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玻璃管越细,气体的热胀冷缩看的约越清晰,精确度越高。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伽利略温度计的原理的了解和掌握,伽利略温度计很粗糙,膨胀物质不是液体,而是气体,依据气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12.如图,两个相同的炊壶内装有同样多的水,此时都已沸腾。壶口冒出白汽是______现象。若炉火的强度和房间内空气的湿度都相同,就此可以判断得出:房间甲的气温_____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房间乙的气温。
【答案】液化低于
【解析】解:水沸腾时产生大量的水蒸气,从壶嘴喷出的水蒸气遇到壶外温度较低的空气由气态变为液态的小水珠,小水珠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白汽,这是液化现象;
由图中可知:甲房间中壶嘴冒出的“白气”更多;“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温度越低,液化现象越明显;甲房间壶嘴冒出的白气多就说明了甲的气温低。
故答案为:液化;低于。
物质由气态放出热量变为液态的过程是液化;
水蒸气遇冷就会液化,形成“白气”,房间的温度越低,水蒸气的液化现象越明显;
根据图示水蒸气液化的程度分析房间甲和房间乙气温的高低。
此题考查了液化的概念、生活中的液化现象,应知道:水蒸气液化的条件是受冷,温度差越大,液化现象越明显。
13.下列中华古诗中涉及到有关物质形成的物态变化:
“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雾里山疑失,雷鸣雨未休”;“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诗中提到的冰雪雾雨露霜,形成主要原因及吸放热情况相同的两组分别是填写序号并写出具体原因和吸放热情况 、 。
【答案】雪、霜都是由水蒸气凝华放热形成的 雾、雨、露都是由水蒸气液化放热形成的
【解析】解:冰是由水凝固放热形成的;
雪、霜都是由水蒸气凝华放热形成的;
雾、雨、露都是由水蒸气液化放热形成的。
故答案为:雪、霜都是由水蒸气凝华放热形成的;雾、雨、露都是由水蒸气液化放热形成的。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14.如图所示,将碘锤放入热水中,观察到碘锤中固态碘逐渐消失,紫色的碘蒸气充满碘锤,小明同学猜想:固态碘可能是先变成液体,再变成气体,因为速度太快,液态碘出现的时间太短,因而没有观察到。为验证猜想,他查询了一些资料:通常情况下,碘的熔点是,碘的沸点是,水的沸点是请你根据上述资料分析说明小明的猜想为什么错误:______________。
【答案】因为水的沸点为,所以碘能升高到,而碘的熔点是,沸点是,不可能熔化后沸腾
【解析】【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物态变化过程,综合性较强,读懂题意,把握中心是解答的关键。
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需要吸收热量;
晶体熔化的条件是达到熔点,吸收热量。
【解答】
由数据知,水的沸点是,而碘的熔点是,所以碘在的沸水中不可能熔化。
故答案为:因为水的沸点为,所以碘能升高到,而碘的熔点是,沸点是,不可能熔化后沸腾。
三、实验探究题
15.小芸用图甲所示的装置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在组装图甲器材时,若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应适当将 选填:“处向上”或“处向下”调整。
小芸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的水沸腾前后一段时间的温度和时间关系曲线如乙所示,可知该地区的大气压甲、乙 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标准大气压。
小芸思考要给一大杯滚烫的热水降温,在同样的环境下,现有两种方法:先让滚烫的热水冷却,然后加一小杯冷水;先在滚烫的热水中加入一小杯冷水,然后冷却,结合图像信息,可知 。
A.方法冷却效果较好
B.方法冷却效果较好
C.两种方法冷却效果相同
【答案】处向上 低于
【解析】解:如图甲组装器材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应适当将铁架台的处向上调整,使得玻璃泡放在被测液体中。如果调整处铁圈向下,则无法使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由图像分析可知,第水吸热,温度保持在不再升高,说明水已经沸腾,沸点为;水的沸点随气压减小而降低,水的沸点低于,说明该地区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
结合图象提供的信息,发现液体降温时先快后慢,在同样环境条件下,先让滚烫的热水冷却,降温较快,然后加一小杯冷水,冷却效果较好,故选A。
故答案为:处向上;低于;。
本实验是实验器材的组装要考虑两方面,一是要酒精灯的外焰加热,二是温度计的玻璃泡要放在被测液体中;
液体沸腾时吸热温度保持不变,不变的温度即为液体的沸点;液体沸点随气压减小而降低;
液体放热降温时,温度下降先快后慢。
本题是观察水沸腾的实验,考查了器材的组装、沸点与气压的关系、图象分析等,要能够结合图象获得相应信息或规律,并应用于生活实际。
16.小明猜想,水中加入别的物质后,一定会对水的凝固点产生影响,为了验证这一猜想,他将一些盐放入水中,并把盐水用容器盛好放入冰箱,研究盐水的凝固过程。每隔一定时间,小明就观察盐水状态、测出温度,并将凝固过程记录的温度数据画成了凝固图象如图甲所示。
从图象中可以看出盐水凝固过程用了______。
从图象中得到盐水在凝固时的温度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凝固点为______。实验验证了小明的猜想,因为与水相比,盐水凝固点变______选填“高”或“低”了。
如果将一个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盐冰水混合物中如图乙所示,试管中的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______选填“变多”“变少”或“不变”。
【答案】 不变 低 变多
【解析】解:凝固为晶体的过程中温度是保持不变的,
在图象中与横轴平行的一段是温度保持不变的;
盐水从第分钟开始凝固,到第分钟凝固完成,凝固过程用了分钟;
从图象可知:盐水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温度保持不变的温度是,故该盐水的凝固点是;
又知:水的凝固点是,
所以与水相比,盐水的凝固点变低;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而盐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冰水混合物会向盐冰水混合物放热,冰水混合物中的水会达到凝固结冰的条件,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变多。
故答案为:;不变;,低;变多。
根据图象可知:凝固过程是温度保持不变的那一段,即可确定正确答案;与水凝固的图象对比即可求解;
根据晶体凝固的条件可知:冰水混合物会向盐冰水混合物放热,由此确定冰水混合物中的水会有部分结冰,则可判断冰的变化。
解决此题的根据是要读懂晶体凝固的图象,特别是要弄明白究竟哪段是凝固过程。
四、综合题
17.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汽车防冻液
汽车在行驶时,发动机的温度会升得很高。为了安全,可用水循环进行冷却。实际上,水中往往还要加入不易挥发的防冻液原液,加入防冻液后的混合液冬天不容易凝固,长时间开车也不容易沸腾。
有关资料表明,防冻液与水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混合液的凝固点、沸点不同,具体数值参见下表表中防冻液含量是指防冻液在混合液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防冻液含量
混合液的凝固点
混合液的沸点
在给汽车水箱中加防冻液时,宜使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考虑到散热效果,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不宜过高。
在混合液中,如果防冻液含量由逐渐增大到,则混合液凝固点的变化情况是______
A.逐渐升高 逐渐降低 先升高后降低 先降低后升高
若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对该地区汽车来说,在下列不同防冻液含量的混合液中,宜选______。
A.
请在图中做出混合液沸点与防冻液含量的关系图象;由图象可以推知,防冻液的含量达到时,混合液的沸点大约是______。
长时间使用后,汽车水箱中的混合液会减少。与原来相比,混合液的沸点______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其原因是______。
【答案】 升高 水容易汽化,使得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增加
【解析】解:观察表中数据得出,当防冻液含量由逐渐增大到时,混合液凝固点先降低后升高,故选D;
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由于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则混合液的凝固点约为,由表中数据可知选择和的防冻液,而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不宜过高,所以选择的防冻液较为合适,故选B。
混合液沸点与防冻液含量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
由图象可以找出当防冻液的含量达到时,混合液的沸点为;
与原来相比,水箱内的水由于汽化而减少,防冻液的含量增大,使混合液的沸点升高。
故答案为:;;;升高;水容易汽化,使得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增加。
观察表中数据得出混合液凝固点的变化情况;
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判断出混合液凝固点的大致范围,再由表中数据找出合适的防冻液;
利用描点法作出混合液沸点与防冻液含量的关系图象,由图象可以找出当防冻液的含量达到时混合液的沸点;
长时间使用后,混合液中的水由于汽化而减少,防冻液的含量增大,使混合液的沸点升高。
本题综合考查了学生对沸点、凝固点的了解和掌握,会从图象中得出相关信息是本题的关键。专题02 物态变化
考点01:温度及温度计的原理
典例1.上海地区月份的日平均气温约为( )
A. B. C. D.
变式1-1.正在发烧的小军的体温可能是( )
A. B. C. D.
典例2.物体的冷热程度用______表示,实验室常用______来测量。如图,甲温度计的示数是______,乙的示数为______。
变式2-1.北京某天最高和最低气温如下图甲所示,则当天的最高气温为________,最低气温为_______;疫情时期,市有关部门求各校师生进行“晨检”。下图乙中是某同学测体温的结果,示数是_______。
考点02:温度计的使用
典例3.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液体的温度,如图所示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变式3-1.下面关于常用液体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中,错误的是( )
A. 温度计不能用来测量超过它所能测量的最高温度
B. 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要等到示数稳定时再读数
C. 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
D. 读数时为求准确,应把温度计从液体中拿出来仔细观察
变式3-2.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正确的使用顺序为( )
观察温度计的示数 让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
估计被测物体温度 选取适当的温度计 取出温度计
A. B. C. D.
考点03:物态变化的名称辨析
典例4.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下列节气涉及的物态变化正确的是( )
A. “谷雨”节气,雨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B. “白露”节气,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
C. “霜降”节气,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 “小雪”节气,雪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变式4-1.糖画是一种传统民间手工艺,以红、白糖加少许饴糖为原料。将糖用温火熬制,熬到可以牵丝时用小勺舀起糖汁,在石板上飞快地来回浇铸,画出造型,随即用小铲刀将糖画铲起,粘上竹签,便完成制作,如图所示。在糖画制作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有( )
A. 先熔化后凝固 B. 先熔化后凝华 C. 先液化后凝固 D. 先液化后凝华
变式4-2.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某物质通过放热、吸热在甲、乙、丙三种物态之间转化,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甲为固态,甲至乙是熔化过程 B. 乙为气态,乙至丙是凝华过程
C. 丙为液态,乙至丙是熔化过程 D. 丙为气态,丙至甲是液化过程
考点04:探究水的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典例5.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水的沸腾特点.
为了完成实验,除了甲图中的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器材是___________;
在图甲装置中,存在的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纠正所有错误后,实验中待水温升至时,每隔读出一次温度计示数,记录在以下表格内,如此持续后停止了读数.
时间
温度
请根据表格中数据,在图乙的坐标系中画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
为了探究水沸腾过程中是否需要吸热,应___________________,观察___________.
某组同学想提高水的沸点,换用了火力更大的酒精灯加热,这种做法______选填
“可行”或“不可行”.
实验中,两组同学用相同的酒精灯加热,水从开始加热到沸腾所用的时间相同如图丙所示,则他们所用水的质量的大小关系为 选填“”、“”或“”.
下列实验中收集多组数据的目的与此相同的是_______________.
A.测量同一只铅笔的长度 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C.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探究光反射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考点05:探究熔化、凝固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典例6.在“探究晶体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中,绘制出了如图甲所示的图象。
实验时,组装器材要________填“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不直接将装有晶体的试管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而是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加热,这样做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甲中,晶体的熔化过程是________段用图中字母表示,熔化过程经历了________,此过程中晶体处于________状态,此过程中晶体________填“吸”或“放”热。
图甲中,晶体在点是________态,在点是________态均填“固”或“液”。
由图象知该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________。
考点06:晶体与非晶体
典例7.下列各组固体中具有确定熔点的一组是( )
A. 蜡 玻璃 沥青 B. 蜡 铝 玻璃 C. 冰 铁 铝 D. 冰 铁 沥青
变式7-1.现代建筑出现一种新设计:在墙面装饰材料中均匀混入小颗粒状的小球,球内充入一种非晶体材料,当温度升高时,球内材料熔化吸热,当温度降低时,球内材料凝固放热,使建筑内温度基本保持不变.如图所示的四个图像中,表示球内材料的凝固图像的是( )
A. B. C. D.
变式7-2.小杨同学在“探究海波熔化和凝固特点”的实验中,画出了“温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由此可知,海波是 填“晶体”或“非晶体”,海波在第时处于 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
考点07:探究升华和凝华的变化规律
典例8.小明在探究物态变化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甲、乙所示的两种探究“碘的升华”的实验方案。
已知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为,标准大气压下,碘的熔点为,上述设计中,更合理的方案是______选填“甲”或“乙”,此方案可防止碘发生______现象;
为了进一步探究此类现象,小明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进行了下列实验:在杯中放入适量的水,向水中放入一小块干冰,观察到水中很快有大量气泡产生,同时水面有大量白气,如图丙所示,实验中,水中大量的气泡是由______形成的,水面上大量的白雾是由______形成的。
一、单选题
1.上海地区月份的日平均气温约为( )
A. B. C. D.
2.下列温度值最接近实际的是( )
A. 健康成年人的体温约是
B. 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室内温度约是
C. 人洗澡淋浴的适宜温度约是
D.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盐水的凝固点是
3.温度计的示数为“”,下面读法正确的是( )
A. 摄氏零下度 B. 零下摄氏度 C. 零下摄氏度 D. 零下度
4.水烧开后,壶口会有“白气”生成。以下现象和上述物态变化相同的是( )
A. 干冰变小 B. 露珠晶莹
C. 白雪皑皑 D. 湖中冰化成水
5.在做“观察水沸腾”实验时,图所示是其中出现的四种现象。下列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甲乙内丁 B. 甲丙乙丁 C. 丁乙丙甲 D. 丙乙甲丁
6.在下列各图中,能正确描述铁锭熔成铁水过程中温度变化情况的是( )
A. B. C. D.
7.如图所示为我国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晒干”,所描述的物态变化是( )
A. 液化 B. 熔化 C. 汽化 D. 凝固
8.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放热的一组是( )
初春,冰封的湖面解冻 盛夏,旷野里雾的形成
深秋,路边的小草上结了一层霜 严冬,冰冻的衣服逐渐变干
A. B. C. D.
9.下面是“水”的几条“旅行”路线:水冰水蒸气冰水水蒸气水蒸气水冰水蒸气冰水,你认为“水”的这几条“旅行”路线中可行的是( )
A. 只有 B. 只有 C. 只有和 D. 四条路线都可以
10.如图是一支刻有个均匀小格的温度计,若将此温度计插入正在熔化的冰水混合物中,液面下降到第格,若将此温度计插入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液面升到第格,则此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 )
A. B. C. D.
二、填空题
11.小明同学设计的一个温度计,如图所示,瓶中装的是气体,瓶塞不漏气,弯管水平部分有一小段液柱。这个温度计是根据______的规律制成的。将此装置放在室内,当周围的温度降低时,液柱将向______填“左”或“右”移动。
12.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冰的熔化特点,将装有适量碎冰的试管置于烧杯内的温水中,冰______热量,温度升高。当冰开始熔化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所示为______,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计的示数______,由此可知,冰属于晶体。
13.如图所示,在炎热的夏天,当我们吃冰棒的时候,常常看到在冰棒的周围有“白气”冒出,“白气”是通过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冒出的“白气”将会________选填“向上飘”或“向下落”。
14.小丽同学观看表演“沸腾的油锅中取铁球”后,得知锅中的“油”是由油和醋组成的混合液体,油的沸点为,醋的沸点为,当温度达到________时锅中的“油”就沸腾了。继续加热,“油”和放入其中的铁球的温度________选填“会”或“不会”升高,当________后,继续加热,就不可能赤手从油锅中取铁球了。
15.沥青路面在烈日下由硬变软,在这个过程中沥青的温度不断升高,说明沥青是__________晶体非晶体它在熔化时要__________吸放热.
16.如图是液态氮置于试管中的场景,可以看到周围有大量“白气”产生,并且筷子上有霜形成。“白气”的形成需要______选择“吸热”或“放热”;筷子上的霜是水蒸气______而成的。
17.第届冬奥会将于年在北京举办在滑冰比赛中,为了消除冰刀滑行造成的划痕,使冰面恢复平整,常在比赛间隙进行“补冰”。“补冰”时,工作人员在冰面上浇水,并向浇水处喷撤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此过程中干冰迅速______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划痕处的水______成冰,实现快速“补冰”。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18.如图所示为地球上的水循环示意图,请你用物态变化知识简单描述水循环的过程.海洋中的水在太阳的照射下,温度升高__________成水蒸气升到高空,在高空中水蒸气遇冷温度降低__________成小水滴或__________成小冰晶,这就形成了云,当在一定条件下,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__________又变成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雨.
三、实验探究题
19.小红同学在做“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实验:
如图甲中,她的做法存在的错误是______;读数时,图乙中正确的方法是______。选填“”、“”或“”
改正错误后,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丙所示,则测得水的温度是______。
下面是小红同学在做“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的实验步骤,请你按照正确的顺序,把下面的编号有序地排列出来。
A.观察温度计里细玻璃管内的液面,当液柱不再升高时,记下读数;
B.选取适当的温度计;
C.估测液体的温度;
D.从被测液体中取出温度计,放在稳妥的地方,整理好仪器;
E.此温度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
正确的实验步骤是:______。
20.如图所示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
小刚在组装实验装置的过程中意识到,悬挂温度计的铁杆位置很重要。铁杆位置过高或过低会直接影响实验中对________的测量。
小刚在实验过程中,判断水是否已经发生了沸腾的根据是________选填“”或“”。
A.观察到的现象 温度计的示数
小刚完成实验后,注意到只有小强还没有完成实验。观察发现,小强没有使用烧杯盖。小刚经过分析认为,烧杯盖在本实验中的作用是________,从而缩短了实验的时间。
小刚还发现,在实验装置相同和组装正确的情况下,各组完成实验的时间也不一样。为此,他又提出了进一步缩短实验时间的两个建议:一是减少烧杯中水的质量,二是提高烧杯中水的初温。如果你要做这个实验,在采取小刚的建议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写出其中的一个并说出你的理由:________。
21.小华设计了如图的甲、乙两种装置来探究“冰的物态变化规律”。
实验应选用______选填“大冰块”或“碎冰块”来进行实验,效果更好些;
为使试管中的冰受热均匀,且便于记录各时刻的温度值,小华应选用______选填“甲”或“乙”装置来进行实验。实验中,小华测得某时刻冰的温度如丁所示,则此时冰的温度为______;
用酒精灯对烧杯加热,当试管中的冰完全熔化后,继续加热一段时间,如图丙是整个实验过程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由图像可知:冰熔化的过程中是______段用字母表示,熔化过程的特点是______,在第分钟时杯里的物质处于______态。
22.利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做以下几个小实验:
把干冰放入试管中,在试管口套气球,如图甲所示。气球体积会逐渐变大,这是干冰______填物态变化形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导致的;一段时间后,试管底部的外壁出现了白霜,如图乙所示,这是由于干冰发生上述物态变化时需要______热,使试管底部温度降低,靠近试管外壁的水蒸气______填物态变化形成霜。
取一块干冰放入常温下的水中,杯中的水立即就“沸腾”了,水中有大量气泡上升,并且在杯口出现大量“白气”,如图丙所示。水中的气泡主要是______选填“水蒸气”或“二氧化碳气体”,杯口的“白气”是______选填“水蒸气”、“二氧化碳气体”或“小水珠”。
一、单选题
1.甲乙两支刻度不准确但均匀的温度计分别测量冰水混合物、沸水和教室内的温度,结果如表所示。则下列对和大小的判定正确的是( )
温度计 温度计示数
冰水混合物 沸水 教室
甲
乙
A. B. C. D. 无法确定
2.甲、乙、丙三支酒精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都一样,甲和乙玻璃管的内径相同,甲玻璃泡的容积比乙大。乙和丙玻璃泡的容积相同,乙的内径比丙细。由此可判断这三支温度计的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距离( )
A. 甲最长 B. 乙最长 C. 丙最长 D. 一样长
3.如图在两个相同的试管甲和乙中分别装入质量和初温相同的水,然后将沸腾时产生的水蒸气通入试管甲的水中,水蒸气在甲中几乎全部液化,待甲中的水面上升一段高度后,停止通入水蒸气测出此时甲中水的温度为,以下能验证水蒸气液化放热的操作是( )
A. 测出乙中的水温并与比较
B. 测出烧瓶中的水温并与比较
C. 将烧瓶内开水倒入乙中直至与甲中水面相平,摇匀后测出乙中水温并与比较
D. 将另一杯开水倒入乙中直至与甲中水面相平,摇匀后测出乙中水温并与比较
4.如图是一种沙漠里能收集空气中水分的甲虫。清晨,空气中水蒸气含量高,甲虫从洞穴中走出爬上沙丘,迎着风整个身体呈倒立的姿势,很快空气中的水蒸气在背部凝结成水珠,水珠越聚越多,顺着背部流入甲虫的嘴里。科学家利用该原理制造了沙漠集水器,实现沙漠淡水的补给,能让沙漠变成一块块绿洲。甲虫能收集到空气中的水蒸气,说明它背部的温度比外界气温( )
A. 一定高 B. 一定低 C. 一定相同 D. 无法确定
5.年月,溧阳首创“移栽油菜稻草全量还田”栽种技术,收割完稻子、栽下油菜苗之后,农民把脱粒后的稻草杆覆盖在油菜苗根部,如图所示。对该栽种技术优点的分析中,错误的( )
A. 白天,防止日光直接照射土壤,避免土壤因水分快速蒸发而干结
B. 白天,防止地表风直接刮向土壤,避免土壤因水分快速蒸发而干结
C. 白天,发挥稻草的遮光功能抑制杂草生长,减少除草剂的使用量
D. 夜晚,发挥稻草的导热功能为土壤保温,避免油菜受冻害
6.如图所示,图中、两点坐标的温度分别对应是某晶体物质的熔点和沸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该晶体物质的温度,该晶体物质处于Ⅰ区域,是液态。
B. 若该晶体物质的温度由Ⅰ区域到Ⅱ区域时,该晶体物质发生熔化现象,且放热
C. 若该晶体物质由Ⅲ区域的状态到Ⅰ区域状态时,该晶体物质发生升华现象,且放热
D. 若该晶体物质为氧,通常情况下,空气中的氧气的温度处于Ⅲ区域
7.如图是一款新型水杯,在杯的夹层中封入适量的固态物质,实现了“快速降温”和“快速升温”的功能.使用时,将水杯上下晃动几分钟,可以将的开水降温至左右的温水,也可以将冷水升温至左右的温水,这款水杯被广泛称为“杯”“杯”的工作原理是( )
A. 首次使用时,必须加注热水;降温时利用物质熔化吸热;升温时利用凝固放热
B. 首次使用时,必须加注冷水;降温时利用物质凝固放热;升温时利用熔化吸热
C. 首次使用时,加注冷热水均可;降温时利用物质熔化吸热;升温时利用凝固放热
D. 首次使用时,加注冷热水均可;降温时利用物质凝固放热;升温时利用熔化吸热
8.在标准大气压下完成“探究烛蜡的熔化特点”和“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的两个活动,对比两实验有下列判断:烛蜡和碘都经历了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两个实验采用水浴法的主要目的都是受热均匀。以上判断( )
A. 只有正确 B. 只有正确 C. 都正确 D. 都不正确
二、填空题
9.如图所示是小亮自制的温度计,他把小瓶放入冷水和热水中,观察细管中水柱升降,比较温度高低。由此可知,它是根据液体的 规律制成的。实验中要使观察到的现象更明显,改进方法是 。
10.如图所示是某同学测体温时体温计的一部分,它的读数是______,接着该同学直接用该体温计测今天的气温,结果是______。
现在,英美等国家多用华氏温度计,华氏温度计是荷兰人华伦凯特在年用酒精制作的温度计,他把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定为,把纯水凝固时的温度定为,用代表华氏温度,温度计刻度均匀,请利用这些知识得出体温计的读数也可以记作______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11.伽利略曾经设计过一种温度计:一根粗细均匀的玻璃管,一端与鸡蛋大小的玻璃泡相连,另一端插入水中,并使玻璃管内吸入一段水柱,根据管内水柱高度的变化可测出环境温度的变化。为了研究伽利略温度计,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按照资料中的描述自制了如图所示的测温装置。图中为一小塑料瓶,为一透明玻璃管并通过橡皮塞与相连,管的下端竖直插在大水槽中,使管内外水面有一高度差,然后进行实验探究:
改变装置所处的环境温度,分别测出不同温度下所对应的水柱高度,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测量次序
温度
水柱高度厘米
装置中的塑料瓶相当于现在使用的液体温度计中的哪个结构?______。
根据上述实验可知,兴趣小组制作的“测温装置”玻璃管的刻度是______。
A.上大下小 B.上小下大 C.、都有可能
根据表中的数据可推得:当温度为时,水柱高度为______厘米。
要提高“伽利略温度计”的精确度,换______选填“粗”或“细”一点的管子。
12.如图,两个相同的炊壶内装有同样多的水,此时都已沸腾。壶口冒出白汽是______现象。若炉火的强度和房间内空气的湿度都相同,就此可以判断得出:房间甲的气温_____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房间乙的气温。
13.下列中华古诗中涉及到有关物质形成的物态变化:
“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雾里山疑失,雷鸣雨未休”;“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诗中提到的冰雪雾雨露霜,形成主要原因及吸放热情况相同的两组分别是填写序号并写出具体原因和吸放热情况 、 。
14.如图所示,将碘锤放入热水中,观察到碘锤中固态碘逐渐消失,紫色的碘蒸气充满碘锤,小明同学猜想:固态碘可能是先变成液体,再变成气体,因为速度太快,液态碘出现的时间太短,因而没有观察到。为验证猜想,他查询了一些资料:通常情况下,碘的熔点是,碘的沸点是,水的沸点是请你根据上述资料分析说明小明的猜想为什么错误:______________。
三、实验探究题
15.小芸用图甲所示的装置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在组装图甲器材时,若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应适当将 选填:“处向上”或“处向下”调整。
小芸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的水沸腾前后一段时间的温度和时间关系曲线如乙所示,可知该地区的大气压甲、乙 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标准大气压。
小芸思考要给一大杯滚烫的热水降温,在同样的环境下,现有两种方法:先让滚烫的热水冷却,然后加一小杯冷水;先在滚烫的热水中加入一小杯冷水,然后冷却,结合图像信息,可知 。
A.方法冷却效果较好
B.方法冷却效果较好
C.两种方法冷却效果相同
16.小明猜想,水中加入别的物质后,一定会对水的凝固点产生影响,为了验证这一猜想,他将一些盐放入水中,并把盐水用容器盛好放入冰箱,研究盐水的凝固过程。每隔一定时间,小明就观察盐水状态、测出温度,并将凝固过程记录的温度数据画成了凝固图象如图甲所示。
从图象中可以看出盐水凝固过程用了______。
从图象中得到盐水在凝固时的温度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凝固点为______。实验验证了小明的猜想,因为与水相比,盐水凝固点变______选填“高”或“低”了。
如果将一个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盐冰水混合物中如图乙所示,试管中的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______选填“变多”“变少”或“不变”。
四、综合题
17.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汽车防冻液
汽车在行驶时,发动机的温度会升得很高。为了安全,可用水循环进行冷却。实际上,水中往往还要加入不易挥发的防冻液原液,加入防冻液后的混合液冬天不容易凝固,长时间开车也不容易沸腾。
有关资料表明,防冻液与水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混合液的凝固点、沸点不同,具体数值参见下表表中防冻液含量是指防冻液在混合液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防冻液含量
混合液的凝固点
混合液的沸点
在给汽车水箱中加防冻液时,宜使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考虑到散热效果,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不宜过高。
在混合液中,如果防冻液含量由逐渐增大到,则混合液凝固点的变化情况是______
A.逐渐升高 逐渐降低 先升高后降低 先降低后升高
若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对该地区汽车来说,在下列不同防冻液含量的混合液中,宜选______。
A.
请在图中做出混合液沸点与防冻液含量的关系图象;由图象可以推知,防冻液的含量达到时,混合液的沸点大约是______。
长时间使用后,汽车水箱中的混合液会减少。与原来相比,混合液的沸点______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其原因是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