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地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呼伦贝尔高原又称巴尔虎高原,是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位于内蒙古高原东北部,大兴安岭北段西麓。下图示意我国呼伦贝尔高原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推测图中斜线所示地区( )
A. 始终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 B. 地处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
C. 始终是我国重要的畜牧地区 D. 地处水田与旱地的过渡地带
2. 图中斜线所示地区最突出的环境和发展问题主要是( )
A. 森林锐减 B. 生物污染 C. 洪涝灾害 D. 土地退化
【答案】1. B 2. D
【解析】
【1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示地区位于大兴安岭西侧的呼伦贝尔高原,这里的降水量在200~400mm,图中斜线所示地区位于400mm年等降水量线附近,大致呈南北走向,是我国北方地区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也是我国灌溉农业区向畜牧业区过渡的地带,即地处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题详解】
根据上题可知,图中斜线所示地区位于我国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地处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对降水变率极为敏感,土地极易受风蚀和沙化。因此,图中斜线所示地区最突出的环境和发展问题主要是因自然因素和人为过度农牧而产生的土地退化问题,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我国农业生产大体以400mm 年降水量等值线(即从大兴安岭、通辽、张北、榆林、兰州、玉树至拉萨附近)为界,可分为两大区:以东、以南是种植业为主的农区,以西、以北是畜牧业为主的牧区。这两大区之间实际上还存在着一条沿东北西南向展布,空间上农牧并存,时间上农牧交替的所谓农牧过渡带或农牧交错带。
林火是指在林地上发生的火灾。林火是一种自然灾害,也是一种重要的生态过程,对森林生态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尤其林火对中高纬度地区的植被和多年冻土的影响巨大。下图示意稳定气候下加拿大某地区林火发生后地表和多年冻土的变化轨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该地林火发生后地面海拔高度的变化是( )
A. 先升高,后降低 B. 先降低,后升高 C. 持续升高 D. 持续降低
4. 导致该地林火发生后在短时间内地面海拔高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流水沉积 B. 风力侵蚀 C. 解冻作用 D. 断裂下陷
5. 该地区林火发生后50年内当地( )
A. 地表土壤活动层和永冻层都会变厚 B. 地面接收太阳光照时间始终在减少
C. 草本和灌丛植被的种类、数量增加 D. 地表土壤层中的病毒虫害将会增多
【答案】3. B 4. C 5. C
【解析】
【分析】
【3题详解】
读图可知,林火发生后的短时间内,因地面高大针叶林被烧毁,地表有机质层也被焚烧,下面的活动层中的冰消融后蒸发失水,造成地面下陷,导致地面海拔高度降低;随后地表裸露,地面接受太阳辐射增多,地温升高,光照增多,土壤病虫害减少,禾草和灌木类植物不断增多,根系腐烂后演变为有机质层,使得地面升高,从而导致地面海拔高度升高;该地林火发生后地面海拔高度的变化是先降低,后升高,故选B。
【4题详解】
读图可知,林火发生后短期内该地地面先沉降,后期经长时间再慢慢恢复上升。该地区林火发生后在短时间内,地表裸露严重,地表冻土解冻会导致冻土层厚度下降,因水分通过蒸发、流失等途径散失,导致地表坍塌而海拔高度降低,故选C。
【5题详解】
该地区林火发生后,高大针叶林和地表有机质层被烧毁、草木灰增多导致土壤活动层增厚,到达地面光照增多,地面升温,永冻层变薄,选项A错误;高大针叶林和地表有机质层被烧毁,近期内到达地面光照增多,地表接受太阳光照时间变多,随着植被的恢复才开始缓慢减少,选项B错误;经过林火灼烧后,地表土壤层内的病毒虫害会减少,选项D错误;林火发生后的50年内低矮禾草和灌丛植被生长的光照、地温、土壤矿物养分条件改善,致使其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故选项C正确。
【点睛】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要素组成,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东北三省是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和人口流失最多的地区。2010—2020年的十年间,东北三省共减少1101万人,其中,黑龙江减少646万人,是人口流失最多的省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推测导致东北三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低的主要原因是( )
A. 育龄人口减少 B. 人口容量减小 C. 经济水平落后 D. 医疗物资短缺
7. 2010—2020年黑龙江省人口流失的主要群体是( )
①婴幼儿人口②学龄人口③青壮年人口④老年人口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8. 东北三省人口流失对该地区产生的影响主要有( )
①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②不利于绿色农业发展③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④不利于吸引外来投资
A. ①② B. ③④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6. A 7. C 8. D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可知,东北三省主要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受社会经济、教育等因素的影响,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转变,青壮年人口大量迁出造成育龄人口减少,婚育年龄推迟等,从而导致人口出生率下降。再加上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人口寿命延长,老年人口比重较大,人口死亡率高,导致东北三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低,故选项A正确;近年来东北三省并没有大的自然灾害和变化,因此人口容量并未减少,选项B错误;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主要影响人口的迁移,选项C错误;我国近些年来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升,医疗物资充足,选项D错误;故选A。
【7题详解】
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可知,黑龙江省是我国纬度最高的地区,冬季气候寒冷,又位于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受寒冷气候的影响,老年人冬季多迁往南方温暖地区平安过冬;受老工业基地衰落的影响,青壮年多迁往经济收入较高的东南沿海地区;2010—2020年黑龙江省人口流失的主要群体是青壮年人口和老年人口,③④正确,故选C。
【8题详解】
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可知,人口流失和外迁既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东北三省的人口流失对当地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是会造成劳动力短缺,人才流失不利于产业(高新技术)结构升级、本地市场规模缩小,不利于吸引外来投资。对当地产生的有利影响主要是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利于生态和绿色农业发展。故选D。
【点睛】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1.经济因素,决定了人口的增殖条件和生存条件,通过改变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人口的自然增率。 2.文化因素,一是接受教育年限的延长,平均婚龄推延;二是科学文化水平发达,人们的生理知识、育儿知识、保健知识丰富,促成婴儿死亡率降低;三是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愈高,注意素质的提高,少生优育,子女培养费用提高。3.医疗卫生因素,直接影响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
土地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之间重要的连接桥梁,土地利用变化通过改变地表结构和覆被从而对生态系统服务和碳排放产生影响。长株潭城市群位于中国湖南省中东部,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下表示意2000-2020年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碳排放核算(t表示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年份 耕地/10t 林地/t 草地/t 水城/t 建设用地/10t 未利用地/t 碳源/10t 碳汇/10t 净碳排放量/10t
2000 72.09 -29.31 -688.59 -7756.59 1057.91 -13.90 1130.00 -30.16 1099.84
2005 13.74 -28.94 -678.03 -7669.00 1254.91 -15.33 1268.65 -29.96 1238.70
2010 13.60 -28.75 -678.03 -7696.16 2576.66 -15.07 2590.27 -29.77 2560.49
2015 12.86 -27.95 -652.50 -7522.37 3469.36 -27.85 3482.22 -28.77 3453.45
2020 12.52 -27.59 -647.48 -7729.96 4125.12 -24.23 1437.64 -28.43 4109.21
9. 从碳源构成来看,2000—2020年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类型中碳排放量最大的是( )
A. 耕地 B. 林地 C. 草地 D. 建设用地
10. 2000—2020年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碳排放量呈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
A. 耕地面积减少 B. 耕地撂荒增多 C. 耕地质量提高 D. 耕地坡度变小
【答案】9. D 10. A
【解析】
【9题详解】
读表可知,从碳源构成来看,2000—2020年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类型中建设用地的碳排放量由2000年的1057.91×104t增加至2020年的4125.12×104t,建设用地是主要碳源,其增长速率在2000—2010年较快,之后变缓,故选D。
【10题详解】
读表可知,2000—2020年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的碳排放量由72.09×104t下降至12.52×104t。其主要原因是2000年以来,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尤其是2007年获批“两型社会”综改示范区后,城市群快速城镇化导致大量耕地转变为建设用地。耕地面积的减少,导致2000—2020年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碳排放中耕地的碳排放量不断下降,A正确;与耕地撂荒增多、耕地质量提高、耕地坡度变小无关,BCD错误;故选A。
【点睛】为应对全球变暖的不利影响,避免灾害的发生,国际社会正在采取减缓和适应措施。包括减少人为温室气体的排放(碳源),增加温室气体的吸收(碳汇),提高对全球变暖的适应能力等。具体措施有优化能源结构、优化消费结构、推动低碳技术创新、优化低碳经济建设机制、提高公众的节能环保意识等。
世界棉纺织业起源于英国的曼彻斯特,是在最早的毛纺织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8世纪中期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毛纺织业衰落,棉纺织业迅速兴起,使得曼彻斯特成为英国的“棉都”。20世纪初期,世界棉纺织业开启了棉纺织业的产业转移。下图示意世界棉纺织业产业转移路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18世纪中期英国的曼彻斯特成为英国“棉都”,得益于英国( )
A. 棉花种植面积大 B. 棉花品质较好 C. 棉纺劳动力较多 D. 纺纱机械的推广
12. 美国在承接世界棉纺织业第一次转移时主要优势是( )
①丰富棉花原料②先进的纺织技术③广阔的土地资源④发达的航空运输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3.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世界棉纺织业产业转移的重要作用是使得( )
A. 棉花种类更加多样 B. 土壤肥力得到提高
C. 产业链条更加完整 D. 环境污染压力减轻
【答案】11. D 12. A 13. C
【解析】
【11题详解】
读图并结合材料可知,世界棉纺织业起源于英国的曼彻斯特,是在最早以及最重要的手工业——毛纺织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先锋,纺纱机械的推广使得英国的曼彻斯特的棉纺织业发展迅速,也使其成为英国的“棉都”,D正确;英国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不适合喜光照的棉花生长,故其棉花种植量不大,品质也相对较差,AB错误;与亚洲国家相比,18世纪中期的劳动力数量也不占优势,C错误。故选D。
【12题详解】
读图并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可知,20世纪初期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欧洲列强国力下降。美国经济的崛起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促使了棉纺织业的工业化生产,使得棉花原料的需求量迅速提升。美国利用丰富的土地资源以及劳动力资源大力发展棉花种植,逐步成为丰富的纺织原料输出中心,从而使得美国成为世界棉纺织业第一次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地,故①②③正确;发达的航空运输不是影响美国承接棉纺织业第一次转移的因素,且20世纪初期世界航空运输网络还很不完善,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3题详解】
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可知,每次的产业转移大多是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承接了来自发达国家的棉纺织业,让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链更加完整,更利于满足全球市场对产品质量和规模的需求。同时,它也能够缩小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距。这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在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促进经济发展、加强国际贸易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C正确;而棉纺织业产业转移主要是生产方面,使发展中国家棉花种类更加多样不是其主要影响,A错误;世界棉纺织业转移至发展中国家,使发展中国家大量种植棉花,会使土壤肥力下降,B错误;由于大面积种植棉花,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不断增加,使环境污染压力增加,D错误。故选C。
【点睛】产业转移的影响: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产业分工合作;改变区域地理环境;改变劳动力就业空间分布。
贝加尔湖位于俄罗斯东南部,是世界上容量最大、最深的淡水湖,总蓄水量为23.6万亿立方米。沿岸有336条入湖河流,但仅有一条安加拉河流出。一年中贝加尔湖参与水循环的水量很少,湖水量常年处于动态变化平衡之中,下图示意且加尔湖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贝加尔湖湖水最直接、最主要的补给类型是( )
A. 大气降水 B. 地下水 C. 冰雪融水 D. 河流水
15. 推测每年贝加尔湖参与水循环的水量较少的主要原因有( )
①纬度高,气温低,冰封时间长,蒸发量小②流域面积小,湖泊南北狭长,湖水流速慢
③出湖河流少,流量很小,深层水体流出少④湖泊深度大,容量大,深层湖水难以上泛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6. 贝加尔湖水量常年处于动态平衡中,说明( )
A. 平均每年降水量和蒸发量相等 B. 平均每年收入量和支出量相等
C. 平均每年径流量和蓄水量相等 D. 平均每年下渗量和融水量相等
【答案】14. D 15. C 16. B
【解析】
【14题详解】
读图并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贝加尔湖湖水最直接、最主要的水源补给类型是来自沿湖周边的多条河流,其次是地下水补给。贝加尔湖的入湖河流约有336条,其中包括了许多小溪和支流。这些河流和支流的流量和水质对贝加尔湖的水环境和生态系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贝加尔湖湖水最直接、最主要的补给类型是河流水,D正确,排除ABC,故选D。
【15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贝加尔湖纬度高,气温低,冰封时间长,蒸发量小,降水稀少,水循环参与少,①正确;贝加尔湖深度大,容量大,深层湖水难以上泛参与水循环,④正确;贝加尔湖仅有一条流出河,且流量很小,流出的主要是表层水体,参与水循环体量小,③正确;贝加尔湖沿岸有336条入湖河流,流域面积大,②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6题详解】
根据材料和所学地理知识可知,水量平衡是指任一区域(或水体)在任一时段内,收入水量与支出水量之差必等于该时段区域(或水体)内蓄水的变化量(蓄水变化量=收入水量-支出水量),即收支是平衡的。贝加尔湖一年中湖水水量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即贝加尔湖蓄水变化量为零,也就是贝加尔湖平均每年收入和支出量相等,说明湖水水量稳定,平均每年收入量和支出量相等,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常见的湖泊补给类型有大气降水、河流水、地下水等。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汾河谷地,位于山西省中南部,面积47611.2km ,属于渭河谷地—汾河谷地,是晋陕盆地带的重要部分。这里在地质史上为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断层地堑,南与渭河平原相接,北与滹沱河谷地相连,是山西省人口和城市密度较高的地区,也是山西省重要的粮食产区。下图示意汾河谷地位置。
(1)描述目前汾河谷地在地质时期的形成过程。
(2)说明汾河谷地人口和城市密度较高的主要原因。
【答案】(1)在地质历史时期,汾河及其周边地区为海洋,海底地层经抬升作用露出海面形成陆地及其一系列褶皱山脉;在地壳运动作用下,汾河谷地所在岩块相对于两侧岩块断裂下陷,形成地堑构造;在断裂下陷的谷地中,汾河及其支流带来的泥沙沉积形成目前的汾河河谷。
(2)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交通便利等。
【解析】
【分析】本题以汾河谷地地形和位置示意图为材料,涉及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人口和城市发展条件等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及读图识图能力,考查了区域认知及地理实践能力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在地质时期,汾河及其周边地区为海洋,海底地层经抬升作用露出海面形成陆地及其一系列褶皱山脉;在地壳运动作用下,汾河谷地所在岩块相对于两侧岩块断裂下陷,形成地堑构造;在断裂下陷的谷地中,因断层线附近岩石破碎,易发育河流;汾河及其支流带来的泥沙沉积形成目前的汾河河谷。
【小问2详解】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可归纳为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大类。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水源和其他因素等此外,土壤肥力、矿产资源的分布等也会影响人口的分布。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历史等。周边地区均为高山,汾河河谷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流水源充足,利于农业种植发展,人口和物资汇聚,易形成早期城市,河运交通便利且位于太行山东西交流的中转站,陆续形成了人口集聚地和多个城市。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新时代面临的人口特征之一。截至2021年底,我国总人口约14.13亿人,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约2005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4.20%。为此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大力支持养老事业发展。近年来,我国养老资源绝对量得到大幅提升。截至2020年底,我国拥有养老机构38158家,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291279家,养老服务床位813.5万张。下图示意2015—2020年我国养老机构资源配置与服务利用相对发展度的时空演化。
(1)指出我国养老机构资源配置与服务利用相对发展度的时空演化特点。
(2)目前我国养老机构资源配置仍处于较低水平,试分析其原因。
(3)假如你是一位老年人,请你为我国提高养老机构资源配置水平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答案】(1)整体上由资源配置滞后型向服务利用滞后型方向发展;资源配置滞后型占主导并不断缩小;同步发展型不断减少;服务利用滞后型不断增多。
(2)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发展进程较快;我国养老事业起步较晚,养老机构资源配置机制尚不成熟;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较低,养老机构投入较少等。
(3)各级政府要加大养老资源财政投入,配置养老机构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养老行业法律法规,完善养老资源供给制度;调动志愿者参与社会养老的积极性,壮大志愿者服务队伍;注重各地区之间的合作,促进各地区养老资源配置的协同发展。
【解析】
【分析】本题以我国养老资源配置情况为材料,涉及人口老龄化等知识点,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问1详解】
读图可知,2015年全国只有资源配置滞后型和同步发展型,2020年时三种类型的地区呈现东西差异分布,整体上由资源配置滞后型向服务利用滞后型发展;在结构上资源配置滞后型占主导并不断缩小,同步发展型略有减少并开始发展为服务利用滞后型。
【小问2详解】
可从老龄化进程、空间分布差异、养老机构投入与发展等角度展开分析。目前我国养老机构资源配置仍处于较低水平,绝对资源的配置正在快速发展,但是配置服务却没有及时跟上。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发展进程较快,地区分布不均的情况在东北、中西部更为显著;我国养老事业起步较晚,养老机构资源配置机制尚不成熟;我国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还较低且地区发展不均衡,养老机构投入较少等。
【小问3详解】
我国提高养老机构资源目前还不充足,因此各级政府要加大养老资源财政投入,配置养老机构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养老行业法律法规并监督执行,完善养老资源供给制度;调动志愿者参与社会养老的积极性,壮大志愿者服务队伍,提高养老服务水平;注重各地区之间的合作,促进各地区养老资源配置的协同发展。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耕地压力指数是指某国家或地区人均所需最小耕地面积与实际人均耕地面积之比。耕地压力指数可以衡量一个地区耕地资源的稀缺和冲突程度。安徽省位于长江下游,以淮河和长江为界,安徽省分为皖北、皖中和皖南三个地区。安徽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和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近年来,安徽省耕地面积总体上呈现减少趋势。下图示意近年来安徽省耕地压力指数空间分布。
(1)说明近年来安徽省耕地压力的空间分布差异。
(2)近年来,黄山市耕地压力指数升高较快,请给出合理性的解释。
(3)简述安徽省为降低耕地压力,确保粮食安全应采取的措施。
【答案】(1)全省耕地压力空间差异大;总体由南向北压力降低;皖南压力最大,皖中次之,皖北最小
(2)黄山市地处皖南山地,属于旅游名城,退耕还林来发展旅游业导致耕地面积缩小;城镇化进程加快,耕地转化为城镇建设用地增多;地势较高,耕作不便,耕地非粮化面积增多。
(3)政府加大耕地监管保护力度;合理控制人口数量;明确耕地用途,防止耕地“非粮化”;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粮食单产;适当提高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面积的比例,提高复种指数等。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近年来安徽省耕地压力指数空间分布分布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未来粮食安全的耕地保障等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本小题主要从耕地压力指数的空间分布不均,变化规律,不同压力指数的空间分布差异等角度进行分析。据图可知,安徽省耕地压力指数从北部小于1.0到南部黄山市大于1.61,全省耕地压力空间差异大;耕地压力指数从南向北减小;耕地压力指数皖南最大,皖中次之,皖北最低。
【小问2详解】
“耕地压力指数是指某国家或地区人均所需最小耕地面积与实际人均耕地面积之比”,黄山市耕地压力指数升高较快,由于黄山市地处皖南山地,属于旅游名城,且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城镇建设导致大量耕地被占用;同时由于发展旅游业的需要,为改善生态环境,退耕还林导致耕地面积缩小;因地处皖南山区,耕地质量不高,为提高经济效益,适应旅游业的发展,耕地非粮化面积增多。
【小问3详解】
安徽省降低耕地压力主要从影响耕地压力指数的因素,从粮农比、人均耕地、粮食单产等方面进行分析。从人均耕地角度进行分析,需合理控制人口数量;政府需加大监管力度,保证耕地面积;从粮农比角度进行分析,政府需明确耕地用途,防止耕地“非粮化”;从粮食单产角度分析,应加大科技投入,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粮食单产;此外,还可适当提高粮农比和复种指数等。
20.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冰洋是世界上纬度最高的海洋,由于常年气温低,导致北冰洋常年为海冰覆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冰洋海冰面积不断缩小,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下图示意1980-2020年北冰洋海冰面积变化。
(1)概括1980年以来北冰洋海冰面积的变化趋势。
(2)说明1980年以来北冰洋海冰面积变化的原因。
(3)简述北冰洋海冰面积变化对北极航运产生的影响。
【答案】(1)总体上北冰洋海冰面积呈缩小趋势;北冰洋海冰面积波动性较大,20世纪90年代后北冰洋海冰面积缩小幅度最大。
(2)总体上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气温呈升高趋势;全球气温升高波动性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升温幅度增大等。
(3)通航里程变长;航运时间延长;航运范围扩大等。
【解析】
【分析】本题以1980-2020年北冰洋海冰面积变化示意图为背景,设置3小题,涉及北冰洋海冰面积变化特点、原因、影响等知识,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地理事物的变化特点可以先描述总体变化趋势,再(分段)描述变化速度。读图可知,北冰洋海冰面积总体上呈缩小趋势;北冰洋海冰面积波动性较大,20世纪90年代后北冰洋海冰面积缩小幅度最大。
【小问2详解】
由材料“常年气温低,导致北冰洋常年为海冰覆盖”可知,北冰洋海冰面积不断缩小的原因是受温度的影响。近百年来,全球气候有明显变暖趋势,气温总体升高,故海冰面积不断缩小;全球气温呈波动上升,气温升高波动性大,导致海冰面积波动性较大;受人类活动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升温幅度增大,故导致北冰洋海冰面积缩小幅度最大。
【小问3详解】
北极航线的开通将大大缩短欧洲、北美和东北亚、东亚之间的海上航行距离 ,可以节约燃料,促进北冰洋周边地区的交流与合作。由此可知,北冰洋海冰面积的缩小,可以使海洋通航时间延长;北极航线的通航里程变长,通航范围扩大等。娄底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地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呼伦贝尔高原又称巴尔虎高原,是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位于内蒙古高原东北部,大兴安岭北段西麓。下图示意我国呼伦贝尔高原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推测图中斜线所示地区( )
A. 始终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 B. 地处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
C. 始终是我国重要的畜牧地区 D. 地处水田与旱地的过渡地带
2. 图中斜线所示地区最突出的环境和发展问题主要是( )
A. 森林锐减 B. 生物污染 C. 洪涝灾害 D. 土地退化
林火是指在林地上发生的火灾。林火是一种自然灾害,也是一种重要的生态过程,对森林生态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尤其林火对中高纬度地区的植被和多年冻土的影响巨大。下图示意稳定气候下加拿大某地区林火发生后地表和多年冻土的变化轨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该地林火发生后地面海拔高度的变化是( )
A. 先升高,后降低 B. 先降低,后升高 C. 持续升高 D. 持续降低
4. 导致该地林火发生后在短时间内地面海拔高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流水沉积 B. 风力侵蚀 C. 解冻作用 D. 断裂下陷
5. 该地区林火发生后50年内当地( )
A. 地表土壤活动层和永冻层都会变厚 B. 地面接收太阳光照时间始终在减少
C. 草本和灌丛植被种类、数量增加 D. 地表土壤层中的病毒虫害将会增多
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东北三省是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和人口流失最多的地区。2010—2020年的十年间,东北三省共减少1101万人,其中,黑龙江减少646万人,是人口流失最多的省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推测导致东北三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主要原因是( )
A. 育龄人口减少 B. 人口容量减小 C. 经济水平落后 D. 医疗物资短缺
7. 2010—2020年黑龙江省人口流失的主要群体是( )
①婴幼儿人口②学龄人口③青壮年人口④老年人口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8. 东北三省人口流失对该地区产生的影响主要有( )
①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②不利于绿色农业发展③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④不利于吸引外来投资
A. ①② B. ③④ C. ③④ D. ①④
土地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之间重要的连接桥梁,土地利用变化通过改变地表结构和覆被从而对生态系统服务和碳排放产生影响。长株潭城市群位于中国湖南省中东部,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下表示意2000-2020年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碳排放核算(t表示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年份 耕地/10t 林地/t 草地/t 水城/t 建设用地/10t 未利用地/t 碳源/10t 碳汇/10t 净碳排放量/10t
2000 72.09 -29.31 -688.59 -7756.59 1057.91 -13.90 1130.00 -30.16 1099.84
2005 13.74 -28.94 -678.03 -7669.00 1254.91 -15.33 1268.65 -29.96 1238.70
2010 13.60 -28.75 -678.03 -7696.16 2576.66 -15.07 2590.27 -29.77 2560.49
2015 12.86 -27.95 -652.50 -7522.37 3469.36 -27.85 3482.22 -28.77 3453.45
2020 12.52 -27.59 -647.48 -7729.96 4125.12 -24.23 1437.64 -28.43 4109.21
9. 从碳源构成来看,2000—2020年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类型中碳排放量最大的是( )
A. 耕地 B. 林地 C. 草地 D. 建设用地
10. 2000—2020年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碳排放量呈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
A. 耕地面积减少 B. 耕地撂荒增多 C. 耕地质量提高 D. 耕地坡度变小
世界棉纺织业起源于英国的曼彻斯特,是在最早的毛纺织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8世纪中期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毛纺织业衰落,棉纺织业迅速兴起,使得曼彻斯特成为英国的“棉都”。20世纪初期,世界棉纺织业开启了棉纺织业的产业转移。下图示意世界棉纺织业产业转移路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18世纪中期英国的曼彻斯特成为英国“棉都”,得益于英国( )
A. 棉花种植面积大 B. 棉花品质较好 C. 棉纺劳动力较多 D. 纺纱机械推广
12. 美国在承接世界棉纺织业第一次转移时的主要优势是( )
①丰富的棉花原料②先进的纺织技术③广阔的土地资源④发达的航空运输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3.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世界棉纺织业产业转移的重要作用是使得( )
A. 棉花种类更加多样 B. 土壤肥力得到提高
C 产业链条更加完整 D. 环境污染压力减轻
贝加尔湖位于俄罗斯东南部,是世界上容量最大、最深的淡水湖,总蓄水量为23.6万亿立方米。沿岸有336条入湖河流,但仅有一条安加拉河流出。一年中贝加尔湖参与水循环的水量很少,湖水量常年处于动态变化平衡之中,下图示意且加尔湖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贝加尔湖湖水最直接、最主要的补给类型是( )
A. 大气降水 B. 地下水 C. 冰雪融水 D. 河流水
15. 推测每年贝加尔湖参与水循环的水量较少的主要原因有( )
①纬度高,气温低,冰封时间长,蒸发量小②流域面积小,湖泊南北狭长,湖水流速慢
③出湖河流少,流量很小,深层水体流出少④湖泊深度大,容量大,深层湖水难以上泛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6. 贝加尔湖水量常年处于动态平衡中,说明( )
A. 平均每年降水量和蒸发量相等 B. 平均每年收入量和支出量相等
C. 平均每年径流量和蓄水量相等 D. 平均每年下渗量和融水量相等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汾河谷地,位于山西省中南部,面积47611.2km ,属于渭河谷地—汾河谷地,是晋陕盆地带的重要部分。这里在地质史上为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断层地堑,南与渭河平原相接,北与滹沱河谷地相连,是山西省人口和城市密度较高的地区,也是山西省重要的粮食产区。下图示意汾河谷地位置。
(1)描述目前汾河谷地在地质时期的形成过程。
(2)说明汾河谷地人口和城市密度较高的主要原因。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新时代面临的人口特征之一。截至2021年底,我国总人口约14.13亿人,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约2005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4.20%。为此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大力支持养老事业发展。近年来,我国养老资源绝对量得到大幅提升。截至2020年底,我国拥有养老机构38158家,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291279家,养老服务床位813.5万张。下图示意2015—2020年我国养老机构资源配置与服务利用相对发展度的时空演化。
(1)指出我国养老机构资源配置与服务利用相对发展度的时空演化特点。
(2)目前我国养老机构资源配置仍处于较低水平,试分析其原因。
(3)假如你是一位老年人,请你为我国提高养老机构资源配置水平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耕地压力指数是指某国家或地区人均所需最小耕地面积与实际人均耕地面积之比。耕地压力指数可以衡量一个地区耕地资源的稀缺和冲突程度。安徽省位于长江下游,以淮河和长江为界,安徽省分为皖北、皖中和皖南三个地区。安徽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和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近年来,安徽省耕地面积总体上呈现减少趋势。下图示意近年来安徽省耕地压力指数空间分布。
(1)说明近年来安徽省耕地压力空间分布差异。
(2)近年来,黄山市耕地压力指数升高较快,请给出合理性的解释。
(3)简述安徽省为降低耕地压力,确保粮食安全应采取的措施。
20.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冰洋是世界上纬度最高的海洋,由于常年气温低,导致北冰洋常年为海冰覆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冰洋海冰面积不断缩小,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下图示意1980-2020年北冰洋海冰面积变化。
(1)概括1980年以来北冰洋海冰面积的变化趋势。
(2)说明1980年以来北冰洋海冰面积变化的原因。
(3)简述北冰洋海冰面积变化对北极航运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