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7张PPT)
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一、生态脆弱区
(1)概念: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的地区。
(2)分布:分布在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
干湿交替
农牧交错
水陆交界
沙漠边缘
从沿海向内陆过渡
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
从季风区向非季风区过渡
从湿润向干旱过渡
从森林向草原过渡
从种植业向畜牧业过渡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地理背景
一、生态脆弱区
土地沙化
石漠化(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
土壤侵蚀
土壤盐碱化(我国西北和华北)
土壤肥力下降
土地沙化
石漠化
土壤侵蚀
土壤盐碱化
土壤肥力下降
干湿交替
农牧交错
水陆交界
森林边缘
沙漠边缘
生态
脆弱区
土地退化
生态系统
稳定性较差
(3)生态问题:土地退化(土地质量下降、生产力降低)
石漠化:
①概念:因水土流失而导致地表土壤损失和基岩裸露,土地丧失农业利用价值和生态环境退化的现象。
②分布:湿润、半湿润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区。
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的喀斯特地貌区
一、生态脆弱区
南方喀斯特地区石漠化
合作探究
(1)什么是喀斯特地貌?它有什么典型特征?
(2)贵州喀斯特地区为什么出现了大面积的石漠化?
(3)为什么喀斯特地区总是与贫困交织在一起?
阅读课本P23页,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以下问题:
南方喀斯特地区石漠化
合作探究
(1)什么是喀斯特地貌?它有什么典型特征?
阅读课本P23页,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以下问题:
可溶性岩石在适当条件下,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地表有溶沟、洼地、峰丛、峰林与孤峰等;地下有溶洞与地下河、石笋、石柱等。
南方喀斯特地区石漠化
合作探究
(2)贵州喀斯特地区为什么出现了大面积的石漠化?
阅读课本P23页,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以下问题:
石漠化成因:
地形、土壤:石灰岩抗风化能力较强,成土过程缓慢,土层薄,且多陡坡;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降雨集中且多暴雨,石灰岩上的土层极易发生水土流失;
植被:植被覆盖率低;
人类活动:过度开垦、放牧等
南方喀斯特地区石漠化
合作探究
(3)为什么喀斯特地区总是与贫困交织在一起?
阅读课本P23页,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以下问题:
石漠化出现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农作物产量降低,农业生产等经济活动受阻;
加上人口增加对土地需求增加,人们又通过进一步开垦土地以期望提高作物产量,而这又进一步加重水土流失,最终导致石漠化的加重。
石漠化的恶性循环限制当地的经济发展。
南方喀斯特地区石漠化
合作探究
危害:a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b水土流失加剧,土地生产力下降;
c生物多样性减少;
d生态环境恶化。
治理措施:
a退耕还林还草;
b建立自然保护区;
c转变生产、生活方式;
d实施生态移民等。
①石漠化
②土壤盐碱化:
1.概念: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由于气候干燥,蒸发量大,加上不合理灌溉,地下水水位上升,可溶性盐碱随水分上升,积聚在表层土壤的现象。
一、生态脆弱区
危害:土体通气性、透水性变差
土壤板结变硬,养分有效性降低
农作物减产
2.分布: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的灌溉农业区;
我国多发生在西北和华北地区,如河西走廊、宁夏平原、黄淮海平原等。
②土壤盐碱化(次生盐渍化)
知识拓展
防治措施:
①引淡淋盐;
②合理灌溉,禁止大水漫灌;
③农田覆盖,抑制蒸发返盐;
④营造防护林带,种植耐盐碱作物。
概念:地表红壤因水土流失,露出光秃秃的红色石山,土地丧失生产力而形成荒漠化的现象;
分布:我国东南丘陵以红色砂岩为主的地区;
特点:红壤含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黏重,是我国南方的低产土壤之一;
③红壤区水土流失——红漠化
一、生态脆弱区
改造:增施有机肥,补充熟石灰,降低土壤酸度。
想一想:
在我国的生态脆弱区图中,A、B、C、D、E、F分布是什么类型的环境问题?
荒漠化
荒漠化
盐碱化
红漠化
石漠化
石漠化
土地退化表现 土地沙化 土壤侵蚀 石漠化 土壤盐碱化 土壤肥力下降
我国的分布 “三北地区” 黄土高原地区、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南方喀斯特分布地区 西北干旱灌溉区、华北半湿润区 东北平原黑土分布区
1.目前
A.我国生态脆弱区都位于内流区
B.我国生态脆弱区的类型较单一
C.新疆天山南北山麓绿洲边缘区生态脆弱
D.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生态稳定
2.图中序号所示区域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与主要
人为原因对应正确的是
A.①地—深居内陆、气候干旱
B.②地—围湖造田、打坝淤地
C.③地—过度开采地下水
D.④地—过度开垦、过度樵采
(2022·北京期末)下图中阴影示意我国不同类型生态脆弱区分布。读图,完成1~2题。
随堂训练
C
D
3.方框内①②③对应的内容分别是
A.缓坡、石漠化、过度开垦 B.陡坡、土地沙化、过度放牧
C.缓坡、土地沙化、过度放牧 D.陡坡、石漠化、过度开垦
4.图示区域可能位于
A.河套平原 B.云贵高原 C.长江中下游平原 D.黄土高原
(2022·海口检测)读我国某一生态脆弱区恶性循环图,完成3~4题。
随堂训练
D
B
5.该地区石漠化严重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A.地形崎岖 B.降水丰富 C.过度垦殖 D.过度放牧
6.高原山地的土地利用方式中,土壤侵蚀量最大的是
A.坡耕地 B.撂荒地 C.经济果木林 D.水土保持林
石漠化是指在我国热带、亚热带湿润和半湿润的喀斯特分布地区,表层土壤被严重侵蚀导致基岩大面积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下表示意贵州省典型石漠化地区2006~2010年土壤侵蚀情况。读表,完成5~6题。
随堂训练
C
地形 年平均土壤侵蚀程度(t/km2)
高原山地 643.2
高原盆地 190.6
高原峡谷 16.0
A
Comprehensive control measures of land degradation in farming pastoral ecotone of North China.
二、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是主要的生态脆弱区之一,也是贫困地区分布较集中的区域之一
21世纪初,北方农牧交错带80%以上的草场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沙尘源区
二、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
1.北方农牧交错带
(1)读图,北方农牧交错带涉及到哪些省级行政区?
(2)找出农牧交错带与年等降水量的关系?对农业生产类型有什么影响?
该地区位于400mm年等降水量附近,其中大部分地区小于400mm。
一般认为,年平均降水量400mm是旱作农业的低限,因此该地区位于种植业与畜牧业的交错地带。
内蒙古、陕、甘、宁、晋、冀、黑、吉、辽
位于400mm年等降水量附近
二、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
1.北方农牧交错带
农区与牧区的过渡
位于400mm年等降水量附近
半湿润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
农进牧退
牧进农退
气候冷暖 干湿变化
垦荒政策
土地退化
(1)自然原因
①鄂尔多斯的多年平均降水量:
依据图2.12b,找出其年降水量最多与最少的年份及其数值。
②鄂尔多斯市年际降水量变化对农业耕作和牧业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1)位于过渡区,生态环境脆弱,易遭破坏
2.土地退化原因
380 mm
1961年:540 mm
1965年:140 mm
2)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
(1)自然原因
思考:鄂尔多斯地区为什么冬春季节多大风?
接近强大的亚洲高压中心;冬春干旱季节地面植被少
3)冬春多大风
2.土地退化原因
4)春季气温回升,地表解冻,但是降水稀少,因此表土裸露、疏松,极易遭受大风侵蚀。
(1)自然原因
冬春多大风
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
表土裸露、土质疏松,多沙质沉积物
2.土地退化原因
位于过渡区,生态环境脆弱,易遭破坏
(2)人为原因
2.土地退化的原因
①过度开垦、放牧
②开矿、修路、樵采等
不合理采矿
过度樵采
道路建设
3.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
土地退化的治理原则有哪些?
【问题】
树立以保护、恢复自然环境为第一要务的观念。
综合运用生物、工程、经济、社会等措施解决问题,实现人地和谐发展。
①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从土地适宜性出发,宜农则农,宜牧则牧;
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集约化、高效、特色农牧业及农牧产品加工业
3.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
②构筑防护体系
利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采用灌草相结合方式,适当人工补种植物,固沙防沙。
黄土高原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
在流动沙丘上利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扎设方格状的沙障;
这种沙障一方面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
另一方面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被存活。
植物沙障治沙
石块沙障治沙
沙区农田带状防护林
沙区公路带状防护林
尼龙网沙障治沙
化学结皮治沙
保塬、护坡、固沟
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
A 地形较平坦,适宜平整土地进行农业生产
B 缓坡修建梯田
C 陡坡种草护坡
D沟谷打坝淤地
③以地养地,自然恢复
选择部分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人工种植高产牧草,解决牲畜食草问题,从而使退化的草场通过休牧得以自然恢复
④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
在北方农牧交错带的退化草场,使牲畜数量控制在草场承载力范围内
调整牲畜结构,减少山羊等对草场破坏严重的畜种比重,增加肉牛等比重
⑤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
生态脆弱区的人口容量有限,人口过快发展对环境压力增大;在北方农牧交错带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3.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
3.土地退化的治理
保护恢复自然环境
第一要务
生物工程经济社会治理措施
①因地制宜,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②植树种草,灌草结合,构筑防护体系
③以地养地,自然恢复(休牧育草)
④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
⑤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①物质条件:沙源丰富;
②气候条件:气候干燥,多风沙活动;
③动力条件:风力大,多风沙活动
(风力大小可根据气候和当地特殊的地形状况具体分析);
④植被覆盖率低
拓展:风沙活动形成条件分析
知识拓展
分析非洲撒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
活动探究
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的一种表现形式。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萨赫勒地区遭受罕见大旱,千百万人流离失所。这场惨剧引发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世界荒漠化防治运动。萨赫勒地区通常是指撒哈拉沙漠南缘东西延伸的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年降水量大多为100- 500毫米。
1.并联系已学知识,分析萨赫勒地区的气候等自然特征,并说明出现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
该地处于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
气温高,蒸发旺盛,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分析非洲撒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
活动探究
2. 萨赫勒地区的传统经济以自给性游牧业为主。20世纪以来,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发展及交通条件的改善这里的游牧业向商品性定居牧业转变。根据图2.15,分析这一转变对草场带来的影响。
(1)牲畜品种变单一后,会使牲畜食草变得单一,引起个别草类的严重破坏,从而造成草场生物资源的破坏;
(2)分散的小规模经营被集中的规模经营取代后,必然造成牲畜数目的增加,增大草场压力,可能引起草原退化,出现荒漠化;
(3)由季节游牧变为掘井定居后,可能造成过牧现象,出现荒漠化,若继续发展,会造成整个草原的毁灭。
分析非洲撒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
活动探究
3. 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口急剧增加,粮食需求迅速增加。这一因素促使萨赫勒地区以南的旱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农牧用地之争加剧。人口过快增长和贫困是萨赫勒地区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试提出一种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可能办法。
控制人口增长;
退耕还牧,禁止过度放牧;
合理利用现有耕地,进行集约化生产,提高单产;
发展节水农业。
√
√
√
√
√
√
√
P35
√
√
√
√
√
探究点1 土地退化成因 ★★★☆☆
P29
探究点2 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 ★★★☆☆
1.图中字母a代表的正确内容是
A.降水增加,蒸发减弱 B.降水减少,蒸发加强
C.降水增加,蒸发加强 D.降水减少,蒸发减弱
2.协调西北地区发展和环境之间关系的途径有
①增加移民 ②控制人口数量 ③扩大耕地面积 ④保育天然植被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022·长白山月考)读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效应和水—气—生相互作用示意图,回答1~2题。
随堂训练
B
D
3.草方格沙障可以
A.黏合沙粒 B.吸取地下水 C.截留水分 D.减少下渗
4.与草方格沙障技术相比,沙漠土壤化技术的优势是
A.技术难度小 B.成土时间短 C.环境污染小 D.资金投入少
5.与东部地区相比,沙漠改造后种植西瓜的优势是
A.土层厚 B.温差大 C.降水多 D.风力大
沙漠治理是干旱区的重要课题之一。传统工程治沙主要是利用人工设置沙障(如草方格)来阻止沙子移动。近年来,某研究团队发明了一种化学黏合剂,可增强沙粒间的约束力,从而逐步使沙漠土壤化,西瓜、西红柿等在治理后的沙地上长势喜人。读图,完成3~5题。
随堂训练
C
B
B
乌兰察布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这里历史上曾是水草丰美的大草原,20世纪60年代后,当地人口大量增加,人们大面积垦草种粮,导致草原基本消失。至20世纪90年代初,全市耕地面积达160万公顷,但90%的耕地出现水土流失和风蚀沙化,有的农民被迫举家搬迁。
从1994年起,乌兰察布市开始重建生态。至2008年,陆续有一半多的耕地实现退耕还林(草)。与此同时,还采取多种措施调整农业土地利用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首先是调整种植业的结构,摒弃早春作物小麦和莜麦,而是以晚秋作物马铃薯和甜菜等经济作物为主,优化了种植业结构。其次是把低产的农田退耕还草,建设人工草场,以提供优质饲草饲料,促进畜牧业的发展,使畜牧业在第一产业产值中所占的比重由退耕前的不到30%增加到2008年的50%以上。第三是调整畜牧业结构,由过去的粗放散养转为舍饲圈养,畜种结构由过去以土种畜为主的毛肉型转
变为奶牛、肉羊为主的乳肉型,逐步改变传统靠天养畜的方式,
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促进乌兰察布市农村农业结构的
调整,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变广种薄收的不合理生产方式,促使
农业劳动力转移,使农民收入水平和结构发生了变化,实现脱贫
致富。同时,生态环境也发生巨大变化,全市森林覆盖率和天然
草场草原植被覆盖度都得到大幅提高。
乌兰察布市实施退耕还林(草)
案例分析
1.20世纪60年代以后,乌兰察布市草原基本消失的原因是什么
2.乌兰察布市由种植早春作物小麦、莜麦等粮食作物转变为种植晚秋作物马铃薯和甜菜等经济作物的原因是什么
3.通过退耕还林(草),乌兰察布市农业土地利用结构、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乌兰察布市通过生态整
治带来了哪些积极效益
乌兰察布市实施退耕还林(草)
案例分析
阅读教材图2.20、图2.21.以及相关的文字材料,思考下列问题:
乌兰察布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这里历史上曾是水草丰美的大草原,20世纪60年代后,当地人口大量增加,人们大面积垦草种粮,导致草原基本消失。至20世纪90年代初,全市耕地面积达160万公顷,但90%的耕地出现水土流失和风蚀沙化,有的农民被迫举家搬迁。
乌兰察布市实施退耕还林(草)
案例分析
1.20世纪60年代以后,乌兰察布市草原基本消失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教材图2.20、图2.21.以及相关的文字材料,思考下列问题:
20世纪60年代后,当地人口大量增加,人们大面积垦草种粮,导致草原基本消失。
从1994年起,乌兰察布市开始重建生态。至2008年,陆续有一半多的耕地实现退耕还林(草)。与此同时,还采取多种措施调整农业土地利用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首先是调整种植业的结构,摒弃早春作物小麦和莜麦,而是以晚秋作物马铃薯和甜菜等经济作物为主,优化了种植业结构。其次是把低产的农田退耕还草,建设人工草场,以提供优质饲草饲料,促进畜牧业的发展,使畜牧业在第一产业产值中所占的比重由退耕前的不到30%增加到2008年的50%以上。第三是调整畜牧业结构,由过去的粗放散养转为舍饲圈养,畜种结构由过去以土种畜为主的毛肉型转变为奶牛、肉羊为主的乳肉型,逐步改变传统靠天养畜的方式,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乌兰察布市实施退耕还林(草)
案例分析
2.乌兰察布市由种植早春作物小麦、莜麦等粮食作物转变为种植晚秋作物马铃薯和甜菜等经济作物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教材图2.20、图2.21.以及相关的文字材料,思考下列问题:
优化种植业结构,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增加农民的收入。
乌兰察布市实施退耕还林(草)
案例分析
3.通过退耕还林(草),乌兰察布市农业土地利用结构、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土地利用结构中草地和林地的比重大,林地的比重上升,草地的比重略有下降的比重上升,耕地的比重大幅度下降;
农业产业结构中畜牧业比重上升,种植业比重大幅度下降。
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促进乌兰察布市农村农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变广种薄收的不合理生产方式,促使农业劳动力转移,使农民收入水平和结构发生了变化,实现脱贫致富。同时,生态环境也发生巨大变化,全市森林覆盖率和天然草场草原植被覆盖度都得到大幅提高。
乌兰察布市实施退耕还林(草)
案例分析
4.乌兰察布市通过生态整治带来了哪些积极效益
阅读教材图2.20、图2.21.以及相关的文字材料,思考下列问题:
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促进乌兰察布市农村农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水平,实现了区域脱贫致富。同时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实现了了社会、经济和生态三大效益有机统一。
人类和自然,谁来决定浑善达克沙地的命运
自学窗
21世纪初,荒漠化严重的浑善达克沙地开始了生态恢复。2001年春,人们在浑善达克沙地深处的某嘎查(蒙古语,即行政村)设计了乔——灌——草多层次、高密度的防护林。为了保证树木成活,使用生根剂处理树苗。当年,种植的旱柳萌芽了。然而好景不长,次年这些树木就不再抽叶,并逐渐枯死。实际上,种植的树木用的养料是树干储存的,半干旱区强烈的蒸发、严酷的冬季、强烈的大风使得它们很难生存。
2002年,人们在该嘎查8400公顷中的2600公顷严重退化土地上,建起了围栏,让其自然恢复。到2008年,草被完全恢复,自然生长的榆树高达5——8米。
严重退化的草地,尽管地面上的植被没有了,但原有土壤还基本保留,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还存在。在没有干预的情况下,退化的植被可以自己恢复生机。浑善达克沙地生态恢复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些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建设,适度减少人类的干预,自然恢复的效果有可能比强行植树种草好得多。
(1)分析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老虎口风沙灾害严重的
主要自然原因。
2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甘肃省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位置见下左图),境内低山丘陵、平原、沙漠、戈壁交错分布。西线的老虎口在二十世纪后半叶风沙灾害严重,“沙平墙、羊上房、庄稼连根拔”是当时环境的真实写照。进入二十一世纪,在科技人员的帮助下,当地用作物秸秆、黏土、尼龙网等作为沙障材料,创建了“方格沙障+梭梭林”的治沙模式,取得良好效果。
随堂训练
流动沙丘广布,沙源丰富;
靠近冬季风源地,冬春季节风沙天气多;
地处山口地区,受狭管效应影响,风力强劲;
地表植被稀少,拦沙能力弱。
(2)推测民勤县荒漠化加剧的主要人为原因。
2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甘肃省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位置见下左图),境内低山丘陵、平原、沙漠、戈壁交错分布。西线的老虎口在二十世纪后半叶风沙灾害严重,“沙平墙、羊上房、庄稼连根拔”是当时环境的真实写照。进入二十一世纪,在科技人员的帮助下,当地用作物秸秆、黏土、尼龙网等作为沙障材料,创建了“方格沙障+梭梭林”的治沙模式,取得良好效果。
随堂训练
人口激增对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人类不合理行为,如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过度用水、土壤盐渍化等)、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3)说明民勤县“方格沙障+梭梭林”治沙模式的优
势。
2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甘肃省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位置见下左图),境内低山丘陵、平原、沙漠、戈壁交错分布。西线的老虎口在二十世纪后半叶风沙灾害严重,“沙平墙、羊上房、庄稼连根拔”是当时环境的真实写照。进入二十一世纪,在科技人员的帮助下,当地用作物秸秆、黏土、尼龙网等作为沙障材料,创建了“方格沙障+梭梭林”的治沙模式,取得良好效果。
随堂训练
沙障材料易于获得,成本低;
材料耐用,压沙效果好,维护费用较低;
草方格减弱风速,截留水分,为梭梭生长提供有利环境;
梭梭根系发达,耐旱,抗风沙能力强,存活率高,固沙效果好。
课堂小结
自然原因
环境与发展问题
人为原因
形成的原因
人地和谐可持续发展
综合治理
治理的措施
树立正确的治理观念
北方农牧交错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