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市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初中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初一年历史试题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友情提示:所有答案都必须填涂(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答在本试卷上一律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56分)
本卷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考古人员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木炭和灰烬堆。这说明北京人能够
A. 使用火
B. 制造工具
C. 建造房屋
D. 过群居生活
2.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道出了农业生产的辛劳与收获的喜悦。能够种植粟的远古先民是( )
A. 北京人 B. 山顶洞人 C. 河姆渡人 D. 半坡人
3. 下面为传说中的部落联盟首领的继承顺序表,其中空框内应填的是( )
A. 黄帝 B. 鲧 C. 舜 D. 伯益
4. “夏传子,家天下。”这是《三字经》中对夏朝的描述。这可以印证的是( )
A.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 夏朝诸侯争战不断
C. 夏朝阶级分化明显 D. 夏朝礼乐制度完备
5. 从夏商两代国君覆亡的教训说明国君应该( )
A. 加强国防,充实武备 B. 发展经济,增强国力
C. 重视教育,推行改革 D. 施行仁政,勤政爱民
6. 古代人们常以“钟鸣鼎食”来形容贵族之家的奢华生活,由此可见鼎的主要用途除了祭祀外,还用作( )
A. 装饰品 B. 食器 C. 乐器 D. 盛水器皿
7.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不休的政治原因是( )
A. 周王室衰微 B. 井田制崩溃 C. 分封制的加强 D. 宗法制的实行
8. 齐桓公打着“尊天子,攘四夷”旗号的主要目的是( )
A. 维护周王的权威 B. 抵御外来的异族侵略 C. 争夺霸主的地位 D. 结束分裂割据状态
9. 识读历史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图所示形势图反映的是( )
A. 夏朝时期 B. 商朝时期 C. 战国时期 D. 秦汉时期
10. 下列属于秦始皇首创的是( )
A. 修筑长城 B. 地方设县 C. 王位世袭 D. 皇帝制度
11. 新皇帝(秦始皇)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据此可知,郡县制的建立( )
A 加强了中央集权 B. 抵御了外来侵略 C. 促进了民族交融 D. 拓宽了国家版图
12. 与图象棋棋盘中“楚河”“汉界”相关的史实是( )
A. 陈胜、吴广起义 B. 巨鹿之战 C. 楚汉之争 D. 长平之战
13. 如图所示的课堂笔记是记录“文景之治”出现的( )
①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负担 ②注重农业生产,奖励耕作,劝诫农桑 ③文帝、景帝提倡节俭,以身作则 ④重视“以德化民”,社会较安定
A. 原因 B. 性质 C. 影响 D. 地位
14. 学习历史应区分历史事实与历史结论。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 西汉推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B. 汉文帝和景帝注重农业生产
C. 汉高祖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 D. 汉初休养生息稳定社会局势
15. 封国越分越小,势力大为削弱。这一局面的出现源于汉武帝实行( )
A. 推恩令 B. 监察制度 C. 盐铁专卖 D. 独尊儒术
16. 如表为东汉中后期皇帝即位年龄及寿命表,根据如表得出的结论是( )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即位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2 17
寿命(岁) 27 2 32 30 3 9 36 34 18
A. 导致了休养生息的出台 B. 导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 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D. 根源于黄巾起义的打击
17.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产品远抵西亚和欧洲,西域乃至印度的文明成果,也源源不断地涌进中国。”这说明丝绸之路的开辟( )
A. 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B. 推动了西汉进行政治改革
C. 掀起了诸侯兴修水利的高潮
D. 加速了中国北方民族的融合
18. 新疆与中原地区的密切联系由来已久。新疆地区正式归属我国中央政权的管辖最早开始于( )
A. 张骞出使西域 B. 西域都护的设置 C. 秦国统一六国 D. 丝绸之路的开辟
19. 东汉时,蔡伦被封为“龙亭侯” 《时代》周刊推出“有史以来的最佳发明家”栏目,蔡伦上榜,其依据应该是他
A. 编写了《道德经》 B. 改进了造纸术
C. 发展了中医理论 D. 出使西域立功
20. 研究图所示《史记》书影,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这是最早的历史著作 B. 这是一部纪传体通史
C. 可用来研究东汉历史 D. 集体创作的史学著作
21. 东汉有位名医发明了一种药品:“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积聚。”这位名医是( )
A 扁鹊 B. 张仲景 C. 华佗 D. 李时珍
22. “在公元前后传入中国,其传入先是通过商人,以后又靠印度传教士和中国皈依者……到公元4世纪后期,中国西北部十分之九的居民都信奉了。”这里“传入中国”的是( )
A. 基督教 B. 白莲教 C. 佛教 D. 道教
23. 如表为三国建立的时间,由如表可知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于( )
国名 魏 蜀 吴
建立时间 220年 221年 229年
A. 公元3世纪30年代 B. 公元2世纪30年代
C. 公元2世纪20年代 D. 公元3世纪20年代
24. 主题归纳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主题是( )
A. 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B.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25. 魏晋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并立,政局纷乱复杂。与图中①处对应的是( )
A. 东晋 B. 宋 C. 吴 D. 齐
26. 《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该材料可实证( )
A. 游牧民族的内迁 B.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 江南地区的开发 D. 北方民族的大交融
27. 东晋时,其人的作品图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其人被誉为“书圣”。其人指的是( )
《兰亭集序》局部
A. 祖冲之 B. 钟繇 C. 王羲之 D. 贾思勰
28. 谚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霜降,出无齐,牵牛犁”反映了( )
A. 饮食文化丰富生活 B. 种植技术推陈出新
C 祭祀礼仪追思先祖 D. 农历节气指导农耕
第II卷(非选择题44)
本卷共4题,其中第29题8分,第30题12分,第31题12分,第32题12分,共44分。
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争鸣、互相吸收。郭沫若深刻地指出,春秋战国时代是“社会的转变”“促成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那时的思想学术,无论是南派、北派,都富有独创精神。”
——摘编自王立《百家争鸣与大一统》
(1)根据材料,简述各家学派之间的关系。
(2)郭沫若认为“春秋战国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3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平城是鲜卑贵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十分强大,僻处塞上,经济比较落后,又无水路漕运,在人口日益增加的情况下,粮食供给经常发生困难,与北边强敌柔然相毗邻,时受骚扰,很不安全,而对北魏经略南方来说,在地理位置上也显得太远。于是,孝文帝决定把都城迁往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洛阳。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二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
——摘编自《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简述北魏都城的变化,并分析北魏迁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3)综合以上材料,提炼一个主题。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商鞅变法的发起者是商鞅和秦孝公,秦国变法的成功与此二人的独特品质息息相关。在“要不要变法”的廷议上,商鞅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为主旨,说服秦国君臣;然后以“南门徙木”一幕来取信于民。在变法法令上,他十分注意抓住秦人的特点,以“名、利”为导向,移风易俗,促其“农、战”效果颇著。
——摘编自张守慧《论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之成败及其现实意义》
(1)根据材料一、简述为人民从事经济交流活动提供便利工具。(填序号)根据价值的不同,史料可以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两种类型,简述图1、图2所示文物的史料类型。
(2)根据材料二、归纳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的积极影响。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国古代重大工程(部分)
古代工程 概况
都江堰 为灌溉农田,变水害为水利,李冰总结前人治水经验,因势利导,就地取材,在岷江出山流入平原的今都江堰市,兴修了以防洪为主兼具灌溉、运输功能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整个系统自流灌溉,配套严密,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于民。
灵渠 秦统一后,为解决运输困难,秦始皇派兵开凿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为统一岭南地区奠定基础。灵渠全长30余千米,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运河之一、至今仍具有运输和灌溉功能。
秦长城 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用以抵抗来自北方的侵略……它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上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秦长城以石筑见称,雄伟壮观,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简述都江堰工程的修建主持者。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南安市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初中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初一年历史试题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友情提示:所有答案都必须填涂(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答在本试卷上一律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56分)
本卷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考古人员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木炭和灰烬堆。这说明北京人能够
A. 使用火
B. 制造工具
C. 建造房屋
D. 过群居生活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大量的木炭和灰烬堆”可知,北京人能够使用火,故A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北京人制造工具、过群居生活,故BD不合题意;北京人不会建造房屋,故C不符合史实,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2.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道出了农业生产的辛劳与收获的喜悦。能够种植粟的远古先民是( )
A. 北京人 B. 山顶洞人 C. 河姆渡人 D. 半坡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人还制造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用以开垦土地,从事农业生产,主要种植粟,D项正确;北京人猎取动物和采集植物果实为生,排除A项;山顶洞人靠狩猎、采集为生,排除B项;河姆渡人种植水稻,排除C项。故选D项。
3. 下面为传说中的部落联盟首领的继承顺序表,其中空框内应填的是( )
A. 黄帝 B. 鲧 C. 舜 D. 伯益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相传在黄帝之后,黄河流域主要有陶唐氏、有虞氏、夏后氏等部落。这一时期,气候变化导致黄河泛滥,洪水成灾。为抵御共同的灾难,三个部落走向了联盟,尧、舜、禹依次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当时实行禅让制,即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尧鼓励人们开垦农田,适时耕种。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意见,推举品行高尚的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在位时,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又派禹治水,解除水患。舜年老时让位于禹。由此,C项正确;黄帝是中国古代部落联盟的首领,五帝之首,黄帝被尊祀为“人文初祖”,排除A项;鲧是禹的父亲,有崇部落的首领,排除B项;伯益舜时东夷部落的首领,为嬴姓各族的祖先,排除D项。故选C项。
4. “夏传子,家天下。”这是《三字经》中对夏朝的描述。这可以印证的是( )
A.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 夏朝诸侯争战不断
C. 夏朝阶级分化明显 D. 夏朝礼乐制度完备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夏传子,家天下”,意思是夏朝(禹)把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从此一个家族拥有天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禹死后,儿子启继承了禹的位置,从夏朝开始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A项正确;夏朝诸侯争战,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夏朝阶级分化,与题干内容“夏传子,家天下”不符,排除C项;夏朝礼乐制度完备,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5. 从夏商两代国君覆亡的教训说明国君应该( )
A. 加强国防,充实武备 B. 发展经济,增强国力
C. 重视教育,推行改革 D. 施行仁政,勤政爱民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夏商两代都是因君主暴政而亡,因此要吸取的教训是施行仁政,勤政爱民,D项正确;夏商两代都是因君主暴政而亡,加强国防,充实武备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A项;夏商两代都是因君主暴政而亡,发展经济,增强国力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B项;夏商两代都是因君主暴政而亡,重视教育,推行改革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6. 古代人们常以“钟鸣鼎食”来形容贵族之家的奢华生活,由此可见鼎的主要用途除了祭祀外,还用作( )
A. 装饰品 B. 食器 C. 乐器 D. 盛水器皿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钟鸣鼎食”,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的青铜器种类很多,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所以鼎的主要用途除了祭祀外,还用作食器,B项正确; 由所学知识可知,装饰品、乐器不是古代鼎的主要用途,排除AC项; “鼎”的主要用途是祭祀和饮食,不是盛水器皿,排除D项。 故选B项。
【点睛】
7.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不休的政治原因是( )
A. 周王室衰微 B. 井田制崩溃 C. 分封制的加强 D. 宗法制的实行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他们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A项正确;井田制崩溃是经济原因,排除B项;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步瓦解,排除C项;宗法制度是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宗法制的目的在于保持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特权、爵位和财产权不致分散或受到削弱,同时也有利于维系统治阶级内部的秩序,排除D项。故选A项。
8. 齐桓公打着“尊天子,攘四夷”旗号的主要目的是( )
A. 维护周王的权威 B. 抵御外来的异族侵略 C. 争夺霸主的地位 D. 结束分裂割据状态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齐桓公看到周天子虽然失去了往日的权势,但名义上还存在,于是利用他的影响力来号令诸侯,减少自己争霸时在政治上的阻力,C项正确;维护周天子的权威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排除A项;抵御外来的异族侵略是齐桓公“尊天子,攘四夷”一个目的,但不是最主要的目的,排除B项;齐桓公想要称霸,结束分裂割据状态并不是齐桓公“尊天子,攘四夷”旗号的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
9. 识读历史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图所示形势图反映的是( )
A. 夏朝时期 B. 商朝时期 C. 战国时期 D. 秦汉时期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图片信息可知,地图上除了有周王室外,还有七个较大的诸侯国,结合所学知识,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周王室名义上为天下共主,实际上已形同灭亡,到战国时期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国分别是: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C项正确;夏朝是禹建立的我国第一个王朝,都城是阳城,与题干图片信息不符,排除A项;商朝时期,都城多次迁移,最后一个王是纣,当时没有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排除B项;秦朝建立在秦国灭掉东方六国、统一天下的基础上,不可能还有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排除D项。故选C项。
10. 下列属于秦始皇首创的是( )
A. 修筑长城 B. 地方设县 C. 王位世袭 D. 皇帝制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可知属于秦始皇首创的是皇帝制度,D项正确;修筑长城,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列国诸侯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各自在其边境上修筑起了长城,不是秦始皇首创的,排除A项;秦国商鞅变法时期,在地方设县,不是秦始皇首创的,排除B项;夏王朝建立以后,家天下代替公天下,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不是秦始皇首创的,排除C项。故选D项。
11. 新皇帝(秦始皇)废除了所有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据此可知,郡县制的建立( )
A. 加强了中央集权 B. 抵御了外来侵略 C. 促进了民族交融 D. 拓宽了国家版图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全国材料“新皇帝(秦始皇)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和所学知识可知,建立郡县制的目的是加强了中央集权。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郡县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对皇帝负责。这样,皇帝和朝廷就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A项正确;题干“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与抵御了外来侵略,促进了民族交融,拓宽了国家版图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
12. 与图象棋棋盘中“楚河”“汉界”相关的史实是( )
A 陈胜、吴广起义 B. 巨鹿之战 C. 楚汉之争 D. 长平之战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楚河”“汉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灭亡后,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他们为争夺天下,展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因此象棋中的“楚河汉界”与楚汉之争相关,C项正确;由于秦的暴政;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在攻占陈县后,陈胜称王,建立“张楚”政权,在秦军强大的攻势和缺乏后援下,起义失败,与题干信息“楚河”“汉界”没有联系,排除A项;巨鹿之战,是指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展开大战,与题干信息“楚河”“汉界”没有联系,排除B项;长平之战,是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与题干信息“楚河”“汉界”没有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3. 如图所示的课堂笔记是记录“文景之治”出现的( )
①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负担 ②注重农业生产,奖励耕作,劝诫农桑 ③文帝、景帝提倡节俭,以身作则 ④重视“以德化民”,社会较安定
A. 原因 B. 性质 C. 影响 D. 地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因为汉文帝和汉景帝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他们还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所以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A项正确;一系列措施是汉初统治者休养生息政策的体现,排除B项;一系列措施的影响是出现“文景之治”的局面,排除C项;文景之治的地位是汉朝出现的治世局面,排除D项。故选A项。
14. 学习历史应区分历史事实与历史结论。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 西汉推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B. 汉文帝和景帝注重农业生产
C. 汉高祖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 D. 汉初休养生息稳定社会局势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史结论指的是人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所作出的一种主观认识。可知“汉初休养生息稳定社会局势”,是对休养生息政策的一种主观认识,属于历史结论,D项正确;历史事实,就是指已经发生过的客观进程,它包括了历史上各种人物和各种事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可知西汉推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汉文帝和景帝注重农业生产、汉高祖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都属于历史事实,排除ABC项。故选D项。
15. 封国越分越小,势力大为削弱。这一局面的出现源于汉武帝实行( )
A. 推恩令 B. 监察制度 C. 盐铁专卖 D. 独尊儒术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诸侯国势力很大,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允许诸王把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封国越分越小,势力大为削弱,A项正确;汉武帝在地方设置刺史,监察地方,排除B项;盐铁专卖属于汉武帝加强经济管理措施,排除C项;独尊儒术为汉武帝加强思想统一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A项。
16. 如表为东汉中后期皇帝即位年龄及寿命表,根据如表得出的结论是( )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即位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2 17
寿命(岁) 27 2 32 30 3 9 36 34 18
A. 导致了休养生息的出台 B. 导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 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D. 根源于黄巾起义的打击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给出的表的信息和所学可知,东汉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相对比较短,此现象直接导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B项正确;材料中排除A项;东汉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相对比较短,会增加政局的不稳定,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排除C项;黄巾起义的爆发与皇帝的年龄和寿命没有直接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7.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产品远抵西亚和欧洲,西域乃至印度的文明成果,也源源不断地涌进中国。”这说明丝绸之路的开辟( )
A. 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B. 推动了西汉进行政治改革
C. 掀起了诸侯兴修水利的高潮
D. 加速了中国北方民族的融合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进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作用;至今仍是中西方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题文材料体现的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A。
18. 新疆与中原地区的密切联系由来已久。新疆地区正式归属我国中央政权的管辖最早开始于( )
A. 张骞出使西域 B. 西域都护的设置 C. 秦国统一六国 D. 丝绸之路的开辟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事务,自此,新疆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B项正确;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开辟奠定了基础,排除A项;秦统一六国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不是新疆地区正式归属我国中央政权管辖的最早开始,排除D项。故选B项。
19. 东汉时,蔡伦被封为“龙亭侯” 《时代》周刊推出“有史以来的最佳发明家”栏目,蔡伦上榜,其依据应该是他
A. 编写了《道德经》 B. 改进了造纸术
C. 发展了中医理论 D. 出使西域立功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工艺,使纸得到广泛使用。造纸术的发明,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因此蔡伦上榜,其依据应该是他改进了造纸术。选项B符合题意;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编写了《道德经》,A排除;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 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理论,C排除;张骞出使西域立功,D排除。故选B。
20. 研究图所示《史记》书影,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这是最早的历史著作 B. 这是一部纪传体通史
C. 可用来研究东汉历史 D. 集体创作的史学著作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的司马迁编写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因此研究图所示《史记》书影,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这是一部纪传体通史,B项正确;最早的历史著作,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用来研究东汉历史,与《史记》到汉武帝时期的内容不符,排除C项;集体创作的史学著作,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21. 东汉有位名医发明了一种药品:“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积聚。”这位名医是( )
A. 扁鹊 B. 张仲景 C. 华佗 D. 李时珍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的华佗,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并创立了体操五禽戏,强健体质,被称为“神医”,故“麻沸散”的发明者是华佗,C项正确;扁鹊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家,发明望、闻、问、切四诊法,排除A项;张仲景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排除B项;明朝李时珍著有《本草纲目》,排除D项。故选C项。
22. “在公元前后传入中国,其传入先是通过商人,以后又靠印度传教士和中国皈依者……到公元4世纪后期,中国西北部十分之九的居民都信奉了。”这里“传入中国”的是( )
A. 基督教 B. 白莲教 C. 佛教 D. 道教
【答案】C
【解析】
【详解】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由材料“在公元前后传入中国,其传入先是通过商人,以后又靠印度传教士和中国皈依者……到公元4世纪后期,中国西北部十分之九的居民都信奉了。”这里“传入中国”的是佛教,故C项正确;基督教1世纪产生,唐朝传入我国,排除A;白莲教是唐、宋以来流传民间的一种秘密宗教结社,道教是东汉末年在我国产生的宗教,排除BD。故选C项。
23. 如表为三国建立的时间,由如表可知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于( )
国名 魏 蜀 吴
建立时间 220年 221年 229年
A. 公元3世纪30年代 B. 公元2世纪30年代
C. 公元2世纪20年代 D. 公元3世纪20年代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丕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在成都延续汉朝,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鼎立局面正式成立。把229年这个时间换成世纪纪年的公式是在百位数加上1,即2+1=3,所以应该是公元前3世纪,十分位数是几,就是几时年代,229年的十分位2,故是20年代,所以229年是公元3世纪20年代,D项正确;综上所述,229年孙权称帝,是在公元3世纪20年代,ABC项均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
24. 主题归纳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主题是( )
A. 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B.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各政权之间战乱纷争,北人南迁,促进了民族融合,因此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B项正确;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表述比较片面,排除A项;秦汉时期的特征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排除C项;夏商周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的特征为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排除D项。故选B项。
25. 魏晋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并立,政局纷乱复杂。与图中①处对应是( )
A. 东晋 B. 宋 C. 吴 D. 齐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北方从此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317年 司马睿重建晋朝,定都 建康(南京),史称东晋。因此与图中①处对应的是东晋,A项正确;宋、齐,与南朝相关,与图中①处不符,排除BD项;吴与三国时期相关,与图中①处不符,排除C项。故选A项。
26. 《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该材料可实证( )
A. 游牧民族的内迁 B.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 江南地区的开发 D. 北方民族的大交融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可知江南地区得到开发。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到东晋后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布满了南迁的流民,尤以江苏一带为多;有一部分流民继续南下,进入今天的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C项正确;游牧民族的内迁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排除A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在西晋之前,排除B项;北方民族融合不会出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的局面,排除D项。故选C项。
27. 东晋时,其人的作品图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其人被誉为“书圣”。其人指的是( )
《兰亭集序》局部
A. 祖冲之 B. 钟繇 C. 王羲之 D. 贾思勰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他的字被赞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集书法之大成。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被后人称为“书圣”,C项正确;南朝的祖冲之,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利用“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排除A项;锺繇独创楷书书法,刚柔兼备,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后人称他的楷书为绝世之作,排除B项;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不是《兰亭集序》的作者,排除D项。故选C项。
28. 谚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霜降,出无齐,牵牛犁”反映了( )
A. 饮食文化丰富生活 B. 种植技术推陈出新
C. 祭祀礼仪追思先祖 D. 农历节气指导农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霜降,出无齐,牵牛犁”,意思是霜降时,稻穗长不齐,收获不好,要重新拖牛耕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农历节气指导农耕,D项正确;饮食文化、种植技术、祭祀礼仪,都与题干反映的“霜降时节,如果田地里的稻穗长不齐,就不好收获,就需要重新拖牛耕地”的内容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
第II卷(非选择题44)
本卷共4题,其中第29题8分,第30题12分,第31题12分,第32题12分,共44分。
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争鸣、互相吸收。郭沫若深刻地指出,春秋战国时代是“社会的转变”“促成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那时的思想学术,无论是南派、北派,都富有独创精神。”
——摘编自王立《百家争鸣与大一统》
(1)根据材料,简述各家学派之间的关系。
(2)郭沫若认为“春秋战国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29. 关系:互相竞争、相互借鉴。
30. 同意。理由:因为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所以说,春秋战国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
【解析】
【小问1详解】
关系:根据材料“各家学派互相争鸣、互相吸收”可知互相竞争、相互借鉴。
【小问2详解】
观点及理由:根据材料“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那时的思想学术,无论是南派、北派,都富有独创精神。”可得出郭沫若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首先表明观点,如同意;然后结合百家争鸣的影响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的时期,也是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各种学说蓬勃兴起。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所以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
3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平城是鲜卑贵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十分强大,僻处塞上,经济比较落后,又无水路漕运,在人口日益增加的情况下,粮食供给经常发生困难,与北边强敌柔然相毗邻,时受骚扰,很不安全,而对北魏经略南方来说,在地理位置上也显得太远。于是,孝文帝决定把都城迁往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洛阳。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二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
——摘编自《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简述北魏都城的变化,并分析北魏迁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3)综合以上材料,提炼一个主题。
【答案】(1)变化:从平城迁到洛阳。
原因: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较先进;洛阳区位优越﹐是汉族政治文化的中心;平城地理环境恶化,区位不利于对黄河流域的统治;摆脱保守势力,减少改革阻力。
(2)措施:说汉话
影响:便于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推动了北魏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洛阳的繁荣;加强了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民族交融
【解析】
【小问1详解】
变化:根据材料一中北魏孝文帝迁都的路线、方向可知从平城迁到洛阳。
原因:根据材料“孝文帝决定把都城迁往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洛阳”可知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较先进;洛阳区位优越,是汉族政治文化的中心;根据材料“与北边强敌柔然相毗邻,时受骚扰,很不安全”可知平城地理环境恶化,区位不利于对黄河流域的统治;根据材料“平城是鲜卑贵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十分强大”可知摆脱保守势力,减少改革阻力。
【小问2详解】
措施:根据材料“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可知说汉话
影响:根据所学北魏孝文帝改革从社会发展、民族交融等角度分析可知便于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推动了北魏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洛阳的繁荣;加强了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小问3详解】
主题:根据材料中北魏孝文帝改革中迁都洛阳和汉化措施可归纳主题为民族交融。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商鞅变法的发起者是商鞅和秦孝公,秦国变法的成功与此二人的独特品质息息相关。在“要不要变法”的廷议上,商鞅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为主旨,说服秦国君臣;然后以“南门徙木”一幕来取信于民。在变法法令上,他十分注意抓住秦人的特点,以“名、利”为导向,移风易俗,促其“农、战”效果颇著。
——摘编自张守慧《论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之成败及其现实意义》
(1)根据材料一、简述为人民从事经济交流活动提供便利的工具。(填序号)根据价值的不同,史料可以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两种类型,简述图1、图2所示文物的史料类型。
(2)根据材料二、归纳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的积极影响。
【答案】31. 工具:图1
类型:第一手史料。 32. 原因:秦孝公与商鞅变法的决心与毅力;商鞅变法措施实事求是、不因循守旧;取信于民,得到老百姓支持;以名利为向导,符合老百姓切身利益等。
33. 影响: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解析】
【小问1详解】
工具:根据材料一“图1商鞅铜方量”,“图2‘蜀东工’吕不韦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1商鞅铜方量”,与商鞅变法“统一度量衡”内容相关,统一度量衡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对秦国经济的发展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图2‘蜀东工’吕不韦戈”与兵器相关。因此为人民从事经济交流活动提供便利的工具是图1。
类型:根据材料一“图1商鞅铜方量”,“图2‘蜀东工’吕不韦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手史料是我们的研究提供最有力的证据,第一手史料,即原始史料,是指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遗迹等原始资料。可知“图1商鞅铜方量”,“图2‘蜀东工’吕不韦戈”的史料类型,都属于第一手史料。
【小问2详解】
原因:根据材料二“秦国变法的成功与此二人的独特品质息息相关”,可知秦孝公与商鞅变法的决心与毅力;由“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可知实事求是、不因循守旧;由“‘南门徙木’一幕来取信于民”,可知取信于民,得到老百姓支持;由“‘名、利’为导向,移风易俗”,可知以名利为向导,符合老百姓切身利益等。因此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秦孝公与商鞅变法的决心与毅力;商鞅变法措施实事求是、不因循守旧;取信于民,得到老百姓支持;以名利为向导,符合老百姓切身利益等。
【小问3详解】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过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国古代重大工程(部分)
古代工程 概况
都江堰 为灌溉农田,变水害为水利,李冰总结前人治水经验,因势利导,就地取材,在岷江出山流入平原的今都江堰市,兴修了以防洪为主兼具灌溉、运输功能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整个系统自流灌溉,配套严密,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于民。
灵渠 秦统一后,为解决运输困难,秦始皇派兵开凿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为统一岭南地区奠定基础。灵渠全长30余千米,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运河之一、至今仍具有运输和灌溉功能。
秦长城 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用以抵抗来自北方的侵略……它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上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秦长城以石筑见称,雄伟壮观,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简述都江堰工程的修建主持者。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32. 主持者: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总结前人经验,精心设计,岷江上修建了综合性水利工程都江堰。
33. 示例:
观点:我国古代重大工程对后世影响深远。
论述:我国古代重大工程建成后,发挥出巨大任用,不但在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深远。以防洪为主兼具灌溉、运输功能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能够自流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称为“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于民。沟通湘江和漓江的灵渠,有利于巩固秦朝的统一,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运河之一、至今仍具有运输和灌溉功能。作为防御工事的秦长城,是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可以抵抗来自北方的侵略,而且对于我们今天来说还具有一定的文化艺术上的价值,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总之,我国古代重大工程,在今天看来,依然是让人感叹古人的聪明智慧,一直影响我们。
【解析】
【小问1详解】
主持者:根据材料信息“为灌溉农田,变水害为水利,李冰总结前人治水经验,因势利导,就地取材,在岷江出山流入平原的今都江堰市,兴修了以防洪为主兼具灌溉、运输功能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可知,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总结前人经验,精心设计,在岷江上修建了综合性水利工程都江堰。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反映了都江堰、灵渠、长城的概况,可提炼出一个观点“我国古代重大工程对后世影响深远”,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做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如:
示例:
观点:我国古代重大工程对后世影响深远。
论述:我国古代重大工程建成后,发挥出巨大任用,不但在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深远。以防洪为主兼具灌溉、运输功能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能够自流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称为“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于民。沟通湘江和漓江的灵渠,有利于巩固秦朝的统一,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运河之一、至今仍具有运输和灌溉功能。作为防御工事的秦长城,是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可以抵抗来自北方的侵略,而且对于我们今天来说还具有一定的文化艺术上的价值,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总之,我国古代重大工程,在今天看来,依然是让人感叹古人的聪明智慧,一直影响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