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人教必修4第4课《柳永词两首》教学资料
课内巩固
1.下列各项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堑(qiàn) 羌笛(qiān?) 奢侈(chí) 因噎废食(yē)
B.参差(cī) 珠玑(jī) 畸形(jī) 掎角之势(jǐ)
C.老叟(sǒu) 须臾(yú) 绮罗(qǐ) 暴风骤雨(zhòu)
D.嘉奖(jiā) 吟诵(yín) 堤坝(dī) 嬉笑怒骂(xī)
2.下列诗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B.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C.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D.此去经年,应是良晨好景虚设。
3.选出下面对诗句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 )
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B.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C.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D.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4.下面对词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竟无语凝噎 凝噎: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
B.此去经年 经年:经过一年。
C.东南形胜 形胜:地理形势极佳之处。
D.羌管弄晴 弄:吹奏。
5.下列各项修辞手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反问)
B.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拟人)
C.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夸张)
D.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比喻)
6.下列诗句所用表现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环境描写,氛围渲染,融情入景,暗寓离别意。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暗示出杭州城声色之盛。
B.留恋处,兰舟催发——写实,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对仗工稳,情韵悠扬,互文见义。
C.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纯用白描手法。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铺叙手法,略带夸张。
D.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情景交融,衬托出旅人前途茫茫。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烘托出西湖之美,照应开头。
7.下列对词的有关知识的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故俗称宋词。早期的词,本是一种配乐的歌词,可以歌唱。
B.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别称有长短句,曲子,曲词,乐府,乐章,琴趣,诗余。
C.词大致可分为三类:小令、中调、长调。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
D.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煜,晏殊,柳永,李清照,晏几道,姜夔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辛弃疾,苏轼,秦观,周邦彦,岳飞,陈亮,陆游等。
8.根据课文填写所空缺的诗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钱塘自古繁华。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三秋桂子,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课内精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9~10题。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9.“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三句的景物描写与开头三句有何不同?
10.这首词运用了虚实相济的手法,请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
(二)阅读《望海潮》,回答11~12题。
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11.本词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写景上有鲜明的层次,请结合词的上阕简要分析。
12.南宋陈振孙用“承平气象,形容曲尽”来评这首词,请结合下阕谈谈本词是如何形容承平气象的?
课外提升
(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甘草子
柳永
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阑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13.试分析“乱洒衰荷”一句中“乱”字妙处。
14.“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15~16题。
关河令
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15.清陈廷焯《云韶集》说:“‘云深无雁影’,五字千古。”陈廷焯的评语是否得当?请简要分析。
16.试比较“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与柳永《雨霖铃》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两句在表达特点上的异同。
高考链接
(2014·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7~18题。
阮 郎 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17.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18.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
参考答案
1.A【解析】奢侈(chǐ)
2.D【解析】良晨—良辰。
3.D【解析】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B.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C.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4.B【解析】B项,经年,年复一年。
5.D【解析】“绿肥红瘦”运用借代手法。
6.C【解析】C项,“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应为细节描写。
7.D【解析】秦观和周邦彦以婉约见长。
8.(1)东南形胜 三吴都会 (2)烟柳画桥 风帘翠幕 怒涛卷霜雪 天堑无涯 (3)十里荷花 (4)多情自古伤离别
9.开头三句写的是眼前的景物,这三句写的是想象中的景物。这里一个“念”字,表明了下面的景物描写是想象的。它实际上是词人内心深处离愁别绪形象化的显现。
10.词的上片写实景实情,写出了不忍分别而又不得不别的心情。下片对别后生活的设想,则是虚写。虚写中所着意描绘的是词人孤单寂寞的心情,连“良辰好景”也不能排遣他内心的痛苦。
11.先写大背景,写出杭州全景;再写都市的繁荣景象;最后写钱塘江景色,层次分明。
12.不仅体现在自然景物上,更体现在人们的活动上。水光潋滟的湖上飘扬着优美的笛声和悠远的歌声,作者从桂子、荷花写到钓叟、莲娃,有静有动,使美丽的西湖洋溢着生气,荡漾着快乐,表现了和谐,表现一片承平气象。
13.它既写出雨洒衰荷历乱惊心的声响,又画出跳珠乱溅的景色,间接地,还显示了凭阑凝伫、寂寞无聊的女主人公的形象。
14.侧面描写。不直写女主人公念念不忘“粉郎”及其“言语”,而通过鹦鹉学“念”来表现,鹦鹉念的“言语”实为女子所教,含蓄地表达了女子对“粉郎”的思念之情。
15.恰当。暮云沉沉,似乎听到了雁声却又看不到传信大雁的身影,留下的是更深的寂寞。此句以简约的语言,将抒情主人公的孤寂之状、期待之情、失望之感通过景物传达出来。
16.同:都是借酒写愁,都言酒醒后愁思更深。不同:周词实写眼前愁情,直接表达长夜难耐,寂寞无限的心境;柳词则是以设问虚拟未来愁之状,借想象勾勒出一幅凄美图画,以景传情。
17.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解析】词的上阕主要在写景,描写的是凄凉的景象场面:丝丝细雨被和暖的春风吹送着,飘洒在繁花落尽的树枝上。满地落花被雨水浇湿,再也飞舞不起来了。池塘里碧绿的水面上随风荡起微微的波纹。雨晴了,一轮斜阳依旧出现在西方的天空上。在“哀”的暮春景色中,抒发的是一种“哀”情,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18.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解析】下阕写当主人公在百无聊赖中卷起珠帘,恰恰看到燕子成双成对地飞来飞去。这更加勾起了女主人公的一怀愁绪。这种愁绪实在难以排遣,满心想加以掩饰,无奈却在紧蹙的双眉中显露出来。于是只好强打精神,翻身起来,继续下那盘没有下完的棋。岂料应劫之际,她竟然举棋不定,沉吟半晌,难以落子。最后两句借续下残棋的动作来表达自己难以排遣的愁情。
【诗歌赏析】
“春风”二句起调低沉,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春风吹雨已自凄凉,而花枝已凋残矣,风雨仍依旧吹打不舍,景象更为惨淡。“落花无可飞”,写残红满地,沾泥不起,比雨绕残枝,又进一层,表面上写景,实际上渗透着悲伤情绪。两句为全篇奠定了哀婉的基调。
三、四句写雨霁天晴,按理色调应该转为明朗,情绪应该转为欢快。可是不然,词的感情旋律仍旧脱离不了低调。盖风雨虽停,而红日却已西沉。因此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暮色。
词的下阕,由写景转入抒情,仍从景物引起。“帘半卷,燕双归”,开帘待燕,亦闺中常事,而引起下句如许之愁,无他,“双燕”的“双”字作怪耳。其中燕归又与前面的花落相互映衬。花落已引起红颜易老的悲哀;燕归来,则又勾起不见所欢的惆怅。燕双人独。怎能不令人触景生愁,于是迸出“讳愁无奈眉”。
一个警句。所谓“讳愁”,并不是说明她想控制自己的感情,掩抑内心的愁绪,而是言“愁”的一种巧妙的写法。“讳愁无奈眉”,就是对双眉奈何不得,双眉紧锁,竟也不能自主地露出愁容,语似无理,却比直接说“愁上眉尖”艺术性高多了。
结尾二句,紧承“讳愁”句来。因为愁词无法排遣,所以她转过身来,整顿局上残棋,又从而着之,借以移情,可是着棋以后,又因心事重重,落子迟缓,难以应敌。这个结尾通过词中人物自身的动作,生动而又准确地反映了纷乱的愁绪。
【讲】人教必修4第4课《柳永词两首》教学资料
【教学目标】
1.掌握词的文体知识,了解词的几个发展阶段和两大流派;了解柳永及其婉约词的特点。
2.反复吟诵诗词,品味语言,发挥想象,理解意境,准确把握作者情感。
3.学习作者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写作手法;学习“点染”的表现手法。
4.明确鉴赏古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技巧。
5.通过对两首词的学习,领悟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从而陶冶自己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反复吟诵诗词,品味语言,发挥想象,理解意境,准确把握作者情感.培养诗词鉴赏能 力。
2..学习作者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写作手法;学习“点染”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1.学习作者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写作手法;学习“点染”的表现手法。
2.通过对两首词的学习,领悟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从而陶冶自己的审美情趣。
【教法指导】自主学习(诵读、研读、赏析)、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教师点拨。
【课时安排】2课时
【使用说明】
阅读诗词的前提是理解,理解的前提是读懂。要反复吟诵词作,准确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作品的不同风格。学会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词作,通过相关链接,全面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及所处环境,探究他们的人生历程,准确而全面地把握作者寄寓在词作中的感情,准确理解词作的主旨。
意境的欣赏是属于文学鉴赏较高层次的一种学习活动。所谓“意境”,就是作品所描绘的自然、生活图景和所表现的主观思想感情融会一致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在鉴赏诗词时,要运用联想和想象,透过字句和画面,去细心体会、感受作者的情怀,从而领会意境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学习诗词要注意方法技巧的学习揣摩,要学会品味语言、把握意象、理解意境、鉴赏表达技巧,从而提高阅读鉴赏诗词的能力。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案
【教学要点】
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
2.扫清文字障碍,掌握诵读要领,熟读成诵。
一、知识链接
1、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宋工部侍郎柳宜的幼子。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和哥哥三复、三接都有文名,号“柳氏三绝”。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柳永中了科举,因他作的《鹤冲天》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句子,宋仁宗说:“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因而落榜,柳永后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据说完颜亮读罢柳永的《望海潮》一词,称赞杭州之美:“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隔年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他的词集《乐章集》。
2、关于词的发展:词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又称诗余、长短句、曲子词。起源于隋唐,盛行于宋代。词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代表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婉约词,词的一种流派,这一类词修辞婉转、表现细腻。在取材上,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情;在表现手法上,多用含蓄蕴藉的方法表现情绪。
词调,是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它规定词的字数、句数、平仄、韵脚。词调很多,每种词调都有特定的名称,叫做“词牌”,同时,同一词牌可以有不同的名称。如西江月,又名步虚词,江月令。
除了字数较少的小令,大多数词要分段,一段叫一片,又叫一阕。一般分为两段,少数分为三四段。
《望海潮》这首词是柳永年轻时的作品,他从家乡福建崇安前往开封应试,路过杭州,拜谒世交前辈两浙转运使孙何,于是写此词投赠。在这首词里,柳永以生动的笔墨,把杭州描绘得富丽非凡,写景多于写投赠之意。我们也不妨把它作为写杭州风景的作品。
北宋初期,历经五代战乱,城市人口均不多,而杭州能有十万人家,可与北宋都城汴京媲美.所以柳永便铺陈其繁华富庶。
《望海潮》是柳永创制的新词牌.钱塘江是天下景观。调名当取其意。
二、检查预习
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并注意写法:
参差(cēn cī) 堤沙(dī ) 天堑(qiàn ) 珠玑(jī ) 罗琦(qí ) 豪奢(shē ) 重湖(chóng) 叠巘(yǎn) 羌管(qiāng) 钓叟(sǒu) 千骑(jì) 乘醉(chéng) 骤雨(zhòu) 凝噎(yē ) 暮霭(ǎi )
三、诵读全词,整体感知
1.指名学生试读。
2.教师范读。
点拨:把握词的感情基调,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欣喜赞许之情,正确把握读音及停顿。
3、自读。
四、拓展阅读
1、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 江南忆,其次是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2、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五、作业:
1.背诵诗文。
2.做本课《同步学案》基础知识梳理和和课内探究两部分练习。
我的疑惑:
请你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的问题和疑惑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探究学案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反复吟诵诗词,品味语言,发挥想象,理解意境,准确把握作者情感。
2. 作者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写作手法;学习“点染”的表现手法。
一、品味语言,探究鉴赏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杭州的繁华与美丽?
【历史沿革、城市规模、市容市貌、特色景观、生活图景。】
上阙主要描写杭州山水之美丽,城市之繁荣:写法上层层铺叙.由概括到具体,逐次展开步步深入。各句均有不同侧面:东南形胜——从地理角度;三吴都会——从都市角度;钱塘自古——从历史角度。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写“都会”;“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天涯” 侧重刻画“形胜”;“市列珠玑.户盈罗绮”侧重突出了杭州的富庶繁华.这几句具体描写了杭州的繁华与美丽。
2. 清代刘熙载在《艺概·词曲论》中说:“词有点。有染。”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它既有抽象的评点,又有具体的描述;二者紧密相连,表现鲜明的情态。本词就运用了“点染”的手法,请加以说明。
【上阕先点“钱塘自古繁华”,然后展开描写:“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整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竟豪奢。”寥寥数语运用了动静结合、比喻、夸张等手法.极力铺排,从不同角度表现了抗州的繁荣、美丽、富饶,西湖与钱塘胜景尽收眼底。】
3.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哪两个词用得好?若将“卷”字改为“推”字好不好?为什么?
【“霜雪”比喻浪花,“怒涛卷霜雪"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雄伟气势,用“推”则显得比较平板、沉重,力度与气势均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
4.词的下阙是从几个方面抒写杭州风貌的?
【词的下阕首先从湖山胜状、四时风物、昼夜笙歌和湖中人物四个方面穷其美好风貌;极写杭州百姓之安居乐业。在“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四季皆美的西湖上,从早到晚都有游兴颇浓的人群,他们或“羌管弄晴”或“菱歌泛夜”,无不洋溢着祥和欢乐的气氛。 最后盛赞郡守孙何的声势和雅望,“烟霞”照应前边“云树”等自然景色,使对孙何的称颂与全词自然融为一体。】
二、名句赏析,拓展延伸
1、你认为这首词写得最好的是哪一句?请加以赏析。
策略点拨:第一步,联想画面;第二步,赏析手法;第三步,品味修辞(包括词语使用);第四步,体悟情感;第五步,感受效果;第六步,综合表述。
例:“重潮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这句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十分精彩。写秀色山水重重叠叠,陆上是“三秋桂子”,水面则是“十里荷花”,本非一时之木,但写来则色香一片,如见如嗅。使人忘记了桂子荷花本不同时,它们呈现在一副画面上,使词打破了时序的界限,让人陶醉在美丽的花丛中。
2、杭州西湖是美的。古代诗人描写西湖美景的诗句很多.你能举出几例吗?
【苏轼诗云:“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睛后雨》)也是写山和水两方面的。宋之问诗云:“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灵隐寺》写出了杭州有名的桂花。南宋杨万里诗云:“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三、合讨论探究
1.总结本词在写景方面的艺术技巧。
【点染、铺叙】
2.总结本词的主旨。(词的内容与投赠之意有何关系?)
这首词上阙极力赞美杭州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下阕极力描写杭州黎民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景象,歌颂了杭州山水的美丽风光,赞美了杭州人民安定欢乐的生活,客观上反映了北宋结束五代分裂割据局面以后所显现的繁荣太平景象,主观上含蓄巧妙地颂扬了拜谒对象——时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
四、作业布置
1.默写本词。
2.背诵《雨霖铃》。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吟诵诗词,品味语言,发挥想象,理解意境,准确把握作者情感。
2.明确鉴赏古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技巧。
一、导入新课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倚红偎翠、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反映了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现在河南开封)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二、初读感知
1、听读课文(听录音或老师范读)
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节奏,体会感情。
听完后教师强调字音。
骤雨(zhòu)凝噎(yē)暮霭(ǎi)那堪(nǎ kān)
2、生自由朗读
要求:体会感情基调,并勾画出自己不懂的语句。
明确:感情基调是凄清、缠绵。学生提出疑问,生生或师生互动解决疑难问题。
3、有感情朗读
找一位同学有感情朗读,请同学点评朗读情况,指出不足的地方请点评的同学再读。教师作适当的朗读指导。
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学生读出的地方要予以肯定,没有读出的地方教师加以补充)
再请学生试读。然后全班齐读
三、整体感知
1、找出这首词的主旨句
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
由此可知这首词的内容是:在一个萧瑟的秋天里,词人要远行与恋人告别。(学生说出答案)
2、全词围绕着“伤离别”来构思,请你说一下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长亭别离
下阕:别后愁思
四、品位语言,体会感情
1、请同学们读上阕,选出你认为最能体现词人离情的句子进行赏析。
(学生自主发言,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只要言之成理,就要予以肯定)
参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这句词表面写景,实际是在写情,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全词情感的基础,以凄清的景色揭开了离别的序曲。长亭,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息,所以,长亭已经被当作离别地点的通称。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都门帐饮”,语出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他的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可见他的思绪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写出了不忍别离却又不得不别的无奈。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进一步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在这时候,真是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一形象的刻画,看似很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是很真挚动人的。这句要读得“哽咽”欲哭,欲言又止。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烟波浩淼的江面上的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相似,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词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选取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地表现了离别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
教师总结上阕:“相见时难别亦难”,在词人的笔下,一景一物无不饱含着离别的无奈与伤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词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学生答出: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柳永以清秋之萧瑟,写离别之凄恻,即景抒情,融情入景,达到了情景交融天衣无缝的境界。
让我们把上阕齐读一遍,再来感受一下词人的离别之难。
全班同学齐读上阕
2、离别之时已是如此缠绵依恋,柔肠寸断,那离别之后词人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请同学们读下阕找出最能打动你的句子进行赏析。
(学生进行个性化理解自主发言,教师适时点拨)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下片换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写酒醒后的心境,也是他飘泊江湖的感受。这两句妙就妙在,用景写情,真正做到“景语即情语”。“柳”、“留”谐音,写难留的离情;晓风凄冷,写别后的寒心;残月破碎,写今后难圆之意。这几句景语,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难怪它为人称道,成为光耀词史的名句。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四句更深一层推想离别以后惨不成欢的境况。今后漫长的孤独日子怎么挨得过呢?纵有良辰好景,也等于虚设,因为再没有心爱的人与自己共赏;再退一步,即便对着美景,能产生一些感受,但又能向谁去诉说呢?总之,一切都提不起兴致了,这几句把词人的思念之情、伤感之意刻划到了细致入微、至尽至极的地步,也传达出彼此关切的心情。用问句结尾余恨无穷余味不尽。
师总结:下阕写的是别后愁思,这是实写还是虚写?(生答:虚写)由此我们得出,这首词另一个突出表现手法就是(生答:虚实相济)词人将眼前之景与未知之景相融,因情设景,如此这般才有了这份凄楚缠绵。
小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柳永的这首《雨霖铃》更是道出了这种黯然销魂的情感,情到深处,委婉曲折而断人心肠,这也许就是柳词经久不衰,传诵至今的原因吧。
五、齐读,背诵,当堂检查。
六、拓展阅读
蝶恋花
柳 永
伫倚危楼①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②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③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④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
【注释】①危楼:高楼。②黯黯:迷蒙不明。③拟把:打算。疏狂:粗疏狂放,不合时宜。④强乐:强颜欢笑。
【赏析】这是一首怀人词。上片写登高望远,离愁油然而生。“危楼"暗示主人公立足既高,游目必远。“伫倚”则见出主人公凭栏之久与怀想之深,但“伫倚’’的结果却是“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不说“春愁"潜滋暗长于心田,反说它从遥远的天际生出,一方面是力避庸常,试图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象,增加画面的视觉性与流动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春愁”是由天际景物所触发。“无言谁会”句既是独自凭栏、希望成空的感喟,也是不见伊人、心曲难诉的慨叹。下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从“拟把"到“无味",笔势开阖动荡,颇具波澜。结句“衣带渐宽”二句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与憔悴。“终不悔”表现了主人公的坚毅性格与执著的态度,词的意境也因此得以升华。
七.布置作业
将《雨霖铃》与《念奴娇.赤壁怀古》进行比较阅读,体会婉约词与豪放词的不同风格。
附:板书设计
当堂检测
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
A、凝噎 哽咽 揶揄 奖掖
B、罗绮 犄角 枸杞 掎角之势
C、参差 差遣 差劲 差强人意
D、豪奢 舍弃 赊账 设身处地
答案:C (A yē yè yé yè B qǐ jī qǐ jǐ C cī chāi chà chā D shē shě shē shè )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无语凝咽 通霄达旦 暮霭沉沉 字字珠矶
B、星辰 寥若辰星 良晨美景 一年之计在于晨
C、嬉闹 参差 罗绮 竟豪奢
D、繁琐 要言不烦 东南形胜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答案:D(A无语凝噎 通宵达旦 字字珠玑 B 寥若晨星 良辰美景 C竞豪奢)
3、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图将好景(用在动词后的语助词) 参差十万人家(形容楼阁、房屋高低不齐)
B、风帘翠幕(挡风的帘子) 有三秋桂子(深秋)
C、对长亭晚(傍晚) 都门帐饮无绪(没有心思,心情不好)
D、此去经年(年复一年) 念去去(往前走了又走)
答案:三秋”译为“秋季”)
4、诵读下列词句,句读有误的一项是( )
A、对∕长亭∕晚 B、杨柳岸∕晓风∕残月
C、更∕与何人∕说 D、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答案:D∕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5.《望海潮》一词,下列语句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阕,一开头即以鸟瞰式镜头摄下杭州的全貌。它点出了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
B、自“烟柳”以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与繁华。例如写街巷河桥的美丽,写居民住宅的雅致等。
C、“市列”三局,只抓住“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但词人缀以“竞豪奢”一个短语,表现自己对普通市民穷奢极侈的生活的反感。
D、下阕前半段专咏西湖,词从湖山胜概、四时风物、昼夜笙歌、湖中人物四个方面,描绘了它的美好风貌。后半段总结前文,赞美郡守。
答案:C(词人缀以“竞豪奢”一个短语,反映了市民穷奢极侈的生活,并非表现作者的反感。)
6.《雨霖铃》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柳永本是南方人,在汴京仕途失意,内心充满惆怅,决计离京赴外地。但一想到要 与恋人分别,将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凄苦万种,无以名状。
B、全词基调极其低沉。诗人又善于借助人物的神态来烘托心情,如“执手相看泪眼”“无 语凝噎”等,使低沉的基调更显低沉。
C、诗人擅长移情于景,擅长渲染氛围,使人物情感明朗化。像“对长亭晚”与“兰舟催发”, 都是情化了的语言,产生了鲜明的美学价值和诱人的魅力。
D、诗人充分发挥想像,进行了精心构思。上阕面对秋天的傍晚,乃是实事、实景、实情;下阕设想别后情景,无疑为虚写。全词正是运用这种实虚结合的手法,塑造了完美形象,提高了艺术品位。
答案C此项的评述犯了含混不清以及论点与论据未能全部照应的毛病——评价中所举例句,并未证明“擅长移情于景”的论点。)
7.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列问题。
八声甘州
柳 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⑴上阕的景物描写对抒发感情有什么作用?
【开头以“对”字领起,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渐霜风”三句写凉风、残阳、关河、楼头,境界凄凉而悲壮。“是处”两句由仰观转至俯察,叹息花木万物凋落之景象。“唯有”两句写长江水无语东流,人也沉默隐忧。上片写景,景中含情,寄寓离别之思。】
⑵简析“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意境。
【遥想佳人在妆楼上天天盼我回家,看到多少次天边驶回的帆船,还以为是我的归舟呢。从想象对方思念自己的情景落笔,进一步深化了自己的盼归之情。】
四、课后作业:
1.背诵全文,组长检查,老师抽查。
2.完成本课《同步学案》中的课后巩固练习题。
3.预习《苏轼词两首》。
教后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人教必修4第4课《柳永词两首》教学资料
一、认识作者
姓名
柳永
字号、籍贯
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宋工部侍郎柳宜的幼子。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朝代
北宋
荣誉、成就
创造了慢词即长调,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 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
生平简介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通晓乐律,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创造了慢词即长调,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也有很大影响。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酌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
主要作品
词作《雨霖铃》《望海潮》等
作品风格
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文本知识
1.词
词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又称诗余、长短句、曲子词。起源于隋唐,盛行于宋代。词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代表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婉约词,词的一种流派,这一类词修辞婉转、表现细腻。在取材上,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情;在表现手法上,多用含蓄蕴藉的方法表现情绪。
词调,是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它规定词的字数、句数、平仄、韵脚。词调很多,每种词调都有特定的名称,叫做“词牌”,同时,同一词牌可以有不同的名称。如西江月,又名步虚词,江月令。
除了字数较少的小令,大多数词要分段,一段叫一片,又叫一阕。一般分为两段,少数分为三四段。
2.《望海潮》背景知识
“望海潮”词调始见于《乐章集》,这一词牌名是柳永创制的,大概取意于杭州是观潮胜地。一百零七字,双调,上阙五平韵,下阙六平韵,一韵到底。
《望海潮》这首词是柳永年轻时的作品,他从家乡福建崇安前往开封应试,路过杭州,拜谒世交前辈两浙转运使孙何,于是写此词投赠。据说孙何门槛很高,一般人不易谒见。柳永想见,而无从入手,于是作了此词,让歌妓唱给孙何听,因打动了孙何,终于得以谒见。在这首词里,柳永以生动的笔墨,把杭州描绘得富丽非凡,写景多于写投赠之意。 北宋初期,历经五代战乱,城市人口均不多,而杭州能有十万人家,可与北宋都城汴京媲美.所以柳永便铺陈其繁华富庶。我们也不妨把它作为写杭州风景的作品。
《望海潮》是柳永创制的新词牌。钱塘江是天下景观。调名当取其意。
3.《雨霖铃》背景知识
“雨霖铃”原于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戚雨沥沥,风雨吹打皇鸾的金铃上如《明皇杂录》里写道:“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属霖雨涉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这也便是词牌《雨霖铃》的来历。当然,后世作《雨霖铃》之人颇多,柳永既是代表。这首词写的是柳永离开都城汴京城(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三、字词归纳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天堑________ 珠玑________ 罗绮________ 豪奢________ 羌管________ 叠巘________ 钓叟________ 骤雨________ 暮霭________ 凝噎________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
3.根据拼音写汉字
(此题,“g”变成了小框)
4.解释下列词语。
形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清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兰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凝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对下列近义词的辨析,选词填空。
(1)凄然·凄婉
辨析:凄然:①寒凉。②凄凉悲伤。凄婉:形容声音凄切婉转。
①这个萧瑟________的晚秋勾起了我绵绵的思绪。
②远处高楼上传来________的笛声。
(2)风致·风姿
辨析:风致:美好的容貌和举止;风味,风趣。风姿:风度姿态。
①几年不见,她愈加________绰约了。
②这片山林别有________。
(3)冷落·冷清
辨析:冷落:不热闹,使受到冷淡的待遇,有动词性。冷清:冷静而凄凉,形容词。
①我们不能________了他。
②公园里游人很少,很________。
6.背诵课文,照原文填空。
(1)寒蝉凄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衣带渐宽终不悔,________________。
(5)云树绕堤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重湖叠巘清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忍把浮名,________________。
四、内容探究
7.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________词人,原名________,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________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代表作《雨霖铃》。他自称“________”,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且是________的倡导者,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
8.阅读课文,填空。
(1)《望海潮》这首词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________的繁荣、壮丽景象。词人先作了总体介绍,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个方面铺叙。下片极写杭州黎民百姓之安居乐业。侧重于描绘________、________。词作最后直接称美孙何的执政能力和与民同乐的作风,并预祝他能早日被召回京城。
(2)《雨霖铃》上阕写送别的情况,下阕写别后的层层设想。上阕首先交代了离别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点明节令;“________”,点明时间和地点;“________”点明气候。词人巧妙地把自己忧伤的感情融入对景物的描摹中,以“寒蝉”“长亭”“骤雨”这一系列形象烘托出一种凄冷沉郁的气氛。作者用一个“________”字引出了对别后情境的设想。
9.《望海潮》一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杭州的繁华与美丽?
10.《望海潮》词的下阙是从几个方面抒写杭州风貌的?
11.《雨霖铃》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什么表达效果?
12·《雨霖铃》里描写了哪些离别情景?词的上片和下片所描写的景色有什么不同?整首词具有怎样的意境?
13.《雨霖铃》词自上片“念去去”一句之后是写对别后情形的设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述自己今后的生活情境和内心情感的?
参考答案
1.qiàn jī qǐ shē qiāng yǎn sǒu zhòu ǎi yē
2.
3.
4.形胜:地理形势重要。
天堑:天然的壕沟,此处形容钱塘江的壮阔。
清嘉:秀丽。
高牙:原指军前大旗,因旗杆以象牙为饰而得名。词中代指高官孙何。
兰舟:木兰木做的船。
凝噎:因悲伤而说不出话。
经年:年复一年。
5.(1)①凄然 ②凄婉 (2)①风姿 ②风致 (3)①冷落 ②冷清
6.(1)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2)念去去 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3)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4)为伊消得人憔悴 (5)怒涛卷霜雪 天堑无涯 (6)有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 (7)渐霜风凄紧 关河冷落 残照当楼 (8)换了浅斟低唱
7.北宋 三变 婉约 奉旨填词柳三变 长调(慢词)
8.(1)杭州 形胜 都会 繁华 西湖的美景 欢乐的游赏与劳动生活
(2)季节 时间 地点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念
9.《望海潮》描绘了一派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历史沿革、城市规模、市容市貌、特色景观、生活图景。
10.词的下阕首先从湖山胜状、四时风物、昼夜笙歌和湖中人物四个方面穷其美好风貌;极写杭州百姓之安居乐业。在“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四季皆美的西湖上,从早到晚都有游兴颇浓的人群,他们或“羌管弄晴”或“菱歌泛夜”,无不洋溢着祥和欢乐的气氛。 最后盛赞郡守孙何的声势和雅望,“烟霞”照应前边“云树”等自然景色,使对孙何的称颂与全词自然融为一体。
11.意象:寒蝉 长亭 骤雨 兰舟 烟波 暮霭 楚天 杨柳岸 晓风 残月。作用:渲染惆怅伤感之情
12.《雨霖铃》描写了饯别时暗淡、低落的心情,船要出发时难分难舍的痛苦,设想中“今宵酒醒”后的凄凉、怅惘以及日后“良辰好景”不再的极度孤独、无聊。词的上片所描写的景色是离别时实际的环境的,下片则是对第二天清晨酒醒后所见到的景物的设想。整首词意境缠绵悱恻、凄凉清丽。
13.一个“念”字引出了很多的思绪:“去去”是说他将越行越远,直到楚天尽头;他感到实在难以忍受这清秋季节的远别;他更怕夜里酒醒后,看到在残月冷辉中,杨柳依依,晨风吹拂的景致,心里倍感凄凉。他愁的是这一去将连年不归;想到今后将非常孤独、寂寞,美丽风景无心观赏,相思之情无处述说,他就更加忧郁、悲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