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简单机械第2节滑轮 教学课件 --人教版中学物理八年级(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章简单机械第2节滑轮 教学课件 --人教版中学物理八年级(下)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4-02-21 18:56: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第 2节 滑轮
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
1.认识什么是定滑轮和动滑轮.
2.知道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重点)
3.知道滑轮组的使用及特点.
4.了解轮轴和斜面的简单应用.(难点)
学 习 目 标
新 课 引 入
一、生活中常见的滑轮
抢修现场
用到的滑轮
新 课 讲 解
旗杆上的滑轮
吊车上的滑轮
这些滑轮的结构有何特点?
滑轮:边缘有凹槽,能绕轴转动的小轮.
凹槽

小轮
下面两个滑轮在使用上有什么不同呢
旗杆顶端的滑轮
电动机下面的滑轮
货物上升时,电动机下面的滑轮随物体一起移动。
国旗上升时,旗杆顶端的滑轮不随物体一起移动。
想 想 议 议
滑轮使用时,根据轴的位置是否移动,又分为定滑轮和动滑轮两种
使用时轴固定不动,叫定滑轮
使用时轴和重物一起移动,叫动滑轮
二、定滑轮和动滑轮
1.定滑轮特点
按照图甲、乙所示的做法进行实验,比较两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大小和拉力的方向.
拉力F2=F1,拉力的方向相反.
使用定滑轮时虽然不省力,但却能改变力的方向.


F1
F2
实 验
O
L1
L2
定滑轮实质上是一个等臂杠杆,支点在轴心O处,动力臂等于阻力臂(L1=L2),均为滑轮的半径.
F1
F2
2.定滑轮实质
按照图甲、丙所示的做法进行实验,比较两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大小和拉力的方向.
拉力F3=—F1,拉力的方向相同.
利用动滑轮提升重物时,所用的拉力与物体的重力的关系是F=—G,它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F1
F3
1
2
1
2
3.动滑轮特点
实 验
O
L1
L2
动滑轮实质上是一个支点在边缘O处、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L1=2L2)的杠杆.
F1
F2
4.动滑轮实质
1.定滑轮左端绳子下端挂着重物,若在定滑轮右端的绳子自由端分别沿三个方向用力(如图所示),力的大小分别为:F1、F2、F3,则 ( )。
A.F1最大
B.F2最大
C.F3最大
D.三个力一样大
F2
F1
F3
D
练一练
2. 用滑轮按图甲、乙、丙所示三种不同方式,拉着同一物体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拉力分别是F1、F2、F3,则( )。
A. F1>F2>F3   B. F2>F3>F1  
C. F2>F1>F3   D. F3>F1>F2
D

F3

F2

F1
练一练
定滑轮与动滑轮的组合叫滑轮组.
结论:使用滑轮组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三、滑轮组
利用两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轮,可以怎样绕绳子呢?
思 考
F
F
讨论:这两种绕线方法有什么不同?
画一画
F
F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结论:
n为承担物重的绳子段数。
讨 论
G
F
G
F
G
F
结论:拉力F 的大小与吊起动滑轮的绳子段数n有关。动滑轮被几段绳子吊起,所用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即:
F =
G
1
n
结 论
讨论:若每个滑轮重30 N,结果如何?
G =
h =
F=100 N
s=10 m
F=
s=
G=100 N
h=10 m
F=100 N
s=
G =
h=10 m
F
s=
物体以0.2 m/s的速度匀速上升10 s 的时间
练一练
汽车重2×104 N,陷入泥中,受到的阻力为3×103 N。用如图所示装置,则至少要用多大的力才能将汽车拉出?
F
练一练
实验表明,使用滑轮组拉重物时,若动滑轮重和绳与滑
轮间的摩擦不计,动滑轮被几股绳子拉住,所用的力就
是物体与接触面摩擦力的几分之一,即 。
如图所示,拉力F的大小等于____。
F
.
f
N
G
T
拓 展
1.轮轴
概念:
由具有共同转动轴的大轮和小轮组成的简单机械.通常将大轮叫做轮,将小轮叫做轴.
实质:
轮轴实质是一个可连续转动的杠杆,支点在轮和轴的轴线上.
实例:
四、轮轴和斜面
分析:
井上的辘轳
从右边看过去,可画成下图:
动力臂大于阻力臂 —— 省力杠杆.
F2
l1 = R
l2 = r
O
F1
分析:
汽车的方向盘
从上边看下去,也可画成下图:
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省力杠杆.
F2
l1 = R
l2 = r
O
F1
2.斜面
概念:斜面是指与水平方向有一定倾角的面.
作用:斜面是一种省力的简单机械,当需要将重物沿竖直方向向上提时,利用斜面比直接向上提要省力.
其他斜面
滑轮
定滑轮
轴不随物体一起运动的滑轮
不省力,也不费距离,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实质:等臂杠杆
轴随物体一起运动的滑轮
省力,但费距离,且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实质:省力杠杆
动滑轮
滑轮组
轮轴与斜面
定滑轮与动滑轮的组合叫滑轮组
绳子自由端的拉力
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
本 节 小 结
D
当 堂 检 测
C
C
B
A


B
30
120
72
20
10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