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运动和力章末复习课 教学课件 --粤沪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七章运动和力章末复习课 教学课件 --粤沪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粤沪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4-02-21 19:19: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章 末 复 习 课
第七章 运动和力
要 点 回 顾
一、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__________的变化。
2.参照物:
(1)定义:研究物体运动和静止时,作为__________的物体。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____________。即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结论一般__________。
位置
标准
参照物
不同
二、运动的快慢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1)相同时间内比较___________,通过路程______的运动得快。
(2)通过相同路程比较_________,所用时间______的运动得快。
2.速度:
(1)意义:描述物体__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
(2)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之比。
(3)公式:__________。
(4)单位及换算:1m/s=____km/h。
(5)类型:
①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且速度___________的运动。
②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做直线运动,速度___________的运动。
3.平均速度及测量:
(1)平均速度:总路程与总时间的_________。
(2)测量原理:__________。
通过的路程

所用的时间

运动快慢
路程与时间
3.6
不变
变化
比值
三、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1.实验原理: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设计和步骤:
(1)用___________测量路程,用_______________测量时间。
(2)分别测量出前半路程、后半路程、整个路程的距离及对应的时间。
①前半段路程:让小车从斜面的_________开始自由下滑,用停表记录小车到达_________时需要的时间t1。
②整个路程:重新让小车从斜面的_________开始自由下滑,用停表记录小车到达斜面底端时需要的时间t。
3.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1)前半段的平均速度:v1=_________。
(2)后半段的平均速度:v2=_________。
(3)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v=________。
4.问题探究:
(1)在实验中为什么斜面的坡度不宜过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测量小车通过斜面后半段路程所用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怎样保证时间测量的有效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1.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给水平木板表面铺上粗糙程度______的物体,观察小车从同一斜面的________由静止滑下后在不同粗糙程度的表面上运动的距离。
(2)在同样条件下,水平面越光滑,小车所受的阻力越______,速度变化越______,运动距离越_______。
(3)如果水平面绝对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为零,小车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牛顿第一定律
(1)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________________状态或________状态。
(2)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________基础上,通过________抽象概括出来的。
不同
同一高度



一直匀速直线运动下去
匀速直线运动
静止
实验
推理
3.惯性
(1)牛顿第一定律的一个重要成果是揭示了任何物体都有保持原来的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状态的性质,物理学上把物体的这种性质称为惯性。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被称为_______定律。
(2)惯性和惯性定律的不同之处在于:___________是描述物体的运动规律,______是描述物体本身的性质;________是任何物体都具有的。
(3)物体的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物体的惯性越_______,它的运动状态越不易被________。
静止
匀速直线运动
惯性
惯性定律
惯性
惯性

改变
五、力的平衡
1.平衡状态
物体如果在两个力的作用下,能保持_______或_____________状态,我们就说该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力就互称为平衡力。
2.二力平衡的条件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_________,方向________,并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3.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若已知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可以由一个力的__________、_________确定另一个力的__________、_________。
静止
匀速直线运动
相等
相反
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大小
方向
大小
方向
受力情况 合力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的关系 物体所处的状态
不受力 合力为零 物体处于 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受平衡力 合力不为零 在同一直线上 相同 速度 ,做直线运动
相反 速度 ,做直线运动
不再同一直线上 运动方向改变,做 运动
4.力和运动的关系
平衡
增大
减小
曲线
5. 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的区别
相互作用力 平衡力
大小 相等 ___________
方向 相反,且在同一直线上 ________________
作用 对象 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力的 性质 一定相同 可以不同
力的 作用 效果 一对相互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一般产生不同的效果 两个力共同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使物体保持平衡
力的 示意 图
相等
相反,且在同一直线上
本章热点题型
一、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例1 “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后,携手遨游太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神舟飞船”相对于“天宫一号”是运动的
B.“神舟飞船”和“天宫一号”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
C.“神舟飞船”和“天宫一号”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
D.“神舟飞船”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天宫一号”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
【方法归纳】参照物的选择及物体运动和静止的判断:
解析: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物体间有位置变化就是发生了相对运动,没有位置变化就是相对静止。“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对接后,两者间没有位置变化,相对静止,它们与地球间有位置变化,相对于地球来说是运动的。
答案:C
跟踪练习1 如图是我国第一代舰载战斗机歼-15在我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的甲板上顺利起飞时的情景。以飞机为参照物,飞行员是__________的;以__________为参照物,飞行员是运动的。
静止
航空母舰
二、运动的快慢
例2 如图所示是“森林动物”运动会中龟兔赛跑的情景.请你观察情境,比赛开始后,“观众”通过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判断跑在前面的兔子运动快.由于兔子麻痹轻敌,中途睡了一觉,“裁判员”通过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判定最先到达终点的乌龟运动得快.物理学中用_______________表示运动快慢的程度。
解析:开始比赛后,“观众”看到跑在前面的兔子运动快,说明了在相同的时间内,兔子通过的路程要大于乌龟通过的路程,是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通过的路程得出的结论.而“裁判员”判定乌龟获胜,是根据跑到终点时,乌龟用的时间较短;是在路程相同的情况下,比较所用时间得出的结论.在物理学中,一般根据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即平均速度)来判断运动的快慢。
答案:相同时间内比较通过的路程;通过相同的路程比较所用的时间;速度
例3 雅安芦山发生地震时,距灾区105km的某驻军部队接到命令立即驱车赶往灾区救援。出发50min后中途遇山体滑坡道路阻断,经2h抢通道路,继续前进40min到达指定地点。救援部队全程平均速度应为( )
A.126km/h B.70km/h C.52.5km/h D.30km/h
【方法归纳】本题考查了平均速度的计算,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和总时间的比值,本题中求出总时间是解题的关键。
【解析】救援部队救援过程经过的总路程s=105km,所用的总时间t=50min+2h+40min=3.5h;所以整个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 =30km/h。
【答案】D
跟踪练习2 日常生活中,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两种方法:如图所示百米赛跑过程中两运动员___________(选填“甲”或“乙”)较快,因为在相等的时间内该运动员运动的___________较大。最终成绩甲、乙两运动员分别为12s、13s,那么___________(选填“甲”或“乙”)较快。
跟踪练习3 汽车司机座位前安装有速度计,它可以指示汽车的行驶速度,如果速度计的指针位置如图所示,汽车用这个速度行驶30min通过的距离是_________m.已知泰州到南京的公路里程是154km,那么汽车从泰州出发,以这个速度行驶,_________h可到达南京。

路程

3.5×104
2.2
三、运用图像描述运动
例4 (多选)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其s-t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
A.两物体在0~10 s内都做匀速运动,且v甲>v乙
B.两物体在15~20 s内都做匀速运动,且v甲<v乙
C.两物体在15 s末相遇,且0~15 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D.两物体在20 s末相遇,且0~20 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解析:本题考查运动图像的理解与分析。对于同一个物体来说,在速度v一定时,物体通过的距离为s=vt,由公式可知s与t成正比,其s-t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反过来,若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则说明物体的速度不变,即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两物体在0~10 s内都做匀速运动,又由 可知,在相同的时间内,s甲>s乙,所以v甲>v乙,故A选项正确;在15~20 s内,甲物体的路程不变,所以甲物体没有运动,而处于静止状态,所以B选项错误;由题图可知,两物体在路程都是100 m时相遇,此时所用的时间都是15 s,故C选项正确,D选项错误。
答案:AC
【方法归纳】做图像题的方法
B
跟踪练习4 如图是某物体运动的s-t图像,则能与之相对应的v-t图像是( )
B
四、惯性
例5 如图拨动簧片使簧片弯曲变形,松开后能把砝码与支架之间的金属片弹出,砝码并没有随金属片飞出,而是落在了支架上,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力改变了簧片的运动状态
B.金属片飞出,说明金属片没有惯性
C.金属片离开簧片能继续向前飞是受到惯性的作用
D.砝码能落到支架上是由于受到了重力的作用
解析:拨动簧片,力使簧片发生了形变,力改变了簧片的形状,故A错误;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金属片也具有惯性,故B错误;惯性是物体的一种性质,不是力,不能说受到惯性的作用,故C错误;砝码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最后落到支架上,故D正确。
答案:D
跟踪练习5 如图所示,玻璃水箱中有一个气泡和一块石头,本来都处于静止状态,现在用水平向右的外力猛推水箱,水箱加速时,则相对于水箱( )
A.气泡和石头都向左运动
B.气泡和石头都向右运动
C.气泡向右运动,石头向左运动
D.气泡向左运动,石头向右运动
C
五、力的平衡
例6 如图所示是测量物体A所受滑动摩擦力的实验,将物体A放在水平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拉着物体A向右匀速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弹簧测力计可以不沿水平方向用力
B.物体A 只受到弹簧测力计对它的拉力和木板对它的摩擦力
C.能测出滑动摩擦力是因为A 受到的水平拉力和木板对A的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
D.木板对物体A的支持力和物体A对木板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解析:物体A受到的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左,若弹簧测力计对物体的拉力方向不沿水平方向,则物体A受到的摩擦力与弹簧测力计对物体A的拉力不是一对平衡力,无法测出物体A所受的摩擦力,故A错误;物体A竖直方向受到重力和支持力,故B错误;向右匀速运动时,A受到的水平拉力和木板对A的摩擦力同体、反向、等大、共线是一对平衡力,故C正确;木板对物体A的支持力和物体A对木板的压力没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故D错误。
答案:C
跟踪练习6 如图所示,甲、乙两队正在进行拔河比赛,在相持阶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队对乙队的拉力大于乙队对甲队的拉力
B.甲队对乙队的拉力小于乙队对甲队的拉力
C.甲队对乙队的拉力和乙队对甲队的拉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D.甲队对乙队的拉力和乙队对甲队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
C
跟踪练习7 一架遥控直升机模型的质量为,当它悬停在空中时,旋翼提供的向上的升力是_____N(取),当它匀速上升和匀速降落时,旋翼提供的升力是_____(选填“相等”或“不等”)的。在某次竖直爬升的过程中,若四个旋翼同时意外停转,则直升机模型将立即 (选填“加速下落”或“减速上升”)。假设在月球表面上,该直升机模型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旋停在空中。
2.5
相等
减速上升
不能
六、运动与力的关系
例7 关于力和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如果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一定是因为它不受力
B.加速、减速的物体运动状态一定发生了改变,但匀速转动的物体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
C.物体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而我们看到生活中的物体要维持运动状态需要力是表象,事实是需要动力平衡掉阻力,使物体惯有的性质显现出来
D.在生活中,要维持一个物体的运动,必须持续的施加力,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解析:如果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可能是物体不受力的作用,也可能是物体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故A错误;加速、减速的物体运动状态一定发生了改变,匀速转动的物体由于运动方向不断改变,所以其运动状态时刻发生改变,故B错误;惯性是物体本身具有的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而我们看到生活中的物体要维持运动状态需要力是表象,事实是需要动力平衡掉阻力,使物体惯有的性质显现出来,故C正确;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在生活中,要维持一个物体的运动,必须持续的施加力,正是因为物体受到阻力的作用,故D错误。
答案:C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