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21 古代诗歌五首之登幽州台歌 教学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单元 21 古代诗歌五首之登幽州台歌 教学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79.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1 19:27: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登幽州台歌
第 五 单 元
陈子昂
21 古代诗歌五首
激情导入
千金市骨。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黄金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此后,有多少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一首诗《登幽州台歌》。
1.了解有关陈子昂的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全诗。
2.理解诗歌的主旨,体味诗歌优美的意境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3.感受诗人的怀才不遇、寂寞悲凉的心情。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唐诗革新的前驱者。文明元年进士及第,官拜麟台正字,转右拾遗。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反对浮艳颓靡文风,重视散体。有《陈伯玉集》。
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当时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yōu)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则天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遗址在今北京),慷慨悲吟,写下了此诗。三十八岁解职还乡,被县令段简陷害,死于狱中,时年四十一岁。
背景资料
关于幽州台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幽州台又名“蓟北楼”。
文体知识
古体诗,也称古诗、古风,有“歌”“行”“吟”三种形式。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演的诗体,产生较早,每篇句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
诸体。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
古体诗简称七古,而三五七言兼用
者,一般也算七古。古体诗不求对
仗,平仄和用韵也比较自由。
诵读原文,读出节奏
初读感知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表达了诗人生不逢时的不平之气;后两节各增加了一个虚字,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缓流畅,表现了无可奈何的悲愤之情。
2.解词
(1)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2)怆(chuàng)然——悲伤的样子。
(3)涕(tì)——眼泪。
(4)前——向前看。
(5)念——想到。
回头看看,哪有古代贤明君主的踪影?放眼望去,也不见一个礼贤下士的君主,(我真是生不逢时啊!)
想到悠悠而高远、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我是多么渺小而孤独啊,让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
3.译文
合作探究
作者孤独的站在幽州台上,仰首责问苍天。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
1.《登幽州台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贤纳士之地。这就暗示:诗人登临的,是燕昭王招贤纳才之地。如今昭王不在,贤才无举,借此表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
古人: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来者: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感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孤独和悲愤。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
2.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来者”是指什么人?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这两句诗通过“前”“后”“古人”“来者”的对比,表明时间的流逝,一去不复返。从时间角度写出来时间之悠久绵长,表现了主人公的孤独,又表达了对古代那些礼贤下士的明君贤士的崇敬之意。缅怀古人的同时,写尽了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为下文抒发悲怆的心情做铺垫。
3.赏析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4.试从炼字的角度赏析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悠悠”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孤独感。
“独”字渲染了诗人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之感,“怆然而涕下”逼真地描绘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
5.“独怆然而涕下”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诗人为什么要“独怆然而涕下”?
这句属于神态描写,形象逼真地描写了诗人热泪长流的情态和悲愤。诗人立足于幽州台,眼观天地,宇宙辽阔绵长,个人却渺小短暂,更何况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于是一种沉重和孤立无援、独行无友的孤独袭上心头,不禁“怆然而涕下”!诗歌中所表达的不只是客体的浩渺,还有诗人的抗争与进取。诗歌中蕴含着诗人力图建功立业的积极精神。
全诗具有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作者通过登楼远眺、抚今追昔的感慨,直抒胸臆地深刻表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和孤独之感。
6.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本诗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中,通过直抒胸臆手法塑造了一个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落寞、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封建士大夫形象。
7.《登幽州台歌》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问题探究
如何理解诗歌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登幽州台歌》全诗四句没有具体描写,都是坐着情感的抒发。通过“前”“后”“古人”“来者”的对比,表明时间的流逝,一去不复返。通过“天地悠悠”和“独”的对比,感受天地的广阔和宇宙的永恒。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和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营造了空旷辽阔的一经,奠定了悲凉孤寂的情感基调,诗人融理入情,表达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事理悲情。
课堂小结
诗人登上幽州台,俯视古今。“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诗人把个人的存在置于广漠的宇宙空间下来表现,衬托出人的孤单渺小。由个人遭遇想到天地悠悠而生命的短促,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正是这种思考,赢得后人广泛的共鸣。这首诗唱出了历代志士仁人壮志难酬的忧愤,知遇难逢的孤独,时不我待的焦灼,悲怆中激荡着豪情,质朴中蕴含着深思,成为一首震振人心的千古绝唱。
板书设计
俯仰古今 登台远眺 直抒胸臆
时间悠悠 空间辽阔 孤独悲苦
登幽州台歌
感于往事
慨叹身世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