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己亥杂诗(其五)
第 五 单 元
龚自珍
21 古代诗歌五首
激情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来学一首诗,诗的名字是《己亥杂诗》。这首诗的作者是龚自珍,他的身份比较多元,他是一个伟大的诗人,留下了非常多著名的诗作,只是这组己亥杂诗,就有三百一十五首之多。同时呢,他还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孙中山的秘书柳亚子曾这么评论他“三百年来第一流”。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龚自珍,聊聊他的诗,了解了解他这个人。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
导入新课
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悟作者情感,体会作者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
2.培养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学习诗人心忧天下之情,树立远大志向。
3.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哲理美。
学习目标
龚自珍(1792~1841),字人,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7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代表作有《病梅馆记》《己亥杂诗》等。
作者简介
《己亥杂诗(其五)》选自《龚自珍全集》第十辑。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法,本诗所指的“己亥年”是1839年。清宣宗道光十九年(1839)即己亥年,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前一年,英国利用鸦片入侵,朝廷分为主战与主和两派。龚自珍越位言事,竭力主战,因而“忤其长官,赋归来”,他辞官南归,后又北上迎取眷属,在往返途中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成315首七绝诗。因为都写于己亥年,所以将这315首诗都称为《己亥杂诗》。
背景资料
初读感知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1.朗读诗歌,读准节奏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里形容愁绪无边无际的样子。
诗人的马鞭。吟,指吟诗。
天边,形容很远的地方。
落花。
2.阅读诗歌,解决诗句中字词含义
第一、第二句:通过写景表现诗人辞官南归的愁苦心情,通过动作描写表现离去时的决绝。第三、第四句:抒情。以“落红”自比,表明自己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3.在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满怀离愁看着太阳西下,诗人的马鞭向东一指,前面便是海角天涯。
落花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它化作春泥后滋养更多花儿。
译文:
合作探究
这里不说“夕阳”而取“白日”,正好与作者当时辞官后的心情相吻合,也隐喻当时国势渐颓的社会现实。
1.“浩荡离愁白日斜”句中的“离愁”应怎样理解
这里的“离愁”不是离家怀念亲人的凄苦之情,而是离别京城,离别自己的事业,离别自己赖以报国的岗位的那种悲苦心绪,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心情。
2.为什么不说“夕阳斜”而说“白日斜”?
这两句诗的表层含义:落红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在这里,诗人以落花自比,辞官回乡就好像花朵掉落,虽身处江湖,仍忧国忧民,不忘报国之志,就好像花朵化为春泥养育新花。即使牺牲自己,也要为一代新人的成长出力。后来常用来比喻为国家、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
3.如何理解《己亥杂诗》中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问题探究
如何理解诗歌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己亥杂诗(其五)》寓理于景,借物抒情。诗人事业未竟,岁月蹉跎,青春已逝,如“落红”一般。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用比喻手法,以“落红”自比。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它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这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
《己亥杂诗(其五)》:抒写了诗人辞官离京时的复杂感情,表现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和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献身精神。
课堂小结
积累落花诗句。
一种是怨啼鸟,怪东风,叹年华,面对落花嘘唏感叹。“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另一种把落花作为自然景物来描写,其中不少昂扬向上的精神。“花落春仍在”“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
拓展延伸
比喻明志
己亥杂诗
叙事抒情:离开京城,
远离朝廷
虽然辞官,
但仍关心
国家的前
途命运
不甘沉沦
不畏挫折
落红——自己的
身世
花——朝廷(社
会、国家)
——愁绪万千
板书设计
1.背 诵 课 文
2.收集整理相关忧国忧民的诗篇
作者布置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