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15 驿路梨花
第 四 单 元
彭荆风
第一课时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南宋 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导入新课
1.掌握基本的快速阅读法;进一步学习略读的方法,粗知故事梗概。
2.把握文章的记叙顺序,分析、理解文章构思的特点即表达效果;体会并掌握直接写人和间接写人的方法技巧。
3.细读课文,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理解用“驿路梨花”做标题妙处。
4.感悟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弘扬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学习目标
彭荆风,当代作家,原籍江西萍乡。1929年生,1949年夏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春随军进入云南。后来,他长期生活在云南边寨,熟悉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写了许多反映边疆生活的作品。
作者简介
背景资料
《驿路梨花》写于1977年5月。那是5月间的一个下午,作者午睡刚醒,慵倦地躺在床上读《宋诗选》,当读到陆游“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时,那美丽的意境使作者联想起了过去在滇西南边地大山深处见过的大片梨花林,以及与梨花有关的许多奇异的故事,那都是作者长久难以忘怀的。这时候,一种想用文笔描述那和谐过去的创作愿望也油然而生,作者忙披衣起床抓过纸笔来写作。情之所钟,使他的思绪完全进入了诗情画意的梨花林,以及那些朴实的哈尼族、瑶族人当中,因此他写得很快,一个下午就完成了这篇《驿路梨花》。
检查预习
1.同桌互查识记的字词,然后齐读,教师强调易错字音。
撵( ) 驿( ) 路陡( )峭
竹篾( ) 简陋( ) 修葺( )
恍惚( ) 麂( ) 菌( )子
niǎn
yì
dǒu
miè
lòu
qì
huǎng hū
jǐ
jùn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修葺:
折损:
驿路:
迷茫:
香气四溢:
修理(建筑物)。葺:修理、修建。
文中指因过分尊重使人承受不起,客套话。
文中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广阔而看不清楚。
指香气浓郁,向四面飘散。
1. 速读全文,为文章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8段),“我们”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
第二部分(9—12段),小屋帮助“我们”解除了饥饿疲劳;
第三部分(13—27段),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
第四部分(28—36段),写梨花之妹讲出小屋的来历;
第五部分(37段),热情赞美,结束全篇。
合作探究
2.略读课文,回答:课文在什么时间写了什么人的什么事情。
顺序 人 物 所做好事 做好事的目的 时间
1
2
3
4
5
“我”和老余
瑶族老人
梨花的妹妹
解放军
梨花姑娘
修葺小茅屋、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专门送粮食来
照料小茅屋
常来照管小茅屋
砍树割草盖小茅屋
向哈尼小姑娘学习,为群众着想
十多年后的某天早上
方便后来人
向解放军和姐姐学习,接姐姐的班
向雷锋学习,方便过路人
向解放军学习,方便过路人
十多年前路过时
前一天晚上
几年前,姐姐出嫁后
解放军盖小茅屋后至她出嫁前
3.快速阅读课文,梳理文章的思路。
单击此处
添加文字
发现小茅屋
投宿小茅屋
听梨花妹妹讲述小茅屋的来历
遇见瑶族老人,听他讲述
修葺小茅屋
1.线索
明确知识点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作者是通过线索将表现中心的材料联珠缀玉般地交织起来,使文章的各个层次贯通弥合,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我和老余的所见所闻串连起全文
问题探究
2.记叙的顺序
顺叙是写记叙文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一般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采用这种方法,能使文章的层次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容易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插叙的内容应能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根据中心内容的需要可长可短,但不能超越表现中心思想的范围,否则会喧宾夺主、繁琐累赘。
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倒叙能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
记叙的顺序主要有三种:
3.悬念
悬念二:第三部分 瑶族老人讲述自己的经历,悬念产生:究竟谁是小屋的主人呢?
1
悬念一:第4段,下文老余的话,情绪发生了变化,也产生了疑问:有了梨花就会有地方住宿,可是屋里漆黑,没灯也没人,这是什么人的屋子呢?
1
2
01
悬念三;29、30段,当我们争着感谢小姑娘时,遭到拒绝,产生疑问,解放军为什么要盖这个小茅屋呢?进而点明文章主旨: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叔叔教我们这样做的。
3
悬念,即读者、观众、听众对文艺作品中人物命运的遭遇、未知的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目的是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读者自觉不自觉地进入文章所创设的情景之中。因此,悬念既是一种结构技巧,也是一种叙述技巧。
课堂小结
本节课运用略读的方法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梳理了文章的脉络,初步领会了文章颇具匠心的构思。
板书设计
洁白梨花开遍大地
(顺叙、插叙)
驿路梨花处处开
助人为乐
发现小屋
在小屋解除饥饿疲劳
瑶族老人述说屋主人
梨花之妹讲小屋来历
第二课时
明确: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描写了这里的环境。突出了山的高、大、多,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面小屋的出现给我们带来的惊喜做了铺垫。
1.文章开头1、2段描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明确:“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我们躺在软软的干草铺上,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这样写突出了在深山中小茅屋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帮助,和我们无比的感激之情。为猜想茅屋的主人做了铺垫。
2.文章如何描写我们在小茅屋吃饭休息的情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合作探究
3. “梨花”在文中多次出现,请找出来,解释各自的含义,并说说这几次出现的作用。
第4段,第一次出现梨花,实写
①写出了梨花林的优美、柔和、舒适和清幽的环境特点,把读者引入充满诗情画意的优美意境;
②烘托出“我”和老余有了希望,得到安慰时的心情;
③为下文投宿小茅屋做铺垫。
第24段,第二次出现“梨花”,这是哈尼族小姑娘的名字。我们误以为她是小茅屋的主人,引出下文第二次误会。
第27段,“我”梦到在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第二次写梨花,虚写
①从嗅觉的角度写出了梨花林之美, ②用自然美衬托人物美;
③为后文中自然界的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埋下伏笔。
第37段,结尾处再写梨花,实写
①内容上:实写梨花,点题点人物,借花喻人,比喻助人为乐的美好心灵,比喻雷锋精神。
②结构上:照应题目,深化中心。
4.小姑娘的讲述说出了房子的来历,请结合相关内容思考谁是小茅屋的主人。
明确:文中出现的人物都可以算是小茅屋的主人。
解放军叔叔(建造)小茅屋,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哈尼小姑娘(照管)小茅屋,瑶族老人受益之后,送来米面,同样也算(照管)了小茅屋,“我”和老余(修葺)小茅屋,我们都为小茅屋做出了贡献,因此,我们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5.文章开头连用“挨”“延伸”“消失”三个动词,用“峭”
“茂密”两个形容词,表现了怎样的内容?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作者由近及远,写出了山之高,之大,之多,山之险峻,着意渲染“我”和老余找不到住处的着急心情。这些都为后文写发现小茅屋做铺垫。
(1)“我”和老余,修葺小茅屋,向哈尼姑娘学习方便过路的人。
(2)瑶族老人,给小茅屋送米,修葺小茅屋,向哈尼姑娘学习方便过路的人。
(3)哈尼姑娘,照管小茅屋,向解放军和姐姐学习。
(4)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向解放军学习方便过路的人。
(5)解放军,建造小茅屋,向雷锋学习方便过路的人。
问题探究
1.文章中哪些事件是“梨花绽放”的体现呢?
总结:“驿路梨花”处处生香,我们看到了西南山林里的淳朴民风和不计回报的助人为乐精神,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弘扬。在学习了文本之后,我们再回到文章的标题上,文章以《驿路梨花》为标题,有何妙处呢
2.通读全文后思考:用《驿路梨花》做标题有什么妙处?
明确:标题“驿路梨花”,一语双关,既写小屋外边的自然界的梨花,又写小屋主人梨花姑娘;譬喻恰切,以洁白美丽的梨花比喻写出梨花姑娘的鲜明形象、纯美心灵;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以自然界梨花美化环境象征出梨花姑娘帮助路人。结尾引陆游的诗“驿路梨花处处开”,表达了对梨花姑娘的赞美之情,称颂梨花姑娘的精神也就是雷锋精神正在发扬光大。
3.找出文中运用悬念之处,体会其妙处。
明确:悬念一:第4段,下文老余的话,情绪发生了变化,也产生了疑问:有了梨花就会有地方住宿,可是屋里漆黑,没灯也没人,这是什么人的屋子呢?
悬念二:瑶族老人讲述自己的经历,悬念产生:究竟谁是小屋的主人呢?
悬念三:29、30段,当我们争着感谢小姑娘时,遭到拒绝,产生疑问,解放军为什么要盖这个小茅屋呢?进而点明文章主旨: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叔叔教我 们这样做的。
本文通过叙述一群哈尼族小姑娘在解放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影响下,甘心当无名英雄,热情帮助有困难的过路群众的事迹,显示了社会主义祖国处处有温暖的动人场面,歌颂了我国人民群众助人为乐的美好心灵,显示了雷锋精神深入人心,弘扬光大。
课文主旨
1.波澜起伏的情节,回环递进的结构。
本文不是按事件发生的顺序,即从解放军盖起小茅屋、梨花照料小茅屋写起,而是集中在现在的一个夜晚和早晨,在顺叙“我们”宿在小茅屋的得解饥疲和所见所闻当中,运用两段插叙文字表明过去是如何盖起和照料小茅屋的。通篇扣住“小茅屋主人是什么人”这个故事的核心,先设悬念,穿插两个误会,三次深化悬念,最后才彻底解开悬念。从而构成了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回环递进的结构形式,突出了赞美青年一代学习雷锋、心灵纯美的主题。
写作特色
2.直接、间接描写结合,突出人物形象。
课文先后写了“我”、老余、瑶族老人、梨花姑娘、梨花姑娘的妹妹、解放军,其中直接描写的人物有“我”、老余、瑶族老人、梨花妹妹。而间接描写的人物是梨花姑娘和解放军。其中梨花姑娘是小说的中心人物之一,她虽然一直未出场,但作者通过对小茅屋的陈设,门上、墙上的字,瑶族老人、梨花妹妹等人物的介绍,已把她写得光彩照人,从而讴歌了雷锋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处处开放,很好地表现了梨花姑娘学习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拓展延伸
同学们,这篇小说所写的朴实民风是否让你感动?读完后,你对“公德”这个概念有什么想法?联系现实,和班上的同学讨论这个话题。
示例:这篇小说所写的朴实民风让人感动,偏远的山区,雷锋精神得到发扬光大,人人为人民服务,就像那美丽的梨花处处开放,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风气。作为新时期的中学生,我们应该学习这种精神,将雷锋精神发扬光大,为人民服务。
课堂小结
同学们,梨花是洁白的,给人以纯洁的感受,梨花姑娘也是美的,所有为小茅屋的存在做过贡献的人都是美的,因为他们身上闪耀着雷锋精神。这篇文章让我们看到雷锋精神在祖国的边疆生根、开花,我们的人民群众已经表现出良好的社会公德。相信,只要我们不忘初心,将雷锋精神谨记心头,我们的未来一定是“驿路梨花处处开”。
作业布置
《驿路梨花》构思巧妙,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请你也运用设置悬念和误会的笔法,写一个片段。300字左右。
梨花
洁白如雪 香气四溢
梨花姑娘
照料茅屋 方便路人
解放军
建造茅屋 服务群众
梨花妹妹
接替姐姐 照管茅屋
瑶族老人
送米 修葺茅屋
“我”和老余
修葺茅屋
驿路梨花
驿路梨花处处开
雷锋精神代代传
板书设计
谢谢!